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百姓经济学
3711100000037

第37章 收藏品理财(3)

四要掌握观赏品相。古钱币的投资价值、增幅大小与品相密切相关,同一钱币若有品相差异,则价格之差往往高达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足见其品相的重要。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七、收藏邮票的技巧

收藏邮票首先要辨别邮票的价值。断定邮票的真假,必须有真凭实据,不能仅靠感觉。我们所说的真凭实据主要有六个方面,即邮票的版别、纸张、刷色、票幅、齿孔、背胶这六个要素。

(1)版别

鉴别邮票,首先要了解邮票的印刷版别,即不同时期的邮票印刷工艺的特点与区别。新中国建国初期,是采用雕刻版、胶版、凸版等印刷工艺来印制邮票;20世纪50年代末引进了照相凹版技术,邮票生产基本以影写版(即照相凹版)和雕刻

天下闻名的“蓝军邮”

版为主;20世纪80年代引进电子制版技术,影写版邮票由照像凹版改为电子制版印制。另外,还有影写版与雕刻版套印的邮票,简称影雕套印版,以及少量与胶版、凸胶套印的邮票。

现今市场上流行的假票基本上都是用胶版印刷的。用胶版仿印雕刻或影雕套印版印出的邮票,最大的缺陷就是仿不出雕刻版的立体感。雕刻版印制的邮票,图案上的点线及铭文的墨层高高凸起,有一种浮雕的感觉,手感明显,这是其他印刷工艺都达不到的。雕刻版印刷的原版是由专业雕刻技师用手工在钢版上精雕细琢而成,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即使雕刻师本人也难以再雕出一块与之丝毫不差的铜版,造假者更难望其项背。

(2)纸张

集邮活动中最忌讳的是触摸邮票,这也给假票兜售者以可乘之机。因此,凭视觉来鉴别邮票纸张往往成为识别假票的突破口。我国的邮票用纸是国家邮政部门定点生产的厂家专门生产的。它是根据邮票印制工艺的要求及邮票本身的特性而制作的,其纸张物理指标及外观要求都较为特殊。这些专用的“涂料邮票纸”,统称为邮票纸。由于“涂料邮票纸”不同于社会上所用的胶版纸、铜版纸,所以社会上出现的假票与真票在色泽上会产生差异。另外,从纸张表面外观上也能观察到“涂料邮票纸”同胶版纸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只要我们对假票仔细地观察,就能辨别出赝品。

(3)刷色

即邮票印刷所产生的票面色彩效果。刷色是印刷工艺、纸张、油墨等诸因素的综合产物。主要是由油墨决定的。印制邮票用的油墨是专门配制的,色相正,色泽浓艳;而伪造的邮票由于用普通油墨胶印,难免颜色发闷发暗,色相不正。又会因套色不准而产生叠色、露红(图案和文字伴有红色暗影)等纰漏。

(4)票幅

测量邮票的票幅,主要用于识别假无齿、假有齿邮票。有的伪造者为了获利常常在有齿票和无齿票之间做文章,他们将真的有齿邮票的齿尖剪掉后,冒充无齿票出售。这就要求集邮者掌握真无齿票所应该具有的票幅规格,才不至于上当受骗。票幅的规格是以毫米计算的,知道了每套票的确切票幅尺寸,也就知道了每套邮票的图案四周应有多宽的边。经验丰富的集邮者甚至凭目测,就可以识破被剪去齿尖的冒牌无齿票。初学集邮的人则必须对照邮票目录上的票幅数据,认真核对测量。如果你身边带有高倍放大镜,那也不妨拿来观察一下。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是假无齿票,就可观察到齿孔的痕迹。因为伪造者为了尽量留出比较宽的票边,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减少剪掉的部分。

(5)齿孔

这里说的齿孔,是齿孔的形状、打孔方式与齿孔度数。它们也是鉴定邮票的重要依据。

齿形。邮识与经验不足的初学者,应先从较易掌握的齿孔形状来检验邮票。真假邮票的齿形大有文章。邮票印刷厂的打孔设备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并定时定点维修、更新,所打齿孔,形状规则,光洁圆滑,而造假者不可能具备同等技术条件,只能将就凑合,目测即可看出一些假票是类三角形齿孔,在放大镜下呈现出多边形齿孔。

打孔方式。邮票的齿孔是由各种打孔器打出的,有线式、平式、梳式、滚洞式等。线式齿是最早的专业打孔方式,也称单线齿针板,是由一大排列队整齐的针组成,将邮票印张续入打孔机,依次踩动踏板,先打出整张上的全部横向齿,再转动90°,打出纵向齿。这样打出的齿在邮票的四角几乎都不同。所以,当你发现邮票发行时间并非很早而四角齿孔不规则时,就应当多加注意了。当然要把问题搞清楚,还要查阅有关文献,以及在此前弄清是不是邮票的品相问题。

齿孔度数。打孔器上孔针的粗细与排列间距千差万别,由此衍变出纷杂的齿孔度数,国际集邮界以20毫米的长度为单位,在这一长度内的齿孔数就是齿孔度,其测量精确到1/4孔,测量的方法是将专门为这一用途制做的置齿尺上下移动,当邮票与置齿尺上的齿孔完全吻合时,即可判定齿孔度数。伪造拙劣的邮票,甚至四个边的齿度都不相同。当然真票偶尔也会出现齿度误差,而与邮票目录上的齿度数据不一致,但这种误差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自然需要相当的邮识。

(6)背胶

邮票背胶也是研究和辨别邮票真伪的一个要素。伪造票所用的胶质与刷胶手段都与真票的制作有所不同。要鉴别这类差别,首先要研究和掌握真邮票背胶工艺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我国的邮票在20世纪50年代是以马铃薯淀粉做原料的糊精胶涂刷背胶。这种背胶的特点是胶质光亮,发黄,胶层较厚。20世纪60年代采用PVA合成胶,光泽较糊精胶差,颜色发白,胶层较薄。目前发现的假票一般无背胶,有的是在票背上涂上一种半透明的白色涂料,冒充背胶,但没有粘性,也有的是涂刷胶水,因手法拙劣,连齿孔纸毛也沾上了胶水。对一般造假者来说,要不走样地均匀刷涂背胶并非易事,而要调制出配比正确、胶色逼真的胶料就更加困难了。

邮票的收藏与保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枚邮票有纤细的齿孔,有怕受潮的背胶,如果不注意保管,就会发生沾污、折裂、缺齿、粘胶以及出现霉点,从而影响邮票的品相。邮票收藏有十大禁忌:

一忌日光暴晒——邮票受阳光照射过久,会褪色或变色。夏季气温较高,不宜在阳光下翻看邮册,以免邮册和护袋变形,背胶溶化。

二忌受潮——邮票受潮,会发生霉变和斑点,甚至纸张霉烂,刷胶票则会粘连。邮册应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在梅雨季节和空气湿度较大时,不宜整理、欣赏邮票,但应适当翻弄散潮。

三忌接近酸碱——邮票不宜与酸性或碱性物质接触,同时也怕受到煤气、沼气及化学药品的侵蚀。浸洗邮票时,不能用含有酸性、碱性及其他易起化学作用的洗涤剂。邮票存放也应远离这些物质。

四忌票面污染——整理邮票时,要注意清洁,有的人在浸洗、整理过程中不注意,即将印色、墨水、油污、灰尘等弄到邮票上,这些不洁之物会使邮票受到污染,影响图案的清晰和票面的美观。

五忌拿手指摸——有的人图方便省事,不用镊子取邮票,而用手;有的人在欣赏邮票时,用手摸弄邮票,这容易使票齿受到损伤,同时手上的汗渍、油污会将票面弄脏而失去原来的光泽。拿取邮票一定要用邮票镊子。整理欣赏邮票时,手要洗净,桌面要擦抹干净,以免邮票受污。

六忌长期闭藏重压——将邮票久藏在箱子里,不轻易拿出来翻看,日子久了,因空气不流通,箱内潮气散不出,会使邮票受潮,发生粘连,甚至虫蚀也不知道。同时装满邮票的贴簿、插簿或袋装邮票,都怕挤压,尤其是刷胶票,长期挤压会粘连。所以不要将邮票长期闭藏在箱子里不去过问,而应该经常翻弄、检查。箱子还应放一包生石灰,吸收潮气。邮册存放宜直立,且不要过挤,平放时不要重压。

七忌鼠咬虫蚀——老鼠、蟑螂、蛀虫都会咬坏邮册和邮票,尤其是用浆糊粘贴的,更容易发生鼠咬虫蚀的现象。所以粘贴邮票一定不要用浆糊,而用胶水纸。邮册、邮票的存放,要选择鼠虫不易侵扰的地方。

八忌硬撕蛮揭——有的人搜集旧邮票时,直接从信封上硬撕揭,造成撕烂、揭薄或损坏票齿。应该从信封上剪下,放在清洁的温水中浸泡。浸脱的邮票,用棉球将背面残留的浆糊、胶水、纸屑轻轻洗净,再用吸水纸吸干、晾干。

九忌胡粘乱贴——粘贴邮票不能用浆糊往邮票册上贴,这样就不便移动,还容易霉变起斑点、遭虫蚀鼠咬,所以粘贴邮票应用护邮袋或胶水纸。

十忌杂乱无章——搜集邮票要加以整理,切忌杂乱无章。邮票要按照专题或国别放在一起,一套套不要打乱。如果乱七八糟放在一起,越积越多,则不便整理、欣赏和研究。

八、玉器投资技巧

看到一块乳白发亮的玉器,你是不是会眼前一亮,认为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就摆在你面前了?如果你不仔细鉴别就这样笼统地认为,那么你还不适合做玉器方面的投资。现在,玉器的投资价值已越来越显著,市场上的玉器良莠不齐,玉器投资的学问也很不简单。

首先我们要学会判断玉料的质地。在玉雕行业中,老艺人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习惯从“坑、形、皮、性”四个方面来判断玉料。

精美玉器

坑:坑是指玉的产地。新疆白玉虽然都产在新疆,但因具体产地不同,玉的质量也不一样。著名产地有杨家坑、富家坑等。有经验的行家能从外表特征知道玉的产地和质量,人们后来就习惯以产地即坑,作为玉质优劣的代称,如行话“坑子好”就是质地好的意思。

形:形是指玉的外形。玉有三种外型,一种叫山料,呈石块状;一种叫山流水玉和戈壁滩玉,是山料经风雨或风沙石冲刷磨损失去棱角的状态,表面较平滑,留有水波浪或沙孔痕迹的玉料;一种叫籽玉,是经山水冲入河底呈卵石状的玉。山料玉质量出入很大,山流水玉、戈壁滩玉和籽玉由于受风化影响,玉质较纯净,多是好玉,尤其籽玉的润美是其他玉种所不能比的。

皮:皮是指玉的表面特征,这种特征反映了玉的质量。好质量的玉应该是皮如玉。皮好,里面玉质也好;皮不好,里面玉质也不好。

性:性是指玉的结晶构造。玉的结晶颗粒形状多种多样,排列也不尽相同,表现为不同的性质,称为“性”。愈是好玉,愈没有性的表现,玉性实际上是玉的缺点,好的籽玉无性的表现。

玉不琢,不成器。学会鉴别玉材后,还需掌握鉴定玉器的刀功。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这些细节一是由于加工手段不同,二是经济利益驱动,往往是无法兼顾的。即使仿品为了达到“作旧”目的,总是省去最后一道打磨工艺——用布壳抛光,使整体作品呈现“旧气”,但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最细微处明察秋毫。

仿古玉器的始作俑者往往是研究与制作脱节,研究者可以熟知各时代作品的特征,但工匠们只会制作,有时为使产品易销,刻意追求视觉上的美观,“画虎不成反类犬”,制成的作品容易辨别。而一些仿古高手则不惜工本,自己集研究设计和加工制作为一身,改进生产工具,例如用转速很慢的玉雕机精工细作,以求达到与旧玉器同样的加工效果,最后又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打磨,仿品确实惟妙惟肖,与旧品难分伯仲。但古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传世品为例,由于长时间佩戴在身,经常把玩,加之人体的分泌物、空气的侵蚀、双手的盘摸,经年累月,在玉器表面特别是镂雕处所形成的浓厚包浆,却是仿古件难以仿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