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黄帝内经》学生活
3697900000030

第30章 《内经》四季养生(9)

2、忌睡前饮茶

茶中的******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睡前饮过浓的茶会因之而难以入睡,饮用过多的茶会使夜间尿频,影响睡眠。

3、忌睡前情绪激动

睡前情感起伏会引起气血的紊乱,导致失眠,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所以睡前应力戒忧愁焦虑或情绪激动,特别是不宜大动肝火。

4、忌睡前过度娱乐

睡前如果进行过度娱乐活动,尤其是长时间紧张刺激的活动,会使人的神经持续兴奋,使人难以入睡。

5、睡时忌多言谈

卧躺时过多说话易伤肺气,也会使人精神兴奋,影响入睡。

6、睡时忌掩面

睡时用被捂住面部会使人呼吸困难,身体会因之而缺氧,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7、睡时忌张口

睡觉闭口是保养元气的最好方法。如果张大嘴巴呼吸,吸入的冷空气和灰尘会伤及肺脏,胃也会因之而着凉。

8、睡时忌吹风

人体在睡眠状态下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降低,易于受风邪的侵袭。故在睡眠时要注意保暖,切不可让风直吹。

三、秋爽睡觉莫贪凉

立秋之后,金风送爽,人们都感到舒适。临睡之前,都喜欢开窗而卧,在凉爽的气温里进入梦乡。然而,初秋时节正是寒暖交替、冷热交锋之际,冷空气开始活动。前半夜暑去爽来,很是宜人;后半夜寒邪下注,室内暑湿上蒸,二者相交在一起,寒湿之邪便常常同时侵袭人体。

一年之中的换季阶段,对人体健康干扰甚大。入秋以后,人体为了适应新的气候,机能就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体温和其他生理功能保持正常。秋季天气凉爽,人体毛孔张开不再排汗,湿气内留,人们为了贪图凉快,晚上开着门窗睡觉或久居阴凉潮湿之处,都是感受寒湿的原因。一般说来,常见症状有:全身酸重,肌肤麻木,脘腹痞满,便溏下痢,四肢无力,周身关节疼痛等症状。夏秋之交,湿热氤氲,再夜受寒邪,因而出现上述症状。

所以,入秋天气转凉时切莫贪凉。入睡之前,一定要关窗闭户,以防止寒湿之邪入侵,保持健康。国庆佳节将至,欢庆之余更要注意身体保健。

秋季起居与养生

一、秋季穿衣盖被要先晒

夏去秋来,天气转冷,人们会把压在箱柜中的秋冬装及被子拿出来使用,但是刚从箱柜中拿出的衣物及被子不能立刻使用,在穿、盖之前应该在阳光下晒一晒,将衣服、被里的细菌杀死,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据了解,衣服虽然洗得干净,但是大多数人都将衣服放在箱柜中,很少翻动,而在我们冬季御寒的衣被里,如羊毛衫、牛毛绒衫、绒衣被等都含有角蛋白,这种蛋白质正是蛀虫卵孵化为幼虫的理想“食物”。蛀虫在衣被里生长繁殖,也会产生大量病原体,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专家提醒,要拣连续两三天的晴天曝晒放了一季的衣被,高热量和紫外线会杀死衣被里的寄生虫卵。而且可收到干燥、蓬松的效果。而在晒棉被时,最好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30分的直射日光下晒3个半小时为最理想,晒得太久并没有好处,反而引来湿气或者伤及棉、布质。如果被单是白色的,应当去掉或反面晒,因白色被单会反射热能,不能收到曝晒的效果。而一部分老人喜欢在晒的时候用木条来“打”棉被,认为可以将被子打得更膨松、更干净,但实际上,这样做不仅会把暖和的空气“打”出来,而且会伤及棉被的纤维。

二、秋冻要适度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呼吸道疾病。此外,冬天往往诱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病等,秋天接受秋冻锻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特别对儿童而言,秋冻不仅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其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但若一味讲求秋冻,也有可能伤及身体。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那些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那些长期病号、弱不禁风的人则是不宜“秋冻”的。此外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因为这种人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

秋冻也要适时、适度:

(一)“秋冻”应看“天时”

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即“冻一冻”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还一味地追求“秋冻”而不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反而会招灾惹病,感冒和某些呼吸道疾病就会“不请自来”。

(二)“秋冻”应因人而异

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即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

(三)领悟“秋冻”内涵

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三、“寒头暖足”胜吃药

1、“寒头”

一般情况下人的头部总以相对地保持寒凉为好,这样才有利于健康。人们工作紧张忙碌之时,用冷水洗一洗脸,能起到清醒头脑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效果。长年坚持用冷水洗脸还能预防感冒。具体做法是先打上一盆冷水,事先吸足一口气,将整个脸部浸泡入水中,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可以反复进行几次;再将双手浸泡入水中数分钟,然后再用毛巾蘸水清洗脸部。这样做既可以润肤明目,又可醒脑提神,还可驱寒,更可预防感冒。

2、“暖足”

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因而有“寒从脚起”之说,因此,足部保暖很重要。有的人常用炉火烤足,这样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最好的暖足方法是用热水烫足。做法是:先用脚盆准备半盆热水,旁边再准备一个热水瓶,然后双足入盆浸泡,水温宜高一些,但必须忍受得了,并以不伤足为原则。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钟以上,水温低了就从热水瓶中倒入一些高温的水,使水温始终保持热烫。

坚持用热水洗足可以驱散寒气,温暖全身;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及时消除疲劳;早上运动之后用热水洗足可以健脑强身,夜晚就寝以前用热水濯足可以提高睡眠质量;用热水烫足还有利于治疗脚癣。

四、秋乏应对法

俗话说:“春困秋乏”,可是在处暑节气过后早晚的温差增大,且秋高气爽,人们应该会感觉比较舒服。此时人们为什么还会感觉乏呢?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较多的“老本”。

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由此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处暑”时虽然早晚温凉,但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暑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秋乏应对法主要有:

(一)睡眠充足

预防“秋乏”最重要的是睡眠充足。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备战”状态,防止上班犯困。

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年人要午休。因为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在这两段时间,老年人一定要入睡。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二)饮食清淡

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对人身体的危害。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不吃油腻食物。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应少吃;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这是因为果蔬中的维生素作为辅酶能协助肝脏把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掉,同时蔬菜和水果为碱性食物,其代谢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三)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以早晚为好。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锻炼方法:

1、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有助于情绪平静解除秋乏。

2、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

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

(四)室内养植物

“秋乏”状态与人体缺氧有一定关系,因此,室内适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

选择: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和绿萝等。

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和普通芦荟。这些植物不仅能对付从室外带回来的细菌和小虫子等,甚至可以吸纳连吸尘器都难以吸到的灰尘。

办公室适宜养芦荟和吊兰,它们能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把被认为能致癌的甲醛转化为像糖或氨基酸那样的天然物质。

秋季房事养生

一、秋季房事调摄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所谓“使志安宁”、“收敛神气”和“无外其志”,其总的原则是要休心养性,思绪宁静,不让意志外驰,以适应秋季寒凉肃杀的气候。对房事而言,具体的养生方法就是****的兴奋冲动不能像春天生发之性的冲动,也不能像夏天阳亢之性的兴奋,而是要有所收敛,房事应有所减少。一般来说,人们的阳气不足,可以借助春天生发之性、夏天阳热之气以温养生发阳气,而****不足的人,则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养****,故保精的观念虽强调是冬季摄生之要领,实则秋天就已开始起步。

秋天肃杀之性,使****的冲动和亢奋也随之有所下降。对男子来说,在行房之时,可能会发生偶尔暂时的“阳痿”,这和节令气候的属性有一定的关系,且往往都是“继发性阳痿”。若一旦出现,不必惊慌,可稍事休息,放松情绪。这种秋季易患的阳痿是一时性的性兴奋不足,****海绵体充血不足所、造成的,这时只要精神专一,精力集中,完全可以消除气候影响而顺利行房。在这方面要增加有关阳痿的诊断标准及其判断方法的了解,可以观察一下夜间睡眠时是否有****勃起,也可做有关试验,当发现自己不是阳痿时,就可抛掉思想负担,轻装上阵,若确系患了阳痿就应及时予以治疗。这是秋季房事调摄中男性最关键重要的事情。

秋季对女性来说,会出现****减退的现象,常常表现在****时出现****干燥的现象,这是秋季燥气当令所致。因为燥气干涩易于伤津,故有“燥胜则干”之说。

秋令之际,****干涩不仅影响行房的情绪和欢悦,还可带来****与****摩擦的疼痛和损伤。为能预防发生****干涩所造成****中不愉快之情,在秋季行房前可适当延长性前嬉的时间,以充分调动激发女性的****,也可使用一些润滑剂。在这时男子不要埋怨妻子,女子更不可因此而****消沉,否则会更进一步抑制****分泌腺的分泌,造成恶性循环,使欢愉的房事不欢而散。

总之,秋燥当令,房事****应有所收敛,以养神气,对阳事渐衰、****干涩等对房事不利的因素应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要自寻烦恼,而要处之泰然。

二、房室养生宜忌

中国古代的性文化,极其灿烂辉煌,被称作“房中术”的房室养生学问,是研究人类性生活如何有益于夫妻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繁衍子孙的一门科学。古代的房室养生知识,对于今人仍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不少人认为,性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事情,其实不然。古代房中术专著《天下至道谈》中指出:

“人产而所不学者二,一曰息,二曰食。非此二者,无非学与服。故贰生者,食也,孙(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

意思是说,人生来有两件事是不学就会的,一是呼吸,二是吃饭。除此之外,其他没有不通过学习、练习、操作实践就会做的。饮食有益于生存,而****则可能有损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所以圣贤人士在进行男女交合时一定遵守原则。

古人又说:“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就像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一样。从而说明男女交接之道,顺之者益寿延年,逆者早衰早夭。

因此,学习养生之道,就必须在房事生活中知道哪些适宜,哪些应忌讳。

1.房事养生的准则:

元代医学家李鹏飞说:“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可以作为房室养生的准则。欲不可绝说明了房事的必要性;欲不可早论述了早婚的弊端;欲不可纵指在反对放纵****;欲不可强专指不可强力入房,以防耗精伤肾。这个准则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2.房事必备的环境:

古人有三忌:

“当避大寒大热,大风大雨,此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祗,社稷,井灶之处,此地忌也。房事当避此三忌,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而行之。”

《妇人规》说:“寝室交合之所,亦最当知宜忌”,指出卧室要安静,睡床要舒适,被褥床单枕巾要整洁,室内空气要流通新鲜,是房事的必备条件。

3.房事前的准备:

《素女经》说:“欲合之道,在于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致至,神明统归。”

所谓定气、安心,即在房呈前宁心安神,泰然稳持,避免烦躁慌张,忧愤妒忌,愤怒郁闷等情绪。所谓和志,即男女感召,配合默契,性感集中,情意合同,互相激发。

《玉房指要》说:“凡御女之道,务欲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

这即是现代性医学所谓的“性准备”、“性爱抚”阶段。我们今人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不要“猝上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