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折腾:淡定的人生最幸福
3691500000017

第17章 有一种信念,叫做坚持(1)

坚持是生存智慧,是耐得住寂寞和命运的炙烤,“草根”一样坚定地生长。像人参,像雪莲,像灵芝,隐山逸水,一朝成就,便滋养了人生。放弃了这种生长,就成了塑料大棚中的韭菜、雪里红,色彩鲜艳,却只能下粥了事。

病蚌成珠,十年一剑

从最初到最后,没有人能想象到经历了多少千山万水,这样的跋涉,才能酿造出真实,所谓病蚌成珠,十年一剑。

1999年的时候,还没有人知道有那样的一位女作家。她端着饭盒,在嬉闹的食堂里和别人谈着卡夫卡和赛林格。她从十五六岁就开始写作,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作品。一直以来,她都有个愿望,就是能有一本自己的书。为了这个愿望,她打拼了许久。终于她存够了一万块钱,和其他的一些人合作出版了一本书。那样的一本书,对她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从此她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后,她东撞西撞地为一些杂志写文章,杂志大多是女性杂志,每一款的杂志风格都不同,为了迎合杂志的风格,她必须抹掉自己文字中的一些特色。而且她的投稿并非一帆风顺,很多稿子被杂志社毙掉,成了积压品,或者杂志社让她把文章修改成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样子。她就在写稿、退稿和改稿中耗损着自己的青春。

后来,单位的人知道她除了工资外还有稿费收入,不免心生妒忌。本来不善于应付的她,引来了很多流言蜚语和打击报复。索性她辞职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她失去了固定的工资,失去了劳保待遇后,压力接踵而来。这种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稿费不能如约而至,稿子不能百分之百的被审核通过。她不能生病,不能灵感枯竭,不能不写。尤其面对很多杂志社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她的稿费就会泡汤。当然一些杂志倒下去,还有一些杂志会站起来。就在这样的循环中,她坚持了下去,坚持下去是需要成本的。她很少逛街,不可能像朝九晚五工作有规律的人一样,可以约三五好友去超市、去市场、去百货中心闲逛。她必须要坐在电脑前,构思与众不同的情节和故事。长时间的用眼、用脑,她患上了干眼症。没有多久,她的视力开始下降,不得已她必须要戴上讨厌的眼镜。

为了丰富视野,她需要看大量的书籍和电影来开阔眼界。文字成为她脚上的一双红舞鞋,再大的压力也不能停止舞步。

在感情上,她没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去涉猎爱,她心中的爱是一朵奇葩,必须纯白得像开在清水中的粉莲花。她交往的男人大多没有那样的美好。慢慢地,她的爱就被自己搁置下来,沉在心底,变成了裂帛。走到最后,文字竟然成了她唯一的情人。

她说选择了文字的女人,就选择了寂寞的人生。没有人愿意过清心寡欲的日子,只是没有了清心寡欲,文字就少了灵动干净。

她做过编辑,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觉得做什么不重要,只要能和文字在一起,那就可以去试试看。她背井离乡去了西安,那里的生活比想象的要艰苦。一间狭小的出租房,微薄的工资,还有看不完的稿件。她每天都要起得很早去单位,中午吃简单的餐饭,下班后她就在那件简陋的房子里写自己的小说。

公司给她配置了一台笔记本,那时的笔记本是昂贵的奢侈品,她甚为欢喜。拿了两天之后,路过偏僻的胡同,就被小偷拦路抢走。生活总是那样残忍,她的快乐还在襁褓中,就被活活扼杀。以当时的工资要购置一台笔记本,需要干半年的工作才能抵消。

她报了警,却无法寻回遗失的东西。她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还债,生活陷入了窘境,这让她的心都变成了灰暗的颜色。

她依旧没有放弃对文字的执着,每天她伏案写稿,写完的稿子,再到网吧打印成文档,发给各路编辑。她节衣缩食,为了能早一天还清债务。一年后,她获得了解放。她离开西安的时候,天蒙蒙亮。她注视着西安的天空,心里默念,但愿我们不会再相见。

有了这次教训,她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创作之中,每个别人熟睡的深夜,都是她奋笔疾书的良辰。她的书,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了。这其中的辛酸,不是一语能表述的。

每一本书都是她的心血,却辗转在很多出版社编辑的手里。有过解约,有过误会,还有过被拖欠稿费。其中有个出版商骗了一批作者的稿子,出版后稿费拖欠了数年,她联系到一些作者,集体起诉了出版商,周折重重后,终于拿到了自己的辛苦钱。

和其他作者相比,她似乎还是幸运的,因为她能一直写下去。这就是文字对她的青睐,她坚守着对文字的信仰。

她一直都很瘦,这是饮食不规律造成的。有时候,看到一个故事触景生情,便抑郁得吃不安稳。文字向来都是销魂的东西,只是这样的销魂,让她越发瘦下去。她的父母心疼她,让她改行,安安生生地做个普通人,结婚生子,过属于自己的稳定生活。终于拧不过父母,她在撮合中,嫁给了一个银行的职员。起初还算恩爱,后来因为她颠倒黑白的忙碌和对感情的矫情,丈夫渐生不满。

娶了女文青,就等于和正常夫妻生活道别,他们的婚姻维持很短。

从历史上看,很多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大都选择了单身或者离异。文字需要有敏锐的直觉和全身心的投入,这就是女作家的不幸根源之一。当然她也没有逃出这种魔咒,她不再对感情抱有幻想,她觉得遇上一个人是缘分。有一种缘分,或早或晚,他会来,而她,也会等。

2011年的时候,她已经出版了30多本小说和随笔集子。她终于成为一名受人关注的女性作家。面对来之不易的成绩,她告诉自己: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是雪小禅,一位喜爱穿着白衬衣,黑裤子的感性女人。对她而言,她的生命就绽放在文字里,她的执着成就了她的今天。

人生寄语:

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一个成功的人,总是要经历比旁人更多更残酷的考验和折磨。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只能咬着牙坚持下去。在坚持的过程中,有所得,必然有所失。且失去的往往并非是你身上无足轻重的东西,可能是你的至爱,也可能是你的习惯。一根铁杵磨成针,是需要消耗难以想象的毅力的,有了这种毅力,才拥有了夺目璀璨的光,这就是成功的定义。

饱满的热情,让其放肆生长

没有热情,植物就会失去花朵,动物就会失去灵魂,热情是向日葵,在有阳光的地方生长,生长应该是浑然天成的,肆意的,可以对着一切光芒绽放。

GabrielleChanel香奈儿于1913年在法国巴黎创立香奈儿,香奈儿的产品种类繁多,有服装、珠宝饰品、配件、化妆品、香水,每一种产品都闻名遐迩,特别是她的香水与时装。

她出身卑微,12岁的时候,母亲过世。她的父亲没有因此更加疼爱她,反而遗弃了她。她被姨妈收养,从小就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在修女学院学习,在那里她学习到了精细的针线手艺。

22岁,她当上了咖啡厅歌手,与此同时遇到了两个可以帮她实现梦想的情人:英国工业家巴桑和纳粹军官卡保。

如果没有遇到那些男人,或许香奈儿依旧在某个咖啡吧,唱着了无生趣的歌。她的那段不幸的童年生活暗淡而迷茫,她介怀于自己是私生女的身份,又在修道院度过了整个少女时代。幼年的阴影,让她很早就已经知道,女人必须要在经济上独立、事业上成功,才能永远摆脱男人给予的枷锁,不至于生活上走投无路。

香奈儿很理性地把情感和欲望从身体上剥离,她和巴桑同居,同时,和卡保保持着暧昧的情人关系。她一生都没有结婚,却享受这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她的生命中,巴桑和卡保都很重要。巴桑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实业家,他热衷马术,香奈儿也成了一名漂亮的女骑师。机缘巧合,当时骑师的帽子都比头要小,戴上之后,还要拿帽针别住才能固定,于是她自己设计出了非常实用的女性帽子。她把繁冗的点缀拿掉,取而代之的是简约和时尚感,很多上流社会的女性看到这样的帽子,十分感兴趣。于是香奈儿有了创业的念头,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她明白她的机会来了。

于是她求助情人,在情人的资助下,1910年,她在巴黎开了第一家帽子店。巴桑和卡保也利用人脉,为香奈儿打开了上流社会的市场。香奈儿的聪明才智为女人开创了时尚的先河,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香奈儿的时代,她在1921年成立了品牌精品店,同年她的香奈儿五号香水诞生。

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香奈儿一直不承认她爱过巴桑,她怀过巴桑的孩子,却因为巴桑不肯与她结婚而堕胎。世界大战爆发,巴桑的生意一落千丈,不得已他抛下香奈儿携带家小流亡国外。不管这份情的归属,她终生都佩戴着巴桑送给自己的一条项链,项链上穿着一枚紫晶戒指,那是香奈儿青春的见证。没有巴桑,她也许依旧过着动荡平庸的生活。

香奈儿的另一位情人卡保,是她唯一承认爱过的男人。卡保用自己的知识和品位塑造了全新的香奈儿,他带她出入上流社会的各种艺术沙龙,结交权贵名媛。只是因为香奈儿的卑微出身,让卡保最终舍弃了她。他与一位高贵的千金成婚,此举让香奈儿对爱情大失所望。

婚后的卡保,难忘旧情,继续和香奈儿保持着暧昧关系,只是这时候的香奈儿,已经蜕变成了一位成功的女子,她的周遭尽充斥着爱慕她的男人。她深知爱情自有荼蘼时,不管多炽热的爱,迟早有凋零的一刻。巴桑是,保卡也是。

她的噩梦终于来了,保卡在一次与她约会返家的途中,遭遇了车祸。接到他死亡的消息,香奈儿闭门数日,终日以泪洗面。爱她的人,和她爱的人终有一天都会离开她。他们像一阵风,吹过她生命的每个角落后,萧然离去。她知道会有这样的一天,只是从来没想过,这样的结束,来得太早,太残酷。

她不再把大部分的热情寄托在感情上,感情变成了她的水分,需要时她接受,不需要时她离开。她的热情,依旧是事业。虽然她是个一生都需要爱情滋养的女人,有那么多人爱慕她的才情和美貌,可惜终推不开她的心门。像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沙皇二世子等等,这些显赫的人物都在她身边辉煌经过。

这个活在情性中的女子,一生都在恋爱,她骨子里流淌着对爱情的胆怯和渴望,在矛盾和痛苦中,她选择了爱自己,因为她从来都知道,爱情就像开在格拉斯田野上的茉莉花,越是珍贵,越是无可取代。也正因为她有这样的热情和渴望,才会有了那样空前的成功。她才能过无拘无束的生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从一个简朴的姑娘,到拥有庞大的王国,她无疑是一个不朽的传奇。她的爱情成就了她,也塑造了她。她把大部分的热情投注到事业上,她的勤勉,她的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在她七十几岁的时候,还是经常去公司视察工作。她觉得男人无法掌控,唯有工作能随心所欲地塑造。

直到香奈儿去世,她都未应允任何一位男性的求婚。有关她终生未嫁的原因,众说纷纭。也许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只要我爱过的男人永远会记得我就够了!

她的一生饱满、有锋芒、肆意生长。她的绽放,丰满了半个世纪的时尚。她的光芒成就了她一生的翅膀。在男人和事业上,她都做到了尽其所能的张扬。

人生寄语:

一个敢想敢为,拥有智慧和热情的典范,依靠着天赋和勤奋在男人堆里打拼。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在不幸中,坚持了梦想的归宿,她为世人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模板。不要轻易地放弃,不要随便地离开,被命运来回折腾,是为了能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价值。所以当热情来临时,请一定要坚守,相信会有那样的一天,它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千回百转,才能笑看风云

曾逼仄,就不会感受到幅员辽阔,没有历经波折,就不会有平川的气魄。我们在浮躁中回归平静,在风起云涌中笑看变迁。

熟悉罗燕的人,都知道这个女子一生流离坎坷,她是好莱坞第一个女华人制片人。她出生在乌鲁木齐,父母都是新疆大学的生物教授。因在当地找不到会说普通话的保姆,在出生6个月后,被送至上海,然而她的童年却是在外公被批斗被关押的情形下度过的。每次外公被关都长达半年以上,她则在每周末长途跋涉奔赴“牛棚”去探望外公。彼时的罗燕能歌善舞,渴望有朝一日成为令人瞩目的人。

外公平反后,出牛棚后不久即去世。从此罗燕与多病的外婆相依为命,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难当的盛夏,外婆长期频繁的病发,让她提早地体会到生死无常的巨大压力。她经常担心外婆突然就被死神接走,她更恐惧急诊医生向外婆心脏打强心针前要求的家属签字,这不是一个少女能承受的重量。

16岁她被分配到棉纺针织厂做挡车女工,三班轮流倒。那是一段自省自强的经历,通过自学,她很快成为沪东工人文化宫话剧队的活跃分子。她觉得她的生命不该浪费在这枯燥的工厂里,她应该有光明的未来和前途。就在恢复高考后,罗燕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在4800名上海考生中,罗燕成为录取的20名幸运儿之一,她完成了人生的第一级跳跃。

好景不长,外婆在罗燕大二时去世,她从此便彻底自立。她要自己照顾自己,面对任何的状况,她不能再让外婆为她分担喜怒哀乐,因为外婆已经不在了。她是个好强的女孩,从大二到毕业,她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罗燕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人艺当演员。作为演员,她辉煌过,成功过。她演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偶像。其中有一部电影还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在很多人看来,她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她也一度觉得,那就是她人生的顶点。可是她并不满足,一个处在顶点的人,势必会走下坡路。很多例子证明,红极一时的明星,就像流星一样,迟早会陨落,她害怕看到这一天,于是在出国潮来临时,罗燕用出演电影获得的奖金800元支付了上海外语学院出国人员培训部的学费。

半年后,她怀揣60美元赴美留学。当时她的英文仅限于小学课本水平,说话甚至不能成句。为支付生活费,罗燕在美国干过餐厅招待、保姆、清洁工、保安等工作。只要是能接收她的地方,她统统不在意到底有多辛苦。有时候,她经常打完一份工,要连赶着去打另一份工。她最艰难的时候,倒到床上就立刻入睡。同时,为保持在美的学生身份,要上四门非母语专业课。门门功课成绩必须在B以上,否则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奖学金将失去。而没学费意味着将失去在美国的合法身份。因此她需要拼命打工,拼命上学。她没有钱买自己的电脑,就通宵在学生电脑中心进行学习和训练,去写读比母语慢10倍以上的论文及规定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