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小百科
3711300000039

第39章 历史奥秘(1)

曹操究竟葬在哪里

鲁迅对曹操是这样评价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的聪明不仅用在了生平处理国家大事上,就连自己的墓地都搞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据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究竟葬在何处成了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一大疑案。

那么,曹操的72座陵寝,哪座才是真的呢?

曹操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有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据说,曹操的墓应在古邺西门豹祠以西的漳河沿岸。南宋诗人范成大1170年曾在此下马、拜谒曹操陵。但并不知拜的是否是真的陵。

据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中有:“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至此,疑冢之说似乎不攻自破了。

武则天为什么要为自己立“无字碑”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乃女中丈夫,巾帼不让须眉,向来敢做敢为。然而,武则天墓前,却有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她为什么样要给后世留下一个“无字碑”呢?

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的无量功德,表示自己功盖南山,其高功大德非文字所能表达,取《论语》中“民无德而名焉”之意,故立“无字碑”。

无字碑

同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尤其是有人按封建正统论的观念来评价她,认为她改李唐为武周,愧对祖先,罪大恶极,故她自然难以立碑。

有人认为,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立“无字碑”系其遗言,是留待后人来评价她的功过是非,即“己之功过,由后人评定”。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根本就没有遗言立“无字碑”,而是中宗李显认为母亲功名盖世,故立“无字碑”,以尽其孝,以树其威。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虽然与唐高宗合葬,但事实上她确曾君临天下,改唐为周,树碑刻字,是称皇帝还是皇后,都难落笔,权衡再三,还是立“无字碑”更为恰当。

还有人认为,武则天是女人,在那个轻视妇女的传统社会中,又由于武则天的罪孽,根本就不值得立碑流传后代,她墓前的“无字碑”是后来的好事者加立的。

包公为什么有两座墓

包公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包名拯,字希仁,祖籍安徽合肥。

据考古界报道,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十几年前都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坎发掘出来了。但是,在河南省巩县宋真宗的永定陵附近,有一座高约5米的圆形冢墓,还有一个包公墓,这个陪葬真宗陵侧的包公墓相对更加为世人熟知。一个包公,为什么两座墓葬?如果合肥包公墓是“真”的,那么巩县的包公墓是怎么回事呢?

合肥包公墓

真正的包公墓在合肥市东郊,已成定案,这不仅有考古发掘的材料为确证,而且有宋代庆元年间淮南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林至撰写的《重修孝肃包公墓记》等文献为印证。河南巩县宋陵中的包公墓虽然冢大碑高,也必然是一个“假”墓。但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

因为,在合肥包公墓正式考古发掘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巩县包公墓是“真”墓,不仅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而且地方史志均有记载,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巩县志》记载包公墓位于县西宋陵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版《河南通志》皆承袭旧说,可见明初就已存在这个包公墓,至少经历五、六百年。现在,人们不禁要问:巩县包公墓究竟修于何时?为什么要建这个包公墓?里面到底埋葬着什么?它和合肥墓是什么关系?

这一系列问题,至今尚难回答。

秦始皇陵地宫7大谜团

秦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的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猜测与遐想。

谜团一,地宫有多深。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地宫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谜团二,地宫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考古学家欲探测地宫内部空间。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到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地宫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那么,秦陵地宫到底有几道墓门呢?

秦始皇陵地宫入口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据《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含义又是什么呢?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史记》、《汉书》中都有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司马迁说地宫“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

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然而,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是否会放弃大型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呢?

谜团七,秦始皇遗体是否保存完好。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秦皇陵地宫之谜,远远不止以上这些,但不管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的发现,这些谜团终将被解开。

秦始皇是不是“兵马俑”的主人

兵马俑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人们把它称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人们认为,只有统一全国的秦始皇,才具有组织和指挥这支钢铁队伍的气度和能力。秦始皇死后,有这么一支驻扎在京城内外的大军,一来,可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宣扬他统一大业的丰功伟绩,二来,守在皇陵一侧,供其避邪压恶,防神驱鬼。那么,这些兵马俑就应该是他的殉葬品,毫无疑义的了。

可是,有人经考证否定了这个结论,提出质疑,使这个公认的流行说法变成了扑朔迷离的谜团。

秦始皇兵马俑

其一,军阵之谜。

在一号坑和二号坑里,共发掘出战车130多辆。其中有战车、指挥车、佐车和驷乘车。这些战车,和步兵、骑兵编组成阵。这个车阵攻防结合、车步协同、互相掩护、坐如磐石、动如滚雷,威力无比。实物显示,车战是这支部队的基本作战方式。可是,今人遍查古籍,只有秦始皇大量使用步兵、骑兵作战的记载,对于车战,则毫无痕迹。

其二,武器之谜。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确实用精良的钢铁兵器武装了将士,但一统天下后,即下令将天下兵器统统没收,集中到咸阳,铸成钟座和各重24万斤的12个大铜人,以此来剥夺各国贵族反抗的武器,凡收藏者,罪不容诛,以犯上论处。然而,在兵马俑坑中竟出土了大批的步兵使用的矛、戟、等具有极大杀伤力的长柄武器,还弓弩手使用的劲弓。大批成束的铜箭头。

其三,秦统一六国之后,规定“衣服、旌旗、节旗皆为尚黑”的制度,一律着黑色。可是俑坑中的武士俑们,身上穿的无论是长的战袍还是短褐,却五颜六色,鲜明艳丽,使人大惑不解。

看来,这些疑点确实对“秦始皇是兵马俑属主”提出了挑战。那么,到底兵马俑的主人是谁呢?

“秦兵马俑”是如何制作的

在秦始皇陵中,有如同真人真马的陶俑陶马共8000件。陶俑身材高大,约1.8米左右,容貌不一,神态各异,整装待发,浑然一体;陶马则昂首肃立,肌肉丰满,装备齐全,栩栩如生。这些陶人陶马的精良和完美令人叹服!这是一个人间奇迹,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为何没有统帅俑。

秦始皇陵中的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于武士俑,并不见统帅俑。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可能是按秦制,每次出征前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而修建作为指挥部的3号坑时,将帅还未任命,工匠们不敢随意塑一位作统帅。

秦始皇兵马俑

有人认为,也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是秦军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之中。这两种说法,都猜测而已,并无定论。

陶俑制作之谜。

兵马俑坑中的陶俑和陶马均是泥制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经观察,没有发现模制迹象,肯定是一个个地雕塑而成。陶俑、陶马身上原来都绘有鲜艳的颜色,因俑坑被毁,加上长期埋于地下,颜色几乎全部脱落。但从局部留的颜色仍可窥见颜色的种类繁多,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桔黄、纯白、赫石等。各种色调和谐、艳丽,更增添了整个军阵的威武雄壮。

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

西夏王陵的4大谜团

西夏王陵的范围东西宽约4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在这个约40平方千米陵园里,8座王陵及其附属的70多座陪葬墓,按时代先后,依山势由南向北顺序排列,形成了一个整齐的墓葬群。由于年深月久,如今每座陵墓的附属建筑多已毁坏,独有陵墓的主体仍巍然挺立,向人们显示着西夏王国的历史风貌,因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的金字塔群”。

凡是参观过西夏王陵的人,除了充分领略西夏的风格以外,仔细一想,都会觉得有许多问题像谜一样留存于脑海,难以求得解答。

西夏王陵

问题一,8座西夏王陵为什么没有损坏?

王陵的附属建筑都已毁坏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独存。根据年代推算,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约900年,最晚的一座也超过700年,如此漫长的岁月,许多砖石结构的建筑已经由于风雨的侵蚀而倾毁倒塌了,更何况是夯土建筑。

问题二,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

贺兰山东麓是牧草丰美之地,西夏王陵的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牧牛羊好地方,可是惟独陵墓上寸草不生,何况陵墓是由夯土建成的呢?

问题三,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

西北地区人烟比较稀疏,鸟兽比人烟稠密的地区相对多一些,尤其是繁殖力较强的乌鸦和麻雀,遍地都是。乌鸦和麻雀落在牛羊背上,落在树上和各种建筑物上,然而,它们却惟独不落在王陵上。

问题四,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不解?

王陵按时间顺序或者说帝王的辈分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又在体现着什么事先设计好了的规划。如果从高空俯视,好像是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王陵的布局令人不解。

河西走廊上是否有“罗马古城”

1968年,在甘肃永昌县西大河水库西侧高地上,当地农民在该处修建水库时,挖掘出了大量灰层及鹿角等兽骨,并且出土了一批文物,有陶罐、铁犁、铁钟、铁刀、石臼、铜扣等。

有外国学者考察后认为,这座古城是由罗马人建造的。

河西走廊

有关专家,根据出土文物断代及相关资料的记载,确定此城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时期恰好是古罗马时代。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永昌被称为“骊干”,而“骊干”恰巧也是当时古罗马的称呼。

另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古罗马路波斯在西亚打仗,但在西亚史中却查不到任何有关这支队伍的下落。有学者推测,这支古罗马军队,最后因战败逃到了永昌,并从此在永昌安家落户。

在《史记·匈奴传》和《汉书·地理志》中,有关于“鱼鳞阵”的描述。据考证,这种阵式就是罗马军队的布兵方式,所谓“鱼鳞阵”指的就是古罗马士兵手持盾牌组成的方阵。

虽然,似乎有理由相信永昌古城是由罗马人建造的,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还有待对永昌古城的进一步发掘。

北京古城墙为何独缺一角

1972年和1975年,美国发射了两颗地球资源卫星,对北京上空900多公里的高空进行了拍摄。从高空拍摄的照片来看,最为清晰的是明朝修建的内城城墙的影像。尽管绝大多数的城墙、城楼已荡然无存、或被公路所取代,但由于旧城墙原址具有非常坚实的地基和卫星携有多波段扫描器,因而使照片上的影像十分清晰。但引人注目的是,四面城墙并没有组成矩形,它的东北、东南、西南角都为整齐的直角,却惟有西北角成了抹角,四角缺了一角。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人认为这和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有关。朱元璋自从接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统一中国后,深感“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即令谋臣刘基、姚广孝主持设计城池图样,以颁示天下如式修造。刘、姚二人反复商讨、多次修改,最后按照传统规矩画成了矩形图案上交朝廷。朱元璋看后觉得不妥,他说:“自古筑城虽有一定规矩,但根据我的经验,凡事切莫墨守成规,《礼记》云:“‘规矩城设,不可欺以方圆。’我看还是改动一下为好。”说罢,就提笔将矩形图案的一角抹去。随后,由皇帝改动的城池图正式诏示天下,使明代所建之城大都遵照此式:四角缺一角。

有的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研究后认为:元时大都的北城墙,在现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五里处,至今遗迹还在。令人注目的是,它的西北角并无异常,是呈直角的。明代重修北京城时,为了便于防守,遂放弃了北部城区,在原城墙南五里处另筑新墙。新筑的北城墙西段穿过旧日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然后转向西南,把积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于是西北角就成了一个斜角。明初时,积水潭的水远比现在要深得多,面积也大得多。为了城墙的坚固和建筑的需要,城墙依地形而呈抹角是合乎情理的。所以这种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半坡遗址之谜

陕西省渭河两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密布的河网水系为古代人类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半坡遗址就位于渭河支流产河下游的二级黄土台地上,背靠白鹿原,面向河,与现代的河床相距800米。

在半坡遗址,考古人员发掘了面积近1万平方米,发现房基36座,墓葬174座,出土可复原陶器近1000件,生产工具600多件,这些宝贵的文物背后隐含着那个时代的什么秘密呢?

半坡遗址

据出土文物及其遗迹研究,半坡遗址在考古学文化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多年,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这时,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由农业和狩猎得来的食物日渐丰富,人口也日益增多起来,半坡人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手工业也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能建造地面建筑,过着定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