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百姓经济学
3711100000018

第18章 非常环境下的国际国内投资(2)

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

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跌至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

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者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个层面,旅游业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

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我国“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

五、出口几无增长空间

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下,一向花钱大手大脚的美国人开始注意节俭,这直接导致美国零售业陷入低迷。

在中国广东,与美国房地产业相关度较高的家具、灯饰工厂首先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其次是传统出口量很大的鞋子、服装市场也陷入低迷,并进一步波及其他消费类产品。而圣诞玩具、礼品等商品在2007年美国圣诞销售季就已经出现疲软。

实际上,早在2007年年底,美国零售商就做出了减少采购的计划,这个信息迅速在其全球供应链上传递。首先是他们驻中国的采购办公室,还有直接为其服务的美国大进口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的大型贸易公司;然后,中国内地的贸易公司以及自己做出口的工厂发觉今年的订单少了;最后感觉到寒意的是那些纯粹做加工的工厂。

美国经济的衰退,尤其是美国消费的下滑,是我国出口骤减的主要原因。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3%。据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2008年2月份进出口统计数据表明,2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综指166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其中出口873.6亿美元,增长6.5%;进口788.1亿美元,增长35.1%,贸易顺差为8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3.9%,这是自2007年3月以来月度贸易顺差首次低于100亿美元。

次贷危机使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却在升值,原材料的涨价、工资的上涨、环保成本的上升等,大大降低了出口利润率。这是出口骤减的另外一个原因。

我国出口骤减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还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

国外采购商已经在策略上决定,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分散风险。中国不是惟一出口国,他们开始培养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而之前在中国的订单也开始出现转移。目前中国制造的成本已经无法承接低价的订单。浙江一家以出口服装为主的贸易公司老总表示,现在比较老牌的服装出口公司都不再做沃尔玛的订单了,因为价格太低,基本上没有多大利润。当美国采购商与中国工厂就提价相持不下的时候,不少服装、鞋子等基本款的订单已经转移到了东南亚地区。“现在出口企业都在谈如何生存,不谈发展了。”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相关人士表示,一般工厂的利润在2%~5%,如果退税、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或者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企业就要亏损了。现在不少做服装、文具、塑胶的企业把资金投向房地产和股市,如服装企业雅戈尔在宁波、杭州等地出“天价”拿地。

对于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内的众多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出口加工企业转型的方向。

雪上加霜的是,出口空间增大无望不说,还遭遇其他的刁难。危机压力大,国外趁机利用个别中国出口产品的安全问题大做文章,借此打压中国的商品出口。不少对日本出口的食品企业过得并不太平。2008年1月,日本爆发了“毒饺子”事件。虽然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毒饺子”最后在“日本商店误把杀虫剂和冷冻食品一块摆放”的调查结果下落下了帷幕,但还是给中国出口食品在日本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不少出口企业担忧,次贷危机的蔓延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壁垒今后会层出不穷。中国外贸出口会遇到更多的艰险。

六、内需不振的巨大风险

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我国政府开始把启动内需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国内消费的贡献则较小。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存在很大的隐患。投资如果超越或脱离消费需求走在前面,会导致投资规模膨胀,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增大金融风险和经济运行风险,并使腐败有机可乘。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都供过于求,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低于50%。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亦即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生产过剩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产出或产品过剩,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供给过剩;二是资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过剩;三是劳力过剩,表现为就业率下降或失业率上升。

由于内需不足,我国许多商品的供给是过剩的。国内纳入国家监控的650余种商品类别,产能长期过剩的就有620余种之多,导致全国40%的产品必须长期依赖国际市场才能“低价倾销”。

供给过剩是生产过剩的初级形态,很容易转化成产能过剩。事实上,产能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中国过剩的产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尤其美国消费信贷支持下的过度消费),通过出口实现了对接,这种对接消化了中国部分过剩产能,减小了中国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问题是,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倘若发达国家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中国相关商品的出口,或者因国家之间发生纠纷与争执,导致经济制裁问题出现,就有可能使我国的产品由于出口不畅而发生严重过剩,进而引发生产过剩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什么抑制了内需呢?马克思指出:“一切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从根源上来讲,抑制内需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民众收入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没钱消费。

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5年间,中国的人均产出增长了63.4%,超过了印度的26.9%和东盟的15.5%。这一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有效率而且是健康的。但是,该报告也指出高劳动生产率却并没有体现在工资水平的增长上,这表明公民没有充分分享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成果。由于工资增长缓慢,造成我国消费长期低迷不振。

世界银行也认为,造成中国消费长期低迷的原因并不是公民的高储蓄,而是工资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许多关于刺激中国消费的传统看法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过高的家庭储蓄上,但实际上,中国消费的下降可以用工资等收入占经济比重在过去的变化来解释。工资水平作为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标,其在经济指标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远远低于美国57%的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废墟上爬起来的日本,像谜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其国力增长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日本的经济发展始于1955年。从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12%,消费热逐渐升温。从1957年开始,消费品的“三大神器”——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迅速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家用工业品的增长率中,电视机达到47倍,电冰箱达到24倍,普通工人2个月的工资即可买1台电视机。日本的消费时代开始来临。接着,从1958~1961年,日本经济又经历了一场长达42个月的景气,超过了“神武景气”,日本人称为“岩户景气”。

从“神武景气”到“岩户景气”,日本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内需的启动为基础的,而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内需的成长注入了勃勃生机。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递增10%以上。随着工资的提高,食品消费比例下降,耐用消费品、娱乐和交际费用比重增加,娱乐消费意识上升,保龄球、高尔夫球、滑雪、旅行成为时尚,追求生活舒适成为时代潮流,日本出现了“大众消费社会”。由于消费内容趋于均衡和一致,在将近一半的国民中产生了“中流阶层意识”。可见,日本经济起步,内需的贡献功不可没。

内需是安国之本,是渡过危机的最可靠办法。拉动内需,要么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要么解除其消费顾虑。

七、理财是经济寒冬里的棉袄

金融危机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冲击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危机期间要不要理财呢?当然需要。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不管国家经济或个人经济处在什么程度,理财是当今人类生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追求目标。抛开世界及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再看看我们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时时刻刻面临着危机。没钱人想通过各种方法赚钱,为赚钱想发财而发愁,如果不能合理理财会变得越来越穷;有钱人钱多了也会犯愁,他们愁的是资产安全问题及缩水问题。所以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需要想办法理财,追求美好生活或使财务增值,理财是必不可少的。

面对老百姓可能收入下降、财产缩水的预期,理财专家给出的策略是:多储备一些“棉袄”类金融资产,如存款、货币市场基金、保本稳健类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和债券型基金等。

此时,对于仍有财产增值愿望的百姓来说,也许节流要好于开源。某商业银行理财专家表示:“首先,处于金融风暴中的普通百姓,应该降低理财预期收益率,以投资低风险理财产品为主,做好过冬的准备。”

不让资金缩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钱运动起来。所以,在特殊时期,我们也要适当的进行投资理财。比较合理的理财方法应拿出总资金的20%~30%进行理财。这样即可以解决资金缩水问题,也增大了增值空间。钱的规律就是运动,和人一样,如果一个人不经常运动他的身体,其身体状况就容易出问题。钱只有运动起来才不会使它出现问题。当你的现金流不出问题,你的资产项目就会增大。在此同时还需减少花钱坏习惯,少买一些能给自己带来压力和贬值的产品,多买一些能给自己带来资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