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大经济支柱在这次危机中受到了空前的重创。在建筑方面,私人建筑开工数下降近一半,接近大萧条时期的下降幅度;在汽车制造方面,汽车产量大幅下降;在钢铁制造方面,钢产量也大幅度下滑。此外,手工业受创导致失业人数猛增,而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大幅上升又致使市场消费怠滞。个人消费开支的缩减又进一步影响了工商业销售额,造成了商品积压,生产严重过剩的局面。
受此影响,美国股票市场大幅暴跌,致使众多企业纷纷倒闭,就连一些大银行也开始面临破产的厄运。当时在美国排名第20位的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也不得不面对将要破产的现实。
此次经济危机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消费物价指数明显上升的现象,而这就是经济滞涨的典型特征。这种滞涨现象几乎在全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出现,使美国以往将经济危机转嫁给他国的机会变小。于是如何扩大内需,带动生产力有效发展,使经济正常运转起来成为福特总统和国会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福特不得不像前任总统尼克松一样,在经济政策上做一个颠覆性的巨变。早在1974年11月12日福特政府就正式宣布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他否定了自己此前提出的要求减税、紧缩政府开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次年1月,他提出以膨胀性经济政策来阻止经济衰退,以紧缩性开支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这种既反衰退又反膨胀的政策被美国经济学界形象地称为“松紧搭配”。
福特根据这种政策开始控制联邦预算,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国会却没有对福特给予积极的支持,反而通过拨款法案提高年度财政联邦开支,以致福特的政策只松不紧、财政赤字加剧。这样的情况虽然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但是受到滞涨现象的限制,通货膨胀现象也越发严重。福特随后又奉行以拖为主的经济政策,停止采取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措施以避免通货膨胀的加重。
共和党对福特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僵持不下,以致美国经济再次出现停顿状态。1976年第三季度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给福特之后的政治生涯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滞涨困境,福特没有提出有效地解决办法,摇摆在保守主义的紧缩性经济政策和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之间,把自己和美国经济都拖入了进退维谷的状态。
两百周年的大选
1976年是美国成立整两百周年,因而这一年的大选备受瞩目。在民主党方面,吉米·卡特参与了总统候选人的选举。卡特出生在一个南部农场主家庭,没有雄厚的政治背景,仅做过南部某州州长。从卡特的这些资历来看,他似乎很难赢得候选人的选举。但卡特将这些劣势掩盖在自己的谦和之下,使自己没有成为被攻击的焦点。
民主党内部的改革让卡特获得了机会。麦戈文规则为初选投票人打开了党的窗口,这极有可能导致乔治·C·华莱士在初选区获得领先的地位。可是党内的领导并不支持华莱士,记者们对华莱士也持反对态度。华莱士曾是一个种族主义者,虽然他在选举中否认了自己的过去,但是依然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许多自由派人士为了阻挡华莱士,便想寻求一位在种族问题上表现良好的南部人作为支持对象。吉米·卡特因此获得机会,成为了自由派眼中的最佳人选。
卡特紧抓这一机遇,开启了选举中的良好势头,其亲民形象也取得了人们的认同。与选民交流中,他坦言并强调自己南方人的形象,不断向大家宣扬其福音基督教的信仰,使他得到众多南部民众和虔诚基督教徒的支持与共鸣。在取得这一优势后,卡特又觅得另一个展示自我形象的机会。在一个曾批评过自己的自由派新闻精英人物家庭出现变故后,卡特对其进行了贴心的问候,使自己在新闻媒介领域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最终,卡特得到党内的广泛支持,横扫所有竞选者,成为建国二百周年大选的民主党候选人。
在共和党方面,总统候选人的竞争也十分激烈。福特总统想取得连任,但媒体的批评使他倍感煎熬。媒体对他的能力和强壮的体态进行不断地讥讽,甚至将他刻画成一个愚蠢的呆子。有喜剧演员更是以模仿福特在空军一号舷梯上摔倒的一幕来取悦大众。后来,福特总统任何细小的失误都会被媒体加以嘲讽。在这种长年累月对福特的负面报道,使福特在民众中留下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形象。
来自加州的里根是福特在候选人选举中的主要对手。里根曾在一次州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福特。里根欣赏华莱士和卡特的政治风格,但对华莱士过去支持种族隔离的历史非常反感。里根在学生时代对黑人朋友就十分友好,出任加州州长后,他还任命过许多的黑人官员。他倡导种族平等,因而获得黑人选民的大力支持。可是里根在大好的形势下却遇到了选举中的瓶颈——缺少竞选经费,于是许多人都规劝他退出竞选。
一些保守力量不断给里根的竞选班子施压,认为这个竞选班子毫无特色可言。里根在重压之下没有慌乱,反而表现出一个优秀政治领袖的风采。他激情昂扬,充满斗志,其背水一战的投入状态,更为选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根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竞选,并借巴拿马运河问题向对手发难,获得了南部和西部初选的胜利。
福特利用建国二百周年的庆祝活动使自己从政治灾难中摆脱出来。在1976年7月4日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中,福特在庆祝盛会上表现得尊贵而又幽默,使人们沉浸在建国大庆的幸福和喜悦中而忘记了福特曾经的种种丑闻。
此后不久,里根就开始指责福特的外交政策,认为福特在对苏关系上表现的过于软弱,不利于美国的发展。里根也不断寻求新的支持者,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一些社会问题都表现出了亲民的立场。
福特总统的竞选班底则以权力之便对里根的提议和政策进行反击,在整个争取连任的道路上表现出坚决的态度。福特最终在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选举中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里根。获胜后的福特依然需要里根的支持,因为在面对民主党候选人卡特时,福特在民意调查中完全出于弱势。
为了改变对卡特的劣势,福特在战胜里根之后立即开始了全国巡游,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了竞选中。可是福特的演讲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能激发选民的兴趣,以致在民意测验中他始终与卡特保持着较大差距。为了彻底改变这中落后局面,福特向卡特发出了电视辩论挑战。本想靠这次辩论翻身的福特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暴露了自己的缺点。福特的失误进一步扩大了卡特的领先优势。在建国两百周年的大选中,卡特最终获得了总统一职,成为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
《戴维营协议》
吉米·卡特执政期间,在政绩上并没有什么光彩照人之处,不过他在维护地区和平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的贡献。1978年,标志着中东地区进入和平的《戴维营协议》的签订便是很好的例证。
中东地区位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中东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这使中东地区成为西方国家争夺的焦点。丰富的石油资源,关键的地理位置,以及巨大的经济利益让西方世界对中东地区垂涎欲滴。
尽管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作为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资本,但中东国家并没有迅速强大起来,反而陷入了越结越深的矛盾冲突与相互纠缠中。中东地区降水稀少,淡水资源极其缺乏,人们生活用水比较紧张,因此淡水资源的争夺成了致使中东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因素之一。此外,********和领土争端等因素也导致中东地区冲突不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不久,犹太人国家是建立起来了,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霸权主义的影响之下,二十世纪的下半期,由于宗教或者领土等方面的分歧,中东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国家之间不断发生冲突,战争成了中东地区最主要的问题。
自1948年起,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爆发战争,很多其他国家也牵涉其中。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遭到以色列的攻击占领,巴勒斯坦人也展开武装斗争抵抗以色列。以色列与埃及两国之间经过了好几次战争,问题依旧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埃及总统萨达特曾经采取主动行动,访问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和当时担任以色列总理的贝京进行和平谈判,遗憾的是双方未能达成一致,这次和平谈判没有取得进展。
美国试图在中东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对中东地区中东局势一直密切关注。面对中东战争频发但又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美国开始采取措施,试图使中东紧张僵持的局面得到好转。
在1978年8月,为了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避免中东地区再次爆发战争,危及西方的石油供应,美国派遣国务卿万斯出面斡旋,希望各方停止战争。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也向中东国家发出邀请,试图通过举行一次首脑会议来调和中东国家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一个月后,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来到了美国。三方在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举行了持续十二天的最高会议。
通过美国的协调,埃及、以色列双方达成共识,并于1978年9月17日签订了对中东和平进程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两份文件,即《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这也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戴维营协议”。这次会议的举行以及协议的签订,为中东和平的实现寻找出了一种新的途径。
两份文件的内容基本建立在维护和保持中东和平的基础上。在《关于签订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里规定,以色列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埃及和以色列在本纲要签署后的三个月内,要举行谈判,并缔结和约;在缔结和约后的三到九个月内,埃及与以色列双方要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以色列要从西奈半岛部分地区撤出军队,并在三年内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对埃及在西奈半岛的驻军人数与位置也做了限制;以色列的船只只可以在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自由航行。
在《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中规定,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自治机构,并安排在五年之内,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统治机构,将由新建立的自治机构来取代,还要在这些地带建立一支可以有约旦人警察部队。以色列晕约旦的军队,负责在这些地区联合巡逻。
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最后地位,和这些地区同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则在此期间通过各方举行谈判来加以确定。以色列与约旦要在这些地区新建自治机构的五年过渡期内缔结和约。这些都是《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的签订双方,决心通过联合国决议的基础上缔结和约,来公正、全面、持久的解决中东国家之间冲突的办法。
“戴维营协议”两份文件的签署和履行缓减了中东地区紧张不和的局势。埃及与以色列依照双方的协议内容,正式签订了两国之间的和平条约,结束了不断发生战争的局势。
埃以两国签订的“戴维营协议”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结果,比如在协议中,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巴勒斯坦民族自治权,也没有提出归还一些阿拉伯被占领土等问题。这引起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不满和抗议,阿拉伯联盟也因此发生了严重的分裂。
不过从整体来说,“戴维营协议”加速了叙利亚与巴勒斯坦同以色列之间进行的谈判历程,有力地推动了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它使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转向了缓和的对话,为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新的道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