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百姓经济学
3711100000009

第9章 新时代的货币战争(1)

在和平年代,一场场“不流血”的战争每天都在上演。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他们通过对金钱的角逐,左右着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着国家的政治命运。旧时代已渐行渐远,新时代的货币战争又将以怎样的脚本上演呢?

一、货币危机为何频频爆发

一般来说,如果货币危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就会触发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一系列的经济事件也会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区别。

针对货币危机频发的形成原因,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种种理论,有三代较为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此模型也称为国际收支危机模型。该理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相悖造成的;就其产生机制来说,则是由于投机者的攻击导致外汇储备流失至最底线,所以外汇储备是保持固定汇率的关键,而为了防止危机,政府须实行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危机成因主要是在经济基本面,所以对外融资或限制资本流动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这一模型可以用来解释1998年的俄罗斯危机、巴西危机以及阿根廷危机等。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受到了质疑。当时,很多国家经济基本面很好却受到了危机冲击,为了解释这一问题而产生了第二代模型。该模型认为,一国即使经济基本面尚好,但由于羊群效应和传染效应的存在,投机者的贬值预期仍会通过利率机制进行传导并引发危机。

货币危机的对外传导被称为货币危机的“传染效应”。是指一国突发性的货币危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和扩散到其他国家。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传染渠道有两个:由外贸溢出造成的传染和由国际资本市场流通造成的传染。

为了防止二代危机的发生,政府会提高利率来维持平价;但是,这种做法有其内在成本,如政府净债务(赤字)规模的上升、提高利率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经济波动、不良资产上升,以及高利率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等;而另一方面,当危机无法控制时,放弃固定汇率也有其成本,如无法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固定汇率的“名义锚”作用将消失,以及政府的政治声誉受损等。故此,要避免危机的发生,政府就必须提高政策的可信度。

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南亚国家国际储备严重不足、国际收支赤字长期存在、汇率与美元挂钩造成币值高估,并且外债结构也不合理,从而引发外国投机者的攻击;而且,政府为大量金融机构及企业提供隐性担保,道德风险问题日益严重,为危机的到来埋下伏笔。此外,由于资本市场开放,金融自由化程度高,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并倾向于将资金投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牟取暴利,导致泡沫滋生(即“金融过度”)。针对这场危机,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提出了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他认为,货币的实际贬值、经常账户逆差、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也会引发危机。

除上述三种较为成熟的危机模型外,国外学者还提出了一个所谓“第四代模型”,这一模型目前还处于完善阶段。总的来说,各种模型的目的都是希望能通过分析前次危机来解决当前问题并能解释下一次危机,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办法只能是亡羊补牢,对危机的避免无济于事。他们认为,一场世界性的总危机正在酝酿当中,除非对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否则,总危机的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美元独霸的时代一去不返

经济观察家指出,由于美国举债过度,赤字膨胀,近期甚至开动“印钞机”大举救市,令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遭到众多国家的质疑。

从中国、欧盟、俄罗斯等世界各国的改革方案中不难看出,虽然各自提出的诉求内容不尽相同,以中国等“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主张对现行货币体制施以休克疗法,即以一种全新的货币体制——“超主权国际货币单一体系”来替代原有的以“国家货币充当世界单一货币”的体系,而欧盟等老牌市场国家则趋向于对原有的“以美元充当世界单一货币”的体系进行“补锅匠”式的修补,来对该体系在本次危机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予以完善和修改。但所指目标却出奇地一致:必须改变目前美元独霸,国际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监管的局面。

100美元

作为一个已存在近70年的以美元作为国际单一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金融业蓬勃发展及世界经济高度融合的过程中有效的运转了几十年后,为何在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际,突然被各国政府及金融界专家频频挑出诟病,并被专家评为“已病入膏肓,不改变则无法存活”的境遇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之际,世界各国的经济除美国外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各国都急需发展经济,而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原有的世界贸易流通货币“英镑”,因为英国经济的衰退,已无法再充当其责。此时,凭借在二战中迅速强大起来的经济政治实力,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位置,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前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议”产生后,美元取得“准黄金”地位,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贸易结算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了传统货币的五大功能。按照该协议,其他国家手头的美元可以按照固定的价格兑换成黄金。若美国乱发美元,其他国家就可能将美元从美国兑回黄金,而黄金储备的下降会约束美元的发行。这种情况下,美元是作为黄金的美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

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

于是,美元决心摆脱沉重的黄金枷锁。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不再将美元与黄金挂钩,颠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决定标志着作为黄金的美元成为作为纸币的美元,开始了美元作为全球纸币的新时代。此后,美国只需通过自身的货币创造能力,就可实现“美元扩张→增加国际流动性→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的循环,开创了不受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度。美元的发行再也不受价值规律的约束,而只是靠所谓的“美国信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科技实力和包罗万象的软实力。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纯粹的全球纸币。

但是,世界经济经过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美国经济也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实体经济大量外流,国内赤字逐年攀升,贸易逆差不断加大。

面对着逐年攀升的赤字,面对因贸易逆差而产生的美元大量外流,国内货币紧缺的局面,美国开始充分利用美元的国际单一货币体系,其印制与发行不受国际监管的地位,大量印制美元。但是,如果要发行额外的增量的话,又会发生通货膨胀。后来格林斯潘为了解决通胀问题,不印钞票而采取了发行美国债券的方式,把海外的钱不断地吸回来。这就是格林斯潘上台之后完成的整个美元体系的构建,美国国内需要多少钱,就从海外给它吸回来多少钱,这样等于把这样大的一个窟窿弥补回来。通过不断进行的金融创新,创造了很多这种虚拟的货币,用这个东西弥补了缺口。

美国的美元霸权造就了一种“贸易逆差增长方式”,它只需要出售或出口印刷的美元纸币,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换取它所需要的几乎各种商品。

最近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本质就在于,作为国际单一货币——美元的母体国美国,为解决其高额的贸易赤字所带来的货币短缺问题,无节制地印制美元,并为抵消其高额的财政赤字,而过度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最终导致泡沫破裂而引发的。

世界各国(除了美国,利益攸关所在)在此次危机面前,痛定思痛,为了全球经济金融能长期保持稳定,为了摆脱“美国打个喷嚏,世界得次感冒”,“美国得次感冒,世界停滞十年”的局面,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制,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对“世界货币”的监管权利及力度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一致呼吁了。

三、冰岛被抛弃欧盟不敢救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冰岛作家哈德尔·拉克斯内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世间的喧嚣聒噪终将停止,所有荣华富贵都如过眼云烟。当一切都结束后你会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咸鱼。

作家的话不幸言中。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冰岛开创了“国家破产”的先例。人口只有32万,人均GDP却是世界第四,冰岛这个北欧岛国,2007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然而一夜之间,这个天堂里的国家便坠入了地狱,现在的冰岛人民不得不面对9倍于GDP的银行负债重担。冰岛银行近些年吸纳了大量海内外资金,还购置了大量海外资产,这最终导致债务急速膨胀。冰岛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仅为193.7亿美元,但是外债却超过1383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每名冰岛公民身负37万美元债务。

冰岛总统格里姆松承受不了压力,心脏病突发住院开刀。冰岛总理哈尔德向全体国民发出警报:“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漩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面对金融业传出的寒流,一些冰岛人把目光重新投向了这个国家的古老行业——捕鱼。20世纪30年代,冰岛全国1/4人口从事渔业,而现在渔民数量仅占冰岛人口的3%。与之相对应的是迅速繁荣的金融业。有冰岛的银行职员表示,不排除脱掉西服换上捕鱼服的可能性。咸鱼果然又要成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了。

尚未痛定,冰岛,乃至整个世界都在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该国面临如此的窘境?

第一个被揪出的“凶手”是由美国发端的“次贷危机”。现在很多人一提“次贷”便认为那是美国的问题,事实上,冰岛的“次贷”危机更为严重。有资料说,冰岛家庭平均承担的债务达到可支配收入的213%,比美国140%的比例高得多。

第二个被揪出的“凶手”是过度扩张的银行业。冰岛以渔业起家,但出海打鱼毕竟是件苦差事,所以大约10年前,冰岛确立了“快速发展金融业”的方针。现在,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居首位,包括冰岛股市的主力也是银行系统。此外,冰岛银行的投资遍布几乎全世界。但金融业曾在2005年给冰岛带来过7%的增长率,这个其他发达国家不敢想象的经济增长率,却也使冰岛在今天深陷破产危机。银行破产,国家便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即如果任凭破产的银行自生自灭,则国民财产将全部化为乌有;可若收归国有,资产巨大的冰岛银行负债总额已经是冰岛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之多,这笔债转给国家,又让国家如何归还?

第三个“凶手”是坐视不管甚至落井下石的昔日盟友。冰岛发生金融危机后,曾经向友好伙伴英国、瑞典等寻求帮助,可答案都是一句简单的“NO”。不但如此,英国还启动反恐法案冻结了一家冰岛银行的资产,导致两国发生外交纠纷。

德国政府也采取措施,暂时冻结冰岛陷入困境的主要银行在这两个国家分支机构的资产,以保护本国储户利益。

英国与德国的政府行为无异于火上浇油,加剧了冰岛危机的程度。

冰岛是北约组织成员,但并非欧盟成员国。此前,由于担心欧盟的共同渔业、农业政策将损害自身的利益,以及不认同欧盟的管理方式,冰岛一直未申请加入欧盟。既然不属于欧盟,加之美国金融危机来临之后,欧盟国家也缺钱,才造成欧洲邻国对冰岛袖手旁观、不予援助。

四、美元与欧元的角逐

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可以使美国轻松获利于世界所有国家。只要美元的霸权地位不改变,全世界被美国“绑架”的局面便还会持续下去,在没有出现另一种可以保全价值作为储藏功能的货币出现的情况下,即使美元贬值,人们仍会持有美元。

鼓吹全球化、自由贸易使美元在全世界流通,在此背景下具有霸权地位的美元。

不同国家的货币

变成为美国收割机,为它的主人美国赢得全世界财富。

欧元是排在最前面的美元的“候选国际货币”。截至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6次扩大,已经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GDP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自欧元产生以来,人们对它的美好期望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人对它作为国际货币的宏伟蓝图从来不加怀疑。他们常常会问:“既然欧盟在产出和贸易总量方面与美国不相上下,那么,为什么欧元不能和美元一样在国际货币事务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呢?”最富有激情的预言者德切克认为:“我们正处于世界货币历史的转折点,欧洲的新货币是‘上升中的明星’,将注定在21世纪发挥主导性作用,就像英镑在19世纪所发挥的作用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