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黄帝内经》学生活
3697900000022

第22章 《内经》四季养生(1)

说话看场合,养生看时令。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气调神”要顺应天时而动。你会睡觉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春季养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夏季养长,“万物华实,夜卧早起”;秋季养收,“地气以明,早卧早起”;冬季养藏,“无扰乎阳,早卧晚起”,等等,不一而论。

万物荣生之春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仅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襁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天到夏天是阳气逐渐升发、阴寒逐渐消散的过程,到了夏至,阳气到达顶峰。在这个过程中,气候日趋暖和,但阴寒未尽,天气变化大,而且春季多风,人体的皮肤腠理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仍然很低,容易感邪致病。所以顺应季节适时养生,对于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春天的自然条件适合于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所以易于出现“春困”;同时,人体生理状态正处于调适过程中,尚处于滞后和低潮状态,故易导致“春眠不觉晓”的现象。

春季气候骤变,影响人体免疫功能。这时开始滋生繁殖的致病微生物便会乘机肆虐,易导致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猩红热、水痘、风疹等病的发生与流行。

忽冷忽热的气候,易使人体的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很不稳定,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危害极大,易诱发中风、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的多风天气,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花粉颗粒、杨柳絮、尘埃、尘螨、真菌等,过敏性体质者最容易诱发变态反应,引起各种过敏性疾病。

春季多风,易出现皮肤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此外,春天还是鼻出血、高血压、痔疮出血、女性月经失调、流行性出血热、结核病、甲肝的高发季节,对此均应重视预防和治疗。

春天气候多变,对人体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影响较大。因此,春季应随时注意增减衣服,积极参加室外活动,早睡早起,以适应春天生机勃发的特点,维护身心健康。

春季睡眠养生

一、睡眠的时间

为了保障健康,人们应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但由于人们的年龄、体质、性别、性格的差异,其睡眠时间也不相同。

1.年龄

一般来说,婴儿的睡眠时间最长,一昼夜约需20小时。1~2岁的小孩约16小时,2~4岁约14小时,4~7岁约12小时,7~12岁约9~11小时,16~20岁约8~9小时;成年人只要7~8小时就够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相应延长睡眠时间,60~70岁老人每天应睡9小时,70~90岁的老人每天应睡10小时,90岁以上老人每天应睡10~12个小时,不宜少于10小时。以上不同年龄所需的睡眠时间也不是绝对的,如病人或病愈不久的人,睡眠时间就需要长一些,睡眠质量高的,比长时间的浅睡效果就好。像有些人每日睡十几个小时,却仍然感到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不高;而有些人每天只睡4~5小时,依然精力充沛,工作得很好。

睡眠之所以与年龄密切相关。这是因不同年龄,其身体发育不同所决定的。婴幼儿、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还未成熟,因此,睡眠时间就要长一点;老年人由于血气虚弱、营气亏少而卫气内伐,故有少寐现象,但并不等于生理睡眠需要减少,相反,需要增加必要的休息,尤以午睡为重要。

2.职业

睡眠时间的变化与人们的职业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或上正常班的职工,其作息方式是“百灵鸟式”;而脑力劳动者以及长期上夜班的职工,其作息方式以“猫头鹰式”的人为多。所谓,“百灵鸟式”的作息方式是:每当黎明就马上起床,绝不睡早觉,可以精神百倍地投入紧张的日常生活中去;而当夜幕降临,便呵欠连连,精力不支,于是万事皆休,匆匆上床就寝,到第二天东方发白,又可一骨碌起床,即刻活跃起来。所谓,“猫头鹰式”的作息方式,总是迟眠晚起。每当夜幕降临,他反而精神抖擞,工作效率提高,思维能力倍增,直至夜深人静,还思潮翻腾、浮想连翩、毫无倦意,似乎有用不完的劲,迫于次日的工作任务,才不得不勉强就寝。到第二天已日出三竿,仍睡意盎然,恋床难舍,勉强挣扎起床,整个上午也是无精打采,工作效率极低,甚至时常犯困,直到午睡之后,才逐渐振作起来。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研究发现,这种觉醒——睡眠节律的差异,跟人体日常体温的周期性变化有关。“百灵鸟式”的节律,每当傍晚,体温处于波动的低值,即在正常体温幅度的下限,次日早晨逐渐升高,中午达到上限峰值,下午开始下降。“猫头鹰式”的节律,则傍晚体温升高,逐渐达到峰值,深夜时始见下降,翌晨仍在下限,直到午后才逐渐上升。当然这种节律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神经——体液调节的差异造成的,往往与长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及习惯有关。

有人或许会问,睡眠时间少了不好,那么多了是否与健康有利呢?回答是:睡得多了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睡眠过久可使大脑睡眠中枢负担过重,其程度和思维过度造成思维中枢负担过重一样,使大脑昏昏沉沉,影响大脑正常工作所需的兴奋水平。祖国医学认为,“久卧伤气”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久卧可造成气血流通不畅,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低下,体内的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导致肌肉萎缩,脑力衰退,或痰湿内生等症。

二、睡眠的姿势

自古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人的各种姿势,俗话说:“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就是说,不论在什么时候,人都应保持一个优良的姿势。但有不少人却不大讲究睡眠的姿势,有人直挺挺地仰面朝天而卧,也有人喜欢趴在枕头上俯卧而睡,有的蜷着身子侧卧,像“虾米”一样,有的伸臂撂腿,有的两手放在胸前……这些都不够正确。那么,什么样的睡姿才好呢?

孔子在《论语》里说:“寝不尸”,“睡不厌屈,觉不厌伸”,意指睡眠以侧曲为好。《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也是主张以侧卧为宜。气功家还有“侧龙卧虎仰瘫尸”之说,即以侧位为主,多取右侧卧位,少配左侧卧位,身体自然屈曲,适当配合仰卧位。中国舟山群岛普陀山的大乘庵内有一座巨大的卧佛,便是取右侧卧,如弓形的舒展卧位。该庵建于唐大中十二年,距今已1100多年,卧佛姿势的造型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最佳睡眠姿势的认识。右侧卧位,肢体自然屈曲,使全身肌肉筋骨放松,又能使体内脏腑保持自然位置,利于消除疲劳和保持气道,血络通畅。若是左侧卧,心脏易受压,影响心脏的血液循环,尤其对脾胃虚弱者来说,饭后左侧卧,感到不舒服,影响消化功能。

若是仰睡和俯睡时,身体与两腿都只能固定在伸直位置,一则难以变动,二则屈肌群被紧拉着,肌肉就不可能完全放松,这样就达不到充分休息的目的。同时,仰睡时两手会不自觉地放到胸部上面,既易压迫心、肺影响其功能,又易出现噩梦或梦魇。此外,由于脸孔朝上,一旦熟睡时,容易因舌根下坠或口水流入气管而造成打呼或呛咳。俯睡时,胸腹部受压更甚,口鼻也易被枕头捂住,为了避免捂住,势必长时间把头转向一边,这样又会引起颈肌扭伤。对婴儿来说,俯睡更不可取,这是由于其自制能力差,一般不会主动翻身,小孩头面部骨骼发育还不完善,俯卧时间时长,会造成头面部和口腔的骨骼变化,有的还可以成为畸形。

当然,睡眠的姿势不可能一成不变,有人观察,一夜之间,总得翻身20~45次,以求得舒适的体位,只是总以侧卧的习惯为好,如仰卧,手不要放在胸上,也不要抱头枕肘,下肢不要交叉,以使全身肌肉放松。较短时间的左侧卧位也是可以的,但对心脏功能欠佳者,左侧卧易使心脏受压,影响心脏的血液循环。对脾胃虚弱者,饭后左侧卧,会感觉不舒服,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对于正常胎位的孕妇,不可经常仰卧位,因为胀大的子宫常常右旋并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供应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可出现一些症候,如胸闷、头晕、虚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医学上称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

此外,对于一些疾病患者,睡姿也要灵活掌握,如严重的心脏病伴有心力衰竭,或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只能采取半卧位或半坐位。对急性肝炎发作期患者,病人常感肝区隐隐作痛,这时若再右侧卧位,反而增加病人的痛苦,宜以左侧卧为好。

三、睡眠的方位

所谓睡眠的方位,即睡眠的卧向问题。因为一年四季气候有不同的变化,室内的风向、日照、温度等都有相应的改变,因此,卧向亦应改变。首先,要避免寝卧北向。这是因为北方是阳中之阳,主寒主水。而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恐北首而卧阴寒之气直伤人体之阳。据武汉市第一医院做过脑血栓形成患者床铺摆设方向调查,发现头北脚南的铺位上的老人,其脑血栓形成发病数要高于其他方向寝卧的老人。《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提出:“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老老恒言·安寝》也说:“首勿北卧,谓避阴气。”都是明确反对寝卧北向的。其次,主张按季节定寝卧方向。

即是说,一年四季应有四个卧向,应四时所旺之气而卧,顺乎自然。如春气旺于东,在春天时,头应向东;夏气旺于南,在夏天时,头应向南;秋气旺于西,在秋天时,头应向西;冬气旺于北,在冬天时,头应向北。这亦是一种观点,即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来看寝卧方向。还有,主张寝卧东西向。如《老老恒言》引《保生心鉴》云:“凡卧,春夏首宜东,秋冬首向西”,《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在春夏季节时,头向东,脚朝西;秋冬二季头向西,脚朝东。为什么要这样提呢?其理论依据是《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属阳、阳气上升,旺盛,而东方属阳主升,头向东以应升发之气而养阳;秋冬二季属阴、阳气收敛、潜藏,而西方属阴主降,头向西以应潜藏之气而养阴。

此外,还有主张寝卧恒定东向的,可不因四时而变更,其理由是东方主春,主升发之气,四季头朝东卧,是顺应生发之气的意思。

四、睡眠的习惯

1、要“按时作息”

这是最重要的睡眠习惯。倘若我们的生活作息时间与觉醒——睡眠节律不一致的话,必然会干扰觉醒——睡眠节律。因此,一定要按时作息,定时上床,按时起床,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奏,到时候自然就入睡,睡足就按时醒,这个生物钟往往是很准确的。

“开夜车”是一种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也是当前社会上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上至年逾古稀的老人,下至小学高年级的儿童,人们往往以为,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甚至绝大多数想要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中小学毕业生都是从“开夜车”走过来的。

如果连续“开夜车”,而白天又没有充分的休息,那么,以后几个夜晚的睡眠模式就起了变化:首先是快波睡眠的次数增加和每次的时间延长,使快波睡眠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的比例显著增加,由原来的18.9%~22%增加到40%以上;又由于快波睡眠与做梦有关,因此有些经常“开夜车”的人觉得整夜做梦,结果招致全身疲劳,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尤以清晨最为突出。

长期熬夜的另一个害处是,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因为在慢波睡眠期间脑下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量增多,尤其是影响体格成长的生长激素的分泌在慢波睡眠的中睡、深睡期达到高峰。生长激素不但有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能促使全身细胞(当然包括脑细胞)恢复疲劳。长期熬夜不但有害于青少年的发育,而且由于身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引起神经衰弱,学习成绩必定下降。

对于夜间能够保证七八个小时睡眠的人来说,早晨至中午是头脑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下午至晚上这段时间,头脑则渐渐迟钝起来;等到临近第二次睡眠时,头脑最迟钝。据说,这个时候两个小时的工作效率只相当于充分睡眠之后的20分钟。可见,“开夜车”是得不偿失的。其实,要想改掉“开夜车”的习惯并不难,最初几天可能早睡睡不着,而早起又起不来,这不要紧,只要坚持几天后,这种不适感就会渐渐消失,而一种崭新的活力就会注入你的机体,这样你就乐于自觉地做下去,形成习惯。

国外有些研究表明,夜班工作人员比日班工作人员易于患神经官能症,而且心脏病和其他疾病也要多些。从各种测验可以看出,夜班工作人员在劳动时,其精神和身体实际上都处于休眠状态。好在人们对环境总是有一定适应能力的,这种能力在反复锻炼中还能有所提高。例如,威斯曼对睡眠的研究证明,随着夜班倒班——觉醒——睡眠周期的倒转,脑下垂体分泌各种激素的起伏周期是可以相应地倒转过来的。因此,只要按照自己的特定环境条件,把作息时间调整得符合其特定的觉醒——睡眠节律,而且认真安排足够的睡眠时间,慢慢地就会适应这种尽管不断有改变但有一定规律的作息周期,到时仍然可以安寝如常,不必顾虑。但是下夜班后,如果承担大多的家务劳动,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保证足够的睡眠,天长日久必然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为夜班工作人员创造一个白天睡眠的安静环境,除本人努力争取外,家庭其他成员和单位领导都应给予大力支持。

2、睡前宜散步

人在晚间,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大事小事无不留存在大脑之中。大脑在晚间的活动十分激烈。此时,安排一个短时间不用思维活动的行动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办法是到室外散步。清人龚自珍曾经说过:“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夜间坐在室内作种种不愉快的思维活动,不如到室外走走,看看自然景色,放眼仰望天空。晚饭后出外散步,有利于消化,还能领略自然界的夕照佳景,呼吸新鲜空气,十分有益。

3、睡前饮食要科学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饱食偃卧,则气伤。”《抱朴子·极言》说:“饱食即卧,伤也。”《黄帝内经》中也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饱食之后不可立即寝卧,其原因是睡眠时消化功能减弱,吃多了加重消化系统负担,使睡眠不深。民间流传的“少吃一口,舒坦一宵,多吃一口,半夜不宁”是很有道理的。若晚上饮水浆过多,夜尿过频,也会影响睡眠。不过,话又说回来,饿着肚子、或口干、口渴去睡觉,也不能使人入睡。由此看来,晚饭的时间适当与否对晚上睡眠影响很大。《陶真人卫生歌》中说:“晚食常宜申酉前,何夜徒劳滞胸膈。”一般认为,晚饭应在入睡前四个小时,也就是下午5~6点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