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背包里的彩云之南:我用十年走云南
3713900000003

第3章 那些回不去的玉溪历史

玉溪交通便利,从昆明到玉溪有高速公路,中午12:40,我从昆明客运站乘坐高速豪华大巴,下午2点多到玉溪,票价37元。

玉溪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是花灯之乡,因粮食高产、烟叶质地优良又享有“滇中粮仓”、“云烟之乡”的美誉。

这里山地、峡谷、高原、盆地交错分布,立体气候的特征十分明显,既有四季如春的山区坪坝,也有被称为“天然温室”的谷地。这里的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山,是避暑度假胜地,如明珠璀璨。巍巍哀牢山层峦叠嶂,云海茫茫,气象万千。原始森林里飞瀑流泉,浓荫蔽天。滚滚元江迂回如带,蜿蜒在群山峻岭间。

这里是古滇国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有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李家山青铜器……走在有故事的街巷,好像自己也回到了过去。

探秘红塔山的故乡

多年以前,我就对玉溪有深刻印象,这是因为我收藏的烟标中,有玉溪所产的“玉溪”、“红塔山”、“阿诗玛”、“红梅”等牌号,这些烟标的名字对任何一个烟标收藏者都是如雷贯耳的,也是每一个烟标收藏者都必藏的品种。

玉溪市位于滇中,昆明以南,因溪水如玉而得名,她被当地人誉为一块晶莹的碧玉,镶嵌在祖国的西南部。玉溪街道整洁,行人不多,是一个悠闲而适合生活的城市。行走在玉溪的大街上,我仰头寻找那座想象中的红塔山。

红塔山上的红塔原本是白塔,始建于元代,“白塔夕照”为当地一景。1958年,当地人将白塔涂为红色,“白塔”成了“红塔”,“ 白塔夕照”亦被“红塔朝晖”所取代。

玉溪的中心城区就是红塔区,最宜步行。

穿行在玉溪市区的大街小巷,听当地人对我介绍玉溪的历史和风景名胜,置身玉溪的人文氛围中,我感受到了这座花灯之乡的独特魅力。穿过一条大街,一条小巷,我来到了当地人推荐给我的彩虹桥批发市场。

彩虹桥其实没有桥,这里没有河,更没有彩虹。但我想在古代一定是有河的,而且是很美丽的河流,要不哪里编得出这么美丽的名字。彩虹桥市场有几排整齐的商铺,在这里,我有幸看到了两家采取传统工艺刷纸的店主。他们在店铺门前摆一个简单的工作台,往白纸和黄纸上刷一种色彩,多是银色和棕色。这种手工民俗品在玉溪不知生长了几朝几代,如今依旧默默地存在着。

红塔区的人文旅游景点较多,有聂耳纪念馆,有云南第一村大营街,有玉泉寺的亚洲室内第一大坐佛,以及很多有故事的历史遗迹。

着名音乐家聂耳是玉溪人,他家世居玉溪州城北门街3号。在昆明读书期间,聂耳经常利用假期回玉溪探亲访友,并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聂耳热爱音乐,每次回到玉溪,都去拜访北门街民间琴师陈茂先,学习滇剧、花灯和洞经音乐。不知道我走过的地方他是不是也来过呢?

迷失在北城镇

当地人告诉我,离玉溪最近的古镇是北城镇,于是我将行程定在古镇游。

去北城镇的车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的街边,我乘坐一辆载满6个客人的小面包车,花了2.5元车费,20分钟后,到达一个繁华而祥和的小镇。

北城镇处于交通要道,自然算不上什么着名的古镇,这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交汇的小镇。走过一条繁华的大街,一个叫高古楼的亭楼吸引了我。穿过高古楼,只见前面是一条干净整齐的布满小商铺的小街,就在高古楼下的一家店铺是卖纸马的。

店主是一位约摸40岁的女子,我问这些纸马是谁印刷的,她说就是她家印的。“我家印纸马印了三代人。”似乎是担心我不相信她的话,她拿出身份证给我看。

店主热情地一张张对我展示她的纸马,并一边展示一边对我解说:“我给你讲一下,你好到你们那里讲。这是善神,这是高帽马子,外出开车撞人就送给人家,这是白虎马子,白虎马子是送白虎的……”

她不仅告诉我这些马子的名称、寓意和用途,还告诉我这些马子的使用方法,如高帽马子是要搭五鬼马子卖的。还有,哪些马子是供下葬用的,哪些马子是供第二年烧的,她都一一对我耐心解说。

夜晚,我在北城镇大街小巷转来转去,这地方似乎挺大,竟转迷路了。

寻访江川“青铜纪”

从玉溪市区往东南,乘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一个湖光秀美的县城——江川。

江川名不见经传,下车后走在县城大街,也只觉得平淡无奇,并没看到有什么特殊。其实,平淡无奇的街景,只是江川的表面,这个初看似乎庸常的小县城,却拥有着“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荣誉。

江川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湖光秀美,物阜民丰。这里有“百里湖光小洞庭”的星云湖,有“天然图画胜西湖”的抚仙湖,有“巍然形胜冠南州”的孤山,有以稀世珍宝“牛虎铜案”为代表的李家山青铜器文物,有“武当别院”碧云寺,有“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有鱼会嗑瓜子的神鱼泉等等。

这么多的地方很难一次跑遍,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这里的藏品主要来自李家山青铜文化墓地,墓地位于江川县城北16公里的江城镇早街村后的山丘上。

李家山原本不过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直到当地人发现了一些“破铜烂铁”。

1972年春,文物专家在李家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其中青铜器有1000余件。驰名中外的牛虎铜案、牛虎铜枕等重要青铜器就出在这次发掘的几座大墓中。李家山青铜器先后到日本、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地展出过,观赏者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在李家山进行第二次发掘,清理墓葬58座。此后,又进行过几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其中青铜器近3000件,铁器和铜铁合制器340余件,金银器近6600件,还有大量的玛瑙、绿松石、海贝等。

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构思新颖、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在云南乃至世界青铜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不少专家称之为“南滇文化之花,国家稀有之宝”。

在江川县城街头,到处可见以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中藏品为原型创作的雕塑

说起云南,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是个柔美秀丽的地方,而这些斑斑锈蚀的古代遗存则让我看到了彩云之南的另一面。

明星位于县城之北的抚仙湖岸与澄江县的立昌村交界处,湖岸鱼洞密布,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凉爽,堪称天然避暑胜地,是江川的旅游景点之一。明星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捕捞抚仙湖抗浪鱼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套独特的捕鱼方法,同时总结了铜锅煮鱼配蘸水的烹调经验。

1、煮鱼方法:取鱼洞中岩泉水连同活鱼入铜锅内,加入适量的盐和姜丝,盖上盖子,在专用的小炉灶上用大火一次煮沸,再放入适量的葱叶、味精。

2、蘸水配制:干辣椒用火烧后舂细,花椒舂细,葱白、姜切细,大蒜打烂成泥备用。先将适量菜子油注入炒锅内炼透,尔后放入自制的面酱、辣椒面及适量盐巴在炒锅内炒拌。炒锅离火后,再把花椒面、味精、切细的葱白、姜和蒜泥等配料放入拌匀即成。芫荽、薄荷切细另用碗装,随意取用。食用时,蘸水用鱼汤调开,把鲜鱼配蘸水即可食用。

明星蘸水铜锅煮鱼,已成为江川县的一道名特菜肴,吸引了的众多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我在江川鱼餐馆点食的铜锅煮鱼配蘸水和莲藕汤,确为天下美味

三道菜,吃出地道江川味

江川三道菜源于江城镇左卫村。它吸取了民间(鸡、羊、鱼)各种做法的精华,主要原料皆来自当地民间,每道菜都用多种佐料严格配制加工而成。

三道菜的由来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一个书生在上京求学途中遭劫,准备打道回府,走到江川时敲开李家大门讨水喝。李家主人很同情书生的遭遇,便留书生在家里住三天,在这三天里,用家传菜一天一道招待书生。在李家主人的鼓励下,书生下决心继续进京。三年后,李家收到了封信,写信的人就是当年的书生。功成名就的书生一直未忘李家主人的帮助,并在信中赋诗一首:“人间情缘巧安排,君自有技活水来。点燃江城左卫灯,莫寻李家三道菜。”李家主人觉得书生的话有道理,重新精心研究家传手艺,开起了三道菜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