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防汛抗旱
3736800000007

第7章 自然灾害(2)

卫生防疫部门在洪灾中应该做些什么

对于专业机构讲,卫生防疫和医疗部门要各司其职。各级卫生监督部门、疾控中心和各卫生院要加强相关的监督监测工作,如水厂水质、消毒情况的监督监测,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做好门诊记录,密切注意门诊病人数量、病种的变化,结合不同地区的历史和现在的疫情现状,注意中暑、消化道病人、发热病人、人畜共患病或其他感染疾病。洪灾时期,疾病监测、食品卫生、传染病、地方病、卫生监督和生态学监测工作人员应深入灾区,为村民解决问题。

加强疾病监测,日报、零报告传染病疫情,开展症状监测,及时识别控制传染病疫情。收集乡村卫生站的救灾防病信息,同时应加强乡村医生的疫情报告制度。

落实消毒药物和健康教育资料派放,保证灾区的每户居民都取得消毒粉和指导资料。加强健康教育。利用电视、报纸、小册子和网络加强群众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教育居民不要喝生水、不吃生食、不吃冷食,不吃腐败变质食品,不捡吃水灾中禽畜尸体(如死猪、死鸡等),防止食物中毒事故。有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同时预防鼠类、蚊蝇等媒介传播疾病。人畜粪便要分离,避免人畜共居。临时居住区要将家畜圈起来。做好灾民的居住环境的消毒工作,防止出现疫情。

餐饮业要加强环境和食具消毒,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监测。

从其他没有受灾的地区抽调有经验的卫生和防疫人员,对灾区村民进村现场救治防病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力争大灾之后无大疫。

水灾

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而言。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涝灾害为主。水灾威胁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防治水灾虽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安全保障事业。但根除是困难的。至今世界上水灾仍是一种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一)水灾的特点

年代逾远,水灾愈少,年代愈近,水灾愈频,灾情愈重。据史料记载:公元1524年荆江大堤形成以前大水灾90年一遇;荆江大堤形成到1873年松滋溃口20年一遇,松滋溃口以后4~9年一遇;特别是进入80年代水灾愈演愈频,甚至连年发生。

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洪水来势猛,受灾面积大,这是近几十年湖南水灾的又一显著特征。如1990年6至7月,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共88县市普遍降雨受灾。6月6日至16日,暴雨首先在流水和资水中下游地区及洞庭湖区52个县、市普遍降落,其中有11个县、市降雨量均超过100mm,接着湘水、资水和流水中下游地区共74个县市11.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降特大暴雨,致使湘、资、沅、澧四水同时猛涨,洞庭湖水位迅速抬升,超过和接近历史最高水位,至7月中旬,全省14个地、市,88个县市,2679个乡镇,25689个村,1734万亩(115.66万hm2)农作物全部受灾,损失之惨为历史少有。又如1985年8月24日至25日,以郴州地区为中心,遍及零陵、怀化、娄底、益阳5个地区、17个县市、2915km2范围内普降大到暴雨和特大暴雨,郴县的何家站3小时降雨185.5mm,高峰水库24小时降雨348.5mm,东坡矿23小时降雨447.9mm,暴雨造成大部分地区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泛滥成灾,仅郴州地区就有16个乡镇,1053个村严重受灾,其余各县均遭受严重山洪灾害。

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每年4至7月从南海吹向我国内陆的副热带高压气流与北方大陆的冷空气相遇,长时间停滞在长江流域一带,并产生锋面,造成一次又一次的降雨风暴,山丘区一年内多次遭灾,洞庭湖区则是前锋未落后锋起,或两锋相遇,或洪锋重叠,以致长时间排涝抗洪。如1993年5至7月,全省大部分地区连续降雨,安化县接连7次受灾,沅江县连续5次受灾,汩罗市部分地区晚稻先后插了3次均被洪水淹没,洞庭湖洪水长达2个多月居高不退,湖区大面积洪涝。又如1954年4至7月,全省降雨不止,洞庭湖洪峰接连不断,而且一次比一次高,防汛抗洪工作长达3个多月。

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和毁灭性。由于降雨强度大,洪水来势猛,暴发性强,因此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和毁灭性。据统计,1954年至1994年仅13次大的山洪灾害(不包括洞庭湖区),全省冲淹田地7620万亩(508.26万hm2)、死亡1601人、倒塌房屋134.56万间、冲垮水库82座。

(二)水灾成因

首先表现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和人为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长江中上游植被受到破坏,导致大量水土流失,每逢大雨,泥沙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随着滚滚洪水冲入江湖,最后沉积在江河湖底,致使江湖河床淤高,水流受阻,水位抬升,造成灾害。还有植被受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由此带来的是局部或大部分地区气候反常,或久晴无雨,或长时期霪雨徘徊,或短时期暴雨不止的恶劣天气,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湖南气候反常和水灾多发的又一原因。

其次是人们在沿河两岸修堤挽垸,裁湾取直,加快了下游地区水灾发生的频率。在修堤挽垸和裁湾改直前,洪水在宽阔和弯弯曲曲的河床里缓缓向下游流去,修堤挽垸、裁湾取直使河床变得狭窄、笔直,每遇大雨,洪水只得在人们规定和设计的狭窄河床中,毫无阻挡地向下游汹涌流去,从而造成下游和低洼地处的洪涝灾害。近几十年来,湖区的水灾就与长江中上游和四水、洞庭湖的修堤挽垸、裁湾取直有着密切的联系。荆江大堤的形成带给洞庭湖区的灾害就是最好的例证。荆江大堤形成前,洞庭湖洪水90年一遇,荆江大堤形成后到松滋溃口前20年一遇,松滋溃口以后4~9年一遇。这说明湖区洪灾与荆江紧密相关,也与长江水上游和四水干支流的裁湾取直、修堤挽垸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在破坏自然,破坏生态平衡,由此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更大灾难。

再次是人口的增长,人类生活空间的扩大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速,也是加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灾多发生的原因之一。

地理环境影响着湖南水灾。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逐级向中部和东北部倾斜,地面积大,地貌活跃复杂,高低起伏大,坡陡、谷深,地表切割强烈,部分土壤抗蚀能力弱等等,极易于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洪水流速大,涨势猛,冲刷严重,水土流失,常常造成洪涝灾害。又洞庭湖区垸老田低,生产地面高程一般低于外河洪水位5~8m,个别地方超过10m,生产地面是半年在水下,半年在水上,生产生活完全靠堤坊保护。因此,在洞庭湖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前,难免遭受洪水灾害,这就是地理环境决定了洞庭湖水灾比其他地区多,威胁大,而且这种威胁随着水情变化、水位抬升而加剧,随着江湖蓄洪条件的恶化而恶化。

气候条件影响着湖南的水灾。4至8月,气候常常受控于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等环流体系的辐合影响,副热带气候的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的南浸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融合交汇,在此作用下,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462mm以上,属全国多雨区之一。降雨四季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率大,4至9月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69%,其中4至6月雨量最为集中,约占全年雨量的50%,往往造成山丘区一年多次发生洪灾,洞庭湖区长时间洪涝灾害。7至8月易受台风影响,高强度、集中降雨也往往发生在这一时期,每年平均最大7天暴雨为140~300mm,这也是造成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的主要原因。

水利工程失修。解放初期至70年代,虽然也修建了部分水利工程,相应地减少了洪涝灾害,但进入80年代以来,水利工程失修,甚至连原有的山丘区的塘坝、水库和湖区堤垸也缺乏维修加固,尤其是洞庭湖垸老田低,堤身质量差,失去和降低了蓄洪和抗洪能力,以致大水之年有大灾,小水之年有小灾,这是近年来湖南水灾连续发生的又一原因。

(三)水灾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湖南水灾情况,特点及成因,对湖南水灾特别是洞庭湖区水灾治理应本着遵循自然规律,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长短结合,长期治本,短期治标,标本兼治的原则,杜绝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病医脚,各自为政、盲目蛮干的短期行为和作法。在这一总的思路指导下,应采取以下对策。

在长江和四水中上游开展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工程,涵养水源,减少泥沙进入洞庭湖。

水土资源是国家民族的财富,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多年来,长江、四口、四水中上游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长江中上游植被受到破坏,大量泥沙随四口进入洞庭湖,湖床淤积,湖面缩小,湖床抬高,蓄洪效能降低,并使航运受阻,引起湖区恶性循环的灾难性后果,所以开展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是整治洞庭湖的一项根本措施。

但水土流失又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瘤疾,治理并非一朝一夕,要根据其成因及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一是植树造林,培育草原,加强坡地植被覆盖;二是认真护林,严禁乱砍滥伐,可以采伐的森林,应当同时实现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和其他防止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三是兴工和生产应尽量减少地貌和植被的破坏;四是农林牧场应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植草固沙,轮封轮牧,防止铲草皮、挖树根及滥砍滥牧习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五是严禁毁林开荒和在牧坡牧场上开荒,陡坡地除修成梯田或采取可靠的水地保持措施外,不宜开荒种植作物,还应逐步改变倒山耕种,刀耕火种的落后习惯;六是在谷溪沟广泛兴建谷坊、塘堰、水库,以控制水土,调节径流,做到治山治水,保土和保水相互结合。

人湖河流分蓄水,控制和调节入湖流量。

由于洞庭湖调蓄作用日渐减少,为了减轻湖区洪涝灾害,从四水中上游和长江上游调蓄洪水,控制入湖洪水量,是综合治理洞庭湖的重要措施。为此应对长江和四水流域进行全面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因地制宜的原则,从防洪涝、灌溉、发电、给水、航运、生产及环保等要求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统筹安排,在长江和四水干支流上游兴建“龙头水库”,如目前的三峡工程将大大减少长江洪水对洞庭湖的压力,减少湖区及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适当地分批分期地兴建众多的中小型梯级水库或塘堰、河坝等拦沙滞洪工程;辅之以在下游滨湖区及四水尾间地区修建蓄洪垦殖区或滞洪工程,充分控制调节河段流量,一方面可以减少河段本身的洪灾,增加发电、灌溉、通航、给水等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入湖洪量,减少入湖泥沙。

清淤扫障,天然湖泊不再围垦。

一是选择适当地区引洪放淤,减少湖泊泥沙淤积;二是挖掘泥沙,扩大蓄泄功能;三是清除河道阻水障碍,彻底创毁原来的废堤,消除“洪道门坎”,控制和压缩芦苇、鸡婆柳的繁殖发展。四是停止围垦外湖,抓紧落实内湖的退田还湖工作,使内湖面积不少于围坑面积的10%~15%。

加高加固湖区大堤,清除隐患。

洞庭湖的全面治理和根本整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湖区洪水灾害威胁,刻不容缓,短期内必须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以缓解洪水灾害。当前除了洪道扫障与疏竣工程外,主要是进行大堤加高加固和清除隐患的工程。湖区现有3470个堤垸,抗防能力高低不一,仅有70%达到抗御2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险堤段仍有1200km以上,而洞庭湖因淤积,洪道阻滞和壅塞所导致的水位上涨速度惊人,近三十年已普遍上涨1~2米。因此防洪大堤如不逐年加高培厚,则其抗洪能力就将相应地降低,各垸堤防应根据保护面积大小及自然条件,分别核定其防御洪水标准等级,进行加高培厚。对部分堤身质量差,堤身疏松浸漏,坝身填筑不实的要制块护坡或抛块石护脚,有条件的还可在堤外种植护堤防洪林。

山丘区兴修水库、塘堰、谷坊,一利抗旱,二可蓄水,减少山丘区的山洪暴发。

(四)水灾的种类

水灾应该分为洪灾和涝灾。

洪灾主要是指大水冲坏人们的土地、房屋、厂矿等等而带来的危害。

涝灾主要是指聚集的水因无法及时排出而造成的各方面的危害。

洪涝灾害

(一)什么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二)洪涝灾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三)洪涝灾害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们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他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