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耸立于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等河系的低洼冲积平原上。西藏佛教徒称喜马拉雅山最高峰为“珠穆朗玛”,意即世界的圣母;尼泊尔印度教徒称之为“娑伽摩沓”,意思是海洋上面的极巅。这两个名称,都表达了当地民众对这座山峰的敬仰与热爱之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雄壮山脉的最高峰。
喜马拉雅山绵延1500英里,形成一个弧形隔开印次大陆及西藏高原,宽度自100至250英里不等。圣母峰高29028英尺,峰顶穿透高空射流。时速达200英里的强风,经常吹袭峰顶,刮起漫天雪片,较下方有大片晶莹的冰川及裸露的岩石,美丽的景色既惹人喜爱又叫人望而却步。
几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圣母峰极其姊妹峰下。在古梵文中,喜马拉雅的意思是“雪的住所”。该区的神话、宗教、文学、政治及经济都深受这条山脉的影响。旅行家、科学家、探险家以及爬山家,都对喜马拉雅山悠然神往。
这条山脉为什么会在这里?由此山脉以前这里是什么?山脉的年龄有多大?是什么庞大的力量造成的?为什么这样高?
喜马拉雅山
这条足以把整个欧洲的整个阿尔卑斯山团团围住的庞大弧形的大山脉,各山峰的平均高度超过19000英尺。亲身到过喜马拉雅山脉游历研究的地质学家,都觉得要找出造成这条山脉的详细过程,殊非易事。但地质学家都承认,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各大山脉的欧亚大陆山系,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都是在过去6500万年间达到最高点的一种力量所造成。这山系的各山脉,都是地壳强烈隆起的产物。地壳隆起时把一个古代深海海沟里极厚的沉积岩推出海面。地质学家称这个海沟为“古地中海”。
是什么原始力量能够产生这种庞大的隆起呢?地质学家现在大都认为,力量来自大陆漂移。这是多年前先由德国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概念。
据估计,大约在1亿8000万年前,整个欧亚大陆边缘南临古地中海海沟。古代南方的超级大陆“冈瓦那大陆”裂开之后,几个板块部分开始运动。印度次大陆从非洲南部分裂出来后,在随后的意1亿年间向北撞去。古地中海海沟受到南面的印度大陆和北面的亚洲大陆两面挤压,好像一把大钳子把它越夹越紧。无情的力量继续增强,挤压力也随之增大。压皱了的沉积岩被迫从海底上升,填平以前的海道。
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印度板块的撞击力极大,因为欧亚大陆板块的阻碍,印度板块于是向下楔入,以更大的力量陷入古地中海海沟。古地中海的海底被陷入的印度板块推起,浅水部分逐渐见底。大约经过了3500万年的地壳运动过程,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成为西藏高原。高原南部边缘的山脉成为该地区的第一条主要分水岭。山脉高的足以构成“气候障壁”,使越来越大的雨降落在越来越陡峭的南山坡。各大河流因上游水力增加,沿着旧断裂线和褶皱结构冲蚀地面,与流下高原的溪流汇合在一起,奠定了今天河流水系的雏形。
在南面,古代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挟带来的岩石碎屑,迅速填塞着阿拉伯海以及孟加拉湾的古老河口湾。这三大河流每天挟带300多万吨杂物入海,大规模的冲蚀和淤积,一直到今天都未停止。
大约在3000万年前,地壳活动渐趋高潮,造山运动的速度大为加快,喜马拉雅山脉也开始急升。以前的海道完全封闭。随着印度板块继续陷入古地中海海沟,板块顶部几层旧岩石剥落,层层重叠,在平地上向南伸出很远。岩石这种波浪式“逆掩断层”称为“推复体”。“推复体”在印度陆块上逐个往外推,向南移了60英里远。每个新的“推复体”有比前一个更古老的岩石。最后,这些“推复体”都褶皱起来,像手风琴上的腔褶一样,把以前的古地中海海沟填塞了250英里。
在这段期间里,河流的“下切侵蚀”几乎与山脉上升速度相同。从上升中的喜马拉雅山脉侵蚀出来的大量风化物质,被挟带到平原,再由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江水冲流入大海。这些沉积物的重量造成洼地,又能容纳更多沉积物。在某些地点,恒河平原下面的沉积物,目前其厚度达25000英尺。
早期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可能是12000英尺,和今天的阿尔卑斯山差不多。喜马拉雅山脉什么时候才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大约仅在过去的60万年期间,这个期间里,冰川冰更多更厚。喜马拉雅山脉在一次突发急升中,到达“壮年期”。地壳下面岩浆形成的幼年结晶岩石,被逼沿着最北面推复体核心及其外围上升,成为今天所见那些花岗岩大山峰。在某些山峰,例如圣母峰,古地中海海底含有化石的沉积物,骑在新结晶岩石背上,被推上了峰顶。
1950年瑞士地质学家海根曾测量过尼泊尔。他相信喜马拉雅山脉庞大的结晶岩石主脉不断升高,是由于印度板块继续挤压,逼使此核心区的岩石向上冒升。其他地质学家认为,结晶岩石山峰惊人上升,到是地球不停走向“地壳均衡”的反应:如果地壳某处下降,另一处就会上升。苏黎世大学的甘瑟认为,最高山峰出现于最深、最重的恒河冲积对面,就是这个原因。
喜马拉雅山脉还在增长?我们不敢断言,因为测量技术还不能做那么精确的测度。但我们确知地壳仍在移动中,从未休止。下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及堪河盆地的剧烈地震,就可证明深处的地壳活动。
这也只是地质学家通过目前的资料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至于喜马拉雅山留给世人的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耀眼夺目的亚拉腊山
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部,耸峙阿拉斯河旁的平原上,与周围尘土覆盖、丘陵起伏的荒野形成强烈对比。亚拉腊山峰顶终年白雪皑皑,耀眼夺目,像只冲天欲飞的银喙大鸟,姿态高贵动人。
亚拉腊山由两个山峰组成:大亚拉腊山海拔5137公尺,是土耳其的最高峰;小亚拉腊山海拔3896公尺。两峰相隔11公里,由一道嶙峋的山脊连接。两山原来都是火山,由多层火山灰和熔岩堆成。
由于攀登亚拉腊山极为困难,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如浓雾、雪崩、大石滚落、天气骤变等,直到十九世纪仍未有人登临过那高耸的山峰。而教会则认为谁也不应该踏足这片神圣的土地,因为据说诺亚方舟就停放在上面。
在亚拉腊山海拔1500至3500公尺之间,山坡上郁郁葱葱,库尔德农人到草坡土牧羊,而以此处为家的动物并不多。而在亚拉腊山山坡的较高处和较低处则只有寥寥无几的数棵桦树,因为尽管雪线就在海拔4420公尺处,但山上很难找到水源,这也是亚拉腊山上动物比较稀少的原因。
1829年,德国教授冯珀洛特首先攀登峰顶。他攀登峰顶后插下一个十字架以志庆祝。1876年,英国人布赖斯于登上山峰,俯瞰山下千百年来被俄国沙皇、中东苏丹等统治的土地,不禁感慨不已,说道:“要是在地球尚无人烟之时,这里确是人类首先踏足地球之处,那么人类播迁之广,实在匪夷所思,很难想象有人试图把这里定为世界中心。”
亚拉腊山的神秘名声源自圣经。为了惩罚堕落的人类,上帝制造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洪灾,只有善良的诺亚得到上帝指点,制造了一条巨大方舟,只在方舟内留下诺亚一家,以及每种禽畜各留一对雌雄。“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创世纪》),洪水退去,诺亚一家以及禽畜走出方舟。波斯人称亚拉腊山周围的地方为“人类的摇篮”。
这毕竟只是一个故事,圣经里也并没有指明方舟停放在亚拉腊山的哪一座山峰上。而且从逻辑学的角度,假如上帝是造人之神,那上帝也应该有博爱宽容之心,绝不会屠杀生灵。况且,倘若世间仅仅剩下诺亚一家数口,人类如何继续繁衍?当然,我并无任何反对基督宗教信仰之心,毕竟那些美好的传说,仅仅是理论创立的年代统治阶级为了自圆其说而已。从科学的角度,确实有点荒诞,然而,基督信徒那种诚心向善、善待他人的理念,还是很值得我们非虔诚信仰者借鉴和学习的。我们的民间,不也流传着很多美好、动人的传说么?
尽管如此,凡是见过亚拉腊山壮丽景色的人都会入迷。英国作家莫里哀曾这样描述亚拉腊山:“这座山的各部分都臻至完美之境,每件事物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可可西里的三大谜团
可可西里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就在这片无人区里,存在着许多令科学家不解的谜团。
第一,可可西里能否发现石油金矿。
相比油田的悬念,可可西里有丰富金矿的传言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青海就曾出现过淘金热。当时有十多万人陆续进入青海可可西里的边缘地区淘金。
专家称,结合之前的考察结论和卫星遥感的数据,可可西里可能蕴藏潜力巨大的油气资源。但目前科考力度有限,还不太可能探明一个大型油田,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分析评估。
第二,藏羚羊还有多少。
提到可可西里,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藏羚羊,它也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多年来,人们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作了很多努力。
可可西里
针对“过多藏羚羊可能影响可可西里植被正常生长”的说法,专家表示,目前并不存在藏羚羊的过多问题,从数量上看,藏羚羊数量依然十分有限,属于濒危动物,亟须保护。
第三,可可西里无人区还有多少秘密。
首先是可可西里的成因。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板块碰撞造成隆起的结果。但距离可可西里最近的板块碰撞带也有200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几乎不可能对可可西里的形成起到作用。那么,可可西里究竟如何形成?至今仍是个谜。
另一个谜团是可可西里出现的“神秘”湖泊。通过近些年的卫星图片,专家发现可可西里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小湖泊。这些湖泊的成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许多年。
现在对于湖泊的成因有两种猜测:一种认为是降水形成的,另一种认为是冰川和冻土融化形成的。如果来自降水,那说明这一带的生态状况良好;但如果来自冰川冻土,就说明生态正在恶化。
神秘的黑竹沟
位于我国四川盆地西南的小凉山北坡的黑竹沟,是一个令世人望而却步的恐怖地带。
黑竹沟古木参天,箭竹丛生,一道清泉奔泻而出。传说在沟前有一个叫关门石的峡口,一声人语或犬吠,都会惊动山神吐出阵阵毒雾,把闯进峡谷的人畜卷走。
传说不足以让人信服,而现实中发生的一桩桩奇事却令人大惑不解。
1950?年初,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半个连,仗着武器精良,准备穿越黑竹沟逃窜。可谁知进沟后,一个也没出来。个中原因,无人知晓。
195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测绘兵某部的两名战士,取道黑竹沟运粮,结果也神秘地失踪了。部队出动两个排的人力搜索寻找,最终一无所获。
1977?年7?月,四川一森林勘探设计大队来到黑竹沟勘测,宿营于关门石附近。两名承担了闯关门石任务的队员,自第二天出发后到深夜,始终不见归来。从次日开始,百余人组成的搜救队踏遍青山,找遍幽谷,除了他们出发时两张包馒头用过的纸外,再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神秘的黑竹沟
1964?年,川南林业局和邻近县再次组成森林资源调查队进入黑竹沟。这次,他们请来了两名彝族猎手做向导。当关门石出现在眼前时,两位猎手将带来的两只猎犬放进沟去试探。第一只猎犬一纵身消失在峡谷深处,半个小时过后,猎犬杳如黄鹤。第二只前往寻找伙伴,结果也神秘地消失在茫茫峡谷之中。
两位彝族同胞急了,不得不违背沟中不能高声吆喝的祖训,大声呼唤爱犬。顿时,遮天盖地的茫茫大雾神话般涌出。9个人近在咫尺却彼此无法看见。五六分钟后,浓雾才奇迹般消退,顿时玉宇澄清,眼前依然古木参天。队员们如同做了一场噩梦。为确保安全,队员们只好返回。
黑竹沟至今仍笼罩在神秘之中,或许只有消失在其间的人才知道它的谜底。
沈阳的怪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们都说“下坡容易上坡难”,但在沈阳市新城子区清水台镇阎家村蛤蟆岭附近的哈大公路段的东侧约1?千米处,有一段长70多米、宽15米的坡路,却是一个“上坡容易下坡难”的奇怪路段。
一天,一位有多年汽车驾驶经验的司机驾驶着面包车路经这里,将车停在这段坡路的底部,摘挡熄火,跳下车到路边办事。这时车竟然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向坡路顶端冲了上去,一直冲出近60?米远。直到车轮被一块石头挡住,车才停了下来。
面对这汽车自动向上滑行的现象,司机感到很费解。他带着疑惑和不解向人们述说了这一事情的经过。这样,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怪事很快就传开了,由此也引来了许多好奇的人进行反复的试验,并且人们还发现,骑自行车和走路都会感到上坡省力,下坡费劲。
沈阳怪坡
1992?年5?月,《新晚报》刊登了另一位司机对沈阳“怪坡”的亲身体验:
前不久,我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偶然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沈阳附近有一怪坡,自行车或汽车到此下坡时,自行车不蹬不往前走,汽车不加油门不往前行,觉得确是怪事一桩。惊奇之余,我仍有点将信将疑,心想还是眼见为实。
机会终于来了。5?月14?日,我利用到沈阳出差的机会,办完事之后,一行三人于早晨驱车前往怪坡所在地。只见坡长约70?米,宽约15米,正在这里参观的游客有500人左右。为亲身体验怪坡之“怪”,我和同事及司机三人坐在车内,车在坡的上方,像平时一样,松开闸,不加油门,想让汽车顺坡下滑,但这时“怪事”发生了,汽车不但不向下滑行,反而向坡上移动。只有在加油门时,汽车才向下行走。
和那位司机相同,如不是亲身体验,沈阳怪坡这种反常现象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西安小雁塔的离合
西安的著名旅游胜地小雁塔,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塔采用密瞻式砖结构建筑,造型秀丽,蔚为壮观。初建有15?级,现在13?级,高45?米。
小雁塔底层北门楣有明嘉靖三十年“三鹤刻石”的刻石题字,上面这样写道:“荐福寺塔肇自唐,历宋、元两代,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户,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合比之者……”
这里明确记载了小雁塔的第一次自裂自合。原来小雁塔是在一次地震中裂开,又在另一次地震中自行将裂缝闭合上的,真是奇怪之极。
西安小雁塔
清初一些学者记述了小雁塔的另一次裂合:“荐福寺塔……十五级,嘉靖乙卯(1151?年)地震裂为二,癸亥(1563?年)地震复合无痕,亦一奇也。”这第二次的裂开,与前次时间相距不到5年,经过了8年又第二次自然复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