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宜水量足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身体器官细胞需要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尤其婴幼儿新陈代谢速度快,水分易于流失,更应及时补充水分。
(四)宜空气好
冬天天冷,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应开小气窗通风。人体细胞白天分泌高浓度的环磷酸腺苷,可以增强细胞功能;晚上则分泌高浓度的环磷酸鸟苷,具有减弱、抑制细胞功能的作用。深夜时人体抵抗力下降,对虚弱、患病的人要加强监护,观察呼吸、脉搏是否正常,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救治。
(五)宜粥调养
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养生专家提出,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如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此外,还可常食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
(六)宜食萝卜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郑板桥有一幅养生保健联也提到过萝卜与茶:“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萝卜的养生、保健、药用效应与茶有着相融之处。
(七)进补宜对路
冬令进补时,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就是打基础的意思。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用以调整脾胃功能。
如果经常感到四肢无力、精神疲乏、讲话声音低微、动则出虚汗,这大多属于气虚。可选服人参、党参、太子参、五味子、黄芪、白术或者党参膏、参花膏等益气药物;食品有黄豆、山药、大枣、栗子、胡萝卜、牛肉、兔肉等。面色枯黄、口唇苍白、头晕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鸣心悸的人,大都属于血虚。可选服阿胶、桂圆肉、当归、熟地、白芍、十全大补丸和滋补膏等养血药,食品有酸枣、龙眼、荔枝、葡萄、黑芝麻、牛肝、羊肝等。
(八)宜入睡早
冬季起居,宜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护人体阴气,使人体阴阳平衡。
(九)宜调精神
冬季使人身心处于较低落状态。冬天改变情绪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依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可采取慢跑、散步、太极拳、体操、滑冰、打球等项目,是消除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达到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的目的。
(十)宜防犯病
冬季寒冷气候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如心肌梗塞、脑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等病症加剧。因此,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也可在入冬前服用保健口服液,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发生。
冬季养生需注意的事项
(一)忌衣服穿太厚
穿衣保暖是缓冲外面冷空气与体表的热空气之间的对流,使人体的热量得以保存,从而感到温暖。但穿衣太厚,衣服内空气对流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减弱御寒能力。
(二)不是人人都宜吃火锅
冬季气候偏于干燥,火锅调料又偏于温热,阳虚者吃火锅较宜。但气阴两虚者不宜食火锅。注意食物一定要煮熟,以防细菌和病毒的污染。
(三)关节疼痛忌饮酒
冬季气候寒冷,关节伸屈不利,关节炎的病人往往病情加重,认为喝酒可以驱寒,活血。其实长期饮酒加速骨钙丢失,导致关节不利,腰背疼痛。同时饮酒加重动脉硬化、肝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因此,对关节疼痛患者,在冬天除正常治疗外,应充分日照,适当运动,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四)忌室温过高
人体最舒适的室内外温度是18℃~27℃之间,而15℃~18℃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理想温度。室温过高,易感疲劳,如空调温度过高,易头疼、咽喉干燥、鼻塞、免疫力下降。室内外温差太大,外出更易患感冒,心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意外。
(五)雾中少行走
冬季是江南大雾形成的多发季节,大雾时污染物滞留于近地面的空气中,空气质量特别差,因此,浓雾天气时少出行,出行时戴口罩。
(六)晨练不宜太早
冬天的清晨,太阳还未出来时,人们认为空气好,其实不然,早晨空气相对比较混浊,气温又偏低,有害物质沉降于近地面而不易散去,不适宜晨练,早锻炼最好在八九点钟,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后为宜。
(七)早晨外出戴口罩
早晨空气质量最差,外出后吸入污染空气,鼻子受扰就出现喷嚏、咳嗽、流涕等症状,长久易患呼吸道疾病,此时外出要戴口罩,预防污染空气的侵袭。
(八)皮肤瘙痒忌手抓
冬天气候干燥,风力大,皮肤易流失水分,皮脂腺分泌也减少,导致皮肤干燥瘙痒。此时,切勿手抓,以免继发感染。注意补充水分,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刺激性食物。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碱性肥皂,适当涂擦油脂性的护肤品或祛痒软膏。
冬季睡眠养生
一、冬季宜早卧晚起
在传统养生学中十分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的观念。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黄帝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
“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意思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
传统养生学认为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所以大地植物就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春夏的晚睡早起是为了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的特点,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而秋季早睡早起,顺应了秋收的特点,早睡以利于****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冬季早睡晚起,则是顺应了冬藏的特点,有利于****的滋养和贮藏。
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动植物多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地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损耗****。所以传统养生学提出人们在冬季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的积蓄,对健康有益。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充足的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增强,有益于预防疾病。
二、走出冬季睡眠养生误区
冬季睡眠时,不少人为了保暖,把门窗紧闭、调高空调温度、蒙头睡觉,殊不知这样做对身体极为不利。
(一)门窗紧闭好暖和
冬季关上门窗睡觉,的确会减少空气对流,使室内温度上升,但由此带来的空气不流通危害更大。时间一长即会出现头晕、出汗、咽干舌燥、胸闷欲吐等症状。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500余种化学物质,其中从呼吸道排出的有149种,其结果是使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粒。一个人每分钟大约需要有0.02立方米的新鲜空气,空气不流通,氧气就会越来越少,而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则愈积愈多,人在得不到足量氧气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以上症状,如果在睡眠时还会出现梦呓和惊叫。人在暖气环境中,体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亦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尤其是老人、小孩和慢性咽喉炎。如在病房,空气不流通还能引发交叉感染。紧闭门窗虽能保暖,但不利于健康。
应注意经常经常打开门窗,流通空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季应每天开窗2~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尤其是病人的住所更应注意经常通风。
(二)蒙头睡觉最舒服
寒冷的夜晚,不少人喜欢用被子蒙头大睡。这样既不卫生,也未必舒服。蒙头而睡的时候,除了因氧气不足而造成呼吸困难、头昏脑胀外,从嘴里呼出的大量水汽也使被窝内的湿度急剧加大,被窝内良好的小气候迅速遭到破坏,全身肌肤都会变得不舒服。
医疗气象专家研究发现,最舒适的被窝小气候要求有每秒0.2米的微气流。这么小的风速对人体近乎没有吹风感,调节起来比较困难。一般来说,只要睡眠时被子没有裹成“筒状”,被子与身体间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在肩以下垫被与盖被间留1~2处小小的缝隙,基本上就能达到令人体舒适的“微气流”标准。
(三)空调温高好舒服
冬令时节寒风刺骨,有的家庭为御寒保暖纷纷使用空调,为了在室内享受温暖,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将空调的温度调至27℃或以上,使得室内温度如同春夏之交,的确使人感觉十分舒适。空调温高虽然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舒适感,但长期在空调环境中的人易患空调综合征。具体表现为鼻塞、咽喉干燥、口干、头痛、免疫功能下降等。尤其冬令,室内外温差如在25℃以上,一旦有事外出,则极易患感冒;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容易发生心肌梗塞、中风、面神经瘫痪,甚至死亡。
正确使用空调,对健康是有益的。使用空调时,可在室内放置增湿器或放一盆水,以便保持室内适度湿润。室内温度调节应适宜,宜逐渐将温度调高,当温度调至适宜时,应脱去外衣而不要怕麻烦;如要外出,应逐渐将温度调至15℃为宜,不要马上离开空调房间,这样能使鼻腔对空气温度有一个适应过程。晚上睡眠温度宜在15℃~18℃之间为佳。有感冒或其他传染病患者的家庭,不宜使用空调。
三、老人冬天起床要慢
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时间生物医学的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多在深夜和凌晨发作,而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和中风的发病率以清晨为高。
凌晨4点左右,人的心跳与呼吸速度减慢,生命活动处于最低点,此时心脑动脉的血流极缓,易致血栓形成,心脑缺血;而当清晨人从“半休眠”状态苏醒时,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又易使已老化的心脑血管破裂。为防不测,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病人以及年老体弱者,冬天早晨起床前,宜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数分钟,等头脑完全清醒、身体适应了“生物钟”节律的变化,再缓慢起来。其间,可在床上先左右后轻缓地伸伸懒腰,做些微小的活动,以确保起床及其以后的平安。
冬季护胃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均有所下降,因此,每年寒冬都是胃病的高发期。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朋友,更应格外小心,以防旧病复发。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调节情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密切相关,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或加重各种胃病的发生与发展。所以,要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紧张、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二、注意保暖
冬天,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病的人要适时增添衣服。同时,夜晚睡觉要盖好被子,以防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此外,平时还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人体对季节的适应性,从而减少胃病的发生。
三、注意饮食
当摄入不洁净或者变质的食物时,非常容易引起急性肠胃炎。此外,各种胃炎、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细菌可以通过不洁的餐具、牙具、食物进行传染。因此,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还要做到细嚼慢咽,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切忌暴饮暴食,避免损伤胃的自我保护机制。不要睡前进食,否则会因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胃溃疡。与此同时,应避免过多食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芥末、浓茶、浓咖啡、酒及过热、过甜的食物。
四、禁烟限酒
有统计表明,吸烟者患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要比不吸烟者高一倍,且患病率与吸烟量有密切关系。随访中也发现,吸烟者溃疡的难以愈合率和复发率都比不吸烟者高得多。因此,胃炎、胃溃疡患者务必戒烟限酒,以利于胃炎、胃溃疡的愈合和防止复发。
除了注意上述几点之外,如果出现暖气、返酸、胃痛等症状,应尽快去医院诊治,把胃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冬季房事养生
一、冬季房事调摄
冬季气温骤降,寒风凛凛,万物皆都潜藏。人们也相应减少活动,这是适应节令的养藏行为。在冬季,房事调摄也应掌握“养藏”的原则。
保精是冬季房事调摄的主要内容。从中医而论,精、气、神是人生三宝,其中尤以精为根基,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
“夫精者,身之本也。”
所以也正如古人所说:
“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神全,宰全则身健”,“善保精者多高寿,过损精者必早衰。”
冬季是保精的好时机,其既与冬令养藏之性相吻合,且阳气已衰,****相对减少,性冲动而交之机也相应减少,有利于保精而不****。然而对不同年龄的人来说,节欲保精也有不同的措施,诸如对青年人来说,夫妻若同被而卧,由于肉体的接触,可激起****。虽孙思邈提出:
“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
但冬寒之季也非相宜,故应遵照彭祖所说: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儿卧。”
至于老年人,则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冬季常有寒感,老夫老妻常拥被合睡,此时性生活并不拘泥于****这一环节。至于房事,孙思邈指出:
“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
体健者一冬也仅三度春秋,是为保精之措施。
冬季房事调摄之二,就是行房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强以入房,众所周知,房事既给人以欢愉,也消耗体力,并在****时相应地分泌大量的腺液和多种激素,所以古人有“一滴精,十滴血”之说。冬季理当“远房帷,绝嗜欲”,才能保精,使神气坚壮。若强以入房,正如《内经》所说: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冬季本是补肾养精之际,今反伤肾耗精,“肾伤则髓空内枯,腰痛不能俯仰”,诸病丛生。尤其有慢性疾病者,则可导致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冬季房事调摄之三,则是冬令进补应有的放矢,不能恣意乱补,尤其是因房事有所不悦而盲目服用壮阳药物。特别是老夫少妻者,借助壮阳药以纵欲,为使少妇欢愉,以致耗竭其精,日益伤肾。且壮阳药大多温燥,过于温燥则耗阴伤津,可导致阴亏,若是有高血压属阴虚火旺者,则服用更会动阴助火,使血压更高。古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令可服食有助于房事的食物,如调整性机能的壮肾阳类食物,如核桃仁、栗子、狗肉、狗鞭、羊肉、羊油脂、雀肉、鹿肉、鹿鞭、燕窝、海虾、海参、鳗鱼、蚕蛹、刀豆、菠菜、韭菜、蕴含椒、樱桃等。如要增强受孕能力,可食具有续嗣种子作用的食物,如雀肉、雀脑、黑雌鸡、鸡蛋、鹿骨、鲤鱼、鲈鱼、海参、葡萄、柠檬等。食用应适量、匀称不可暴食,以免伤害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