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3704600000043

第43章 辩论之法——“秀外”(13)

当然,在练习之初,要尽量地选取可发挥空间较大的题目。如:人生、我的朋友、一件最难忘的事等等。比如以“人生”为题,可以这样设计思路:

中心思想: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

第一部分:列举几种人生道路或几种生活方式,进行比较。

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可用问句引起听者思考)。

第三部分:自己的理由。创造是生命力的最好体现;创造的成果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创造使生活充实、快乐;创造是人类的伟大之处;创造使社会不断进步。

开头:有一种说法,将人分为三等:第一等人创造;第二等人阐述;第三等人模仿。为什么呢?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与鲁班同时代的木工可能很多,为什么惟独他被奉为“祖师爷”,流芳百世呢?是因为他发明了锯。与梅兰芳先生同时代的京剧名家也有不少,为斗么只有梅先生享有如此之高的威望和声誉?那是因为他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结尾:人类沿着创造的阶梯走到今天,创造了无以计数的文明成果,也许你我平凡,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颗水珠。但是水珠虽小,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芒。让我们开启自已的智慧之门,洒下辛勤的汗水。文明花园里也许又会开出一朵芬芳的小花。

或者,直接给出一个故事,让演讲者谈自己的感想,使演讲者逐渐克服对即兴演讲的恐惧心理,养成边思考边表达的良好习惯。

然后,逐步提高演讲的要求,直接给出一个论点或一个辩题,让演讲者完成一篇议论文,类似于完成一篇一辩陈词。

如:网络生活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试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经济发展是否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婚姻是不是爱情的坟墓,等等。

要求语言尽可能的流畅、生动、幽默,多用引证、例证。在集体训练时,可以同时准备多个题目由演讲者从中随机抽取。

而且,在即兴演讲中还可以融入心理素质、场面控制能力等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比如:在辩手正在准备的情况下,模拟演讲过程中听众可能做出的几种反应(专心倾听,充耳不闻,大声喧哗,故意刁难,等等),考察辩手如何适应并掌握场上的变化,扭转被动局面。这种训练法被称之为角色互换(Role Play)游戏。

当然,现场的精彩表现是建立在丰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若“言而无文”,必“行而不远”。苦练内功才是最基础的。

在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半决赛中,辽宁大学的牟宗勇同学有一段很精彩的辩词(辩题是:安乐死是否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我想我们是不是爱鲜花?如果爱,我们要不要把它从枝头上折下来,尽管它快要掉落。我们是不是爱河流?我们是不是要吸干它的血脉,尽管它快要干竭。我们爱不爱蓝天?如果爱,我们拉不拉窗帘,尽管窗外乌云密布。我们该不该爱我们的生命,如果爱,请大家不要扼杀它,不要扼杀这给了我们一切,使我们顶礼膜拜的神圣的生命,尽管它已经垂危。死并不都有尊严。只有为尊严而死才有尊严。只有周总理在弥留之际,低吟国歌时,才跳动着尊严的脉搏。

人为别人去死是悲壮的,要别人去死的人是悲哀的。如果,再附上功利的条件,这悲烈就成了卑鄙,就成了可以用一切低俗的语言来形容的东西。生命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权利。当我们颂扬安乐死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用生命给我们的权利嘲弄着生命的本身。不过,大家尽量按着自己的意思去做这是你的权利,但是我请求大家不要说安乐死是人道的。因为,人道不仅属于你,它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每一个人,为了那些临死还攥着拳头,想把握人生最后一寸光阴的人们,请不要说安乐死是人道的。

谢谢!

这段辩词文采飞扬,情感挚诚,论证有力,说服力强,感染力强。除了接受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之外,其语言的质感、美感也能带给观众一种发自内心的享受。

临场总结发言的技巧

临场总结发言,要求辩手将现场发言者的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经过分析、重组,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并予以表达。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辩手在实战中迅速了解对方的基本逻辑,掌握对方的论证思路,便于本方找出其漏洞而进行攻击。

另外,也可以使辩手把握队友的思路,尤其在即兴辩论中,队员之间没有时间在赛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就更需要在赛场上领会队友的意图,以便配合。

这种训练的取材十分广泛,可以利用准备辩题的讨论会,或观看过的某一谈话节目,或是刚刚读过的几篇文章。由于取材广泛,内容广博,所以,在此就不再例证。

撰写游记的方法

大概每个人学写作文都是从小时候记流水账开始的。当然,流水账是不会有读者、有听众的,撰写游记就不同了。你不能只记录行程,每一点都花费大致相同的笔墨。我们所要求的游记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寓意深邃的哲理与怡人的景致,让读者自觉自愿地走入你的世界,那么你的文章必须包含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情节。正如刘勰所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写游记要像写散文那样“形散而神不散”,你可以引经据典,在上下五千年任意驰骋,但是必须表达一个核心思想。比如写游北京西山八大处,可以对比宝塔真身的残破衰败与寺中弥勒的恒久笑容,来喻指:名利的短暂,应以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对于能表达中心思想处要不惜浓抹重彩,而有些部分就应该轻描淡写。概括起来,对游记的要求是: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用词生动,引人入胜。比如,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当读者随着作者在雨中进行了一次别致的登山之后,便很自然地接受了一个关于人生的道理。如果辩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无疑是成功的。辩论不是说教,不是强迫别人接受某一观点,而是采用一种合情合理的表达方式,启发听者去思考,让大家对辩题有更深入的理解。采用这种训练方法,可以让辩论中的语言流畅、生动、活泼,有生活化的气息。

互改文章,取长补短

俗话说,文如其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即使面对同一内容,也会做出不同的表述。在同一个触发点上,触发的事物未必一样。互改文章,正可以取长补短。善于说理而内容干瘪的与长于引经据典却论证无力的辩手互改文章,便可以优势互补。而且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字已经习惯,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就难以改进,如果和不同的人互改文章,便可以博采众长,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合各种文风的优点,并使论证更加充分严密。尤其对于陈词更应反复修改,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让每个字、每句话都如同利箭,直射辩题的要害。但是学习别人不是要丢失自我,而是应在坚持个人风格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包容性,从而完善自己的风格。

书面语向口语的转化

辩论赛采取的是口头的语言表达方式,尤其现今极为推崇即兴化、临场性,就更应该使辩论中的语言具有生活气息。比如这样两段辩词:

杨柳是因为人去欣赏它,在其中投入了人的主观感情,这才是美,这才是我们审美的意义所在,假如它始终是美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审美呢!我们的审美热情肯定就像火苗子一样,哧溜哧溜,叭叽就灭了。(郭宇宽·美是主观感受)

规律存在在哪里,我们掌握了它就可以“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如果对方同学认为我们不要掌握的话,我们只有像牛鼻子一样被它牵着走。你说知识经济这样发展好不好?(郭宇宽·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

同样的一句话,如果你用书面语言,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效果,生硬而拗口。而用口语则生动亲切,有天然去雕饰之感。但口语不等于大白话,比如通俗易懂的歇后语就是从生活中精心提炼而来的,用在辩场上往往体现出辩手的机智与幽默。

书面语与口头语都要注意运用的场合,在辩论中要注意灵活运用,不可混为一谈。

情感是辩论的驱动力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情感犹如强大的驱动力,是人们从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内部力量,是一个人主观世界的具体表现形式。“文生于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是传统文论中的精辟论断。作文如此,论辩何尝不是如此?成功的论辩者总是会借助情感来战胜对手。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感情,而感情这个东西,又总会对别人发生影响力。古人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些说法,都对情感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论辩,不仅是理论的较量,也是情感的交流和感应。俗话说:“感情是沟通的桥梁”。在论辩中,善于并巧妙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征服对手,征服听众,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成为情感的“俘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过的:“热情、激情是人类走向他的对象拼命追求的本质力量。”

动之以情,撼人心肺

在论辩中,要说服对方,光靠理论的辩驳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情感的交流,使对方清除心理障碍,达到口服心服,在法庭论辩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陈××,65岁,再婚8年不幸又死去了丈夫。她与老伴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却始终与老伴的儿子(她的继子)感情不合。为此,在与继子分割遗产问题上发生了矛盾。官司打到法院,一位正在法院进行教学实习的法律系学生接办了此案。遗产中有1200元的存款,法庭进行调解时,动员陈××拿出200元给死者的儿子,但她不同意。理由就是一条:继子对他不好,连一声妈也没叫过。对此,那位承办此案的大学生依据遗产分割法的有关条文,对老人苦口婆心、反反复复他做了近一个上午的说理工作,没见一点成效。这时一直坐在那儿旁听的实习指导教师(本院民庭审判长)接过话茬对陈老太太说:“就说继子对你不好,可对他爹还不错吧,你老伴住院那么长时间,一直是儿子陪床端屎端尿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嘛,就看在你死去的老头的面上,分给他儿子200元吧。”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陈老太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来对审判长说:“您要这么说还行,那就给他200元吧。”实习教师几句话,说服了对方,解决了问题,这里而的奥妙就在于他抓住了陈老太太与老伴感情好这个因素,用“不看僧面看佛面”的一番话,把老太太对继子情感上的隔阂消融在对丈夫的怀念之情里。

情感的力量有时是非常巨大的,它甚至可以完成理性所完成不了的工作。我国的军事家们历来认为:善战者攻心为上。辩论中取胜的方法很多,但最上等的莫若攻心。即抓住对方的心理情感进行攻击,或使对方心有好感,受到感动;或使对方思想发生动摇、转变;或使对方心中羞愧,自行退却。

要使情感在论辩中发生作用,最根本的是论辩者本人要有其情实感。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是在演讲、论辩中善用情感服人的大师,他认为,论说服人重在以情激情,把自己的情感传给别人,情通自能理达。

二次大战时,邱吉尔于1941年圣诞节前去了美国,希望说服美国人和英国人站在一起,立即参加对德作战,以扭转英国所面临的危险局面。可是,当时不少美国人对英国人不抱好感,反对介入对德战争,这给邱吉尔的说服工作增加了难度。但邱吉尔不愧是著名的论辩家,他在做说服工作时十分注意情感技巧的运用,用情感来打动美国人的心,使他们克服了对立的情绪,把英国人当作“自己人”,从而得出应该援助英国,参加对德作战的结论。下面请看邱吉尔在对美国人讲话时所运用的情感技巧:

“我远离祖国,远离我的家庭,在这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佳节。但确切地说,我并不觉得寂寞和孤独。或者是因为我母亲的血缘关系,或许是因为在过去许多年的充满活力的生活中,我在这里得到的友谊,或许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在共同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压倒一切其它的友谊的情感,在美国的中心和最高权力的所在地,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我们的人民讲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同样的理想。我所能感到的是一种和谐的和兄弟间亲密无间的气氛。

此时此刻,在一片战争的混乱中,今晚,在所有的郊外别墅里,在每一颗宽容无私的心灵中,我们得到了灵魂的平安。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在今天晚上把那些困扰我们的各种担心和危险搁置一边,并在这个充满风暴的世界里,为我们的孩子准备一个幸福的夜晚。那么,此时此刻,在今天这个夜晚,讲英语的世界中的每个家庭都应该是一个亮光普照,幸福与和平的小岛。……”

邱吉尔从两国人民间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理想及长期的友谊入手,将这些共同点作为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提出来,用讲英语的家庭都应过一个和平安详的圣诞节这样的话语,打动了美国人的心,使他们由反战转入参战。

法庭辩论中,情感技巧的运用有时能对取胜起重要作用。

在“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施洋大律师,经常为无辜的工人进行辩护。他在辩护中,总是做到情理交融,感人肺腑。他辩护过这样一个案子:京汉铁路总局警务处长魏学清的父亲,为看女伶风骚泼旦“夜明珠”的上场戏,不顾铁路行车规章惯例,迫令工人黄得发、江有才开压道车冒进,造成黄得发跳车负伤、江有才被魏处长父亲拖住冤死的惨剧。事情发生后,魏处长不仅不赔偿损失,反诬工人黄得发、江有才应对事故负责。在法庭上,施洋作了如下辩护:

“难道还不明白吗?真正的杀人犯是谁呢?难道是黄得发吗?当然不是!真正的杀人犯正是魏处长那位已经死去了的父亲!工人兄弟们,哪个父亲不爱孩子?哪个儿子不爱父亲?父亲被谋杀了,做儿子的能俯首贴耳不表示抗议吗?不能!但江有才的儿子还未满周岁,他不会说话,他生在穷苦的工人家里,吃不饱,穿不暖,他现在病在母亲的怀抱里,除了干嚎之外,做不出任何表示。工人兄弟们,哪位妻子没有丈夫,哪一个丈夫没有妻子?她没有丈夫,她的丈夫江有才被魏处长的父亲谋杀了,她难道甘心俯首贴耳地不表示反抗吗?不能!但是,她毕竟不敢有所表示,她从小受尽了有钱有势人的压迫,她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她体弱,她胆怯,她现在除了悲痛啼哭之外,作不出任何的表示。这难道是公道的吗?我们难道不应该为死者伸冤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要求魏处长父亲的孩子魏处长负责赔偿死难者家属的一切损失吗?还有工人黄得发因为遭受魏处长父亲的纠缠,不得已跳车受伤,请看,他现在右额的血迹未干,右腿和左肘都有伤痕。这难道也要他自己来负责吗?这难道不应该由魏处长的父亲的儿子魏处长——你,负责赔偿工人黄得发的一切损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