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为官修养: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3723500000028

第28章 勤政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2)

《湖南通志?名宦录》这样评价李焘:“李焘,河源人,万历中知衡州府,力行节俭,尝取四大礼度,民所能行者辑为简仪,又手书司马光俭训,刊布民间,闾里恶少皆廉得其奸状事发,悉审之法,民称神明。”

在任期间,李焘开挖鳄湖,开渠引水七十多里,使槎城水患大为缓解。乡民深感其恩,为李焘父子建造了“尊德祠”。李焘还倡建忠信至九连的山道,方便往来民众出行,至今该地的石壁还留有李焘所书的摩崖石刻“大嵩径”。

干干净净,实质讲的是廉洁奉公。廉洁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为官之本。其基本要求是:廉洁从政,公私分明;严于律己,执政为民;刚正不阿,不徇私情;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干干净净,谦虚谨慎等。为什么要着重提出干干净净呢?从近年来少数领导干部违反党纪国法的案例来看,一部分人做不到干干净净。他们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挪用公款,玩忽职守,胆大妄为。比如,有的接受他人的礼金、有价证券和信用卡,或者用公款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为自己谋取利益;有的经商办企业,从事有偿的中介活动,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优惠条件;有的弄虚作假,搞浮夸,骗取荣誉,选拔干部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破坏党内团结;有的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土地、建材、运输工具等为自己营造私房,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道德败坏,乱搞两性关系等。这些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虽然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严重破坏党风政风,严重侵蚀党的肌体,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危害不可低估。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正确使用权力,自觉做到不越界、不滥用、不偏倚。只有常思为官之德,自觉抵制诱惑,才能真正做到干干净净做官。

张苏同志是我国政法战线上杰出的领导人,他艰苦朴素,不谋私利,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

他早年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地下工作,卢沟桥事变后,随八路军在晋、察、冀交界地区开展建立抗日政权,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的工作。尽管环境非常艰苦,但是张苏同志始终奋力工作,将个人生死放之脑后,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忘我的战斗精神坚决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

1938年春到1943年春,张苏同志主管经济建设工作。他坚决执行党的总方针、总政策,提出了边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决定的一环,离开了生产,就谈不到经济”。他还根据边区的实际情况,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组织领导工作。布置各县积极垦荒修滩,修复被大水冲垮的大量耕地;组织边区人民发展饲养业,提出“一人一鸡、五人一猪”的号召;重视科学技术,注重发挥专家的作用。他的各种工作,都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正如聂荣臻同志说的:“张苏同志后来参加了边区政府的领导工作,他工作很认真,很踏实,为巩固边区抗日政权做出了贡献。”

建国后,他的地位高了,权力大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更严了。他曾经为自己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制订了这样一条规定:凡为私事来者,一律回答“各有各的组织,一切由组织安排解决,不能由我找关系。”多年来,对那些写信或上门请求安排工作、联系子女上学、想从外地调入北京工作的人,他一律拒之门外。他宁可“得罪”亲朋,决不负罪于党。张苏同志更是反对送礼,凡是送上门的东西都一律退回。老区人民出于对他的感恩,凡是到北京都会去看望他,顺便带上一点家乡的土产:粘面、土豆、南瓜干等,但是,张苏同志却从来不接收。即使不得已接收了,他也会让秘书给乡亲们寄钱,并写信表示感谢,讲清道理。

张苏同志克己奉公,时时处处体谅国家的困难。早年他从事地下工作时,****北方局的一部秘密电台曾由他隐藏在一位世交张老先生家,老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党的电台。建国后,张苏对当年老人的功劳念念不忘,时常几十元或数百元地周济老人。当有人建议将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申请给这位老先生补助。张苏同志只说了一句话:“不要增加国家的负担。”在1985年的时候,检察机关统一着装,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准备给张苏也配发检察服,但是,张苏同志说,不做检察工作了,不要多花国家的钱,坚持没有要。

张苏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在为最高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书写条幅时,他用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在当今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要想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只要树立像张苏同志这样的人生观和权力观,不为名利劳身,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就能经受抵御各种诱惑,为高尚壮美的人生写下浓重的一笔。

总之,兢兢业业和干干净净,讲的是勤政为民和廉洁奉公,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之要和为官之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不勤政或者不廉洁,都会葬送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要自身干净,二要为民干事。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政绩观,珍惜人民群众所赋予的权力,万事民为先,在各自的岗位上,既廉政又勤政,树立良好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

从政修养

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持之以恒,克服工作中种种困难,才能真正明白自己肩负怎样的责任,只有把个人同民族振兴与伟大祖国的明天联系起来,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立足于人民、立足于国家去做事,做大事。

多从实际出发,为群众办实事

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要使思想真正得到大解放、促进大发展,就需要每位党政干部努力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唯书”,并不是可以不读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的书以及上级的有关文件,更不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是注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眼光去创新思维、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克服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真正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不“唯上”,也不是可以不执行上级的决定,更不是不听领导的话,而是要善于把上级精神和领导的意见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反对照抄、照转、生搬硬套,真正做到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对领导负责和对工作负责的统一。只“唯实”,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察实情、讲真话、办实事、报实情、求实效,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认识与实践相符合。

解放思想的实质在于突破和创新。事实一再表明,一切落后都源于思想守旧,一切进步都始于开拓创新,只有每位党政干部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立足本职,从实际出发,就是在个人意见与领导者的观点不一致之时,要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勇气,放下私心杂念,不回避矛盾;在个人工作得心应手、较为顺利之时,要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出现“想当然”办事,避免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在遇到难事和思想困惑之时,要从文山会海中摆脱出来,转变作风,更新观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得思想真正大解放,促进大发展。

《务实求理》一书是从李瑞环同志数百万字的重要文稿和讲话中遴选出来的很少的一部分,但是这不多的117篇重要文稿和讲话很好地反映了李瑞环同志对若干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他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和特点。

本书之所以叫“务实求理”,可以说这四个字就是李瑞环同志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写照。务实求理既是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对文章写作和文风的基本要求,也是作者人生经历、经验的重要体现,给予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务实是李瑞环同志的一贯作风。李瑞环同志的务实精神是全国闻名的,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他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正确决策和创造性贯彻落实,他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都能做到知根知底,心中有数,处理起来有条不紊,有序推进。李瑞环同志坚决反对说空话,他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他痛斥那些只说不干,嘴行千里、屁股在家里,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的坏作风,尖锐指出这种坏作风误事、误国、误人、误己。李瑞环同志一贯主张想实招、求实效,他提出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他认为,干部想要干成实事、干好实事,不光要肯干、想干、敢干,还要会干。“一种好的方法、一个对路的实招,可以下活一盘棋,可以开辟一条道,可以影响一大片”。李瑞环同志有强烈的为民情怀,他有一个为人民办实事“五线交一”的原则:坚持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办群众最急需的事,办长远起作用的事,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办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