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背包里的彩云之南:我用十年走云南
3713900000005

第5章 佛城里面故事多

常常在记忆中将弥勒与弥渡这两个地方弄混,其实两地在云南一东一西,只不过名称有一个字相同。

通常游客都是从昆明到弥勒的,而我则是从华宁到弥勒的。在华宁拿着地图寻找下一个目的地时,最近的是通海,但通海我已去过,第二近的就是弥勒。我没有去过那里,就冲它起了与弥勒佛相同的名字,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而我总是对有故事的旅游目的地情有独钟。

弥勒县城在云南县城中算是一个现代城市了,比我想象中的规模大得多,位于红河州北部,素称红河州北大门,县城北距省会昆明143公里。

我到弥勒是中午,按惯例,我首先将这个县城徒步行走了一圈。

通过和当地人交流,很快,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弥勒有如此宽阔的街道,有如此多的新楼。弥勒盛产粮食、烤烟、甘蔗等,有“粮仓”、“蔗糖之乡”和“烤烟之乡”的美誉,赫赫有名的红河牌香烟就出自这里。一个地方有烟就富有,况且,弥勒又新发展壮大了葡萄酒产业,一个有烟有酒的城市,是很容易走向富裕的。所以尽管 弥勒只是一个县城,却有着地级市的规模。

我在大街旁一家颇具规模的新餐馆吃了午餐,品尝了弥勒美食。

我问餐馆老板弥勒最有名的旅游景点是什么。老板乐呵呵地说:“我们这里的旅游是六个一,即游一个洞——弥勒白龙洞;拜一尊佛——锦屏山的弥勒大佛;喝一口酒——云南红葡萄酒;抽一支烟——红河牌香烟;跳一曲舞——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洗一个澡——梅花温泉澡。”

听老板概括得这么形象,我不禁笑了,说:“你说的很多不是旅游景点啊,喝酒、抽烟、跳舞都不是旅游景点,城里附近最有名的旅游景点是什么?”

老板说:“玉皇阁啊,你可以到玉皇公园看看玉皇阁,玉皇阁就是县城最有名的名胜古迹了。”

老板指着门外远处云雾遮绕的一座山,说:“玉皇阁就在那里。”

结罢餐费,我按老板的指点,乘公交车直达玉皇公园。

路上经过一幢幢漂亮的别墅,只见一尊高大的红色古典牌坊屹立在我的眼前,上书“玉皇公园”四个大字。

沿着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上,一棵巨大的古树耸入云霄,古树的后面是一座并不高大的庙宇——玉皇阁,门旁绘着两个仙女,右吹笛,左吹笙。

按说玉皇阁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地方,是道教场所,但里面却供着一尊佛像,似乎是弥勒佛,想来也可以理解,这里本来就叫弥勒嘛。佛像左右分坐着四大天王。按常规,他们分别应该手执宝剑、琵琶、伞和蛇。宝剑寓风,琵琶寓调,伞寓雨,蛇寓顺,寄托了人们希望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然而有趣的是,这里本该执蛇的天王,手里的蛇变成了龙,或许是塑造者一时疏忽,也或许是有意为之。

玉皇阁中还供奉着很多神像,可以说杂乱无章,有冥府十王、血河主宰太极真人,也有丰都大帝、本土城隍,还有子孙娘娘(金花夫人)、保子娘娘。

玉皇阁后面的大雄宝殿则古色古香,庄严肃穆,高悬上方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骨力凸显,气势雄浑。“大雄宝殿”四字下面是彩绘《八仙过海》。大雄宝殿里面也供奉着许多佛像和神仙。

最后一进,又有一座两层楼,似乎是新建的玉皇阁,彩绘遍布,雕刻精细。在这里,我终于看到了玉皇大帝。

大雄宝殿的后面,一巍然屹立着一座宝塔。

一级一级踏上宽广的白色石阶,十多分钟就到了山顶宝塔的脚下。宝塔高七层,是标准的八角宝塔,朱红的柱子,金黄的琉璃瓦,十分古典。宝塔每层的八只角上都挂了只大大的铜铃铛,呼呼的风声吹动铃铛,耳边响起细碎空灵的铃铛声,十分悦耳。

佛塔是用来存放佛经和佛骨舍利的,这些都是大功德;而救人性命,佛认为比以上两个功德更大,因此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

在这个玉皇公园真正实现了佛道共存,是相互包容的场所,蕴含了弥勒佛和弥勒县笑对世界、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怀。

另外,在玉皇公园中还有一座坟茔,联圣孙髯翁就长眠于此。孙髯翁因好梅而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他的惊世之作是昆明大观楼的长联。他的墓地原本在弥勒城中,后来因城市建设的发展,两易其地,最终到玉皇公园入土为安。

弥勒地名的来历

在到弥勒县的途中,我就一直在车上想,这个与弥勒佛同名的佛城,为何会与佛同名?这里到底和弥勒佛有什么样的渊源,又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行走在弥勒县城中,向当地居民讨教,有人告诉我,弥勒地名的由来与一个部落酋长有关。他说,弥勒一带原有一个夷人的部落,酋长名木勒,因夷人口音“木勒”与“弥勒”相近,所以把城称为“弥勒”。

而另外一个当地人,则给我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法名如玉,在鸡足山弥勒院任住持。有一次坐禅,将进禅境时,突然见弥勒佛笑呵呵飘然而至。

如玉忙向佛祖跪拜,道:“我佛慈悲,弟子如玉在此修行,持戒入定已有多年,终未成慧,今日幸得见尊佛,求当面为弟子开悟,指示醒觉之道”。

弥勒佛笑而不答,飘然而去,如玉紧紧追赶。朦胧中,见弥勒降祥云于一个充满灵气的山头,似回头向他微笑。

突然一道金光闪过,佛祖顿时隐去。

如玉认定那地方的山形地貌。从此告别了修持多年的鸡足山弥勒禅院,云游四方。他跋山涉水四处找寻,找遍了无数名山大川,访遍了无数名寺古刹,总寻不到那块灵山福地。

一日,如玉来到一座山中,实在过于疲劳,就靠着一棵大树小憩。

朦胧之中,如玉又见弥勒笑呵呵立于面前。如玉忙伏地跪拜,拜毕抬头看时,只见前面飞云流霞中显出一座山头,酷似端坐的弥勒佛。如玉认准这里就是弥勒显圣之地,于是就在山中住了下来。

没过多久,一座专门供奉弥勒佛的“弥勒寺”建了起来。如玉即在此普播梵音,接纳信众,一时法席昌隆,香火兴盛。

弥勒寺因塑有弥勒佛像而得名,它与弥勒县名巧合在一起,于是有人认为弥勒县是因弥勒寺而得名,演化出与一个弥勒佛有关的“佛城”。

然而研究史料,便可以发现,弥勒县与弥勒佛的联系不过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按历史溯源则截然不同。

据清乾隆《弥勒州志》载:“弥勒汉属牂牁郡,唐昔些么徒蛮之裔弥勒居之,故名其部为弥勒部。元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中改千户总把,领吉输、裒恶、部笼、阿育四千户,属广西路。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改为弥勒州。”

其实,关于弥勒县地名与弥勒佛的关系问题,早在明代就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谜。明代葛一龙在《弥勒寺》一诗中写:“一宇嵌山窟,重重开晓烟。青飞岩下水,绿覆树头天。 境僻耽幽寂,僧高净俗缘。不知州与寺,名立竞谁先?”正说明了这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关于弥勒地名的由来,在当地还有很多传说,但无论弥勒地名由何而来,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弥勒这里的人大多信佛,有史载曰:“州以弥勒名,其治好佛”。或许正因此,弥勒才被誉为“佛城”。

按佛法所说,诸事因缘而生。弥勒县之名源于弥勒部,弥勒寺之名本于弥勒佛,寺与县与佛同名之结合,因弥勒而弥勒,正应了一个缘字。这就使弥勒县与弥勒佛之间有了种种美妙的传奇故事,就有了“所说弥勒,即非弥勒,也是弥勒”的奥妙。

在弥勒县城有宾馆酒店,也有许多私人旅馆,在这里并不需要为住宿发愁,80元以内就可以住很好的旅馆了,甚至四五十元也能住到标间,物超所值。

三代一品坊位于弥勒县虹溪镇东门街正中,民间俗称“绿牌坊”。这座石牌坊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造的石牌坊系清未虹溪人王炽,那是皇帝为表彰王氏功勋特别封赐的。王炽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而是当时富甲云南的富商,之所以能被皇上诰封“三代一品”,是因为心系国家,义为乡梓。

距离弥勒县城30公里的白龙洞,是滇南一带规模宏大的溶洞群中颇有壮观的省级风景名胜旅游区。洞穴分为上下两层,全长2500米,自然形成40多个厅堂。被称为“溶洞精品博物馆”。

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

可邑村位于弥勒县城北方,距弥勒县城21千米,距石林风景区40千米,不仅是阿细跳月发源地,还是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之一,是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阿细跳月、阿细祭火、阿细斗牛、阿细摔跤是可邑村旅游特色活动项目,古老纯朴的阿细婚俗、民风民俗和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使游客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收费:20人以下的,共800元;20人或20 人以上的,40元/人。(含:吃一餐农家乐饭,观看阿细歌舞表演,篝火晚会,游客参与阿细跳月)。能扎帐篷,生火煮饭做宿营地。

到弥勒玩,不能错过人工生态湖,生态湖温泉很平民化,价格不高,条件不错,28块钱可泡18种不同的香薰池。另外,还有鸳鸯池以及家庭池,60元/人可泡90分钟,可以容纳4个人,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要求工作人员调温度,水是一泡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