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小百科
3711300000002

第2章 人体奥秘(1)

人的智慧从哪里来

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有关人脑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已经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究竟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

20世纪的100年间,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分成两派:

一派叫做共同派。他们认为,人类总的智慧是整个大脑共同区域的产物,但是不同的人也会在不同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这种观点在20世纪上半叶占上风。当时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智商测验发现,有些人在一系列领域科目分数都很高。

另外一派叫做特别派。他们认为,人类完成某一种具体任务的时候,需要某一种具体的智慧,他来自大脑当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区域。这种观点在20世纪下叶占了上风。目前世界各国的学生教科书里,大致上采用这种说法。

但是,美国康乃狄克州著名的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和同事们取得了以下共识:

如何去检测人类的能力?不能光是从分析能力来看,而是应该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来分析。而这么多能力,并不是在人类头脑的某一个具体区域产生的,它是人脑各个区共同的结果。而长期以来反映人类智慧的种种测试(包括大学入学考试),大部分片面强调分析能力,忽略了创新和实践的技巧,而这些对于21世纪人类的发展来说则是特别重要的。

脑解剖图

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们还指出:特别派科学家们依据的是实证法,他们发现,当人们从事某一种具体活动的时候,大脑某一部分特别兴奋特别活跃,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就是这一部分产生了具体的智慧。美国科学家们强调说,绝对不能说,大脑的某一部分好像有一根电线那样接通人类从事某一种具体活动的智慧;尤其是,人们在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会反过来改造大脑。

在探讨人的智慧的来源的同时,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脑细胞是可以“重生”的。他们通过激活实验鼠大脑皮层深处的干细胞,成功地使干细胞发育成脑神经细胞,取代了受损的脑神经细胞。这是科学界首次发现哺乳动物的脑细胞可自我修复。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杰弗里·麦克利斯等人的这项新成果,被认为是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突破。如果深入了解其中机理并控制这一过程,有可能为治疗各种脑损伤疾病找到新途径。当然这一成果离临床应用还有较远的距离。

此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哺乳动物的脑部过于复杂,其脑细胞病变、损伤或死亡后是无法自我修复的,因此目前治疗脑病主要靠体外培育脑细胞,然后移植到脑部。直至不久前人们还认为,在胎儿期非常活跃的干细胞,在成年人的脑部已经不存在了。但近来有研究发现,鼠类的前脑中存在有这种未成熟的脑细胞,而且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干细胞能发育成为成熟的脑神经细胞。

麦克利斯等人认为,在成年哺乳动物脑部,胎儿期控制干细胞发育为神经细胞的机能虽然受到抑制,但这种机能还应该存在于DNA编码中。如果重新激活这一机能,脑细胞就能自我修复。他们设法使实验鼠大脑皮层部分自然死亡,并激活干细胞。结果发现,干细胞开始增殖,并逐渐发育成为脑神经细胞,而且其轴突与其他细胞相连,完全取代了死亡的脑神经细胞。

人能看多远

流行西方的《敏豪生故事》中说到,有个人能在千里以外看清柏林钟楼上的一只小小的麻雀。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和我国传说中的“千里眼”一样,只是神话而已。

那么,人究竟能看多远呢?

南非的布西曼人,是捕捉鸵鸟、狮子、豹和狼的能手,他们眼睛细小,但目光锐利,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我们必须用望远镜才能看到的东西。草原牧民的视力也比一般人要好得多。

眼睛

台湾台东县的一位名叫钟泰山的少年,经日本专家测试,确认其视力为4.0,能看到远处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被称之为“现代千里眼”。四川省温江县文管所的邓秀虎,眼科专家认定他右眼裸视力为7.06,左眼裸视力为6.0,比一般人的视力要高许多倍。

德国的斯图加特大学曾报道说,该校一位名叫塞德维尤尼卡的女生,有比常人锐利20倍的视力,她能认出1600米以外是什么人。

有关材料说,闪光如能持续0.0003秒,人眼就能感觉到它。而闪电的实际闪光时间是0.01~0.1秒。在纯净的空气中,人眼可以看见27千米外的一点烛光。在海上能看到16~25千米外的船只。若在高山顶上,眼力可以扩大到320千米处。抬头望星空,则能见到1000千米远的人造卫星,还能见到相距几十到几千光年的星座。

下面的常识,你在生活中或许会用到——从这些依稀可以辨认的目标中,估计你距离它们有多远:

目标距离

多层楼房8~10千米

平房5~8千米

房子窗户4千米

单个的人2千米

帽子400米

眼、鼻、手指60米

眨眼可保护视力

世界上所有的人,只要活着,都要眨眼睛,可是人们对眨眼的秘密,却很少知道。其实,我们对这样的基本常识,应该有所了解和把握。

每天,一般正常的人,平均要眨眼15000多次,在不到1/10秒中,人就要眨1次眼。为什么要眨呢?原来眼皮是人身上最薄的皮肤,它为了给透明的眼角膜抹上一层水质,好使暴露在外的眼球不干涩,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湿润,同时,假若有什么不卫生的东西或损害眼球的飞虫进了眼中,眨眨眼,或用眨眼送来的水质揉洗揉洗,好排除眼内的脏物,让眼睛内部始终保持洁净,使眼睛的视力,长期维护在最好的条件下,长期确保健康。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而角膜是眼睛和世界之间的窗户。

眨眼的秘密

眨眼,不只有这样的功能,它还是人们的一种心灵反应。通常人们都说,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这是极为正确的科学说法。所以,我们的眨眼,可以算作是心灵反应的具体表现。

当今的科学家们用红外线,电极等设备测量,发现眼皮运动与大脑思维是紧密联接的。为什么我们在专心致志的思考时或在精力集中时受惊,和轻松闲聊时,眨眼的次数不一样呢?轻松闲聊时,我们每分钟眨眼大约12次,思考或受惊时,眨眼次数就只能为其1/2。由此,飞机驾驶员正在驾驶时,比身边坐的其他飞行员眨眼就要少一半。汽车司机在繁华市区开车,其眨眼的次数也大大少于在郊外或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次数。在电视台屏幕上工作的同志,不管是电视播音员还是节目主持人,尽量要求他们少眨眼,原因也是眨多了给人心慌和心乱之感。要是训练自己少眨眼,会给人安详、沉着、稳健的感觉,这样效果就会很好。所以,眨眼的秘密是深藏着人们内心中的情绪和期望,人们的心态往往在眨眼中控制不住地流露出来。一些搞外交活动或做侦察工作的人,必要时戴上墨镜,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暂时遮盖眨眼的速度以及在眨眼中反应出来的种种迹象。这样,我们可以更自在的工作。

两个眼球为何一起动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而且除了睡眠外,每时每刻都要用,但是不知你发现没有,我们在看东西时,两个眼球总是一起动,无论是正视,是左视,是右视,还是后视,两个眼球总是统一行动的,而且方向都是顺着的,对这种现象不知你作过何种想法,你提没提出过为什么来。也许这种现象太一般化了,在生活中早就给忽略了,但要当个问题提出来后,你可能还觉得很新鲜,可一时又答不上来。

美丽的眼睛

人的眼睛要看事物,一定是两眼顺着活动的,根本的原因是大脑指挥得当。因为人的每个眼球后面,都联结着6条“眼外肌”,这6条眼外肌的另一端联接着大脑,全受大脑的统一调用和指挥。每当我们在工作或思考的时候,需要观察某一个方向时,眼外肌本身没有支配权,它们必须及时向大脑发出信号,大脑就把指令立即反馈给眼外肌,眼外肌马上就对眼球行使自己的职能。好比眼睛要向左边看,那方向接近左眼球,大脑得到信息后,即给左眼球的外直肌发出指令,令它向左外方继续转动,以至达到所看的物上,同时为了密切配合眼球的外直肌继续向左外方活动,令右眼尽力缩短两者视距,因为要右眼球的内直肌收缩,让两个眼球齐力为左视发出协调的力量来,由此,两个眼球就一顺坡地向左使劲出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也就在极不在意中两个眼球一起转动了。

在我们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几乎不可能看到一人眼球在工作的时候不一起动,除非其中一个眼球的6条眼外肌有了毛病,不能直接与大脑相联结,或者产生了故障。还有,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有种所谓对眼的人,假若要左视,在眼球向左外转动,外直肌作了收缩,可眼球却不向左外转动,或者只移到眼眶的中间,本来它的内直肌应该收缩,可是在大脑的指令下,内直肌却不收缩,或者微收缩,这样两个眼球的行动就不十分统一了。所以,有对眼症的人,并不是眼睛和眼球本身有毛病,而是联接大脑的某条眼外肌失去了某种功能,对此眼科医生就要着手调理某条眼外肌了,治疗由此也困难些了。

与众不同的听觉

生活中,我们靠耳朵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遥感”到周围的动静。没有耳朵的帮忙,我们就无法“隔窗知夜雨”,无法知道“深巷犹有卖花人”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下了有趣的两句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本来,天上与地下,相距极其遥远。但在诗人的想象中,“天上人”的听觉真是棒得很哩。

然而,人类的听觉本领却是有限的。我们感知声音的灵敏度就不如狗、狐、鲸等动物。

蝙蝠和海豚等能放射和接收超声波,我们更是望尘莫及。但这似乎并无太大的害处。难道我们有必要去偷听鱼儿的窃窃私语或蚂蚁的绵绵情话吗?听不到这些,反倒使我们的耳根清静得多。这也许正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英明选择的结果呢。

据测定,人类的听觉范围在16~24000赫兹之间(赫兹是每秒钟声波振动的次数),即能听到的最低声音是16赫兹,最高是24000赫兹。超过这些范围的声音,我们就只能“充耳不闻”了。我们普通的谈话声,通常在500~2000赫兹之间。

耳朵结构图

不过,有些人却有特异的听觉功能。德国的法兰克福有个名叫法兰斯·伯特利克的人,据认为他有两只世界上听力最好的耳朵。他分辨电子音响器材发出的微小音响差别,竟比电子测试仪还灵敏而准确。为了这两只值钱的耳朵,他用50万马克保了险。因为他的职业就是监测各种乐器的最佳音响效果。

江苏有位工人,因为几十年来酷爱听广播,慢慢练就了一种本领:通过收听、辨别半导体收音机发出的电磁波异常声音,预测天空的风云变化,据说“准确率达95%”,人称“怪耳”。

牙齿的力量

你一定知道,喝稀饭与嚼大饼,吃香蕉与啃甘蔗,牙齿咀嚼的力是不同的。

根据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实验人员用特别仪器测试,鼠在啃咬硬物时,牙齿对物体的压力每平方厘米竟达490千克。人类牙齿的咀嚼力平均为31千克。而全口牙齿的总咬力,男子为1048千克,女性是936千克。难怪大家要用“咬牙切齿”来表示愤怒和显示自己的力量了。不过,要是少了1只牙,则咬力要减少22%;拔去两只,下降近一半;缺了3只呢,就只剩37%了。

牙齿

由此可见,保护牙齿对保护咬力是何等的重要。

牙齿可谓人体中的“大力士”,如果再经长期锻炼,会更加坚强、厉害。

我国浙江温州有位失去双臂的中年人,可以用牙齿提起50多千克重的物品。一位比利时人用牙齿咬住马勒,能将铁轨上重达80吨的两节客车拉着走。1983年,有个杂技演员紧紧咬住飞机上的铁链,致使飞行员用90马力的发动机也无法使飞机离开原地。美国人格连斯坦能咬断筷子粗的铁链。泰国女郎莎加塔,能毫不费力地将钢铁和石块当众咬碎。有一次夜遇歹徒,歹徒将牛骨塞入她口中,她一合牙就将牛骨咬断,吓得歹徒掉头就逃。

左右脚机能差别

有位日本教授对脚进行了长达37年的研究,观察的人数近40万。他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如果抓一下刚出生婴儿的脚底,往往右脚底有反应而左脚底“无动于衷”。这说明,左右脚的机能是有差别的。这种反应差别约在出生半个月后才会消失。

左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比右脚大,男女都一样。由此可见,左脚主要是起支撑全身重量的作用,而右脚是做各种动作的。人老以后,左脚的作用衰退,所以不易站稳。

大多数人以左脚为主轴决定前进方向。体育运动员、舞蹈演员、戏剧演员在运动或表演时也常用左脚来支撑人体,用右脚来表演动作。多数人攻击时使用右脚。

脚的奥秘

要是你闭起眼睛,沿着正前方的一条直线走去,那不要走多远,你就可能向左偏移了。这种“****现象”,正是造成夜晚迷路者兜圈子的原因。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夜晚走路兜圈子是遇到了“鬼”。挪威生物学家伽尔德柏克教授历时30多年,通过对欧、美、亚洲的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最后写成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动物的行动是以兜圈子为基础的》。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走路时会保持直线的方向,但这主要是脑和眼睛的功劳。如果仅就双腿来说,因为一般人的右侧腿脚肌肉总是较左侧发达,右脚跨步大于左脚,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向左转了。这样,人在黑夜看不到目标时,就可能兜起圈子来。

最有意思的是,赛跑运动员都是向左转圈的。因为1913年国际田径联盟成立之际,就把跑的方向规定为向左转。有人对此解释说,心脏位于左侧,所以重心容易偏左。因重心偏左,就用右脚蹬地面来增加速度,所以左转圈容易跑。

研究者发现,千万年前的古代人脚踝狭窄,5个脚趾分开,人体重心落在脚底的前半部,这对追捕野兽比较有利。可现代人的脚踝呈圆形,脚底比较宽阔,5个脚趾并拢,人体重心位置已移到脚底的后半部分,灵活性就不如古人。如此继续下去,人的站立能力将逐渐减低。

人的站立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20岁左右的青年站立能力最强,超过50岁就会有所减弱。但是,人的寿命假如超过80岁,站立能力反会比前些年提高些。

一般说,脚底的长度相当于拳头的周长;7个脚的长度大约等于自己的身高。然而,脚是有“伸缩性”的。人在中午时脚最大,午睡一会儿,脚会缩小一点点。脚在一天中的变化差别有时会达到5%。

儿童的脚几乎天天在长,每月平均要长1毫米,大约到25岁才定型。

人体里的“红河”——血管

大江大河都有许许多多的干流和支流,我们身体里的“红河”也不例外。不同的是,“红河之水”——血液是在封闭的管道里流淌的。这“封闭的管道”,我们叫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