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的宗派
道教虽然以张道陵所开创的天师教较为普遍,影响民间的信仰也比较深远,但历朝历代先后都有不同于天师道的教门和宗派,兹分述于下。
1于吉的太平道传
东汉顺帝时出现了太平道。《后汉书·襄楷传》云:“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且,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其注释引《太平经》(按今道藏中尚有之,在太平部,凡一百十九卷,云多缺卷)有云:“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众得之谓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用之所向无不愈也”。从这段的记载中,太平道也用神咒治病。不过,后汉顺帝并没有采行其道。
后汉桓帝时,襄楷又上书言:“前者宫崇所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注中引“太平经兴帝王篇: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岂可闻邪?’神人言:‘但顺天地之道,不失铢分,则立致太平’。……又问曰:‘今何故其生子少也’?天师曰:‘善哉,子之言也,但施不得其意耳!如今施其人,欲生也,开其玉户,施种于中,比若春种于地也,十十相应和而生,其施不以其时,比若十月种物于地也,十十尽死,固无生者。真人欲重知其审,今无子之女,虽日百施其中,犹无所生也,不得其所生之处,比若此矣。’太平经应是道教经典的开始、经典内容中已出现了其人和天师的名称。(按其人之称,已见庄子。天师名词,亦袭用庄子黄帝称牧马童子者)。
当于吉太平道出现后不久,钜鹿张角亦假借太平道作乱,十余年间,众徒达数十万人,起事时,军士都着黄巾为标帜,当时的人称之为黄巾,亦斥其为饿贼。但其乱终为官兵所平。张角的变乱平定后,于吉犹在江南一带传道。《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云:“时有道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可见于吉在当时取得了不少信徒的信仰。后因于吉声势过盛,被孙策所杀。《三国志·孙策传》注中有:“即催斩之,县(悬)首于市,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户解焉,复祭祀求福”。于吉被杀后犹受到他的信徒的信奉,这和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犹被其门徒信奉的事一样。
2寇谦之的天师道
张道陵所开创的天师道,因其在过去历朝取得朝廷和民间的普遍信仰,影响深远,已在前段有比较详尽的叙述,这里不再叙列。现在要叙述的是寇谦之改革的天师道。张道陵的天师道行之既久,世代相传,在南方还没有其他道士企图纂夺其传统。可是到北朝时代北方就有寇谦之出而改革天师道,并取代世袭的天师神职。《魏书·释老志》云:“世租时,道士寇谦之,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表天曹,称自天师张陵去世已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首处师位,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曰并进言。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以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这段话,是寇谦之假太上老君神意授以天师职位,以取代张道陵世袭的传统。
寇谦之自称受太上老君神意取代天师,对原有的天师道亦多所改革。他不仅改革原有的科仪,乃至神道的名称,亦有特异之处。如《魏书·释老志》云:“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姓赵名道隐,以殷时得道,牧土之师也。牧土之来,赤松,王乔之伦,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近世仙者,并为翼从。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谦之具问,一一告焉”。这些文句中间有不少神道的名称,是南方张道陵天师世系的经籍中所没有的,这也是寇谦之天师道改革的一端。
3茅山道和武当道
茅山道是早于天师道的一个道派,由三茅君的故事开始载于史书。《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内纪云:“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此仙人之谣歌,劝帝求长生之术。于是始皇欣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曰嘉平”。从这段记载中,可知茅盈是茅山道开创的人,后来的茅山道士,都崇奉三茅君,也和天师道的道士崇奉张道陵天师一样。
根据《史记》有关文献,茅盈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但三茅君这名字在《梁书·陶弘景传》中,又好像是汉朝时人,秦朝和西汉初年的时代虽相隔很近,在年代方面仍是一个问题。《梁书·陶弘景传》云:“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气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这段话,虽然是叙述陶弘景的事实,但可从他的自述语意中,得知三茅君是汉代的咸阳人。总之,三茅君或茅盈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很难确认,也许是秦代和西汉初年的道士,受到当时民间的信奉,而流传到后世的。
至于武当道,原是湖北武当山的道士,奉真武玄天上帝为主,以炼丹驱邪争取信徒。如明朝的张三丰就是武当山炼丹的道士。全真教道士也崇奉其式。海南道士设坛驱邪,则奉真武以“太上高真”的尊号,供奉坛中,与佛同位,对于天师派所崇奉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神反不在崇拜之列,可知这一道派和天师道大不相同。
4五大宗和五大派
道教的宗派除前已叙列者外,还有多种分法,北京白云观抄本《诸真宗派总簿》共列有八十六派之多,至为烦琐,这里不必细录。兹就信仰比较普遍的五大宗略加介绍。所谓五大宗,就是(1)正一宗为后汉张道陵所开创。(2)南宗(纯阳)为唐吕洞宾所开创。(3)北宗(全真)为金王重阳所开创。(4)真大宗为金刘德仁所开创。(5)太一宗为金萧抱珍所开创。正一宗的简史已见前述。真大宗和太一宗虽不少信仰的人,但又不如南宗和北宗更为普遍。这里只就南、北两宗分别说明。
自宋南渡后,道教的南、北宗即先后形成。这两大宗都和吕嵓(洞宾)有关,南宗为吕洞宾所开创,但北宗的王重阳也是吕洞宾所传度。南宗自吕洞宾传给刘海蟾(操),海蟾传给张伯端(紫阳)伯端传给石泰(翠玄)泰传给薛紫贵(道光),道光傅给陈泥丸(楠),楠传给白海琼(玉蟾),玉蟾传给彭耜(鹤林),据王纬所著青岩丛录咸,谓南宗的修持方法,以性为主,由服食炼养,而保啬人的真性,可称为自力宗。
北宗开创人王重阳,本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人。四十八岁时,遇吕洞宾的化身,因得到仙术。他传教时,先使人读《孝经》和老子《道德经》,主张修孝谨纯一之德,立说多及于六经。曾在文登、宁海、莱州等地说法设会,都用三教之名,称之为全真。其教义是在除去妄幻,保全其真的意思。殁于金世宗大定十年正月四日(公元一一七○年)时年五十八岁。死前十日,对他的弟子马丹阳(钰)说:“学道无他,在于养气,心液下降,肾气上腾,至脾元,氤氲不散,则丹聚矣。肺与肝为往来之路,习静既久,当自知之”。北宗亦系由吕洞宾传给王重阳(嚞),重阳传给马丹阳(钰)和丹阳之妻孙不二,丹阳传给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丘处机(长春)。北宗修持的方法,以命为主。由符咒科教,而得延命,可称为他力宗。(后来的道教有主性命双修的,调和了两宗的修持方法)。
谈到道教的五大派,则分为(1)积善派,主要的教义在于积功累德,布善行仁,以安己利人为目的。(2)经典派,主要的修养在于研考经籍典奥,推究哲理玄学,以穷研道学为目的。(3)丹鼎派,主要的修持在于习静服气,修性摄生,以出神入化为目的。(4)符箓派,主要的修持在于飞符演法,斋醮祈禳,以济人度鬼为目的。(5)占验派,主要的修为在于推研五行术数,占卜星相识纬,以趋吉避凶为目的。各派虽各有师承,各有修持方法,但在一般教义和信仰方面,亦多有共同之处。
二、道教的修持方法
道教徒所谓修持,是修养、修炼、真道的保持和经典持诵的意思。因此修持应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解释,兹分述于下。
1修养
一般的修养是指品德的陶冶,道教尤特别重视此道,五大派中的积善派,就是重视此道的。抱朴子曾谈到修道的人只是练养服食药饵,而不积德行善,即不能成为真仙。道教先知的人因顺应此需要所著的书,有宋朝李昌龄所传的《太上感应篇》,此书收入道藏的太清部,称为太上老君之天启。书名且见于《宋史艺文志》。再有顾正廷注释,黄正元图说的阴隲文世传为文昌帝君天启。阴隲两字出自书经洪范所载上天阴隲下民,其意是为善则天降之福,为恶则天降之祸。另有清康熙年间李士达编辑的《功过格》十六卷,这书设功过条例十六条,旨在劝人立功改过,敦品修德,也是道教徒应奉为修养的典范。以上三书,日本人辑入世界圣典全集,称为道教圣典。
道教信徒,无论是那宗那派,都要注重品德的修养,不只是积善派为然。如金之王重阳本为全真派的大师,他教其徒众,就要读《孝经》及老子《道德经》,以修孝经纯一之德。道教徒所奉为圣经的,就是《道德经》,可见凡是道教徒都要注重品德的修养。道教各宗各派都有戒律,除饮食有所禁忌外,在言行方面的许多戒条,正是从消极方面禁止无品无德,以求保持道教徒应有一定的修养之意。
2修炼
道教徒又是特别重视修炼的。道教徒的修炼生活,也就是灵修生活,在求保持自然所赋予的性灵,以期归其返朴的意思。入世在长生延命,立功修行;出世在成道成仙,超凡入圣。修炼的方法,各宗各派,各不相同,一般说来,不外方术、摄生两大项。由于时代的演进,方术有逐渐衰落之势。至于摄生之道,日本学人小柳司气太称之为延命,这名词也是根据我国道教经典有关内容确定的,不过,我们还是用摄生两字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