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多如耸立的高山,知识广如浩瀚的海洋。功成名就,好比攀登崇山峻岭,横渡四海大洋,行程漫漫,困难重重,绝非短期之内可以毕其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知识一天没有积累时,不是维持现状,而是在减少。所以,积累也不是一般概念的加法,当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时候,会爆发出一个个灵感来,这种灵感会使你一下子明白许多以前似懂非懂的东西,会使你悟出许多书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这样,你的进步岂不是成几何倍数地增长了吗?
对于白领沈小姐来说,她相信:只有学习狂才能和谐做事。虽然沈小姐已经拥有硕士文凭,但她仍然怀有一种危机感。她经常提醒自己:“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格罗夫所说的‘10倍速’高速发展,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所以,我必须‘天天学习,天天向上’。”
前不久,沈小姐相继参加了秘书资格考试和BBC(剑桥商务英语)考试。此外,她还在一所驾驶学校考到一张驾照。沈小姐说:“现在已进入一个‘新论资排辈’时代,每一张考来的资格证都代表你的一种做事能力,资格证是求职、加薪和升迁的阶梯。”
聆听成功人士的个人演讲会,是沈小姐的一个业余爱好,她曾先后聆听了香港推销大王冯两努的“企业领袖才能”、著名职业经理人吴士宏的“与成功有约”。沈小姐还打算报考上海中欧国际工商MBA,18个月的MBA需要付出一笔不菲的学费,她倒是在所不惜,她轻松地说:“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投资。”
据报载,天津有一位农村妇女,只会说“ YeS”、“ NO”’、“ Hello”等几句日常用英语单词,有关金融、电脑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但却获得了去加拿大的绿卡。在移民局,这位妇女申报的理由是有“技术专长”。当她用一块泥土捏出漂亮的唐三彩时,加拿大移民局官员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在一片赞叹声中,这位妇女顺利地拿到了绿卡。
和这位妇女经历相似的还有江西的一位小伙子,他长相一般,才能平平,曾在一家企业做过合同工,收入很低。后来他下海到内蒙古卖羊毛,短短几年间即身价过百万元。
捏泥人和卖羊毛,是两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然而,天津的妇女到了加拿大,江西的小伙子到了内蒙古,只是换了一个地方,他们手中的小玩意儿就变成了金子。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没有比别人太多的做事优势,只是换个地方,他手中的一些小玩意儿就变成了金子。
毛主席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旦学习停滞了,做事就难了。
1994年11月,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生学习会议”,提出“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美国2001年教育战略》中写道:“今天,一个人如果想到美国生活得好,仅有做事技能是不够的,还须不断学习,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
可以这样说,学习化和谐做事观念是由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催生的细胞,而学习化做事观念又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撑基石。今大,社会变革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在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时,必须有学习做事观念,如不终生学习就会被淘汰。
⊙沟通也是一种能力
身为上级不能忽视下级性格上的问题。
当然,没有人期望你能解决所有人的性格问题,即使心理医生也没有这把握。但你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和他们沟通一下,试图了解他们的困难。
假如你的行业是要面对很大压力的,而偏偏有易受伤的下级,当他跟不上大队的进度,又容易犯错时,你应怎样处理?
首先,在措辞上力求小心。尽量少以个人立场发言,以免他有被针刺的错觉。多强调“我们”和“公司”。小心不要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把握机会称赞他在做事上的其他表现和肯定他对公司的贡献。对于易受伤型的下级,上级必须以鼓励代替责骂,并向他解释,执行不了公司的决策而出现差错,和个人能力不一定有关。
下级事事悲观,对新观念不抱希望,样样也不想改变,阻碍了公司的改进。要改变这类下级的观念不易,作为上级在他面前一定要维持一贯乐观进取的态度,让他有所依赖。
假如他表示某方法行不通,不妨让他找出可行方法,鼓励他积极进取。
公司内有脾气暴躁的下级,自然永无宁日,争吵不停,如何令脾气大的下级收敛一下?
首先,在该下级心平气和时,让他知道乱发脾气是不妥当的。并强调公司内不容许个别下级破坏纪律,也不会姑息乱发脾气的行为。
不过,当他情绪激动时,最好先不要发言,听他诉说心中的不平。一个愤恨的人,通常也会有很复杂的情绪,细心的聆听可以令他平静下来。
特立独行的下级,通常会在一些创造型做事部门中找到。这类人多数对自己的能力十分满意,并恃才傲物。任何人也难以令他们改变。
有才华但绝不妥协的下级,最令上级头痛,对他们又爱又恨。假如他的才能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意,那便只好你应他的个性发展出另一套适合他的管理方式,或向不习惯的客户解释他的特殊情况。
不过,如该下级不是从事创造性做事,而是从事生产或维修部门的话,则绝不可以采取放任态度,因为他会严重影响到公司的运作,和引起其他下级不满。
总而言之,下级的个性往往会影响到公司的运作,稍有大意便会让公司蒙受很大的损失,所以上级决不能只顾做事进度而忽视了人的因素。
上级在谈话中,如果你这一方滔滔不绝,如长江之流水,而另一方却缄默不语,毫无反应,这就失去了谈话所特有的氛围,看上去就像一方在教育,另一方在受批评。
如果谈话时,你对对方不感兴趣,甚至非常讨厌,于是就爱答不理,心不在焉,这是极不礼貌的。对方会很快发现谈话中你并没有与他配合,而是消极对待,那么,谈话就要夭折了。
不管对方是谁,你都要让谈话持续进行下去,直到结束。如果谈话陷入沉默的僵局,双方都会感到很不自然。这时,你就要迅速找一个话题,来打破僵局。
比如:“哎?你今天怎么没把你那个乖儿子带来?”“最近,你身体怎么样?还每周踢一次球吗?”这样的话可以很自然地把气氛调动起来。
如果对方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你向他谈起邮票,他或许会非常感兴趣,和你说个没完。如果对方是一个烟厂的厂长,你就不能一本正经地和他谈香烟对身体,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了。
在对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时,双方往往都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对方提出的论证不加以分析。这种弊病很容易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难堪局面。
细究原因,每个人看问题的观点,是长期形成的,它与人的性格、经历、社会地位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总在自己思维的体系中去发展思想。不超脱这个体系,很容易陷入一种不自觉的盲目之中。这种只有纵向联系,没有横向联系的思维方式,就像拳击手只管自己动手挥拳,但从不把拳打到对方身上,那是无法判断胜负的。
自己的观点,当然是要说的,而且说得越明白。越透彻越好。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倘若只说自己的理由,无论多么清楚,毕竞不能替对方剖疑析难,你把一加一等于二的道理说得再透彻,也未必能使一个认为一加一等于三的人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疑团解不开,到头来他还是认为“三”的答案还有几分根据。
有些下级心情涣散,令人难以接近,你和他说话的时候,几乎无法和他进行交流。如果不想法让他作出点反应,就几乎不知道他是否理解了你或者听到你说什么了。
这种人眼光游移不定,目中无神,竭力避免视线的相对,烦躁不安,或者姿势僵硬。他可能看起来沉浸于其他的一些事中,让电话铃响个不停,不断地打哈欠,机械地回答“是”。要想和这种人沟通信息,你可用以下几个方法:
直接接触法。你直接对他说:“我不知你是不是听到我说什么了。你能重复一下我的话吗?”或者说:“你根本没有注意听我在说什么,我很难堪。”你必须直接地、明确地要他集中精力和你交流思想。
预防式。把要求委婉地说出来,防止他再次心不在焉。“以前你听我的话时总有些困难。现在你再听一下我的另一个意见行不行呢?”
警告式。你说:“我发现你好像难以集中精神进行讨论,而且还经常独自躲在后面,这让你很难接近别人,你觉察到这一点了吗?”
处罚式。你说:“如果你不能连贯地将讨论进行下去,你就再不要参加了。让我独自做出决定好了。”
间接法。有两种方法,一是写封信给他,因为有些人善于写而不善于说ZM是找个他所亲近、信赖的人充当中间人进行交流。
有些人确实不愿或不能够合作,这种人无论如何是无法接近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善于及时退却,不要再继续浪费时间和精力。
⊙在和谐做事中提高口才
口才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武器,甚至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引力最大的东西呢?是语言。有一则谜语这样讲道:“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不用多用脑子,一猜就知道是人的语言。谁拥有了美妙的语言,谁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试想想,人们深邃的思想,哪一样离得开语言来表达呢?所以说它能“粘”住一切。人有一张口,作用无非是两个,一是吃饭,二是说话。也许说话对人类来说是太普遍、太平常了,人们对这个抓不住、摸不清、又稍纵即逝的“怪物”的由来作种种美好的想象。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在人类还处于野蛮时代的时候,大家都是哑巴,传情达意只靠手势和眼神。有一年大旱,忽然下起了大雨,久渴的人们纷纷张大嘴巴来喝。奇怪的是,这雨水一落到哑巴的嘴里,即能发出声音,继而又能说出话。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古今中外都涌现出一大批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的雄辩家。像古罗马,演说曾风靡一时,群众把倾听演说作为生活的享受之一。那时演说家比文学家占有更光辉的地位,雄辩术甚至成为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装饰品。那时,人们不愿意听音乐,而愿意把时间花在听讲演、听争辩上。每天这个庄严的时刻,城市万人空巷,铺子关门,主教也由卫兵簇拥着去听。我国封建社会某些时期,统治阶级甚至专门养一批“说客”,周游天下,为宣传自己的主张服务。战国时,苏秦与张仪,一纵一横,其辩才声震之下,所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至于司马错论伐蜀,虞卿斥楼援等。这些说客,词锋锐利,议论悉辟,推论事理,切中时弊,他们都不愧是口才艺术家。纵观我国历史,从古代的孟轲、晏子、墨子……直到近代许多杰出的人物,如严复、孙中山、李大钊、肖楚女等,都有着极其高超的说话艺术。外国的有希腊的西塞罗、雅典的德摩斯梯尼、美国的华盛顿、林肯直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都堪称口才艺术家。这些人中豪杰,自然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口才,是一个人的知识、气质。性格及其思想观念的综合反映,做事人员要想具有出色的口才,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拓展眼界和知识,加强学识和生活的积累。使你的才干与才成为你事业腾飞的双翼!
表达要尽量流畅、清晰、准确。这是口头表达的基础。这点,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达到的。常见到一些同志,很有才华和见解,但一开口,却语塞言滞,真是满腹经纶难以说清,说着费劲,听着着急;也有的讲起来口头禅很多,打乱了自己正常语流;有的抑扬不明、顿挫无序。这些,都妨碍了思想的准确表达,使讲话效果大打折扣。
纠正语病,提高表达能力,只要下一番功夫,是可以办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以雄辩的口才,劝服美国总统罗斯福提供援助。就是这一位伟人,原来讲话时却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他曾因口才不济,每一次在下院演讲,只讲了一半就败下阵来。但他毫不气馁,潜心研究演讲诀窍,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总结出演讲“节奏、措词、比拟和中心”四要素。功夫不负有心人,丘吉尔终于成为“世纪的演说家”和卓越的政治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还特意请来教师,指导自己发声,使讲话更加悦耳,更富有魅力。
务求言简意赅,切忌冗长繁杂。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来讲话。”反映了对“逢会必讲,一讲就长,没完没了,空洞无物”的某些讲话者的厌烦,中青年干部应引以为诫。实事求是地讲,与老同志比,年轻做事人员在阅历。经验、知识和生活的积累等方面,略逊一筹,如果讲话内容不实,且一讲就长,更容易杂乱而空洞给人以乏味之感。有人认为,说话时,显得分量不重,就不易引起重视。因此,为了加重分量,突出效果,就反反复复,多次强调,不厌其烦,一一列举,说起了“车站健话”,开起了“中药铺”。殊不知,过犹不及。冗音赘语,淹没了重点和主题,逻辑混乱,往往使听者不得要领。
有几种情况,讲话万万长不得。联欢、庆祝、娱乐、礼仪性活动的开场白,在场人的兴奋点不在于听人说教,决不可不合时宜发表长篇大论;露天集会,群众精力不易集中,滔滔不绝,只能适得其反;临近午、晚,时间很紧,要理解别人心情,尽力精炼压缩自己的谈话;座谈、对话、了解群众意见时更要讲短话,少讲多听,让别人有更多的表达意见的时间和机会。话在实而不在长,语在精而不在多,要努力提高讲话的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强讲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层次性,善于运用凝缩性很强的哲言、成语。在“时间就是效率”的今天,使自己的口语更简洁精炼、详略得体、语短意丰,对于取得更好的做事效果,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