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最幽默·世说新语
3734900000012

第12章 儒门望族之周家兄弟

汝南周氏,周平王少子周邕后代,大都督周瑜也是其后人,名留青史被立传的就有两三百号人,人才辈出。两晋最出名的当属周顗等三兄弟。近现代也有一个有名的周氏三兄弟,那就是鲁迅一家子,而位至三公者当属******,他们的祖居地都在现今的汝南堂。

脱线三兄弟

【原文】

周仲智饮酒醉,瞋目还面谓伯仁曰:“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名!”须臾,举蜡烛火掷伯仁,伯仁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译文】

二弟周仲智喝醉了酒,瞪着大哥伯仁说:“你才能不如我,凭什么比我红!”说着,拿起烧着的蜡烛丢他,大哥不但没生气,还觉得弟弟有趣,笑着说:“阿奴用火攻啊,这可是下策哦!”

古人兄弟排行,伯仲叔季,一目了然。周家三兄弟,安东将军浚之子,名门出身。长子周顗,字伯仁;二哥周嵩,字仲智;小弟周谟,字叔治,小名阿奴。这一家子都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才气,都曾当官入仕,尤其大哥是出名的美男子,晋书记“少有重名,神彩秀彻”,为人宽厚,二十岁就当官,名声远扬;周家二弟虽然很有才气,却脾气暴躁得很,说是信佛,杀人的时候还要念经呢;小弟表现平平,性情温和,大哥曾说他最适合待在母亲身边。大概这两个弟弟都被大哥给宠坏了吧?

【原文】

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智恚之,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

【译文】

周叔治要出任晋陵太守,两个哥哥武城侯周伯仁和仲智来送别。叔治想到兄弟要离别,哭个不停。二哥仲智火了,说:“这人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跟人告别,就只会哭哭啼啼的!”便自顾自地走了。只有大哥周侯留下来和他喝酒说话,临走的时候流着泪,拍着周叔治的背说:“阿奴要好好保重自己啊!”

有这么慈爱又能干的兄长真是幸福啊!

【原文】

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位,说伯仁昨危急之状。仲智手批之,刁为辟易于户侧。既前,都不问病,直云:“君在中朝,与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径便出。

【译文】

周伯仁任吏部尚书,夜里在办公室突发急病,当时刁玄亮任尚书令,多亏了他帮忙抢救料理周到才转危为安。第二天一早,二弟周仲智接到消息心急火燎地赶来。刚进门,刁玄亮就扑到仲智面前哭着叙说昨晚多么危急,结果仲智甩手就是一巴掌,刁玄亮一时给打傻了,缩到门边去。仲智来到哥哥面前,也不问病情,心痛地甩下一句:“你在中朝时与长舆齐名,怎么现在和刁玄亮这个奸佞小人混在一起啦?”说完就气嘟嘟地走了。

刁玄亮其实上班也中规中矩的,但他恰恰就是那种职场上挺讨人嫌的个性,拍领导马屁,喝了酒就说同事坏话,得罪了不少人,朝中讨厌他的人不少。另外,元帝一直想办法打压王导兄弟,刁玄亮帮了不少忙,而周仲智却曾上书保全王导,可见政治立场有所分歧。周仲智性格暴躁,对着皇帝也不客气,如果不是他大哥,只怕连官都没得做。

仲智啊,急急忙忙跑来看一个病人,难道就为了骂人?

周顗雅望

【原文】

周伯仁风德雅重,深达危乱。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不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

【译文】

周伯仁风雅庄重,深明政局混乱。过江后常年酗酒,曾大醉三天不醒。当时人们称他为“三日仆射”。

此举意在韬光养晦,没事别出风头。不过周顗酒喝多了,也经常干点荒唐事。比如去人家家里赴宴,看宠妾跳舞,看得兴起竟把衣服脱了,众目睽睽之下要行苟且之事,好在众人把他拦住了。后来酗酒,越来越狂放,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阮籍,也借着酒醉装傻来躲事。

有时候,在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单位里常常会有装傻装笨的人,或许他只是绝望罢了。

【原文】

有人讥周仆射与亲友言戏秽杂无检节。周曰:“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译文】

有人批评周顗和亲友聊天大讲低级笑话,太没下限。周顗说:“我就像那万里长江,行了千里好歹拐个弯嘛!”

有一种幽默叫自嘲,学会了,人就不至于活得太累。早年憋得慌,现在放纵一下又何妨?

【原文】

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译文】

丞相王导悠闲地躺在周伯仁的大腿上,戳着他的小腹戏谑道:“你这里面有什么啊?”他笑答:“这里面空空如也,但肚量之大,像你这样的可以放几百个进去。”然后两人一起大笑。

躺在官阶比自己低的周顗大腿上,可见两人关系有多亲密。

魏晋风度,不拘小节,阮籍不介意底裤走光老爱叉着腿坐,刘真长喝醉了敢把脚架到大将军桓温的脖子上,大概名士们夜里开派对喝醉了酒,也都是敞胸露怀,四仰八叉地在席子上瘫着,躺作一堆,不顾及形象的吧。想想那场景,多么逍遥,多么开放啊!

【原文】

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后度江左,不能复尔,王叹曰:“不知我进伯仁退?”

【译文】

大将军王敦以前一见到周侯就面红耳赤,不停地用扇子扇风,挡脸。后来到了江东,政局大变,再看到他就没那种感觉了,王敦感叹地说:“是我进步了呢,还是伯仁退步了?”

周顗雍容好仪形,《晋纪》中说他“仪容弘伟”,“精神足以荫映数人”。王敦和周顗从小就认识,寒冬腊月,王敦见周顗时,都会以手作扇,扇风不止。王敦这样彪悍的人,见到周顗都会不知所措,可见当年周顗风采,如珠玉在侧,令人自秽形骸。

【原文】

王大将军起事,丞相兄弟诣阙谢。周侯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周直过不应。既入,苦相存救。既释,周大说,饮酒。及出,诸王故在门。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大将军至石头,问丞相曰:“周侯可为三公不?”丞相不答。又问:“可为尚书令不?”又不应。因云:“如此,唯当杀之耳!”复默然。逮周侯被害,丞相后知周侯救己,叹曰:“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

【译文】

大将军王敦起兵谋反,同一家族里的丞相王导和兄弟们一起到朝廷谢罪,要和他撇清关系。周侯也很担心王导,面色凝重地进宫来。王导路上看到好友周侯也来面圣,对他喊了声:“我们一家老少都托付给你了!”周侯从他们面前走过,也不答话。

见了皇上,周侯费尽口舌地说王导的好话,希望皇上宽恕他们,终于把事情搞定,开心地和皇上喝了点小酒后,醉醺醺地走到门口,看到王家的人还忧心忡忡地徘徊在那儿。公众场合耳目众多,不便多言,就扬着眉毛说:“今年杀了那些反贼,我就把斗大的金印绑在胳膊上……”

王导只看到好友的落井下石,暗自失望,由爱生恨;可周侯哪知自己干了好事不说,被好友误会,竟惹祸端。

后来,大将军王敦到了石头城,犹豫着要不要对朝廷派来对付自己的周侯痛下杀手,就问从兄王导:“周侯能当得上三公吗?”王导不说话。又问:“能当得上尚书令吗?”王导还是不说话。王敦见他态度暧昧,终于咬牙痛下决心:“既然配不上官,只好杀了他吧!”王导依旧沉默。于是周侯的命就在王导的沉默中逝去了。

事情过了很久,王导官复原职,后来在中书省办公室整理文件时,突然发现了周顗的奏章,殷勤款至,词意恳切,他顿时拿着奏章泪流满面。回来对族人们悔恨不已地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呀!”

族人们听了他的话,也个个儿流下泪来。

【原文】

王大将军于众坐中曰:“诸周由来未有作三公者。”有人答曰:“唯周侯邑五马领头而不克。”大将军曰:“我与周侯洛下相遇,一面顿尽。值世纷纭,遂至于此!”因为流涕。

【译文】

大将军王敦曾在聚会上聊到:“周家的人从来没有做到三公级别的。”有人答道:“可惜周侯就差那么一丁点儿了。”王大将军动情地说:“我在洛阳邂逅他,一见倾心。谁知情势所迫,偏偏遇到这纷纭乱世,否则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说完,泪流满面。

当自己已经足够强大时,昔日倾慕的人却成了敌人。生杀大权在手,王敦摇摆不定,他很清楚,周顗是多么美好的人,一刀下去,这人啊,就没了。

“贼臣王敦!……神只有灵,速杀王敦!”经过太庙,周顗破口大骂。

“来人,戳烂他的嘴。”大将军冷冷地看着甲兵以戟击其口,血一直流到脚底,居然还不住口。

大将军看了一会儿,别过头去,心情糟透了。

伯仁啊伯仁,你为什么要那么嘴贱!

《语林》说:“大将军刑周伯仁,以布障绕之”,“将戮之,送己褥与周”。不但用自己的褥子给他盖尸体,还用布障围起来。过了好几天,没有人收尸,王敦还叨念:“周家人有病吗?怎么不知道来收尸?”周家人这才去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