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幻情麻姑
3694900000054

第54章 后记(2)

更为“严重”的是《麻城县志》(清康熙九年刻本)记载:“后赵麻胡秋,石虎使筑城,督工严峻,因以姓名城。”而这里的“麻胡秋”中的“麻胡”二字,又给麻秋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因为《辞海》上的“麻胡”词条这样注释道:麻胡,传说中的人名,旧时民间常用以吓唬小孩。《资暇集》卷下:“俗怖婴儿曰‘麻胡来’”。王琳《野客丛书》卷二十一“今群众观点呼‘麻胡来’以怖小儿,其说甚多。《朝野金载》云:‘伪赵石虎以麻将军‘秋’帅师。秋,胡人,暴戾好杀……,有儿啼,母辄恐之曰:‘麻胡来’啼声即绝。”

“这怎么可能呢?”一种直觉告诉我,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误会,因为后赵只不过是五胡、十六国时的一个小国,麻秋作为一个小国的戌边将领怎么可能在全国形成那么大的影响呢?可是,当我继续搜集证据,准备为麻秋“平反“时,反倒从宋代绍兴的一本志书《会稽录》中找到了对麻秋更不利的证据:“会稽有鬼,号麻胡。好食小儿脑。遂以恐小儿曰:‘麻胡来’……”

难道麻秋真的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坏蛋么?2009年3月初,当我到南京庆祝孙女儿“宣宣”两周岁生日时,无意中看到3月1日《南京晨报》上的一篇题为《“马虎”其实是“麻胡”》的文章,作者唐培这样写道:

某报曾刊出一篇短文,介绍旧时南京人曾用“马虎子来了”吓唬儿童以制止其啼哭。该文作者称“马虎”是“一种怪兽”,十分“凶恶”,所以小儿无比害怕,自然不敢继续哭闹。文末又引述了一段“传闻”,在我国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似乎真的有一种“怪兽”叫“马虎”,果然凶猛得很

据笔者所知,该文乃属误会,道听途说并不可信。或者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的“南京版”而已。“马虎”其实应作“麻胡”,“麻胡子”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该传说在唐代文人笔记中已多有记载。《野客丛书》卷二十一称:“今人呼‘麻胡来’以怖小儿,其说甚多。”可见,在唐代,“麻胡”之说就已经传播甚广沸沸扬扬了!

“麻胡子”的传说主要版本有二:其一,“麻胡”名“秋”,出身少数民族,故人称“麻胡”。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一位将军,为人凶残暴戾,甚至传说他“喜食小儿”,恶名远播,“人无不惧”。因此,民众“假其名以怖小儿”。《朝野佥载》称:后“赵石虎以麻将军秋帅师。秋,胡人,暴戾好杀……有儿啼,母辄恐之曰:‘麻胡来!’啼声即绝。”

其二,“麻胡”或为“麻祜”,“祜”误传为“胡”。当时有人指出,“麻秋”虽然凶残,但后赵只是一个小国,其恶名不可能遍及半个“中国”。“麻祜”字“叔谋”为隋将,曾受命督察大运河开凿疏浚事宜。其人同样凶残。他在督察开凿疏浚大运河期间,由北而南一路作威作福,胡乱杀人。因此,黄河以南,千里之内无人不知其恶且残。所以,“假其名以怖小儿”似乎更合情理。

这篇文章让我一下子看到“为麻秋平反”冤假错案的希望,我决定从绍兴、南京两地入手,展开深入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关于《会稽录》中“会稽有鬼,号麻胡。好食小儿脑。……”的记录我从鲁迅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找到了“为麻秋平反”的证据。鲁财富先生曾这样写道:“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食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 《大业拾遗》上记载说:“炀帝将去江都,令将军麻祜浚阪,祜虐用其民,百姓惴栗,呼‘麻祜来’以恐小儿,转祜为胡。”此说后来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关于《南京晨报》上的那篇文章,我则在《牟尼合》等书中找到了“为麻秋平反”的更有力的证据。一个明朝崇祯年名叫阮大铖的人在《牟尼合》中这样记述道:“****陛下诏开汴渠,麻叔谋被任命为开河督护。他达到宁陵后患病,卧床不起,求医诊治。医生说必须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后加入药物,一起服食。麻叔谋让人找来几只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为‘含酥脔’。乡村百姓前来献羊羔者约有数千人。麻叔谋收下羊羔,给了他们优厚的报酬。

宁陵县下马村有个陶榔儿,富有钱财,但为人凶暴。他家的祖坟靠近河道,害怕开河时被发掘,就偷了别人家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杀死后砍掉头和脚,蒸熟装入食盒献给麻叔谋。麻叔谋吃着这肉,香美异常,十分满意,就下令让河道避开陶家坟地绕了一个弯。陶榔儿一家感谢麻叔谋,继续盗杀小孩来讨赏,其他有求于麻祜的百姓得知,也纷纷效法。附近村庄频失小孩,有小孩人家只好特制大木柜,把小孩锁在柜里,谨慎看守。后来麻叔谋恶贯满盈,****陛下诏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贼盗宝,擅易河道’等罪名,派大将来护儿把麻祜逮捕处死,陶榔儿兄弟也同时正法。”

阮大铖(约1587~约1646)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字集之,号圆海。万历丙辰科(万历四十年)进士。他的《石巢传奇四种》中的《牟尼合》、《双金榜》和《燕子笺》皆成书于其南京生活时期即崇祯九年(1636)至崇祯十五年(1642)之间,地点在南京牛首山祖堂寺和南京附近姑熟曹履吉遥集堂。

后来,我发现关于麻叔谋吃人的事不少书籍都有记载。由此可见“麻秋是一个脾气暴燥,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恶人,却不是那种吃小儿脑或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之说是可以成立的。到此为止“替麻秋平反”的事可算是解决了。

此外,还有几个问题需要通过《后记》对读者及后人有所交待。

其一,小说中的张七瑞和“尾声”中的麻城县令张毅与麻姑一样,都是曾经为麻城有过贡献,并被麻城人民神格化了的历史人物,张七瑞不仅被麻城人民尊为“帝主菩萨”或“福主菩萨”,而且,被宋徽宗皇帝册封为“护国大将军英烈紫微侯”;被万历皇帝封为“助国顺天王万古威灵显化天尊”。而张毅则被麻城人民尊为“化主老爷”,并有专庙祭祀。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恰与中国民间“生前为圣贤,死后封神仙”与“英雄回首即神仙”的造神理论一脉相承。至于其中的“张七相公”与麻姑仙子之间的恋情关系,则是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的。

其二,长篇神话小说《麻姑》从采风、写作到出版,得到了麻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麻城博达学校、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及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在麻城采风期间,又得到了五脑山管理处、龟峰山风景区,以及阎家河、沈家庄、乘马岗、福田河、木子店、岐亭镇、白果镇、夫子河、张家畈、盐田河、狮子峰林场、市县文化局、博物馆、挡案局、市志办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其三,长篇神话小说《麻姑》中的部分文字、故事、数据,参考了《五彩麻城》、《麻城市民间故事集》、《五脑山传奇》和《神奇的五脑山》、《龟峰山传奇》和《洞天福地麻姑山》等书,在此对上述书籍的编辑出版者表示感谢。

其四,长篇神话小说《麻姑》在采访、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下列领导、专家、学者、作家和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他们是:

李开寿,麻城委副书记、市长除了在领导决策方面给于了强有力的支持外,还提供了他主编的《五彩麻城》一书。

李尧东,麻城市博达学校董事长、校长。是李尧东先生在参加黄冈市人大会议期,认识并多次邀请本书的作者到麻城参观、访问,并最终邀请作者创作长篇神话小说《麻姑》。除支付一切前期费用和作者食宿外,在长达一个多月的采风过程中,负责提供车辆、计算机等有关服务。

李柱阳,麻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凌礼朝,麻城市********,在小说创作前期提供了不少相关数据。

熊亚兰,麻城市文联主席,在小说策划、采风、创作前期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多次参加现场采风。

熊明修,原麻城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词作家。在小说策划、采风、创作前期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并多次参加现场采风。

黄同海,博达学校书记,原教育局副局长。在小说策划、采风、创作前期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多次参加现场采风。

屈苇滨,麻城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在小说策划、采风、创作前期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并提供了不少数据。

郑重建,麻城市一中教师,文史专家,在小说采风阶段、小说创作前期做了很多协调工作并多次参加现场采风并提供了不少创作素材。

林明康,麻城市文联副主席,多次参加现场采风,并提供了不少创作数据。

李 明,麻城市编办主任、麻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在小说采风阶段、小说创作前期做了很多协调工作。

金 木,麻城市一中教师,在小说创作前期提供了不少相关数据。

刘明西,麻城市鼓楼办沈家庄村副村长,民俗专家,多次参加座谈、采风,并提供了不少创作数据。

周汝茂,麻城市公安干警,省作协会员,多次参加座谈、采风,并提供了不少创作数据。

朱金奉,麻城市乘马岗列宁小学教师,多次参加座谈、采风,并提供了不少创作数据。

董胜来,麻城市文化馆干部,省作协会员,多次参加坐谈和现场采风活动。

缪益鹏,麻城市文化馆书记,《大别山文学》主编,省作协会员,多次参加坐谈和现场采风活动。

李 敏,麻城市党史办、方志办编审,参加坐谈会,并提出了比较好的建议。

张刚强,麻城市政府办副主任,多次参加坐谈。

金仕善,原麻城市文联副主席,麻城市文化局创作干部,无私地提供了小说创作数据。

邵德艾,麻城市政府政研室副主任,参加坐谈并提出了比较好的建议。

郑 锋,麻城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参加坐谈会。并提出了比较好的建议。

胡孝枝,麻城市林业局副局长,五脑山林场场长,多次为现场采风活动提供方便。

刘荣立,麻城市文联干部,多次参加坐谈和现场采风活动。

熊宏友,麻城市南湖办文化站站长。

项绪元,麻城市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文化馆馆长。

徐志略,麻城市博物馆馆长。

鲍在祥,麻城市龟峰山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多次为现场采风提供方便。

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日初稿

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二稿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