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存在主义盛行于法国,后来演变为世界性的哲学思潮,萨特(1905~1980年)是最负盛名者之一。他出身于巴黎一位海军军官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由外祖父抚养成人。在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读书期间,深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抗击过德国法西斯,曾被关进集中营,1941年获释回国。萨特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大体分为文学和哲学两大类。文学方面如:《厌恶》《墙》《禁闭》《死无葬身之地》等;哲学方面如:《存在与虚无》《唯物主义与革命》《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有关人的本质、自由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关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长期以来没有正确的解释,以前的哲学家坚持“本质先于存在”,他主张抛弃传统观念,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人的存在不能受概念规定,因而不能先有本质。他说:“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原理,是一切从主观性出发的原理,割裂了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把人看成是孤立的个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个人主观性决定的,否定人的社会性。他还把人的本性与人的自由等同起来,并赋予自由本体论的意义。他强调,人的自由是绝对的,人就是自由。他说,“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事实上不选择就是选定不选择的一种选择。”在他看来,自由是绝对的,选择也是绝对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完全自由地进行选择。他反对上帝决定人的命运,对那些相信宿命论的人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自由论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他把自由理论引入伦理学领域,与“责任感”联系起来,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存在和行为负责。与自由理论相联系的是“行动哲学”,存在主义是一种行动学说,它告诉人们,要勇于行动,人的唯一希望在行动之中,行动是人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他的行动哲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可能为人生找到科学的答案。萨特的哲学思想虽然有一些局限性,但其进步性是很明显的。
弗洛伊德(1865~1936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新的视角深化对人的认识。他把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指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受快乐原则支配,其核心是****;“自我”是符合理性和理智的意识,遵循“现实原则”,按现实需要压抑和排除非理性的冲动;“超我”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理性等因素,遵循“道德原则”,从维护社会出发,抑制“本我”的本能冲动;后二者属于意识领域。“本我”和“超我”往往展开激烈斗争,“自我”在其中起着平衡作用,这种作用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的正常开展。弗洛伊德的学说,使人的认识深入到潜意识领域,有助于认识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丰富文学作品对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但他的泛****主义、对梦的作用的夸大,脱离外部世界和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来分析人的心理与精神活动,显然有失偏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英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对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等作家的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二、20世纪初文学简论
1.国外文学简论。20世纪文艺思潮和流派众多,其主张和创作手法大相径庭,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文学发展中的两大潮流。这时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表现出广泛的包容性。大部分作家作品受当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所不同,描写从客观世界转向人的主观世界,作品的思辨性越来越强,描写客观世界的意识日趋淡薄。这种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密切关系,它们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文学的发展。大多数作家仍以人道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但与传统的人道主义不尽相同,他们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人类面临的灾难,“上帝已经死亡”,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世界变得荒诞,明确人的历史责任,主张用和谐、稳定作为生活的准则。他们的作品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批判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和侵略性,控诉帝国主义战争的非人性,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代哲学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种矛盾尖锐突出,世界处于动荡之中,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两次现代化的、规模空前的战争,使几千万人丧生,亿万人无家可归,世世代代创造的财富毁于一旦。广大知识分子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产生怀疑。战后,欧美各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人们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科学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认识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方式不断丰富。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在生产中人要听从机器的指挥,机器排挤人的现象日趋严重,加快人的异化。大工业生产使财富迅速增加,也加速财富的集中,贫富悬殊更加严重,催生着拜金主义,使人沦为物质的奴隶。尖端科学的发展,既可以使人类遨游太空,也可能毁于一场核战争。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原有的存在方式和价值体系。在现代哲学的推动下,尤其是叔本华、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等人理论的影响,现代派文学蓬勃发展起来。现代主义是个广泛的概念,它是20世纪初以来各种文学流派的总称。这些流派观点不同,风格各异,相互影响或排斥,构成一个多元的艺术世界。它们高举反传统的旗帜,锐意创新,表现出强烈的先锋精神。现代派文学扩大文学视野,增强文学把握和表现世界的能力。现代主义文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流派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后期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2.英国文学简论。英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文学潮流同时并存,相互交融,分别在不同时期成为英国文学的主要倾向。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辉煌也不复存在,但仍表现出强劲的势头。涌现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如戏剧大师萧伯纳,小说家赫·乔·威尔斯、约翰·高尔斯华绥和诺德·贝内特,诗人哈代。他们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技巧,表现英国社会的广阔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一些作家开始寻找新的题材和试验新的创作方式,现代主义开始在英国文学中兴起。现代主义19世纪末从欧洲大陆传入英国,最早见于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作品中,亨利·詹姆斯、康拉德、福斯特等从心理题材和叙述角度进行改革,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促进现代主义在英国文学中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表示怀疑,非理性哲学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思想基础,20年代前后,现代派作品相继问世,戴·赫·劳伦斯的小说通过对潜意识和性题材的发掘,揭示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对自然的破坏,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打破时空界限,充分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活动,把意识流小说推向高潮。托·斯·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用荒原表现现代人信仰丧失,沉醉于物欲和****之中,急需宗教拯救的社会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文学出现现代主义衰落和现实主义回归的现象,但两者在文坛上仍交替发挥着主导作用。在40年代和60年代,现代主义曾一度兴盛,托·斯·艾略特诗剧的复兴;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小说和实验派小说家,他们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表现存在的荒谬和人生的虚无;威廉·戈尔丁用寓言的方式探讨人性和道德问题。50年代出现“愤怒的青年”的小说和剧作家;还有一些作家创作出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小说。这些作家的创作,展现了英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总体来讲,战后英国文坛是现代主义的衰落和现实主义的兴盛,但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从未停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同时并存,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共同推动英国文学的发展。
三、《人生的枷锁》:人性与神性的冲撞和融合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年)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小说家。187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国使馆供职。毛姆不到10岁,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由伯父亨利·毛姆带回英国抚养。伯父是牧师,为人自私,对待侄子冷漠。毛姆少年时身体瘦弱,加之口吃,生活凄苦。学医实习期间,曾为人治病,有机会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用冷静客观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比利时前线救护伤员,后来加入英国情报部门,到过瑞士、俄国和远东等地,这段经历为他写间谍小说积累了素材。战后周游世界各地,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各色人物,在作品中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在性格,弥漫着浓厚的异域情调。1965年在法国去世。毛姆的作品注重情节的冲突,将人生曲折的经历,进行巧妙布局,设置悬念,以此产生意外的效果。他创作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等多种体裁,作品行销全世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带有自传色彩。菲利普早年父母双亡,在陌生的环境中度过童年,由于先天跛脚,受尽欺凌。在寄宿制学校受到不合理教育制度的摧残,当他进入社会,在爱情上遭受打击,感受到宗教的虚伪,经济上的拮据。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宗教、金钱、爱情都成为他的枷锁,每跨出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过人生探索,得出结论:人生在世,就是受苦受难,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实际上,菲利普并没有脱离社会生活,他帮助陷入困境的范妮·普赖斯和克朗肖,宽恕格里菲思和米尔德丽德,和莎莉结婚,过着平静的生活。
菲利普早年的不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的人生经历。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人物身上,通过人物表现痛苦的人性挣扎,以及对宗教的矛盾心理。实际上,人性与神性并非完全对立,它们关注的重心虽有不同,但都是对人的关怀,而且每个人都是神性与人性的集合体。神性与人性在不断地冲撞中,相互渗透和转化,揭示人性的复杂。
菲利普从小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由于父母去世,9岁被送到牧师大伯家。大伯专横迂腐,向人们传播爱的宗教,却不知道怎样去爱菲利普。他没有领略到伯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造成亲情缺失,情感无所寄托。“在每个人的身上,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爱可以使我们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爱可以使我们更加自信,更加独立和坚强;爱可以使我们达到精神上的健全”。爱的匮乏,必然衍生心理畸形和人格缺陷,加之他先天残疾,更需要爱的滋养。大伯按照自己的规划,让菲利普从小接受宗教理论和思想,以便长大当牧师。这对向往自由和家庭温暖的菲利普来说,宗教无疑成为他的精神枷锁,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感受到神性与人性的冲突。
菲利普到了上学年龄,被送到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学校鼓励学生献身圣职,用基督教教义教育学生。教义规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爱人如己,可是学校却用粗暴的体罚对待学生。菲利普由于先天跛脚,很难融入集体生活,成为同学嘲弄、奚落,甚至欺侮的对象。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对宗教怀有崇敬之情,在学校掀起的宗教热潮中,加入“《圣经》联谊会”,每天祷告。所读经文中发现一些暴虐、欺骗等现象,而这些恶行都是在上帝授意下干的,上帝在创造善的同时,也创造恶,他无法找到其中的原因。感到教义与现实不符,人们言行不一,因而陷入精神迷茫。然而,他认识到,要走出迷惘,必须突破宗教教义对人精神的禁锢,获得经济独立,以及找到真正的爱情。
在菲利普的人生体验中,他感到宗教信仰对人精神的束缚,加之生理缺陷使他备受伤害。“说实在的,他心甘情愿做个全校脑子最不开窍的蠢学生,只要四肢健全就行”。在决定娶莎莉为妻时,想象用手抚摸儿子完美无缺的四肢,深信他一定长得很美,这是补偿心理的表现。然而,要摆脱眼下的困境,唯有治愈跛脚。他在《马太福音》中看到耶稣的一段话:“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由此他领悟到“信心能移山”的基督教信念,在大教堂听牧师布道时强化了这一理念;圣诞节回到家中,经过大伯的解释,对上帝的回天神力深信不疑。为了在新学期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开学前的晚上,他冒着严寒,****身子,跪在地板上祷告,以示对上帝的虔诚,可是跛脚依然如故。万能的上帝并没有接受他的虔诚,仍然沉默着。他向大伯求证,大伯认为只能说明心不诚。他不禁想起保姆讲的捉鸟的故事,想来信念也是如此,谁也无法真正接近上帝。宗教为人们描绘了美妙的世界,使人沉醉其中,充满期待,然而,永远不会有结果,这是宗教的虚妄。由于生活阅历的增加,他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并逐渐远离宗教。
菲利普在大伯和校长的安排下,立志献身宗教,将来当牧师。随着对学校生活的厌倦,宗教热情急剧消减,放弃当牧师的念头。他对宗教的认识,更多来自大伯。在与大伯相处中,逐渐认清他的为人,作为牧师向别人传教,自己却不是虔诚的教士。“一个人可以作为教士虔诚地讲上一通大道理,却从不愿以普通人的身份躬身力行。这种言行不一的欺骗行为使他义愤填膺。他大伯是个懦弱、自私之徒,生活中的主要愿望就是别给自己找麻烦”。基督教要求人们信守教义,用宗教伦理约束自己的行为。大伯作为神职人员更应坚守信条,向人们传播福音。然而,他在为上帝服务的同时,更注重尘世欲望的满足。菲利普看到宗教的虚伪,信仰丧失,从宗教信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不再信奉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