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黄帝内经》学生活
3697900000038

第38章 《内经》四季养生(17)

2.合时有节,有益脾肾

“合时有节”指一天三餐要定时而进,并且吃有定量,不能暴饮暴食。年老脾胃虚弱者,可以少吃多餐。《备急千金要方》指出:“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李杲《脾胃论》也指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自由生也。”故饮食有节,脾胃健旺。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机。阴极生阳,一阳萌动,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故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日开始,与宇宙间天地阴阳气交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萌生,涵养精气,内藏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又因冬天闭藏,生理功能处于低潮,消耗相对减少,故进补后可发挥最大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时间。药性应偏于温热养阳,但应以温而不散、热而不燥为要。

3.适量饮酒,素食清淡

适量饮酒,亦有健身作用。酒有悠久历史,既可治病,又可健身。少量饮酒有活血通脉、助药力、增食欲、恢复疲劳等作用。国外研究证明,葡萄酒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但不宜过量,亦不宜空腹饮用。《冬季摄生消息论》指出:“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去寒就温毋泄皮肤。逆之肾伤,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斯时伏阳在内,有疾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故也。宜服酒浸补药或山药酒三杯,以迎阳气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多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淋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肉疏薄,易于感动,多生外疾。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晚服消痰凉膈之药,以平和心气,不令热气上涌。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馄饨之类。”以素食清淡为主,适量搭食肉食荤腥。“高粱厚味,足生大疔”。《吕氏春秋》也说:“肥肉美酒,多以自强,名曰烂肠之食。”在中国穷乡僻壤,长寿者比较多,观之饮食,较多以粗茶淡饭为主。冬季用药酒、药食进补,药要适量,即掌握“度”。

二、药物滋补

1.调补肝肾

人的体质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异,病症之虚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别,补益药物及食品也有补气、补血、滋阴、助阳、宁心、益肾、健脾、补肺等不同功效。更何况,老人与儿童生理需求不同;男人妇女生理结构有异;气血阴阳之虚,可相兼为患;五脏之虚,可互为因果。鉴于以上的种种复杂情况,滋补就必须根据病情的属性及需要采取相应的补益药品或食品,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心血不足者补益心血,肾阴不足者滋阴益肾,气血俱虚则气血双补,心脾不足则补益心脾,肝肾阴虚则滋养肝肾。只有辨症准确,治法适当,才能选择有效的补益药膳而取得满意疗效。反之,辨症不明,治法不当,乱用药补食补,不仅不会祛病强身,反而会伤身遗祸。如本来阴虚的病人却去吃燥性强烈的温阳之品,就等于火上浇油,助火上炎,加重病情;又如人参是补气健脾益肺的良药,若误用,也会造成胃部胀满、不思饮食、流鼻血等不良后果。

冬季的自然界,天寒地冻,植物落叶枯萎,动物冬眠,呈现一派萧条收藏的景象。万物生机潜藏,如中药何首乌,能调补肝肾,虽四季可服,但冬季更宜。首乌所含卵磷脂,是构成神经组织,特别是脑髓的主要成分,亦是血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的重要原料,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具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胆固醇沉积,减少血栓或微血栓栓塞形成等作用,故能防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坚持常服何首乌(或水煎,或浸酒,或制片丸),有健脑强心、补肝益肾、益精髓、壮筋骨、养血气、乌须发、降血压、降血脂的功能,故能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2.滋补宜忌

滋补之宜,药膳从其医疗意义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症施治的理论为基础。因此,运用补益药膳补虚疗病,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因时制宜。冬季天气寒冷,阴盛阳衰,易患阳虚之症,无论是保健益寿,还是补虚祛病,都应注意以温补阳气为主,慎用或少用滋阴药物。二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进补的原则,称为“因地制宜”。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少雨,补宜温润;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湿热多雨,补宜凉燥。因地制宜,一方面指地区不同,患病有异,治法有别;另一方面是说在不同的地区患相同的病症,补益用药也应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如阳虚之症,东北、西北严寒地区服用温阳之品可以稍重,而东南、西南地区则宜稍轻。三是因人制宜。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滋补的原则,称为“因人制宜”。如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内脏功能尚未发育健全,体内精血、津液等还不充实,在服用补品时,应注意以健脾胃、补肾气为主,主要目的是加强消化吸收功能,以便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肾气渐衰、肝肾不足,表现为体质虚弱、机体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此在滋补时,应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补虚祛病为主,多服用些补益肝肾、气血的补品与药物。再如,同是女性,少女时期滋补以补脾气、养肝血为主;青壮年妇女以补血养血为主;老年妇女以补肝肾、益气血为主。采用的补益之品也应有所区别。

滋补之忌,滋补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古代医家说:“用药各定其量”,服用补益药膳也必须讲究适当的剂量。一方面,剂量太小,偶尔用之,难以取效;另一方面,过量频服,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补阴太过可能会伤及阳气,补阳太过又会损及阴液;人参过服,会致中焦满闷、不思饮食;过服鹿茸,会致燥热、鼻衄等症。因此,除术后、产后等气血暴亏的情况外,一般应掌握在常规剂量的范围内进服补益之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开始服用某一补品时,最好先用小剂量,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

适时滋补。适时滋补是说要注意滋补的时间。从季节上来讲,为强身健体而滋补,以冬令为宜,民间流传“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不仅是经验的积累,也是符合中医理论的。从一日早晚的时间看,不同类的补药也应掌握一定的时间进服。如人参、西洋参、石斛等(开水浸泡或加水蒸汁),可不拘时间,随时代茶饮;菜肴类补品可佐餐服食的,可在中、晚餐服食;粥类多在早晚服;点心类可在上午10时、下午3时左右服食。另外,补阳药应早晨服,补阴药宜于晚服。

在一些药物和药物、食物和食物、药物和食物相互配合服用时,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因此不能同时服用。配伍禁忌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药物相反:乌头反半夏、瓜蒌、白蔹、贝母、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黎芦反人参、党参、丹参、沙参、细辛、赤芍、白芍。二是服食药忌: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猪血忌地黄、何首乌;猪心忌吴茱萸;猪肉反半夏、菖蒲,忌铜、醋及丹砂;狗肉反商陆,忌杏仁;鲫鱼反厚朴,忌麦门冬、荞麦、猪肝;鳍鱼忌朱砂;雀肉忌白术、李子;鸭蛋忌李子、桑葚子。三是服药食忌:服白术时勿服桃、李、雀肉、芫荽、蒜等;服黄连、桔梗时勿服猪肉;服细辛时勿服生菜;服甘草时勿服海藻;服茯苓时勿服苋菜;服天门冬时勿服鲤鱼。四是食物相反:马肉反仓米、苍耳、姜;猪肉反牛肉;羊肝反椒及猪肉;兔肉反姜;牛肉反栗子;羊肚反小豆、梅子;羊肉反鱼脍酪;鹿肉反鲍鱼、虾;牛肝反鲇鱼;牛肠反狗肉;鸡肉反鱼汁;野鸡肉反荞麦、鲫鱼、猪肝;雀肉反李子;鸡蛋反龟肉、生葱、生蒜;鸡肉反兔肉;鸭肉反猪肉;黄鱼反荞面;杨梅反生葱;柿、李反蟹;李子反鸡蛋、蜜;生葱反蜜;竹笋反糖;韭菜反酒。

以上的这些说法,虽然未经科学验证,但在古书中已有记载,古人的经验是在实践中认真总结出来的,滋补时可作参考,不要忽视。

病症禁忌,补品应用于虚症或体质虚弱者,能够辅助治疗,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使用补品,更不可乱补蛮补,否则,不仅无益,反增祸患。滋补的禁忌有以下几方面:体质强壮者不宜滋补,以免致阴阳偏盛,反增疾患。实症者不宜滋补,以免邪恋不去,延长病程。表症者一般不宜滋补,而应以发散为主,否则关门留邪,致病久不解。阴虚症忌用温热性质的补品,以免助热伤阴。阳虚者忌用寒凉性质的补品,以免更伤阳气。正虚邪恋、虚实错杂症禁用纯补,应攻补兼行或待邪去后再进补益。

总之,滋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无论是为了补体质之虚,还是祛病症之虚,无论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是为了延年益寿,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效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因而,进服补益之品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