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高效学习法
3711600000040

第40章 掌握考试技巧(3)

当然,不同的学科,不拿手也有不同的原因,如同体育或音乐等含有技能的学科,或许是由于病弱、运动神经迟钝、音痴等原因而讨厌的。碰到这种情况,你无论再怎样努力,也难以获得进步。条条大路通罗马,你也可以在另一方面下一番功夫,即在知识、理解方面加以努力,以补救自己存在的缺陷。

有一位教育学家认为,碰到这种情况,亦可采用贴膏药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加以应用。在学习中出现不懂的问题,可以与有关的事一起学习,缺什么就补习什么,这样积累地去学习,到时候全部的事都会获得联系。

在平时,那些有了不得意科目的人,大都拘泥于测验的问题,常被测验所左右学习的人为数不少,这样的人会想“这样的也不会”而先有了失望感觉。故千万不要为测验所牵引,要把握总体内容和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们往往对讨厌的科目更加敬而远之,若你平日里对不得意的学科不感兴趣,而根本不去预习,只喜欢预习那些得意的科目,那就要试着反过来做做看。把那些你喜欢的科目暂时放着,而集中精力于不得意的科目上。哪怕只翻翻教科书也好,当然要是能把不会的画上记号再找人指导更好。有了这些努力,那就会日渐好转。

对那些不得意的学科,无论如何要将失败比较多的情形比较容易地忽略过去,只要能认识这个问题,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学习才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最后还应该说的是,知道了自己容易错或容易被困扰住的地方,吸取失败的教训,对学习进步是有利的。它完全可以帮助你在每一学科上的学习,以达到各科全面发展。

§§§第二节你知道吗?出题是有规律的

一、掌握出题规律

掌握出题规律也是一种能力。猜题押题,有人反对,有人赞成,究竟对不对,要具体分析。那种心存侥幸,根据所猜题目或范围进行突击,估计要考的就背,不考的就不学,这种赌博押宝式的应考术当然是要不得的;但是分析考试动向和“战情”,摸索出题规律,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备考,这是科学的应考方法,也是你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每年三四月份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都会刊登当年高考的各科的考试范围和大纲,披露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细心的考生不难从中分析出高考的动向,这对自己的复习将会有所指导。根据有关考试信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全面熟悉所考范围的大纲教材内容,同时要抓重点,不可只练难题,更不必去钻偏题怪题。

2.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地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3.适应各种题型。

4.在训练智力、提高能力上下功夫。

另外,你还应该掌握重大考试的命题规律从真分析研读某项考试以往的考卷,这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仍以高考为例,分析近年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即试卷组成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考记忆和理解水平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试题量约占50%左右。

(2)考分析和思考水平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约占30%左右。

(3)考应变能力和创造水平的,主要内容是综合灵活地运用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是拔高题,为了拉开考生距离,拔出尖子,约占20%左右。

熟悉各种题型、也是你参加重大考试的一个重要“武器”。题型就是题目的形式,题型见得少是许多同学考试失败的原因之一。常见的题型有再生式、再认式和混合式等。再生式包括:填空题,考查掌握关键词汇、关键问题的能力;问答题,考查综合解答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水平;名词解释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题,考查计算能力和熟练程度;证明题,考查逻辑推理和判断论证能力。再认式包括:选择题,考查理解和辨别能力;改错题,考查找出错误,填写正确内容的能力;判断题,考查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组合题和配列题,考查组合匹配排列能力。混合式包括全面考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题等。此外,还有作图题和实验题,不仅考查知识水平,还考查识图绘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实验题,考查实验基本功等。考题还可以根据主观性和客观性分两类:主观性题目亦称自由回答型题目,反应方式不固定,难以客观评分,一般不适于标准化考试,但有利于考查学生独立组织材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客观性题目称固定回答型题目,应答方式固定,作答简便省时,能客观计分,便于大规模施测。所有这些都是你应掌握的内容。

二、剖析高考试卷

考试是自古以来即有的选拔措施,它不仅成为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一环。现代人若不经过考试,就不会得到现代化的教育,就比古人先进不了多少;而社会若不通过考试选择人才,社会的发展就会混乱。就会迟缓。

既然考试不是一种心血来潮的权宜之举,既然考试已成为一种惯常性的行为,则考试就必然遵循着某种规律,就必然体现着某种方法,因此,认识考试、理解考试就变得相当重要。

但是,作为考生自己,往往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大容易发现这些事实,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揭示一下考试的诸事实。

1.考试的问题是别人提出的

这是很清楚的事实,几乎没有特别挑出来声明的必要,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并非十分清楚,所以解决问题是困难的,而提出问题则常常更困难。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要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且让别人难以解答,行不行呢?在研究者的工作中,找出研究课题即是获得成功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步骤。

然而,参加考试就不用花费这种找问题的时间了,就这层意义来说,知识作业里最困难的问题已经被解决了。

2.有正确答案

现实世界里的有些问题是根本解决不了的,而且到底有无答案都无从得知,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难题,到现在为止,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真的还是有反例,都无从得知。

然而,高考的试题一定都有答案,而且一般而言,都是单纯的形式,所以当你算出来的数学或物理答案很复杂时,最好就当成是自己算错了,再重新算一次,这是检验结果的最简单的方法。

3.出题范围固定,试题不会太难,也不能太易

出题者为免试题超出范围而遭受批评,因此出题时都十分小心,所以考生要准备的内容范围十分明确,不用担心试题超过自己的理解力之外。

此外,试题不会太难,因为太难了,大家都做不出来,就会失去选拔的意义。试题也不能太易,因为太易了,考生的差别也显示不出来,也同样会失去选拔的意义。实际上,入学考试的目的是在进行相对评价,亦即在考生之间评出差别,而不是判断考生是否达到某个绝对的水平。

当然,由于出题人是有个性的,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认识特点,因此不能完全排除试卷有偏题的可能,比如作文题目,既是大题,又有很大的随机性,接触过。思考过,写来顺手,就容易得高分,没有接触过、思考过,写来别扭,就难以得高分。

4.要在规定时间内答卷

如果上面讲的侧重于试卷的是容易的一面的话,则比较困难的一面,就是高考有时间限制,即是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完毕。这就牵涉到熟练与否的问题,这也是考试中必须克服的难点。因为有的人思维严密而动作缓慢,这种人考试未必能得高分,但在科学上很有发展前途,这样的人在高考中是处于不利的位置的。爱因斯坦考试成绩并不十分出色,而科学潜力却大得惊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5.出题规律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考试的范围、方法、题型总有一定的固定模式。

早期考试是很少有选择题的,现在的考题则常常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等等,美国的托福及GRE考试则绝大部分是选择题。选择题也叫客观题。大量客观题出现的原因是,参加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处理考卷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但因为是选择题,且量又特别大,题库的题也是要用光的(虽然每年在增加着),因此有些考题往往要与过去的题相类似或相重复。

一般地,出题的倾向大概三年轮流一次。

从出题者的心理来说,会排斥去年曾有的考题,但如果是四五年前出过的考题,又显得太陈旧了,同时考虑不能出太冷僻的题目,所以大约每隔三年,出题的倾向就会轮流一次。

§§§第三节高考答卷中审题的技巧

考试解题之前,首先要审题。所谓审题,一般说就是了解题意,搞清题中所给予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正确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审题错了,花再大力量也白费。纵观历届高考,因审题失误影响高考成绩的不计其数。因此,把握住审题的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审题包括浏览全卷和细读试题两个方面。

开考前的浏览全卷。开考前5分钟开始发卷,考生利用发卷至开始答题这段有限的时间,检查卷型是否配套,页码是否齐全,印刷是否清楚,再看本卷有几道大题、几道小题,各题分值,以及题型和答卷说明等,通过答前浏览对全卷有大致的了解,据此统筹安排答题顺序和时间。

答题过程中的仔细审题,这是关键步骤,要求不漏题,看准题,弄清题意,了解题目所给条件和要求回答的问题。对不同的题型,考察不同能力,不同的题型解题方法、策略和评分方式也不同。对不同的题型,审题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选择题

这是近年来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客观性试题。它考察的内容具体,范围广泛,能力与知识并重。对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搞清楚是单项选择还是多项选择,是选择正确陈述还是选择错误陈述,答案写在什么地方等。

2.简答论述题

这些都是主观性试题。简答题要求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或加以简洁地解释、列举;论述题则是一种要求运用基本原理对某个现实问题或某种观点加以论证或批驳的题目,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使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审题就是要弄懂需要你回答什么问题以及怎样回答问题,通过反复阅读试题,找出关键词并选准答题的角度。

3.计算证明题

此类题目在数学、物理、化学中出现。这种题目所占分数较多,不仅需要解出结果还要列出解题过程。解答这种题目时,审题显得极其重要。只有了解题目提供的条件和隐含信息,确定具体解题步骤,问题才能解决。

审题时要思维活跃,切忌头脑僵化,思路狭窄。在仔细读题的基础上,联想要丰富,充分利用试题所提供的一切已知条件与线索,把隐含的未知条件挖掘出来,对试题做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段的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严谨、规范、简洁的回答。例如,面对一道比较复杂的数学试题,首先弄清楚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将条件和结论区别清楚。在数学命题中,条件是因,结论是果。当做不下去的时候,要回过头来想想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是否都用上了,条件和结论有些什么本质联系。

吴老师认为,审题不仅要求在解题之前须确切了解题意,而且要求在解题过程中也始终记住题意。有的考生往往在这方面很容易忽略,因而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发生“跑题”现象。这时,如及时发觉,不得不把解题过程中断而重新去审题。反之,则酿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审题并不是单纯地对题目的感知,而是要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因此,审题上多花一点时间是值得的和必不可少的。

§§§第四节高考答卷中的答题技巧

1.稳定情绪,有效利用提前入场的10分钟

这期间,可以做几次深呼吸,尽快使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按考试规定,提前5分钟发卷,在这5分钟里,主要是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破损、漏印、印刷不清等现象,如有应及时更换;同时浏览整卷,了解一下题量、题型,做到心中有数。

2.合理分配时间

现在的考试都是限时考试,既考答题的准确度,又考答题的速度,要求既快又准确。一份试卷中各题的占分比例不一样,要学会“量体裁衣、看分花时”,分值小就少花时,分值大就多花时,假如一个只有2分的选择题花去你10分钟的时间,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样势必减少其他题目的解答时间。被某个难题“粘”住后花了大量时间还没眉目,就赶快转移兵力,把其他的先攻下来,最后有时间再集中精力主攻“堡垒。

3.先易后难

拿到考卷,先做容易题,后做难题,这不但是经验之谈,而且符合心理原则。刚进考场时,人的心情还比较紧张,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都未适应考场上的紧张,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待做过几题后,特别是做了几道有把握的容易题之后,心情就逐渐稳定下来,智力活动也恢复了常态,这时再做难题就容易成功。而且做的小题越多,拿到的分数也就越多,心里就越有底,自信心也就大大增强。

4.准确快速解题

在认真审题后,要力求答题准确无误,不仅要做到思路清晰、方法对路,还应做到每一步的推导、演算要准确,且书写清楚,格式规范。凡是会做的题,力求一遍做对,提高效率。理科科目求解的原始式尤其要注意准确性。这就要求平时应掌握好“双基”,养成周密思考、严谨解题的好作风,克服一知半解,好高骛远的习气。

5.遇难题,先跳过去

因为思维“卡壳”或其他原因,一时解不出某一题,不要过多的纠缠,浪费时间。待其他会做的题完成后,再回过头来攻它。

6.草稿纸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草稿纸上的字迹要清楚,标明题号,以备自己检查时用。选择题也在草稿纸上写出简单的论证过程。草稿纸上做好后,应立即抄到正式卷子,并应准确无误。

7.不留“空白”

做题“空白”无论如何是不会得分的,有的题不会做或没有把握,也不要空着,对于客观题,如没有把握,要坚持相信第一感觉。经验告诉我们,第一感觉往往是最理想的选择。或者用排除法筛除其中一两个选项,再从剩余的选项中选出较为正确的。对于主观题,可以采用“分步”、“分点”得分的方法。会多少答多少,即使写上一些相关的公式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分数,以达到在能得分的地方绝不失分,不易得分处争取得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