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况下,当口吃者唱歌,低语,参加集体朗诵或没有留意自己在讲什么话时,几乎没有口吃现象。但是,当他们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时,如作公开发言、打电话或介绍情况时,口吃就会变得很严重。在学校里,口吃的儿童和同学在一起时,可以顺利地背诵课文,但在课堂上教师检查时,他们则会张口结舌。
根据上述现象,许多心理学家把口吃归因于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或家长对孩子过于苛刻,这些因素在孩子内心中引起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口吃则是这种内心冲突的表现。但是也有许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指出,许多口吃者在儿童时代并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环境。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家们相信,人的敌意或焦虑是通过受阻碍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他们认为,口吃是一种精神性疾病。但是,事实上,大多数口吃者,用精神疗法都无效。而且大量心理表象显示,口吃者并不比其他人更神经过敏。
最新研究表明,口吃与家族有关。而且男性是女性的4倍。此外,有证据显示,不是口吃本身具有遗传性,而是在这些家庭的成员中的一种倾向性或易感性使他们容易变成口吃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语言心理学家弗朗斯·福利曼认为,这种倾向性的存在,并不能使孩子注定变成口吃者,而是需要某种确实存在。或被孩子感觉存在的压力促使口吃在他们身上出现的。有些儿童可能从遗传上获得的只是较慢的语言功能或较差的语言协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因素,如父母讲话很快,就可能成为激发孩子出现口吃的原因。
美国休斯顿大学的语言病理学家马丁·阿德姆斯提出,迄今为止,已经使用了几乎所有方法对口吃者进行了研究、检查、测试和分析。环境和遗传这两个因素显然都与口吃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口吃并不是由某种单独的因素造成的。
科学家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迟早会解开这个使人们困惑已久的口吃之谜,并能找出有效方法来彻底解除它给许多人造成的语言障碍和精神痛苦。
打呵欠对人体有益无害
人为什么要打呵欠?这似乎是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可是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有人说,打呵欠是人想睡觉的象征;有人说是由于寂寞无聊造成的;还有人说心情烦闷会引起打呵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人打呵欠的呢?
科学家们对这种由缓慢深吸气和迅速呼气而构成的无法抑制的呼吸运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已证实:人在打盹、疲劳、寂寞等时候,大脑的抑制过程开始战胜兴奋过程。这时身体的某些部分进入抑制状态,而呼吸器官首当其冲。由于血管中积蓄了二氧化碳和新陈代谢的其他废物,呼吸也开始减慢并变得更加深沉了。这影响到大脑的呼吸中枢,便使得人打起呵欠来了。
打呵欠
在深沉而缓慢的吸气中,血液里增加了氧的含量。参与打呵欠动作的口腔、颜面、颈部肌肉呈现的紧张状态,促进了头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这就改善了大脑细胞的供血状况,并使细胞的代谢过程变得活跃。此外,人在打呵欠时往往要伴随着伸懒腰(除非环境不允许)。
这一动作使手臂、大腿,特别是脊背的肌肉紧张起来,由此而产生的信号进入脑干网状结构,而脑干网状结构向上传导与睡眠和觉醒生理活动有很大关系。所以说,打呵欠确实会使大脑皮层活跃一段不太长的时间。
科学家们还观察到更为有趣的现象:打呵欠并非一定在人们发困、寂寞时发生。他们在机场对飞行员与跳伞员观察了很长时间,多次发现,这些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偏偏在他们执行飞行任务之前,有不少人开始打呵欠,有些甚至颧骨部痉挛,原因何在呢?这时,他们之中有谁的精神状态能和睡眠、疲困沾上边呢?
原来,当人处在情感强烈紧张的情势时,一种很古老的反射机制使人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同时,另一古老的机制——呵欠(呵欠是呼吸的原始形式,与两栖动物和鱼的吞咽式呼吸相仿)起了作用。此时,深吸气使血液中的氧饱和,血液充入大脑、肌肉,为决定性行为做好准备。打呵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人的情感上的紧张。这也许恰好可以说明,上面所提到的临时执行任务时,飞行员要打呵欠的原因,这可能是他们以自然、简单的方法来减轻精神紧张程度的妙法。
当人晚上打呵欠时,借助打呵欠可以为入睡做准备。即可以清除消极情绪,为安眠创造放松、安宁的情绪。当然,这种说法尚待进一步研究和科学论证。但是,打呵欠与情绪无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人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时,就不想打呵欠;当人心情忧郁、思想负担沉重的时候,情况恰好相反。因此,人们有时会突然发生“神经性”的呵欠,这也许就是心境不佳时产生的反射性解脱。不论怎么说,现已搞清楚:打呵欠对人体是有益的,且是必需的。
人体生物钟
小时候,人总是贪睡,早上老是起不了床,总要妈妈推着、摇着,才能半闭着眼、打着呵欠,不情愿地起身穿衣。
等到长大一点,多半能自己醒来,一睁眼,正好是上学的时间。遇到考试或者学校要去什么地方玩,人会特别来劲,天不亮就醒,一醒就起床,根本用不着人催。
可是,为什么人睡着了会自己醒来,而且醒得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你的体内装着一只“钟”
对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科学家并没有完全弄清楚,只是推想,在每个人的身体内部,可能装着一只“钟”!
天,总是白天亮,晚上黑。这一亮一黑,人们说,这是白昼与黑夜的交替,也可以称它是昼夜的节律变化。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当然是光。所以“光”对生命起着作用。
光照不只是决定人的醒与睡;人的血压、脉搏、呼吸,甚至连体内化学物质的制造等等,总共大约有100多个项目,都随着太阳的起落而变化着。
动物也是这样。就说耗子吧,它们体内的一切变化,总跟光有联系。太阳升起,它入睡;夜幕降临,它就清醒。
也许你会说,要是把人整天关在黑屋子里,一点光也不透,是不是体内这种昼夜变化的节律就没有了呢?
人体内的奇妙生物钟控制着人的生命节奏
科学家确实做了这样的试验。结果,体内各种变化依然如故,只是醒的时间要晚一点,比如本来应该每天早上7点钟醒来,可能要推迟到八九点才醒。
所以,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决定了人体内各种活动的昼夜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变动,就像钟表一样,昼夜不停地轮转着。于是科学家形象地说,人的体内装着一只“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
进一步的追查
也许有人会问,“生物钟”装在人体的哪个地方?科学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找来老鼠和其他动物,把它们的脑子分别加以损毁,看看损毁到哪些部位,会改变动物的昼夜节律。
结果是当动物的下丘脑受到损毁时,这个昼夜变化的节律就打乱了。平时该睡的时候,它们不睡;不该睡时候,又偏偏呼呼大睡;而且睡的时间很短。一句话,平时的信息时间,全乱了套!所以,有人认为,下丘脑是专管睡与醒的部门。
通过实验,科学家还发现,在下丘脑的下方,有一个管理视觉的中心,它和下丘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是它先感觉到昼夜光照的变化,然后把消息告诉给下丘脑,下丘脑得到消息,就发布命令:天亮了,该起床了!
科学家虽是这么说,但确切的关系,特别是人的醒来,究竟由谁在管,听谁的指挥,还都是个谜。
也许有人会想:醒不醒的,有什么关系呀!科学家弄不清楚,就不去费事了吧,不是更省心了吗!
科学家之所以要弄清楚睡和醒的关系,是因为不少疾病,把该有的正常昼夜节律变化搞乱了,结果该睡的时候睡不着,该醒的时候也醒不了,这不是很麻烦吗!如果我们能掌握大脑控制醒和睡的规律,说不定世界上就没有睡不着(也就是失眠)的苦恼,可能也不再发生长睡不醒的意外,你说这该有多好!
饮食影响饱饿神经
人每天都要吃东西。吃是人的一种本能,饿了就要吃食物。饥肠辘辘的滋味实在令人难受,人会感到肚子空空的,胃一阵阵痉挛,还会感到眼发花、头发昏,四肢无力。这是文学作品中常有的描述,也是生活中许多人曾亲身体验过的。那么饥饿感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人因病切除了胃,却照样有饥饿感?
从生理上讲,饥饿是来自整个身体的,饥饿感是体内的热量正在减少、不足的综合信号。人体内储存的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是相当少的,半天时间就会消耗光,此时必须补充食物,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来维持体能。如果长时间不补充食物而又在不断消耗体能的话,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就会下降。大脑对血糖的变化十分敏感,这时就会发出摄食的信号。在人的中枢神经中,有两根奇特的神经,一般称为“饱神经”和“饿神经”。
饮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总是非常微妙地平衡着人或动物的进食和停止进食的行为,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把一只老鼠的饿神经切除,那么它再也不会进食,它将面对丰盛的食物而活活饿死;相反,如果将老鼠的饱神经切除,这只老鼠就会不停地吃,成为名副其实的“饕餮之徒”,它的体重会以正常老鼠的5~10倍的速度增长,最后变成过度肥胖的怪物,趴在笼子里动弹不得。
人的食欲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感受和体验的结果。婴儿只有饱和饿的感觉,并不像成人那样受到食欲和各种美味佳肴的影响。美味可口的食物使人在身体并不需要食物的时候也大量摄入,结果造成营养过剩,这样很容易引起肥胖。过度的饮食也会扰乱正常的饮食神经机制。因此,为了您身体的健康,应尊重饱神经和饿神经向您发出的信号,既不要因贪吃而饮食过度,也不要为身体苗条而盲目节食。
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盐
在人类的日常饮食中,盐是必不可少的。岂止是人类,各种动物也需要摄入盐。家畜有人喂给盐,而野生食草动物会舔食含盐的土。食肉动物不必舔盐土,因为它们捕食的动物血液中含有盐。为什么盐这样重要呢?
一种可一直追溯到寒武纪晚期的理论是:5亿年前,海洋中小小的后生动物初次在体内形成封闭的液体循环系统。海水大概就成为所有动物体液的化学模型,周围环境千变万化,细胞活动总以它为基础进行。因此,时至今日与海洋相去极远的物种的血清仍然异常相似,它们血球周围液体的盐含量并无两样。
当远古海生动物向陆地进发并终于登陆时,食盐始终是保持其体内环境的关键成分。
各种动物的嗜盐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顺利应付繁殖、温度变化、争夺资源等方面的需要。在繁殖过程中,不但胎儿体内组织需要盐,产乳也离不开盐。
影响动物盐平衡的另一个因素是群体密度。高密度常会导致侵击行为,先是对脑垂体和肾上腺产生刺激,继而因遏制了保持盐分的激素醛甾酮的产生,从而加速了失盐。换句话说,群体密度高的地方,个体对盐的需求增加;反之,富盐环境里情况则相反。
食盐
各种动物都有保持体内盐分平衡的共同本领。科学家对绵羊进行过试验:抽取绵羊富含盐分的大量唾液以破坏其体内的盐平衡,然后喂以盐水,它能在2~5分钟内喝下正好补足所失盐分的盐水。这种适可而止的本领还是一个谜,因为在多余的盐水进入血液和人体组织之前,它们就停止不喝了。
人对盐的需求没有这么精确,但总的来说还是按照生理需要进行调节。在烹调中,食盐是最主要的佐料,没有盐,再好的菜,人们也会觉得无味。
食盐对于人类来说不可缺少,但是高血压等疾病与食盐有关,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在知道,缺盐会使人体难以保持适当的血浆容积,盐过多则会使血浆容积增大,致使动脉血压增高。动物实验表明,个体是否会患高血压病,主要由肾脏排除多余盐的能力所决定。肾功能遗传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患高血压,而许多人虽摄取过量的盐却平安无事。当然,高血压病因复杂,这只是其中主要的因素。
人体对盐的需求,每日1~2克已足,然而现代人经常摄取这个数量的5~10倍!既然过量食盐有潜在危险,人们为什么还嗜盐如故呢?这种有害无益的食俗又怎么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而保存下来?原来,这与人类食物构成有关。早期人类主要食素,近期肉食才占主要地位。当人食素为主时,过量食盐并未形成问题。北美的年轻白人和年轻黑人都很嗜盐,但后者的体内滞盐能力明显较强。有趣的是美国黑人的高血压和中风发病率远较美国白人为高。
白人来到美洲之前,在北欧生活了50万年以上,那里雨水富含盐分,气候寒冷,肉食为主。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强烈的食盐欲和滞盐代谢趋势都无必要。而当黑人约于400年前到达美洲时,多数人背离的是摄取和保存盐分的压力从未松弛过的赤道环境,于是原先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代谢和行为准则在新环境里明显成为不利条件。
由此看来,为了自身的健康,人们有必要改变嗜盐的饮食习惯,不致因追求美味而陷入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过量盐的包围之中。
人体细胞数量减少会衰老
自古以来,不少人都想长生不老,结果都是枉费心机。因为一切生物来到地球上,都要经历出生、发育成长、成熟、衰老、死亡这样的过程。人也是这样,衰老、死亡,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就拿秦始皇、汉武帝这些封建帝王来说吧,尽管他们要求臣民祝他们万岁、万万岁,他们自己也吃了不少“长生不老”药,但这些“万岁爷”最后还是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归途。
那么,人为什么会衰老呢?
衰老问题是医学界最重视的问题之一,也是一个还没有真正弄清楚的秘密。
有些医学家认为,人在30岁以后,身体里的有些细胞就开始出现衰退现象,这就是“老”的起点。但人们习惯上说的“老”,一般是指60岁以后的年龄。
什么是衰老的征象呢?也就是说,人老了是个什么样子呢?有一位生理学家这样描述过:“手发抖,脚步不稳了;脊柱弯曲,喉头变硬,声带丧失它特有的弹性,声音虚弱而且发颤;咀嚼开始困难,消化也是这样;眼睛变得远视了,清清楚楚的环境变得模糊起来;听觉迟钝了,触觉不敏锐了;智力减弱了,记性坏起来了,以及其他等等。”
老人的背影
不管是谁,他都要一步步走向衰老。衰老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经阶段。但对衰老原因的解释,科学家们却是众说纷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