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的智慧
3738000000004

第4章 有备无患,做事要有计划(2)

他们都强调主动权的重要。伍子胥欲攻城先造城,使楚兵就范,为攻克麦城创造了条件。

遇到难题时,首先要掌握事情的主动权,若受制于人,就处处被动,很难解决问题。掌握主动权,能够控制局面,让事情顺着自己的意志发展,这样取胜就易如反掌。武子胥智取麦城的故事恰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有备无患

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 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 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 晋悼公很生气,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刘等11国的部队出 兵伐郑。邻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 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女子。 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 “魏绛,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 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象一曲动听 的乐曲一样和谐。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 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 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 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 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我愿意用这些话来 提醒大王!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就不会产生祸患。

从前,有个国王令人养了很多战马,尽管敌国一直伺机要攻打该国,终因了解到他们有许多能征贯战的好马而作罢。于是国王便想:如今敌兵退散,养这些马还有何用?不如让它们去劳作。于是就将这些战马“改行”让人们牵去拉磨。邻国得知这一消息后,再次兴兵进犯,当国王再次下令召回这些良马参加战斗时,却因它们常年用于拉磨,已经丧失了奔驰能力,号令下后,无论主人怎么狠命鞭打,它们只是原地转圈,结果邻国毫不费力便攻占了这个国家。

这个故事从思维方式上说,是因为国王丢弃了“有备无患”的古训,没有合理运用纵向思维的结果。所谓纵向思维,也叫历时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有意识地把思维对象的过去同现在相比较,再从这种比较中推断出将来,从而把握其发展趋势的思维过程。纵向思维根源于客观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因为任何事物都必然有其产生、成长和衰亡的过程,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事物本身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注重历史性的纵向思维,往往成为人们在分析形势、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例如,我们在考察一个干部时,就应该不仅看到他现在的工作、思想状况,而且要看到他过去的情况,还要考虑到他将来的发展潜力与前景。这样,对干部的使用、提拔,才会胸中有数。

不要使小错误成为失败的开端

公元215年,曹操率大军讨伐张鲁,在合肥留下7000守军和一封信,信封上写道:“敌人来了,再打开看。”

八月,孙权率军队lo万人围攻合肥。此时,合肥城内有张辽、李典、乐进率7000人马屯兵驻守。孙权大兵到达,张辽等人打开信,信中写着:“孙权若攻打你们,张、李将军出战迎敌,乐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参战。”将军们认为如此寡不敌众,都怀疑曹操的指示有问题。张辽说:“魏公远征张鲁,等他派救兵到这,我们已经被攻破了。所以他在信中指示,在敌人安排停当前,予以迎头痛击,以摧折敌军气焰,安定我军军心,然后才可能回城固守。”乐进等人都沉默不语。张辽气愤地说:“胜负成败,在此一战。诸位若还犹豫不决,我张辽将独自决一死战。”李典原本与张辽不和,却感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您的计谋是为国家着想,我怎么能因为私人的恩怨而损害公义呢!我将和您一起出战。”于是,张辽当夜募集敢死队员800人,杀牛设宴隆重犒劳他们。第二天清晨,张辽身穿铁甲,手持战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敌数十人,斩敌两员大将,高喊自己的名字,冲破敌兵营垒,直杀到孙权的大旗下。孙权大惊,手足无措,退到一座高丘上,用长戟自卫。张辽大声叫喊着,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孙权不应战,看到张辽的人马并不多,乃下令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急忙冲出重围,仅带出数十人,陷在敌阵中的人高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张辽又返身杀回,再度冲出重围,救出其余的战士。孙权的人马都望风披靡,不敢抵挡。从清晨一直战到中午,东吴的士兵都十分沮丧,全无斗志。张辽命令回城,部署守城,整修城防,军心开始安定下来。孙权围攻合肥十多天,无法破城,只好撤军。士兵们已经集合列队上路,孙权和部下将领们还在逍遥津北岸,被张辽从远处看见。张辽突然率步骑兵杀到。甘宁与吕蒙等人奋力抵御,凌统率领亲兵搀扶孙权冲出包围,又杀进去与张辽奋战,身边的战士全部战死,他自己也受了伤,估计孙权已无危险,他才撤回。孙权乘骏马来到逍遥津桥上,桥南边的桥板已经撤去,有一丈多宽没有桥板。亲兵监谷利在孙权马后,要孙权坐稳马鞍,放松缰绳,他在后面猛加一鞭,战马腾空跃起,射向南岸。贺齐率3000人在南岸迎接,孙权因此而幸免于难。孙权登上大船,在船舱设宴饮酒压惊,贺齐从席间走出,流着泪说:“主公为一国之尊,做事应处处小心谨慎,今天的事情,几乎造成巨大灾难。我们这些部属都深感震惊,如同天塌地陷,希望您永远记住这一教训尸孙权亲自上前为贺齐擦去眼泪说:“我很惭愧,一定把这次教训铭刻在心中,绝不仅仅用笔记录下来就算了事。”

此次孙权率大军出征,以为能够凭借悬殊的兵力,强取豪夺,却没有一个万无一失的战略准备,不料反被逼入绝境,险些送命,这就是鲁莽出兵所带来的后果。

看另外一个故事:

公元537年,东魏丞相高欢统师大军讨伐西魏,在蒲坂造浮桥3座,佯装渡黄河。西魏丞相宇文泰对手下将领说:“敌兵从三十方向牵制我们,又制作浮桥准备渡河,其实他们的用意是想诱引我军在此设防,使窦泰趁机西进。”

宇文泰说:“高欢自从起兵以来,窦泰经常当他的先锋,手下的许多精兵由于经常取胜已变得骄傲起来,现在进行袭击,一定能够打败他们,而打垮了窦泰,高欢就会不战而逃。”各位将领都说:“贼兵就在近处,我们舍近而袭远,假如出现失误,那后悔就来不及了!不如分兵抵御他们。”丞相宇文泰又说:“高欢第二次攻打潼关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始终没有离开灞上,现在敌人大举进攻,认为我们肯定会防守,这便会产生轻视我们的想法,借这个机会袭击他们,还怕不能取胜吗?贼兵虽然搭起了浮桥,但还不能径直渡河,用不了几天,我一定能捉住窦泰!”行台左丞苏绰、代州籍的中兵参军达奚武也认为宇文泰的话很对。

经过一番争论,各位将领意见仍不统一。宇文泰先不说自己的计谋,而是问担任直事郎中的侄子宇文深,有什么退敌之法。于文深回答说:“窦泰是高欢手下的一员猛将,如今我们的大军若是攻打蒲板,高欢坚守不出,窦泰前来救援,那么我们就会出现内外受敌的局面,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不如选出一支轻装的精锐部队悄悄地从小关出击。窦泰性格急躁,必来同我们决战,而高欢老成持重,不会立即救援,这样的话,我们迅速攻击窦泰,就一定能够捉住他。捉住了窦泰,高欢的进攻自然就被阻止,我们回军袭击高欢,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宇文泰听了之后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就声称要保住陇右地区,暗中悄悄地带领部队从东面出兵了。两日后,到达了小关。窦泰突然听说敌军到了,忙从风陵渡过黄河。宇文泰冲出马牧泽,攻击窦泰,把他打得大败,手下的士兵也被消灭,最后窦泰自杀。宇文泰叫人把他头颅送到了长安。东魏的丞相高欢因为黄河上的冰太薄,无法赶去救援,只好拆除浮桥撤退,代州籍的仪同薛孤延为全军殿后,逢山开路,一天之内连续砍坏了“把战刀,才得以撤回。西魏丞相宇文泰获胜后率部队返回长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我们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小节,不要使小错误成为失败的开端。人们考虑事情往往从数量和规模上着眼,以为量大就能取胜,规模宏伟就能占优势,有时未必,一盘散沙无论如何都不具有什么威胁力。如果个个都是精品,含金量高,这才能体现真正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