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如此美好,你要懂得珍惜
3712900000016

第16章 生活中那些春天般的明媚(3)

“我才不怕呢,没准儿那儿还真有人给我送花呢。”这样说时,她的心里涌过一缕担忧。

记得是大一那年的情人节,早上打水回到寝室,猛然看到床头插着一支鲜红的玫瑰,她激动地扑上前去,看着红丝带上飘着的那个让她心动的名字,幸福地闭上了眼睛。此后每年的情人节,她都会欣喜地收到枫送来的爱情玫瑰。大学最后的一次情人节,枫送给她的是一朵特大的、罕见的红玫瑰。他骄傲地告诉她,他跑了十多个花店,比较了又比较,才选中了这最大的一朵,以表达他心中的爱意。

然而,那样美丽的爱情也要像那些鲜艳的玫瑰一样凋零吗?离开那座大城市以后,枫竟连一封信都不肯给她写了,气得她连连写信给他,但她还是没能说服他,最后只得选择分手。后来,朋友们都曾替她惋惜,说当初她少一些冲动,不自愿要求来这个闭塞的山村支教,她跟枫肯定会演绎一段美好的姻缘。

尽管当时她表面毫不在意,可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自以为很坚强的她,还是禁不住泪眼婆娑。

把失恋的痛苦埋在心底,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跟那些聪明、质朴的山村孩子们在一起,她找到了另一种难以形容的快乐。渐渐地,她不再想据说又在恋爱的枫。

那个周末,她正在宿舍批改作业,很重很急的敲门声传来。门开了,响亮的问候扑面而来——“老师,祝您情人节快乐!”

哦,情人节?今天是情人节吗?她恍然发觉自己不知何时已淡忘了这个曾很看重的节日。

站在她面前的,是她的一大群学生,最前面的语文课代表把捧在手里的一束纸叠的红玫瑰,郑重地放到她的手里。

片刻的呆愣后,她赶紧招呼学生们进屋,并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小屋立刻拥挤起来,学生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簇拥在她的周围,让她给他们讲情人节的来历,讲讲城里人怎样过情人节等等。

班长有些愧疚地解释道:“老师,有关情人节的事儿,我们只是听李丽的上大学的哥哥说过,可惜我们这儿买不到新鲜的玫瑰,同学们就商量着买红纸,叠了这束玫瑰。”

“这个好,这个好,比买的还要好!”握着这不可多得的纸玫瑰,她的心暖融融的。

看到她真心地喜欢,学生们都开心地笑了。接着,他们纷纷地指给她看,告诉她哪一朵是自己叠的,哪一朵叠的时间最长,热烈地争论谁叠的最漂亮,夸赞谁的手巧,嬉笑谁的手特笨……

望着那一张张淳朴、活泼的笑脸,一股春天的温馨,瞬间便弥漫到心头。她禁不住赞叹道:“这是我见到的最美的玫瑰,每一朵都是最美的。”

“可惜它没有鲜花的芳香!”一个男生遗憾道。

“不,它有一种特别的芳香,老师已经闻到了。来,你们也来闻闻。”她真诚地说道,并将捧在怀中的那一束玫瑰递到每个学生的面前。于是,他们若有所悟地跟着喊道:“老师,真的,真有一种香味呢。”

同学走了,她不由得将面颊贴到那参差不齐、形状各异的一个个花朵上,幸福的泪水潸然而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这一次她真切地读懂了。

那一束玫瑰,在她的写字台上放了许久,直到她后来离开那个山村,也没舍得扔掉。

在后来的岁月中,她收到过许多让她欢喜的鲜艳欲滴的玫瑰,但让她久久难以释怀的,却是当年的学生们送她的那一束纸叠的玫瑰。并且,从那个情人节开始,在她的心中,“情人”的定义变得更加宽泛。

心灵甘泉

拥有一个特别的情人节,拥有一束特别的玫瑰,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那份横亘时空的感动,足以伴她穿过岁月中的风风雨雨。

坦然地面对生活里的不幸与磨难,不只是一种气度,还是一种品性。

已经习惯了

连续一周气温都在35度以上,火辣辣的阳光,灼烤得大地似乎马上就要燃烧起来。许多人坐在开大了空调的室内,吃着冰镇西瓜,仍忍不住喊着“热啊,太热了”。而随着记者镜头的推移,我看到城市中心的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上,那些身着粗布工作服的工人们,仍顶着炎炎烈日,紧张地忙碌着。

其中,一个正在拖拉钢筋的女人,在那一群健壮的工人当中显得特别醒目。她个头矮小,面颊紫红,戴着白色安全帽和双层手套,为防止晒坏了皮肤,她还特意穿上了长袖的蓝褂,却无法阻拦汗水一次次地浸湿。

经过记者的介绍,我才知道,她叫魏红,今年53岁了,来自黑龙江省一个贫困县的农村,跟公婆住在一起,她的丈夫卧病在床已经快10年了,她有一个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二年级。她是那个工地上仅有的三名女劳力工之一,而且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她甚至有些欣然地告诉记者,她干的这份活儿,原来是专门由男人来干的,是绝对的重体力活儿,但她还是咬牙挺过来,因为这比干别的活儿每月能多赚300块钱。

最让我感慨的,是下面这一段魏红与记者的对话——

记者:这种重体力活儿,应该是由年轻的男人来干的啊。

魏红:我并不比男人力气差呀,再说我还算年轻呢,在我们乡下,我也是好劳力。

记者:天气这么热,劳动强度这么大,你能受得了吗?

魏红:没什么受不了的,乡下人重活儿干多了,什么热呀累呀,早已经习惯了。

记者:你家境一直不大好,你怎么看待过日子的苦?

魏红:已经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倒是因为心里面一直有明确的奔头,反而觉着自己其实还是挺幸福的。

记者:听说你已经有半年多没回家了,不想家吗?

魏红:想啊,可是没时间回去,耽搁一天就要少挣80块钱呢。刚进城打工那两年,我想家想得厉害,常常在梦里回到家中,醒来还要匆匆地上工。现在,渐渐地已经习惯了,知道想家也没用,不如沉下心来,好好地干活儿,多赚些钱,把日子过好。

记者:我刚才看了你们的午餐,那么简单,还有你们的住宿条件,也那么简陋。应该说,你的工作环境不是很好,你是否想过要换一份更好的工作?

魏红:像我们这些主要靠出卖体力挣钱的人,现在到哪里找工作,条件都不会好多少。再说了,条件差一点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外面打工时间长了,早已经习惯了。

记者:我发现,你特别喜欢说“已经习惯了”。

魏红:是的,很多事情,我都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生活的艰难,习惯了劳累,习惯了对苦日子不抱怨,习惯了不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情,习惯了眼睛往前看,等女儿大学毕业上班了,我相信日子会过得更好一些……

我知道,魏红轻描淡写的那一连串的“已经习惯了”,包含着太多的苦辣酸甜,也包含着太多的生活哲思。细细地品味,不禁更加钦佩她的生活态度,那份面对艰辛的坦然,那份面对苦难的达观,都是那样的自自然然,一如我们赞颂的那些古代的高士。

在一次出差的旅途上,与对面的一位中年男子聊天,得知他半生坎坷,高中被迫辍学,走南闯北地打工,换了无数个岗位,也没有赚到多少钱,后来自己创业,又一次次地失败,现在他正和一个老乡合伙,准备办一个宠物饲料加工厂。他热情满怀地向我描述着憧憬中的成功,浑然忘却了曾经的那些令人难过的挫折。

我感觉他新的创业打算还是有很多风险的,对他明显表露的乐观有些担忧,便忍不住提醒他,再细心考察一下,多方面周全地考虑一下,免得再失败了。

他却乐呵呵地说:“不怕,我已经失败过很多次了,已经习惯了。想到了,就应该去做,不拖泥带水,不去顾虑那么多,人生只要不留遗憾就好。”

我哑然——是啊,一个已经习惯了失败的人,还有什么畏惧的呢?

心灵甘泉

生活中,有人习惯一帆风顺,有人习惯跌跌撞撞,有人习惯过苦日子,有人习惯过甜日子。是习惯,让苦难凋零,让幸福走近。是习惯,让人心怀感激地过好一个个鲜活的今天,自然也拥抱属于生命的每一次选择……

因彼此真诚相待,陌生被悄然融化,浓浓的亲情在一天天地生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