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小百科
3711300000026

第26章 地理奥秘(9)

据说温泉可以治愈和减轻风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等。这里泉水的治病功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很有名了。据说:白加孟国王尤曼尼斯二世曾在有喷泉的高原上建了希拉波利斯城。希拉是白加孟国创始人特利夫斯的妻子,因此尤曼尼斯二世用她的名字为此城命名。希拉波利斯城在公元前129年成为罗马帝国属地,并被罗马几位皇帝选为浴场,其中有哈德利安和尼禄。公元60年,在尼禄统治期间,该城毁于地震。又建了一座新城,有宽阔的街道、剧院、公共浴场,还有用渠道供应温水的住宅,规模更大,更壮观。到了公元二世纪,又建造了有不同温度浴室的澡堂。洗澡的人先在冷水浴室里洗;接着到中温浴室往身上涂油;最后到高温和蒸汽浴室,用叫作擦身器的刮板把身上的油脂和污垢刮去。在浴室的旁边建了一座小型博物馆,陈列着精美的雕塑。有的浴室中还发掘出珠宝及医疗用具。

冥王殿是该城遗留下来的一个耐人寻味的遗址。冥王殿和太阳之神阿波罗的神殿相邻。两殿相邻的用意是为了使冥王和阿波罗神的光明和黑暗力量互相抵销。但是冥王的黑暗力量似乎十分可怕,因为常常有一股毒气从冥王殿的一个岩洞里冒出。据说,这种毒气可以让一头公牛即刻毙命。相传,毒气是与恶鬼相伴的。已经查明,毒气源于一道温泉。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但是从这个房间冒出的蒸汽仍能刺得眼睛流泪。

在城墙外面有一片墓地,墓地里有一1200个坟墓,其中许多都是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据说,这些坟墓是许多罗马富豪前来治病未愈的见证。

今天不少游客仿效罗马富豪前来度假。他们常到温水池中沫浴,观赏这座废城下面山麓上,熠熠闪光的白色梯形阶地。

山西古堡——张壁古地道

山西省介休市南,有一个三面临沟、一面靠山的村叫张壁村。在这个占地仅0.12平方千米的小小山村中,密集着我国一直未被发现的集文化、宗教、军事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而且发现了一个结构精巧、令现代军事专家拍案叫绝的古地道。

这些建筑和地道,成为了文物学家们难解的千古之谜。

据历代的《介休县志》记载:介休有九寨四十堡,惟独没有记载张壁古堡。这是编著者的疏漏,还是有意避而不谈?耐人寻味而又令人费解。

城堡的设计者堪称旷世难得的建筑奇才。城堡周长1300?米,从南至北300?米,从东至西400?米。弹丸之地,竟有空望佛行宫、关帝庙等9?座庙宇和9?口深水井,集军营、校场、仓储、民居、地道于一村,建造规范整齐,民居布局井然有序,庙宇点缀适当得体,历经千年,至今仍保存完好,极具神秘色彩。

山西古堡地道

那么,这个神秘的古堡又是什么人所建的呢?奇怪的是,史书和《介休县志》各种版本都找不到构筑张壁堡的只言片语,查遍县城及有关碑碣,也无从稽考,这实属于一大历史之谜。

张壁古堡的地道至少有3500?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距地面仅数米,下层距地面十多米。每层每条都有通道相串联,有贯眼可通话、观望。而每层地道隔一段距离就有大小不等的拓宽区、旁洞,小则有2~3米的空间,大则可放两个班的兵力。地道下层有较宽敞的仓库可储粮草,还有喂马的马厩。

有趣的是,地道距地面最薄的地段设在两个堡门洞下和重要的交通道口,地面上碾米、步行,甚至咳嗽、谈话,地下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张壁古地道始建于何时?至今众说纷纭。在古代没有火器和现代化装备的情况下,要攻破这样坚实复杂的地下工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它绝对是世界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创举。

萨克萨瓦曼古堡

在库斯科城北有一个建在安第斯高山上宏大的印加遗址——萨克萨瓦曼。这里是印加帝国最大的一座太阳神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建筑,而且当时主要是供作战用的堡垒。为了拱卫首都库斯科,印加帝国统治者组织修筑了萨克萨瓦曼古堡。

萨克萨瓦曼占地约4平方公里,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围墙全用巨石砌成,高18米,最外面的那道围墙全长达540米。围墙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在岭坡之间,而且墙身不是平直的,而是呈锯齿状,共有66个突出的锐角形墙垛,墙垛上的士兵可以利用这种阵地交叉投掷标枪射杀敌人。进人古堡的台阶全用整块巨石铺砌而成,全长达804米。古堡内还建有塔楼、房屋、地下走廊与地下水道。总之,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

萨克萨瓦曼古堡建筑工程异常浩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整个古堡的建筑用了30多万块石料,而且每块都是重量数以吨计的巨石。最大的一块长8米,宽4.2米,厚3.6米,重量超过204吨,石块不仅重,而且加工相当精细。垒成石墙的石块之间未用灰浆粘合,但是缝隙细如发丝,连手指也摸不出来。1950年库斯科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遭到毁坏,而印加时期建成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却安然无恙。由此古堡建筑之坚固可见一斑。

萨克萨瓦曼古堡是印第安先人智慧和能力的结晶。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对此,人们尚未找到确切的答案。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萨克萨瓦曼古堡是印加帝国第九代君主帕查库提(1438—1471年在位)和第十代君主图帕克·印加·尤潘基(1471——1493年)在位时修建的,从1438年动工到1508年历时70年才最后完成,也有的著作认为1408年就开了工,历时108年才竣工。估计常年在工地参加施工的劳动力达30多万。上述两位国君统治时是印加帝国的鼎盛时期。此后,帝国发生长期内战,削弱了自己的力量,16世纪初,被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了。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第安人也还是处于青铜文化时期,他们没有发明铁器,也没有发明车轮,甚至没有大牲畜。那么他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工程如此浩大、技艺如此精湛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呢?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即使是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从几里地之外把几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巨石运上陡峭的山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也是极为困难的。

有的专家经过潜心研究指出,建古堡的巨石全是靠滚木、滑板这类最原始的工具运上山坡的,而且开采、打制石坯全靠更坚硬的石块,将石坯磨平磨光则是用砂子,这样的加工石料和搬运垒切的方法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需要数十万人投人,而且需要全力合作,说明印加人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

也有的专家认为,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修建的。至于这个民族的生产技术水平是比印加人更先进还是更原始则未加说明。因此,有人走得更远,他们根本否认萨克萨瓦曼古堡是印第安人建成的,说凭印第安人的技术和力量是无法兴建这么巨大而复杂的工程的,很可能是外星人在这里修建的。此说固然新鲜,然而更加缺乏说服力,把事情弄得更加扑朔迷离。

拉利贝拉整岩教堂

拉利贝拉整岩教堂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山区的拉利贝拉城,南距首都亚的斯亚贝巴300多千米。

札格维王朝的王公拉利特招募全国约5000名一流的工匠,在地下岩层中凿刻而不许使用粘物质(灰沙浆),并在建筑家锡迪·梅斯奎尔的率领下,花了近四分一世纪的时间,在拉斯塔高原的大片红色火山石灰岩上开凿了11座整岩教堂。这些教堂都不是采用一般建筑方法“建造”的,而是一件件雕刻山壁而成的巨型杰作,里面各有中殿、通道、祭坛,甚至有凿去岩石而造成的院子。

拉利贝拉整岩教堂到底是如何建成的呢?目前尚不确定。

根据传说,基督向拉利贝拉梦中显灵,揭示天使会帮助石匠工作,所以拉利贝拉孕育了建造圣城的计划。撇开神话只就事实而论,这些石雕建筑工程浩大,简直是鬼斧神工,实在使人五体投地,现在有许多学者专家相信,当地石匠一定得到外来的巧匠和雕刻师指导,那些巧匠可能来自远方的亚历山大港和耶路撒冷。然而无可否认,这些石雕教堂的格式是埃塞俄比亚所独有的。

石匠的雕凿技巧简直另人难以想象。据估计要在拉利贝拉工地上雕刻出那些巧夺天工的十一座教堂,必须凿出十万立方米的石头,其中四座四周完全不与山体粘连,其余与山体连接的面积或大或小。所有建筑大体上都仿效拜占庭教堂的布局,有长方形会堂和三个供信众进出的门口。每座教堂都是独特的创作,从最雄伟的支柱到精工细雕的窗花,都是从蓝立的岩石凿刻而成,经历四百多年仍大致完好。进行这样宏伟的工程,石匠可能先在山麓开凿长方形的深沟槽,形成一座兀立的巨大长方形岩石,然后从顶上开始,在岩石里里外外雕凿,上层成形后才开始精雕细琢,跟着动手雕凿下层。岩石质地不很坚硬,凿刻起来也许不大费工夫,但是我们仍得猜想施工时长廊怎样获得照明和通风。他们很可能利用铜镜反射阳光进长廊内无须使用不停冒烟的油灯。

拉利贝拉整岩教堂

有些教堂屹立在巨大方形坑****,顶部与地面齐平,俯瞰才可窥其全貌。这地区夏季经常大雨滂沱,石匠不时冒水溺之险,但是他们懂得在工地底部削出一道斜坡,有很好的防涝功能,顶部和排水边沟稍微倾斜、完全不怕暴雨造成危害。到这地方来进行研究的现代考古学家,发现当时的预防措施十分有效,就是碰到倾盆大雨也无水淹之虞。那时的工匠的智慧是不可否认的.

近来,要参观拉利贝拉那些从岩石凿刻出来的教堂还只能乘骡车。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已有人想重修这些教堂,但认真施工推迟到一1967年才开始。今天拉利贝拉已经成为一个兴旺的市镇,有铺面的道路,附近还有小型飞机场,只要季节适宜和安全情况许可,游客和参谒圣地者便络绎于途。但是这些建筑物,始终还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究竟是什么灵感使那位埃塞俄比亚圄王,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进行那样庞大的工程计划呢?

原因不得而知,但是,关于那些教堂的观感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热诚无限的信念、卓越的艺术才能、超群绝伦的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恒古长存的世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