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3712000000015

第15章 领导干部处事之基(2)

第四,服务群众愿为先。“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举在头顶,了解民众所关心的,关注民众所盼的,解决民众所难的。坚持权为民所用。职为民守,责为民尽,时刻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时刻牢记权力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要把它当作为民服务的责任;时刻牢记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应尽的义务就越多;坚持情为民所系。以民忧而忧,以民乐而乐,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利为民所谋。利为民谋,益为民求,坚持维护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关心群众疾苦重于一切,坚持解决群众困难先于一切,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第五,廉洁自律誓为先。“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廉洁自律,历来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从政美德和为官的品行操守,党员干部更要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好品行,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要增强自律意识。党员干部要坚持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法律法规、党纪党规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从思想上、行为上进行自我约束,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为官;要加强道德修养。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准则,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不断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端正人生追求,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要做到持之以恒。廉洁自律贵在持之以恒、始终不懈、一以贯之。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时刻把握公与私的“警戒线”,时时廉洁自律树立形象,处处以身作则当好表率。

第六,无私奉献甘为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私奉献,是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国家有这种精神,就能兴旺发达;一个民族有这种精神,就能长盛不衰;一个人有这种精神,就能自强不息。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先烈们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而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永葆先进性。要确立自身的远大理想。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和党的事业,才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努力做到舍却自我,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甘愿献身精神,才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淡泊自守,任劳任怨,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第七,弘扬正气敢为先。“社会缺少正气就会不和谐。”党员干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以实际行动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弘扬务实之风。党员干部要克服浮躁情绪,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抓落实上,用在干事业上,在内心深处扎牢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根”,抛弃私心杂念,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弘扬攻坚之风。党员干部要克服“畏难”情绪,大兴迎难而上之风,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潜心研究新办法、切实采取新措施,努力开创新局面;弘扬亲民之风。党员干部要克服“官本位”思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用亲民的作风、真诚的态度,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消除与群众的隔阂,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从小事上做起,把好人生底线

2010年初,****中央即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该准则是在以往《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基础上,针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出台的规范性、制度性廉政文件,作为一名年轻干部,笔者有幸学习了全文。对这份文件中一些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准则,读后极有感触。

该准则对党员领导干部在八个方面提出了五十二条禁令,这些禁令看上去很多都是一些工作中的小事,如“在公务活动中提供或者接受超过规定标准的接待,或者超过规定标准报销招待费、差旅费等相关费用”,“违反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或者使用小汽车”等等,初看似乎过于琐碎具体,但细想却大有涵义。唯其小、唯其实、唯其细,才更有可操作性和被执行性,这些小事其实就是给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所制订的一个底线。

近几年来,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廉洁从政准则的行为屡屡发生,在某些地区和领域甚至呈愈发愈烈之势。其他的不说,仅2009年我国在新一轮的反腐风暴中,就有16位省部级高官先后“落马”,细究这些高官违法乱纪的源头,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因为他们在工作上出现严重失误,而是因为他们未能守住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好多时候其实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慢慢突破心理防线,从小事开始一点一滴突破禁令以至滑向深渊。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党和人民培养出来不容易,而其成长过程自身也往往更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努力,因此,无论于公于私都要做到“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人。就应当认识到,开弓没有回头箭,灵魂一经典当就无法自赎,决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就放弃原则,决不能为了蝇头小利就自毁名节,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就以身试法。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我们就是要从小事做起,把好人生底线。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所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如果不把好人生底线,定好一个标准,事事牢记应坚守的准则,就会一不小心就偏离方向,忘了最初的承诺和理想,古语说得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终将空留余恨徒忏悔。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一些小事都做不到的话,那么谈理想信念,谈党的宗旨等等都是空话、假话,因为一个党员干部如果禁而不止,肯定是以公权谋取私利,为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谋划,谈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谈什么共产主义信念呢?

国家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的安居乐业等,与廉洁从政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深信:只有政通人和、海清河晏的政治局面,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反之,如果廉洁从政的规定得不到完善、得不到有力的执行,则会导致腐败对社会健康肌体的可怕侵蚀。

让我们把好人生底线,让廉洁从政准则为社会发展有力护航。笔者期待,更为详尽与更为细化的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将成为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廉洁从政的行动指引灯,成为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赢得民心的标杆。

人生如一盘棋,执黑执白都无所谓,但每一步却都是选择,只不过有些无关痛痒,有些却马虎不得,一着失误,满盘皆输的人比比皆是。希望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守得住底线、管得住小节、经得起考验、顶得住诱惑,做一个不干违纪违法的事情、让党和人民放心的人。让党和人民放心要求不高,让党和人民放心做到却也不易。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做人之根本。让党和人民放心是官品,也是最起码的人品。

读书·成事·用人

赵衰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首席重臣。重耳在外颠沛流离了19年后回国即位时,确立了封赏功臣的标准:“以仁义教导我,使我明白道理的受上赏;替我出谋划策,谋奇策高的受中赏;奋勇杀敌,精心护我的受下赏;随我奔走效劳,忠贞不渝的受下下赏。”照此标准,在受赏的莘莘臣子中,仅有两人受上赏,而赵衰就是两人中的第一人,可见其功劳之大和他在文公心目中的位置之显。

几年后,晋国为救宋国与楚国首次交战时,文公问赵衰谁可担任中军元帅。赵说:“当元帅的,有勇不如有谋,有谋不如好学。好学之人,大都谦逊,善听意见,注重道德和正义。任用这样的人,才会周密思察,爱护士卒,照顾百姓。打仗,表面看是打人,实际是角力。只有得到士兵爱戴和百姓拥护的将领,才有力量。选用好学之人,还能在全国倡导学习风气。军旅之中,好学而又谦逊者,莫过郤縠和先轸了。”郤縠任帅后,不仅绕道攻克了卫、曹两国,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病逝前还提出了“联齐抗楚”的策略,为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建立了奇勋。郤縠病逝后,赵衰又力荐勤学善思的先轸继任中军元帅。先轸任帅后,和士兵吃同样的饭菜,住同样的帐篷,亲自为伤兵疗伤,还代士兵写家信,遇事就和将士们共同商量,显得非常谦逊温和、礼贤下士,相映成趣的是,晋、楚城濮大战前,楚成王委任成得臣为中军元帅。谋士斗宜申进谏道:“成不堪付以重任。”成王问:“难道成得臣还不够勇敢吗?”斗说:“问题正出在这里。成得臣从来不读书,也看不起读书人,只喜欢饮酒和与人比武,逞匹夫之勇,怎能为帅呢?”但成王不听。成得臣任帅后,陪成王检阅部队,为体现军纪严明,他吹毛求疵地挑出几个操作“违规”的士卒狠命鞭打,竟将其中两人活活打死。大战在即,他既不开会研究对策,也不听取别人的建议,只顾饮酒吃肉,责罚士卒。凡有人献策,他就说:“难道我这个元帅的见识,还不及你?”后来,他竟狂妄到连成王的话也不听了。成王看战局不利,传令要他撤军,他竟端着酒杯信誓旦旦地对使者说:“我视晋军如同草芥,正要打个大胜仗给那些说我不读书、不堪重任的人看看,怎么能撤军呢?”结果,他被先轸打得大败,不仅葬送了24万楚军,自己也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

《资治通鉴》也载有一则吴主孙权劝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孙对吕说:“你现在执掌政事,不可不读书啊!”吕以军务繁忙推辞了。孙说:“我并不是叫你治学当博士,可也要挤时间读点书。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常忙里偷闲读书,感觉收获很大。”吕蒙遂发奋读书。待鲁肃过浔阳和吕议论军政时,大惊说:“你现在的才略,已不再是以前的吕蒙了!”吕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仁兄见事怎么这样迟呢?”后来,吕蒙奇袭荆州,生擒关羽,展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以上三则故事说明,读书,是官员提高思想素养、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由途径;一个人读书与否,对其才干的增长和所从事的工作的成败,关系甚大。虽然学习与能力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但总体看,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与是否好学,还是成正比的。书籍,记载着人类积累的知识、经历和经验,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称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弥尔顿喻书籍为抚育杰出人才的乳汁。高尔基说:“读书的过程,就是读者的心灵与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融合的过程。”读书,就是与先贤对话、与今哲低语,可以治愚、增知、获慧、致雅、润心。一个人的力量,不在于脖子下占体重90%的部分,而在于脖子上仅占体重10%的部分——脑袋。脑袋是产生智力的器官,智力则取决于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得;学有所得,必是读有所获。干事,不学理论不行。思想有多远,脚杆才能走多远。想到的事,未必都能做到;但连想都想不到的事,肯定就做不到。实践到了一定程度,若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那思想就不明确,行动就不自觉,就会迷失方向,变成盲动,好事也会干砸。所以,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则说:“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以此推论,思想理论上的成熟,也应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而缺失了书籍的滋养,人的思想理论就不可能成熟,更不可能产生科学理论。

当前,一方面,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知识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吸取新知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迫切需要所有人都树立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的党员队伍整体学历偏低(农村党员尤甚),尤其需要加强学习、抓紧学习,可有的人却偏偏假学、厌学,甚至不学。2009年9月,《人民论坛》在16个省市组织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显示:70%的干部每天读书不足1小时,30%的干部则几乎长年不读书。湖南某地级市的调查更令人沮丧:50%的官员每年读书不到3本,且不论那3本是什么书。2010年4月,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人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民网?读书频道)。可见,中央号召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队伍,是多么的及时、迫切和富有针对性!

那么,官员为何怠学呢?主因恐怕有二:其一,选人任官时,对勤奋读书和拥有真才实学者重视不够。常看到,有的官员批文件错别字层出不穷,读讲稿笑话连篇,作指示不得要领,写汇报无从下笔,审材料乱改一气……实质都是在书桌旁不呆或呆少了的缘故。文强在悔过书中写道:“看到……业务又不熟悉的下级,都提拔到与我同级、甚至更高的职务,我就……”别误会,不是在为文强辩护。人眼都是雪亮的,人脑都是会思考的。“业务又不熟悉”的人,也能青云直上,那“业务熟”的人会怎么想?能不产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甚至“学还不如不学”的念头?到头来谁还愿意学?其二,对官员继续教育的管理、监督不够,甚至流于形式。胡长清上中央党校学习,不就带上秘书代学吗?都说,选择学习,就是选择成长进步。这话,委实说得冠冕堂皇,话美理正。可别忘了另一面,选择学习,同时也是选择吃苦受累。学习,是件苦事、累事、难事,要吃得苦、受得累、耐得住寂寞。学习,还是件持久事,板凳要坐终身冷,一曝十寒学难成。因此,古人才有了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的经典案例!假如学与不学都能当官,学好学坏一样升职,那谁还愿吃那份苦,遭那份罪?

看来,要把积习已久的官员,从酒肉桌、麻将桌或其它销魂断肠、乐不思读的逍遥之地,毫无牵挂地拉回到书桌旁来,仅靠号召的力量和表率的作用还远远不够,还得在健全科学的选人和考核机制上想办法、出实招。如果说,水往低处流,是不争之实;那么,人往高处走、往利边走,就是不辩之性。抓住人性最本质的东西强化读书,要远比被动地要求官员去读书来得便捷快当和富有成效。这个本质就是——把读书与任职、升迁、留任牢牢捆绑,而不是剥离成两张皮;使人感到呆在书桌边得到的东西,远比酒桌、麻(将)桌边得到的东西管用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