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3712000000011

第11章 领导干部修身养性之道(2)

才思不浅。领导干部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就必须要德才兼备,具有非凡的才能和思想。从历史长河中看,凡是真正能够有所作为、为历史所肯定的人物,都是具有非凡才能和锐利思想的。像历史上有名的周公旦、诸葛亮、张居正、苏东坡,不仅具有卓越的行政才能,更兼诗情书意,他们的文章作品堪领风气之先。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更应当挤出时间多读书、多充电,克服“本领恐慌”,把自己塑造成某一或几方面的专家,使自己成为“多面手”,能够“八面玲珑”。通过多读书、多充电,提升自己的品味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

俗雅不浮。“俗”,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优良传统,就是始终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始终把自己看成是劳动人民和基层群众的一分子、一成员,没有半点骄气、傲气、贵气和书生气;“雅”,就是高雅、雅量、雅致,就是超凡脱俗的气质、容纳四方的气度、处世做人的雅致,没有丝毫惰性、暮性、奴性和狭隘性。

五个方面,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当代党的领导干部的理想人格就是要追求的境界。

领导干部必须坚守为民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上指出:“党员干部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如今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刚刚起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总书记强调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为我们有效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政治准则。

坚守执政为民理念,必须强化宗旨教育。坚守执政为民的政治准则,需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作保证。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群众意识淡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在心灵深处缺乏内在的动力,心中没有人民。要解决这一思想根源问题,必须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坚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准则。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主体。领导干部的权力不是固有的,而是人民给的、赋予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谁授权,就要为谁服务,就要对谁负责,这是权力运行的一条基本原则。背离了这一原则,权力就有丧失的危险。权力是人民给的,离开人民的赋予权、委托权,领导干部就没有任何权力的存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是,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回报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们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做到公事用好权、私事不动权、对人民不弄权、为人民掌好权,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执政中把人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当作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作用当作第一依靠、把始终保持用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作第一追求,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要“真”、行使权力要“正”、为民行事要“诚”、为公立业要“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权力神圣、公仆到位”的思想;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决不能“祸害一方,遭塌一方”。

坚守执政为民理念,必须提高决策管理水平。决策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提高决策管理水平,必须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做到万事民为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最高尺度。为此突出三要。要有全局性。要善于从战略高度思考、解决全局性问题,运筹帷幄,谋求布局,吃懂上情,清楚下情;找准上级决策精神与工作实际、群众意愿的最佳结合点,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有预见性。建立预警制度,科学判断形势,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防止群体性上访和恶性事件的发生。要有科学性。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决策方案咨询论证机制、决策方案讨论确定机制、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形成完善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减少因决策失误导致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为此要强化能力教育。不断丰富做好领导工作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坚守执政为民理念,必须坚持惩教结合。坚持惩教结合,以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自觉做到知法守纪,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以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如果不加大维护群众利益监督检查力度,任由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蔓延发展,我们党就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光荣事业和任务就无法完成,党的性质宗旨无法实现。风清政廉是党心所归,风正气顺是民心所向。“为弘扬正气,狠刹歪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氛围,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乱纪者,必须从严查处。同时针对一个时期内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要采取专项集中治理,坚决遏制不正之风的发展和蔓延。当前,对要坚决纠正征用审批土地、城镇房屋拆迁、用人中的买官卖官、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行为,司法领域存在的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要认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和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等问题。要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对于那些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肆意欺压群众的行为,失职渎职、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作风粗暴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坚决查处,绝不留情,绝不手软。以严明的党纪政纪法纪,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坚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准则,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让党放心,使人民群众满意。

坚守执政为民理念,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作支撑。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之所以纠而复生,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如: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不健全,人民群众不能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人民群众的权益就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干部考核机制不科学、决策制度不民主,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没有全面具体的量化标准,片面强调GDP的考核,领导干部任期的不稳定性等等,就会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在短时间内谋求政绩,决策时不听取民声,不进行可行性研究,盲目上项目,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等。由此可见,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必须完善制度,创新体制。对那些容易滋生不正之风的领域和环节,加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不正之风。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四项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尤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实行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明确领导的具体任期和主要责任,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将维护群众利益等“软件工程”列入考核项目中去,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坚守执政为民的政治准则,创造经得起历史、经得起实践、经得起群众考验的“政绩”。要继续推行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科学的民主决策制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更好地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真正的尊重和保障。

树“四强四淡”意识尽“为人为民”之责

在新的形势下,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就必须在其履行职能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四强四淡”意识。即:强化“职责意识”淡化“地位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淡化“权力意识”;强化“公仆意识”;淡化“当官意识”;强化“为民意识”淡化“利益意识”,这样,才能使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永远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

第一,强化“职责意识”,淡化“地位意识”。领导干部要防止“当官做老爷”的思想,自觉强化职责意识,转换工作角色,着力在工作作风上实现两个转变:首先,变“领导说,群众干”为“群众说,领导干”。自觉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沉到“底层”察民情、听民意、谋民利,将那种坐等上门的“衙门型”、“动嘴型”服务,转变成主动走上门的“实干型”、“跑腿型”服务,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办;民有的需,我有所为。

其次,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多一事就是少一事”。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要有真挚感情,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呼声听在心中,敢于迎着困难上,盯着问题抓,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有办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尽不完的“力”,效不完的“忠”的责任意识,特别是要把每办成一件实事,就当着少欠人民群众一份“公事债”、“义务债”、“责任债”的大事来看待。

第二,强化“服务意识”,淡化“权力意识”。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权力的本质,做到用权为民。领导干部的权力都是人民给的,因此,责任是第一位的,权力是第二位的,每拥有一份权力,就负有十份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它集中体现在为民造福,为国竭力,为党分忧的目标之中。要“把领导就是服务”作为使用权力的座右铭,把“为民用权”贯穿于一切领导活动的全过程,做到以人民之事标定权力,以人民之事匡正权力。

二要正确把握权力的服务方向,做到依法用权。领导干部不能将个人权力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在任何时候,任何权力活动都不能脱离法规制度约束,把依法用权、慎重用权、公正用权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看群众的“脸色”行事,看民众的态度决策。这样,才能把握用权的正确方向。

第三,强化“公仆意识”,淡化“当官意识”。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做官是为了做更多的事,做事不是为了做多大的官”的为官理念。不把官位的大小当作身份的高低、人格的贵贱,而是当作为人民服务的特殊岗位、特殊要求、特殊标准,时刻牢记孙中山名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党员,当作一名人民的勤务员,踏踏实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另一方面,要牢固树“不高人一等,做普通一员”的公仆理念。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看成是站在人民头上的“官”,带着一种“家长作风”、“长官意志”去服务人民,要像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那样,既要在服务群众中谋取多可歌可泣的政绩,更要将公仆精神蕴含于政绩之中,把党的宗旨人格化、精神化,并自觉践行之。

第四,强化“为民意识”,淡化“利益意识”。领导干部在看待个人利益上,要始终保持两种正确的姿态:一是保持“多为民谋福祉,不与民争利益,”的姿态。一事当前,要“先想到群众,多想到群众”,而不是先想到“自己是否有奔头”、“个人是否有甜头”。要把服务群众与贯彻上级的指示一致起来;把领导承认和群众满意一致起来;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起来;把对组织负责和对个人负责一致起来,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干成事,使自己的政绩经得起历史、实践、人民的检验。

二是保持“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正确姿态。心底无私,寝室安香;追逐名利,终日惊惶。领导干部要牢记“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困,不忻忻于富贵”的古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特有气节,淡化个人所得,守住“利益底线”,增强“洁自底气”,做到在官德上求高,树浩然正气;在意志上求坚,长昂扬锐气;在官品上求真,育清雅淡气。无论官位多高,无论在位多久,都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甘愿做一个“当官一场手空空”的好干部。

※知识延伸

人民公仆郑培民

2002年春节,一封特制的信寄到了湖南省委。一张剪裁过的红纸作为信纸,寄信人为它精心装饰了金边。信中写道:“敬爱的首长,1990年你不辞劳苦亲自爬上了我们崇山峻岭上的苗寨视察,访贫问苦,你是第一个能深入到我们海拔1700米高山陡坡上的省委亲人……”

这封字迹不太工整的信发自湖南的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米良乡叭仁村。

收信人:郑培民。

重任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湘潭是湖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离省会长沙只有1小时车程;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去省城要坐14小时火车。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多年来,省委一直把湘西的脱贫致富放在突出位置。

领导与郑培民谈话。刚一谈起去艰苦地区工作的重要性,郑培民笑了:“请直说吧。”

调动的意向被和盘托出。准备做郑培民思想工作的话没有必要说了。

平级调动,又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的痛快回答而敬佩。

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叭仁村。

“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要到达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首先要从湘西的首府坐车到乡里,然后,喘着粗气,手脚并用,徒步走上4个小时的12公里陡峭山路。苗族群众之所以十几年后还记得郑培民,是因为他是住过这里的最大的领导。在他之前,只有乡干部爬上过这个走起来累死人也吓死人的山头。

时隔多年,他在州干部大会上说过的8个字还像楔子一样钉在人们脑海里:来湘西“三生有幸”;在湘西“埋头苦干”。

郑培民接过前任的接力棒,率领全州干部群众继续围绕扶贫开发这根主线做文章。

湘西贫困。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粮,政府不得不从外地调入大量返销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