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百姓经济学
3711100000035

第35章 收藏品理财(1)

经济学家奈斯比特和阿伯丹曾经预言:21世纪,收藏品投资将取代证券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人类主要的投资方式。但是,不要以为收藏品就是藏起来就会不断升值,大多数收藏品也有价格周期。所以,投资任何一种收藏品,都必须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否则,就根本不知道其中的风险和机会。

一、古玩收藏理财基础知识

古玩是中国传统的长线投资项目。“招财进宝”是古训,明清晋商徽商发家致富后大都回乡置地造豪宅搜集古玩。黄金有价,古玩无价。家藏多少“宝”,决定一个富人的文化品位与身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古玩拍卖业充满风雨,从玩物丧志→到玩物尚志→到玩物生财,古玩收藏理财日益引人关注。

十几年来,据世界上两家最大的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资料:中国明清官窑瓷年增值22%,比国外一些著名基金投资增值15%还要高。精品古玩书画正逐年上升。古玩收藏投资实践有各种各样的收藏投资法,以下列出三种以供参考。

(1)频繁进进出出的投机逐利式的收藏法,最终为获小名赢小利的小赢家古玩市场常见那些小本小利的古玩商家。21世纪初,一张清乾隆时期的红木八仙桌1.5万元收进,同行叫行价1.8万元也卖了,客商出价2万元也卖了;2008年后,此张红木八仙桌至少5、6万元了。如今,做红木生意的古玩商家几乎个个人都叹气:当年只要保留一件曾经经手过的黄花梨柜或紫檀木柜,都要赚上几百万,够吃下半辈子了。严格地说,古玩市场上专门做红木生意,属于体力活,多为文化修养不高者。各类做古玩生意的频繁进进出出者,或为了周转资金,或因场地有限,或缺乏文人收藏家参谋欠缺长远眼光,故只能成为获小名赢小利的小赢家。

(2)偶尔可进可出的修身养性式的收藏法,最终为获中名赢中利的中赢家传统的收藏,主要属于修身养性式的收藏,不少有家学、家底,有钱、有专家指导的收藏者,藏品收进,只进不出。只进不出,决定了收藏者以精品收藏为目标。贪便宜或扫荡式的收藏,要与经营结合才可行,否则,家里会变成古玩垃圾仓库。一般而言,传统的只进不出的收藏者,8年、10年后,家里收藏品有了一定的积累,且重复藏品过多,收藏同行前来观赏,要求收藏者割爱,非收藏者镇家之宝或极其钟爱物,会偶尔乐意转让。再过8年、10年,藏品积累愈来愈多,收藏者开始会有意寻找藏品之出路。一般所有藏品整体转让,不太可能,因为自己还要玩。通常选择部分藏品转让,会突然发现获利空间很大。有眼力者,投资赢利十倍以上,也是很平常的。如收进数年,数年后偶尔出让,最终为获中利赢中名的中赢家。

(3)长久只进不出的筹办博物馆式的收藏法,最终为获大名赢大利的大赢家

有历史感、有文化功底、有资金实力、有收藏目标的收藏者,收藏入门之后,就会在专家前辈的引导下选择专题收藏。

古玩投资具体操作项目有:第一,明清官窑瓷器。高古陶器、精品民窑瓷器升值有潜力但有些当代名人新瓷比民窑精品瓷还贵,故要小心;第二,明清红木家具。比如清末民国白木家具有升值潜力;第三,明清木雕、竹雕、牙雕、玉雕等。这些杂项有升值潜力,尤其是名家作品。老三代玉器尽量别碰,初玩白玉精品、甚至仿品也可;第四,奇石市场刚起步,奇石升值无市场参照系,故可以作为投资黑马对待;第五,书画作品赝品太多,没有行家指点,可作装饰,少作为投资。如有行家指点,可用渐进法,先玩小名头,再玩中、大名头。目前鉴别古玩真伪的主要方法仍是靠“眼”来观察。凡见过的实物会存储到大脑里,并形成一种标准,人们鉴定真伪、辨别年代的经验就由此而来。因此,眼力高低与见识多寡也成为衡量收藏家或爱好者“专业水平”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人是万物之灵,对人的心理研究是一门科学。目鉴,就是凭人的感受感觉鉴定古玩,是一个心理暗示和心理反应过程。目鉴感觉,就是鉴定者对古玩产生的第一印象,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它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同时,它有着自己特殊的认识规律。所以说,目鉴感觉既不是单纯的感性认识,也不是单纯的理性认识,二者既矛盾又统一,既分离又联系,它有感觉与认识两个阶段,从而产生联想和判断。

目鉴感觉是在目鉴主体的意识与目鉴客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的。首先,目鉴是由感觉为起点的,在鉴定过程中,目鉴主体通过感觉体验,目鉴客体的造型、色彩、纹样、质感,感觉到它的韵味与哪个时代的器物相通,然后产生更复杂的心理活动——知觉,其中包括联想和判断。

最后判断鉴定客体的时代和价值。伟大导师列宁说过:“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知道事物的任何形式。”在人的视、触、听、嗅、味诸感官中,古玩古物目鉴依赖的主要是视、触、听、嗅四种。视,既看器物的造型、色彩、纹饰、工艺等特点,与哪个时代相吻合;触,即用手掂一下分量,并且摩挲手感;听,即听听敲击的声音,是沉闷或响亮,或是破损的哑声;嗅,即嗅闻器物有没有造伪药水的气味。在感觉中,各种感觉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和沟通的,即存在通感现象。

目鉴感觉的特征有:

(1)感觉的新鲜性

新鲜感是目鉴的重要特征。一件从未见过的目鉴客体突然呈现在面前时,第一眼的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最少带有人为因素。每天与同一件器物接触,对佳器会熟视无睹,对仿品也不会感觉它差到哪里去,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2)反应的突然性

目鉴时,经常有这种情况,“心”与物突然相遇的瞬间,答案就出来了。这就是鉴定者们常说的“开门见山”。人的直觉具有这种来去无踪的特点,这种直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在这瞬间内,目鉴意识完成了将目鉴客体“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也就是说,感官将目鉴客体的物理参量输入到目鉴主体的神经和认知系统中,并在此做进一步加工,而这些过程中在一秒钟左右的瞬间,在主体还未意识到过程的瞬间,过程已经完成了。

(3)思索的专注性

专注性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作注意现象,它是认识过程感觉阶段中的重要特征。在目鉴中,目鉴主体只有凝神观照,全身心地扑到目鉴对象上,才能调动起自身的各种感官、心智的积极运动,使目鉴成功。

(4)判断的选择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指出,“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不同的目鉴主体在目鉴过程中的首位目鉴注意力是不同的,有的注意造型,有的注意釉色。另外,某些人为因素也会对目鉴主体产生心理暗示,使其感觉具有侧重性选择。所以,这里就提出了“目鉴主体职业道德意识的高低是影响其目鉴水平的关键之一”。

二、投资收藏理财的风险

收藏热潮的涌起和藏品的天价炒作,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或投身于此。然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有一句话不应该忘记:收藏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首先,是真赝品的风险。艺术品的假冒仿造由来已久,当今的假冒手段更是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鉴别十分困难,许多收藏者不慎“中招”是常有的事情。当对艺术品真伪吃不准时,宁可放弃为佳。

其次,是变现难的风险。艺术品虽然富有价值,但交易分散,信息分散,不像股票债券那么容易变现。当你急需资金而想将藏品出手时,未必一时之间就能有买家接手,因为你所欣赏的艺术品未必别人也同样欣赏。即使有买家愿意购买,但若知道你急需变现时就常常会压低价格。

再者,是价格虚高的风险。艺术品市场上经常有一些炒作行为,有些投资者由于不善于鉴别信息的可信度而盲目跟风,常常被误导而在炒作价位的高峰期接棒,以致所投资的艺术品成了烫手山芋。投资买入时机与价位不理想时,收藏者就需要较漫长的时间去消化和解套。

另外,是保管的风险。收藏品有实物类型的,实物的磨损就是价值的削减,确保收藏品的妥善保管是十分重要的。收藏者要谨防破损、污渍、受潮、发霉、生锈,也不能随意加工,否则收藏品可能会价值大跌,甚至一文不值。此外,在鉴赏、摆放、运输过程中,也需要格外小心。

收藏品的理想储存环境因材料及种类不同而不同,对于温度和湿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金属类藏品需要注意防锈和防氧化;字画、书籍等需要防变色、防腐蚀、防虫以及防霉;漆器、木器、乐器等则需要防干燥以及防裂痕。这不仅需要对其精心护理,还需要购买一些专门设备来把安全性风险最小化。

还有,艺术品收藏还有误买赃货和政府禁止流通文物等风险。如果不慎接手此类物品,则往往会颗粒无收,损失惨重。所以,注意艺术品的流传来源与政府文物政策及相关界定也是必要的。

三、鉴别书画真伪的方法

字画的真,应以佳者为真,劣者为伪。古代名家均有代笔,代笔中的佳作连本人也难分辨,何况数百年之后的今人呢。代笔作品有许多高于本人作品的。如乾隆的字多出自张得天之手;陆泣庠的字多为朱孔扬代笔。张、朱二人书法的水平是高于乾、陆的。所以,购买古字画时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真而佳为上品,真而劣虽真亦不取;伪而佳虽假亦可取,伪而劣则不足道。

鉴别古字画以作品水平的高低为依据是件难事,这需要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超人的眼力。若从字画的用料、式样、风格,即绢或纸、墨迹、图章、题款、揭裱等方面入手,则可观其大概。

(1)绢与纸

古字画的用料非常重要,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绢的耐久性很短,远不及纸张。经过上百年的绢,其柔韧性就完全丧失,变得糟腐,不能用手触及。宋代的绢,若经过裱托的保护,如今还能看到。明代以前的绢流传到今天,表面上绝没有亮光,丝上的绒毛因多年的使用也完全退掉,不会有绒毛存在。绢的颜色在内外上是完全一致的。伪造品若用新绢,即使用特制的绢,与宋元时代的绢极为相似,但表面的亮光与丝上的绒毛,无论用什么方法也无法退掉并能同真的旧绢完全相同。

纸的情况就较为复杂了,鉴别时可取一块旧纸浸入水中用针挑,若是宋纸就会有许多长绒,不管如何破碎仍可以装裱,宋代以后的纸则不可能做到。

(2)墨迹

宋代以前的作品,墨色上面会出现一层白霜,仔细观察,又没有别的什么物质,剥、刮磨也不会退去。伪制品是将香灰吹散,使其粘在上面,一经擦拭,则下面的黑亮新鲜的墨迹就会闪现出来,与自然生成的绝不会相同。新作或仿制品的墨色、彩色都浮在表面,浮而不沉亮而不浓,虽经过薰旧处理,仍会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露出新作的痕迹,用心查看是可以分辨出的。

(3)图章

唐宋作品盖图章的很少。宋以前都用铜章,或用象牙犀角章。明初王冕开始用花乳石刻名章。明中叶后开始用青田、寿山、昌化石刻章。伪制者若不明此事,全用石料刻章,并不知道从印迹可以看出印章的质料。元代以前的人不讲究印章,图章都是匠人出制,文人制印的很少,做工也不精,式样也一般;今天伪造者不明此事,印章多精益求精,反倒画蛇添足,露出破绽。古代字画能流传至今日,多是收藏家保存的功劳,但收藏者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自己收藏的作品上都要印上自己的图章,以示自己曾经有过它,有些还邀请当世名流盖上鉴赏图章,就连皇家宫廷内的藏品,也每更替一代,便增加一代的图章。一件古代名作,上面若无著名收藏家或鉴赏家的图章,必为伪造品。鉴别时只要能证明图章的真伪就可断定作品的真伪。

(4)题跋

古字画的题跋多出自各代名人手笔。凡作品是真迹,名人题跋大多也是真迹。题跋是伪造的,作品也一定是伪造的。

(5)揭裱

旧字画经过揭裱,可复制出几幅伪作。如果揭裱的是最上一层纸,颜色必淡,仔细观察,表面必然有不合理的飞白处,或有新添的墨迹,笔迹会出现深浅不同和重复的地方;如果是下层,纸的表面肯定会有浮毛,颜色必淡,其他情况同上。如果用旧纸仿制的字画,墨色不会浸入纸绢之内,必浮而不沉。一幅破碎字画若裱装工艺高超,悬挂或正视时是很难看出破绽的,只有将字画面向阳光,从背面透视才可看出真相。商人在出售这种字画时,往往将字画装裱得很厚或装在镜框内,以防你反照,购买时必须特别注意。

四、投资艺术品的技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艺术收藏力量不断增强,中国书画的地位及价值将无法估量。对书画有爱好的人,除收藏欣赏之外,还有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作用。书画收藏与许多投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关键在于要掌握收藏书画的五个基本技巧。

(1)不要做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在起步阶段,谨慎为宜。拍卖市场售出的书画,少则几千几万,高则数十万,上百万,初入门者最好留意那些中等名家的作品,往往价格不高,但质量较好。

(2)不要购买有争议的作品。因为书画市场上伪品甚多,如不细心,以真货的价买了假货,不仅丢了资金,还会挫伤个人锐气,挫伤自己的胆识。千万不能大意,购买时如果自己在技术上把握不准,可以请行家鉴定。

(3)不要四面出击。要选择一个门类,或者某个时期,某种题材,某个画派,甚至某个画家的作品,集中精力弄懂弄通某个类型或某个画家作品的行情,掌握其艺术特征,做到心中有底有数,这样才会稳操胜券。如果要广收博采,那必须有高深的资历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达到目的。

(4)注意收集各种有关资料进行系统的了解和研究。例如书画报刊、艺术投资文章书籍、拍卖图录和拍卖成交价格表,只有广泛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才能保证投资的收益。

(5)把握好出让时机。出让艺术品,是艺术品投资的后续劲作。只有出售,才能获取收益。在出让时,应考虑市场状况、行情趋势以及自己资金周转情况等。

以艺术品板块分析,未来值得投资者关注并有可能出现“冲高”的艺术品有:

(1)古代传统书画。尤以晚清、民国书画中的精品画值得关注。中国古代书画在整个书画市场中一向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原因是一方面当代书画前期过于热炒,已趋疲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稀缺性,传统古画,包括晚清、民国书画中的精品越来越少,加之这类书画作品较长时间一直价位较低,因而在新一轮艺术品投资中将有出人意料的良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