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克星顿的一声枪响将北美大陆居民独立的激情点燃。战争初期,英国和北美大陆军的实力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经过几场战斗,大陆军节节败退。为了能够让分散的殖民地起义势力凝结成一股团体力量,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
这次会议有效地使大陆军形成一个规模性的军队,并且获得了法国等国的支持,逐渐将起义不利的局面扭转。随后,大陆军乘胜追击,将战火从北方延伸到了南方,最后在约克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莱克星顿的枪声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济比较繁荣。
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这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于是,“自由之子社”、“通讯委员会”等秘密反英组织相继出现,各地都发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武装反抗等事件不断发生。其中,波士顿倾茶事件激怒了英国政府。
在各个殖民地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正式向英国政府挑战后,驻守在殖民地的英军吊起了自己的神经,争分夺秒地集结物资,加强军事训练,与此同时殖民地的民兵也在争分夺秒地做着战斗的准备。双方这种剑拔弩张的对峙情势在马萨诸塞最为严峻。在这里,托马斯·盖奇,马萨诸塞总督兼驻殖民地英军总司令,亲自率兵坐镇波士顿,监督工事,训练士兵,为了获取情报,他还安排了间谍负责收集殖民地当地的情报。
这一天,也就是1775年4月18日,盖奇接到情报说一批殖民地民兵正在往康科德(距离波士顿20英里的一个小镇)集结,那里储备着数量可观的火药和军需品。这让盖奇心中不由一紧,思忖片刻,他下令派兵摧毁这个军火基地,逮捕殖民地塞缪尔·亚当斯等反抗运动领袖也被提上了议程。
可是不巧的是,这个情报被一个叫保罗·里维尔的银匠,同时也是北美争取民族解放的秘密组织“自由之子社”的成员之一探得。1775年4月18日晚上,保罗·里维尔快马飞奔到康科德,告诉那里的民兵,盖奇要带兵搜缴军火基地、逮捕爱过将领了。得知此事后,康科德的民兵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集合起来,埋伏在通往康科德的公路两旁,准备打一场漂亮的伏击。
4月19日凌晨,指挥官约翰·皮特凯恩率领的英国士兵到达莱克星顿地区,与当地民兵发生了遭遇战。两军短兵相接中,一声枪响不知从哪传了过来,接着,双方开火。由于民兵数量远远少于英军,10死8伤后被迫撤退。
莱克星顿遭遇战后,英军继续前进来到康科德,在那里他们销毁了一部分民兵征集的军火后开始撤退,但归途上遭到民兵的沿路伏击。一路上,从附近村庄赶来的数千民兵躲在岩石、树林、灌木丛、房屋后面,对准醒目的英军开枪射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致使英军最后只得狼狈不堪地退回到波士顿,至此,英军的伤亡人数已经达到了240人之多。
之后不久,成千上万的民兵从新英格兰各地陆续开来,不到一个星期,就把波士顿团团包围了。
1775年6月中旬,约翰·帕高英、威廉·豪、亨利·克林顿三名英国少将率领数千名英军赶来,支援困守于波士顿的英军。得到这个消息后,盖奇和爱国民兵做出了不同的反映:盖奇准备给围攻他们的民兵一点厉害瞧瞧;而民兵们则在波士顿北面的布里德山聚集,希望阻止波士顿的英军与增援的英军会合。
6月17日下午,威廉·豪将军抱着攻占布里德山的企图,率领2200名英军向民兵们发起了攻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后,英军经过三次进攻,最后占领了布里德山阵地,当然,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这场在北美独立战争中规模不算大的战役,虽然最后以形式上的失败告终,但是它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后来人们称赞莱克星顿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摇篮,还在它的镇中心树立了一座民兵铜像。民兵手握步枪,脸上是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表情,在它的身边一座石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坚守阵地。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前,不要先开枪;但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就让战争从这里开始吧。”这一声呼喊,连同那阵阵枪声,迅速传遍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自此,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火燃遍了北美的土地。
实力的对比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之后,虽然英国在总体实力上强于美国,但是影响战争最终结果的因素并非单纯的武力对比,还包括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制度以及军事战略战术等原因。
当时的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在北美拥有13块殖民地,包括加拿大、佛罗里达地区以及西印度群岛。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英国攻取北美殖民地可谓易如反掌;其次,英国有九百万人口,还占据着当时“海上霸主”的地位,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阵容最庞大的商船队。反观总人数不足300万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他们中间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黑奴,其余人所组成的民兵也尚未接受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只是一群缺乏纪律和秩序的“乌合之众”。
北美殖民地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处于劣势,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上也与英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当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而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尚未建立中央政府,如同一盘散沙,无法集中力量统一抗战。从经济角度来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制造业为英国带来殷实的财富积累,而北美殖民地则面临着资金匮乏的窘境。
虽然英国在先天条件上占得先机,却未能取得独立战争最后的胜利。独立战争初期,北美殖民地各地通过组织民兵队伍,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掌握了优势。而英国殖民政府对当时形势估计不足,加之不适应北美殖民地地广人稀、草木茂盛、道路运输不便的作战环境,致使英国强大的骑兵无法骑行作战,武器装备也难以运送到位。特殊的作战环境为北美殖民地人民打运动战和游击战提供了便利条件,民兵们因此可以对借由河道深入内地的英军给以迎头痛击。
正规军出师不利,后备军补给不足,使得英军进退维谷。由于英法七年战争让英国负债累累,加之政府高级官员贪污腐败造成军费不足,英国的扩军计划几乎破产。为了扩充兵力,英国政府甚至用犯人当做士兵,并雇佣来自德意志小邦的黑森军队。独立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本土的增援部队直到1776年6月才开始陆续抵达北美大陆。
在这场战争中,北美殖民地从道义上讲也占据了主动,如托马斯·潘恩在独立战争期间发表的《北美的危机》文章中写道:“一个曾经殚精竭虑,想要找到任何妥善办法,数次寻求避免战争之灾难的民族,万能的上帝不会任凭他们惨遭武器的洗劫,我没有那么多异教徒的思想,但是还不至于会认为上帝会对这个世界袖手旁观,放弃对它的主宰,将美利坚的人交到魔鬼手中。既然我并没有以上的种种想法,我也就看不出不列颠王国会以什么理由来要求上天来惩罚我们,比如一个声名狼藉的凶手、一个拦路抢劫的罪犯或者破门而入的强盗,他们都会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
当时英王由于干预议会决策引起反对派的抨击,北美的革命也因此获得了以新型的工业资产阶级为首的反对派的同情。除此之外,英国和北美的激进势力结为同盟,使得英国不得不分散军力来镇压国内的反动势力。
除了英国国内力量的支援,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强势加入,也极大增强了北美殖民地大陆军的实力。1775年11月29日,由本杰明·富兰克林负责的“秘密通讯委员会”建立。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并派出了第一位外交代表阿瑟·李。由于富兰克林灵活的外交手腕,美国独立战争争取到了国际舆论的同情。
1778年2月,法美联盟正式建立。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又对北美大陆军进行了海军和陆军的支援。之后西班牙、荷兰也加入到战争之中,并建立了以俄国为首的“武装中立联盟”。上述三国军队在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等海域与英国海军作战,这对北美独立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届大陆会议
第一次大陆会议的顺利闭幕意味着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了统一战线。各个殖民地达成共识,为反抗英国的高压政策共同奋斗。
英国议会得知大陆会议召开以后,认为北美殖民地敢于公然挑衅议会的权威,必须动用武力给以制裁,平息这场叛乱。在英国宗主国与北美殖民地矛盾的不断激化中,双方于4月19日在莱克星顿爆发了一场战役,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经过一系列的交战,双方都有很大的伤亡。
到了1775年5月10日,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北美各个殖民地的运动,有组织地反抗英国的攻击。出席这次会议的有66位代表,约翰·汉考克出任这次会议的主席。
虽然第二次大陆会议是为了对抗英国宗主国而召开,但会议代表们并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方案,他们显然对英国当局抱有最后的希望。
为了表示对英国国王的尊重,大陆会议还委派了内约翰·迪金森起草并通过了《橄榄枝请愿书》,向国王陈述了他们内心渴望自由与平等的愿望。请愿书中指出,国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希望他为了同样身为英国子民的北美人民能够重组内阁,和平解决双方的矛盾。
但是英国国王不仅置若罔闻,反而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围攻,北美开始放弃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方针。会议要求各殖民地统一武装,团结一致反抗英国。乔治·华盛顿在这次会议中成为了大陆军的总司令。他募集志愿军,为扞卫北美主权,恢复自由而战斗。
在华盛顿的领导下,北美大陆军成为本土对抗英国的主要力量。同时,北美断绝了与英国的贸易往来,发行了自己的纸币,并秘密联合法国、西班牙等英国的死敌,争取盟友,对抗英国的攻击。这两个国家也在其他方面给予了北美大量的支持,间接地为北美争取独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战争初期,面对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北美决定实行游击策略,分散敌人的主要力量,逐个击破。游击策略加上对地形的熟悉使得大陆军在早期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大陆军队由于军火不足,指挥不力,武器装备落后,开始节节败退。军官在战术方面讨论不休,整个大陆军队乱成一团,独立战争走到了一个非常危急的关头。
面对危机,华盛顿重整旗鼓,并在后来的萨拉托加战役中,指挥军队成功地阻截了南下的英国军队,这一场战役也成了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不仅重新鼓舞了士气,而且给长期处于失败局面的北美士兵带来了成功的希望。
得知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的消息后,法国便开始公开与北美合作,不久西班牙与荷兰也加入这一战线,共同开始了反英战斗。在1781年8月底,华盛顿与法国将军拉法伊特合作,击败了英国康沃利斯的8000名英军,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开始意识到了英国战败的危险,便提出议和的建议。
面对大陆军及其盟友的强烈反攻,英国不得不下令同意与北美殖民地进行谈判,谈判持续了7个月,英国最终承认北美独立,13个殖民地赢来了自由的时代。
北美第二次大陆会议的召开,不仅推举出了军事代表,组织了对抗英国的武装力量,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北美人民独立自主的意愿。这次会议深得民心,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响应,为独立战争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同时也意味着北美13个殖民地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拥有了自己的政治主体。
战争伊始
1775年4月19日的清晨,一阵枪声打破了莱克星顿的平静,这枪声如同燎原的烈火一般点燃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的热情。受马萨诸塞州人民抗击英军英勇行为的鼓舞,新英格兰各地的民兵迅速集结起来,赶赴马萨诸塞州。
当地民兵团实力大增,组建了一支军队——新英格兰军。他们包围了波士顿,把英军围困在那里。在此期间,新英格兰军还攻占了位于纽约和加拿大之间的泰孔德罗加和克朗波因特,缴获了一批大炮。这批大炮在接下来攻占波士顿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争双方在波士顿紧张对峙。英国的当权者十分清楚,北美殖民地是重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动乱需要尽快平息。为了打破当前的对峙状态,5月,英国派兵增援波士顿,并派出了三位将军:威廉·豪、亨利·克林顿、约翰·柏高英。
在这种形势下,北美殖民地也必须有所动作。1775年6月20日,华盛顿前往坎布里奇领受大陆军的指挥权,自此以后攻占波士顿成了大陆军的首要目标。到达波士顿之后,华盛顿对内整顿兵马,对外开展情报收集工作。
7月18日,大陆军获悉英军在波士顿的重要地点多尔切斯特高地设防。于是,他们立即派兵到查尔斯城半岛,因为该半岛拥有可以俯瞰整个波士顿的邦克山和布雷德山。按照战略布局,大陆军会在靠近连接半岛和大陆狭地的邦克山建筑工事,这样一来,他们既可以发挥居高临下的地势优势,又能防止英军从狭地登陆。
没想到的是,派去的部队没有在邦克山设防,而是在布雷德山安排了防守,这种违背了最初打算的战略布局可以让英军在狭窄地带轻而易举地登陆,截断大陆军的退路。
不过幸运的是,英军居然没有发现这个漏洞,威廉·豪选择从正面和左右两翼攻击大陆军,结果大陆军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优势击退了英军的两次进攻。但最后由于弹药不足被迫撤离阵地,英国人占领了布雷德山。不过英国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
而此时,在北方战区,英国驻加拿大的盖伊·卡尔顿司令官正在招募加拿大人,欲挥师南下进攻纽约。大陆军嗅到了危险的信号,决定先采取行动,在加拿大截住对手,防止战线南推。菲利普·斯凯勒将军集结了一支1000人的队伍,北上加拿大。九月份,他率兵包围了圣约翰斯。但斯凯勒进入加拿大不久就因病离开了军队,蒙哥马利代替他接手了军队。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战况才有了新的进展。11月2日,圣约翰斯驻防的英军宣布投降,盖伊·卡尔顿率领残余的兵马往魁北克撤退。
11月13日,美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地攻占了蒙特利尔。但蒙哥马利的军队经过多番血拼,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也就是说,余下的500人队伍很难有大动作了,他们现在最需要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