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的收购,是典型的海派作风,一掷亿金,速战速决,以实力与对手较量,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
有人说,包船王勇猛有余,而韬略不足。其实这并不是说包氏不善用计,而是他的性格使然,加上形势所迫,他经常要速战速决,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对手周旋。因此,包氏的收购,代价极昂,一般都要经过一番血战之后惨胜,或负创取胜。九龙仓之战就是最典型的战例。
刘蛮雄曾留学海外,受西方影响较多。他最先向香港引进华尔街式的商法,那可以说是一种海盗商法。
他在收购中,先瞄准一家控股不牢、或经营不善、或内部不和的公司,暗吸其股份,等达到一定数目时,再突然发动袭击,若成功,则控得该公司;若不成功,就逼对手以高价赎回他控有的股票。
因而,刘氏即使收购不成功,也会获利丰厚,是股市人人畏惧的狙击手。公司若控在他手,他必进行眼花缭乱的集资、分拆、股权重整等活动,搞得小股东们怨声载道,不知所措。
刘蛮雄靠一个小小的电扇厂起家,几年内资产便扩张到100多亿港元,很快便跻升于富豪之列。他在股市留下的形象实在很恶劣,是一种恶意收购的典型。
其实,从客观上而言,刘氏是对香港证券史起过历史性作用的人物。他最先引进的新鲜战法,使香港股市的投资投机活动赶上了华尔街水平。继刘蛮雄后,香港股市狙击手辈出,人们逐渐习以为常,谴责刘氏收购术的舆论自然也就少多了。
刘蛮雄一拳击醒了众多沉睡的狮子,许多大亨们惊奇地发现,不必辛辛苦苦干实业,只需带上一笔大亨们根本就看不上眼的本金进股市,就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亿元、百亿元大亨了。
与刘蛮雄的恶意收购正好相反,李嘉诚的收购是一种善意收购。
他收购对方的企业时,一定会与对方进行协商,并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也不会强人所难。
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最典型的战例莫过于前文所述的收购港灯之战,他从萌发念头到控其到手,先后历经几年,倒是西门·凯瑟克最终沉不住气,主动入套,以相当优惠的折让价出售港灯股权。
李嘉诚收购和黄时,其心术之精,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借汇丰之力,兵不血刃,收服了资产大其10多倍的庞然大物。李嘉诚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非买不可的心理。因为他知道,若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收购遇到阻力时,他在冷静权衡利弊后,会含笑放弃;如收购九龙仓、置地,他都持这种态度。
李嘉诚的收购,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服口服。如果收购成功,他不会像许多新进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和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总会尽可能地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利益;对于股权等重大事项,一定要征得股东会议通过如果收购未遂,他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作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如在合战置地时,以李嘉诚为首的财团退出收购,将所持的置地股权售予怡和,售价只有8.95港元,仅比当日收盘价高出5分。新财团出售股票的税后利润,估计约在1亿港元。这是四家大财团先后耗费一年多精力的所得,算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李嘉诚的形象有口皆碑,在股市从来不用担心李嘉诚会恶意收购,甚至有人曾允称,在收购战中,对方只要说一声我不愿意,李嘉诚就会立即放弃收购行动。
对他来说,良好的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有一个词,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说,此时失利,彼时得到补偿。做生意就应像李嘉诚这样,不看重表面的输赢。如果在某件事上未能达成心愿,并不等于输了。若是因此维护了信誉,维持了人际关系,等于种下了善因,将来必结善果。反之,如果勉力而为,不顾一切地达成心愿,使名誉受损,或招致怨恨,等于种下恶果,日后难免遭报应。所以说,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美。
稳扎稳打
每个人做生意都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保守,有的人猛烈。不管怎么样的生意,只有做生意的人自己明白。李喜诚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不可持买古董的心理。
所谓买古董的心理,就是一桩生意非做不可,不留回旋余地。因为古董往往是孤品仅存,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而做生意,不论购公司还是购土地,不必非买不可,不做这桩生意,以后还有其他生意,都可以赚钱,而一旦持有买古董的心理,就难免心浮气躁,意气用事,甚至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般来说,当你具有相当经济实力时,容易做到心平气和,在投资时也容易保持乐观;而经济实力相当有限的人,心情比较浮躁,容易急功近利。这虽然是自然之理,但是,如果你想从小做大就有必要修炼自己的心性,戒除急功近利心理,如此才能冷静决策,以成其大。
李嘉诚在扩大经营规模过程中一次次投标,被称为擎天一指,也看到他在与置地公司竞标地铁时,曾经以宏大的气魄一路追高,最终击败强大到不可一世的对手。但那是在知己知彼、胜券在握情况下的出击,与初人地产界时情况不同。李嘉诚绝不会再犯盲目急躁的毛病。
其实,擎天一指指的是李嘉诚强大的经济实力,拍卖场上的李嘉诚,并未显示出横扫千军、力挫群雄的必胜气概。英商华商中,都曾出现过一掷千金、博尽取胜的赌徒式的竞投者,进入竞价高潮,不由红了眼,不再权衡家底利弊,非得把对手压下去不可。
拍卖场上的李嘉诚,不仅擅长斗智,还有足够的克制力。
1987年11月27日,香港官地拍卖场。在股灾大熊渐去、地产渐旺之时,多年未露面的李嘉诚,格外引人注目,他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皆摄入记者的镜头。
政府拍卖的一幅官地位于九龙湾,24.3万平方英尺,底价2亿港元,每口竞价500万港元。李嘉诚与对手连叫两口,底价连跳两次:2亿5百万、2亿1千万。
2亿1千5百万!拍卖场的一角响起熟悉的声音——是有飞仔之称的合和老板胡应湘。李胡两人有过多次合作。
胡应湘毕业于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李嘉诚初涉地产,还曾请教过他,两人交谊甚密。李嘉诚回眸一笑,胡应湘亦报微笑。此时地价已竞抬到2亿6千万。
3亿!李嘉诚擎天一指举起,连跳8口,一时掀起竞价高潮。
3亿5千5百万!胡应湘如河东狮吼,一口急跳11档,再掀高潮,四座皆惊。俗话说:商场无父子。那么,在商言商的商界朋友,在商业竞争中,自然也会将朋友之谊暂且放一边。
一时,郑裕彤等地产大亨也加入竞价。李嘉诚的副手周年茂,悄悄坐到胡应湘副手何炳章旁边,与他低声耳语。胡应湘不再应价,退出竞投。
当叫价随飞到4亿元时,全场哑然,叫价也高出底价一倍,是拍卖场敏感的临界线。一阵短暂的沉默,竞投各方都在心中打算盘。
4亿9千5百万!李嘉诚擎天一指再次举起,四座瞩目。
无人竞价,一声槌响,尘埃落定,成为此幅官地的成交价。
李嘉诚当时宣布,此地是我与胡应湘先生联合所得,将用以发展大型国际性商业展览馆。
一位地产分析家评论道,依本人估计,李嘉诚把此幅官地的最后投价定为5亿。这个价,可说是参与竞价的各方心定的最高价。有人会定在4亿,有人会定在4.5亿,各家有各家的算盘。李嘉诚是地产金指头,他染指的土地,开发物业所得盈利,往往高出同业。故他出价4.95亿,仍有厚利可图。
竞价进入高潮,很容易出现投手情绪化,冲动之下,不管死活,非得做赢家不可(这次倒无这样)。如是这样,李嘉诚必会退出,以成全对手风头。
记者采访李嘉诚,问,都说您是拍卖场上“擎天一指”,志在必得,出师必胜,可您有时为何还是中途退出?
李嘉诚幽默地道,这已经超过我心定的价。你没看到我想举右手,就用左手用劲捉住;想举左手,就用右手捉住。
在拍卖场上,及时与胡应湘沟通,使其从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这种灵活的手腕值得借鉴。毕竟,经商原本是为了谋利,而不是赌气,能让则让,能拉则拉,没有必要硬把对手压下去。
耐心等待,捕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李嘉诚不断地通过官地拍卖与私地收购,为地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该出手时就出手
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是老板最忌讳的,如果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方面,注定要失败。
决断力是无法从学问或理论中学得的,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必须随时注意,反复训练、磨练。如此,你才能具备发财的先决条件。
执著力是达到目标不可欠缺的因素。所谓执著力就是意志力,意志力和欲望结合,就会产生不屈服的信心。
成功的人就是在达到目标之前绝不放弃执著的人。
成大事者都有一飞冲天的勇气,这是一种英雄的气派。的确,没有这股勇气,任何人都无法打开成功的局面。老板也是这样。李嘉诚则是一个一飞冲天的英雄,他是怎么做的呢?最能说明李嘉诚投资气魄的一件事,是地铁工程竞标。
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公里,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