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菜根谭》学生活
3689800000024

第24章

解读

目下年轻人,经常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相祝福;这话细想大有哲理,正是所谓“胸中自天地”。发落齿疏,是人生必经之事,不需伤悲;而鸟吟花开,是彼固有情事,吾人引为美景,是“胸中自创天地”。一层想入一层,真可以做假。假可以当真,虚者实,实者虚,世事有什么值得矫饰做伪的呢?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原文

欲其中①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②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③不知其喧。

注释

①中:心目中。②虚:中空无所有,指没有物欲。③朝市:早晨的市场,即交易特别热闹。

译文

追求外物的欲念存在心中的人,能使平静的心湖掀起汹涌的波浪,即使身处在山林之间也不能使内心宁静;心中没有物欲的人,在酷暑之中内心仍觉得清凉,置身喧闹的场所也不会感觉吵攘。

解读

“心中的欲念正在炽烈地燃烧着”、“眼前的钞票即将到手,双眼几乎喷出火来”等,一些形容欲念的字眼,往往少不了“烈”字,我们拿来和这章参解,可能高喧“阿弥陀佛”吧!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原文

人情世态①,倏忽②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③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④,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⑤,便可解却胸中⑥矣。

注释

①世态:世间的种种形态。②倏忽:忽然,很快。③尧夫:宋之大儒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号安乐先生,修物理性命之学,终生不仕。殁于神宗熙宁十年,谥康节。著书皇极经世画六十卷、现物篇、渔樵问答及伊川击壤集二十卷等。④伊:他。物质的他。⑤观:考察,观察。⑥胸中:即悬念、系累之意。即蟠踞于胸中的系念。

译文

人情世故千变万化,不应过于认真固执。邵尧夫说:“昔日的我在昔日是与我亲近,而今已渐渐疏远了,今日的我又与我亲近,而他日将变成谁?就不得而知了。”若能常常如此想,自然就可以解除胸中怨恨苦闷的束缚了。

解读

人们连自己都不能保持原状,而时时改变,那就难怪人情世事也会瞬息万变了。若能了解这个道理,则自然除去“我执”的偏见,而无往不利、享受快乐人生了。

闹中取静冷处热心

原文

热闹①中着一冷眼②,便省许多苦心思③;冷落④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注释

①热闹:喧哗骚乱,尘市的景色。②冷眼: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事物。③苦心思:苦心焦虑。④冷落:凄静冷漠。

译文

人在喧嚣吵杂热闹的场合里,用一点冷静的眼光观察事物,就会省去许多的痛苦心思;在冷落的境遇里,若能对周遭事物存着一份开怀热切的心。便能增添许多的真趣来。

解读

当事务繁杂不堪时,当以冷静的头脑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如果事情不能如理想般地进行。而陷入冷落、失望的境遇里,这时千万不可自暴自弃,一定要再接再厉,以积极的行动冲破难关,如此爱惜生命,才能创造出乐观进取的人生!

心地能平稳安静触处皆青山绿水

原文

心地上无风涛①,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②,触处见鱼跃鸢飞。

注释

①风涛:风浪。涛,大波浪。②化育:谓天地之生成万物也。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译文

心田上没有风浪(烦恼),到处都有青山绿树祥和的气象。本性中有化育之心(仁),举目都像鱼跃鸢飞的自在。

解读

这里讲的是人在知足时对外物的感觉。本分随缘,事不强求,不但能够没有烦恼、没有忧愁,还可以使人在悠然自适之际,觉得触目所见俱是可喜可爱。庄子游于濠水之上,见鱼儿游于水中,不觉有“乐哉鱼也”之叹,就是因知足而得于胸中所触发的。

活学活用

冷静对待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瞬间就可以有万般变化,对此,要看得破。一个人唯有把该看破的事情看破,才可以摆脱烦恼,去掉胸中的障碍与隔膜。如果不能冷静地对待世态变化,随意发牢骚,就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唐朝王叔文实行改革的时候,不但惹来一批宦官的嫉恨,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群臣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名官员,都被看做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等人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区当司马,历史上把这八个人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

“八司马”当中,有两个是有名的文学家,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个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两人在那里一住就是10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觉得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柳宗元调回长安,准备让他们留在京城做官。

刘禹锡回到长安,见朝廷官员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心里很不舒坦。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些桃树。那时候正是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吸引了不少游客。有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刘禹锡心想:到那里去散散心也不错,就跟着朋友们一起去了。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就出名,这篇新作品一出来,很快就在长安传开了。有些大臣对召回刘禹锡本来就不满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就细细琢磨起来,里面到底有什么含意。也不知道哪个说,刘禹锡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

这一下子可惹了麻烦,唐宪宗对刘禹锡也很不满意。本来主张留他在京城的人也不便说话了。刘禹锡又被派到播州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似乎是提升,但是播州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刘禹锡家里有个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如果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老人肯定受不了这个苦。

这时候,柳宗元被朝廷改派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得知刘禹锡的困难情形,决心帮助好朋友。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他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诚,使许多人很受感动。后来,大臣裴度也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刺史。以后,刘禹锡又被调动了好几次。过了14年,裴度当了宰相,才把他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节。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有心旧地重游。到了那里,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和野葵,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云: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认为他又在发牢骚,挺不高兴,在皇帝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过了3年,又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刘禹锡两次遭贬,都因为对世情不满,有感而发。他在面对世态炎凉时,不能冷静对待,所以仕途总是不顺。

当我们遭逢了种种世态炎凉的境遇时,千万不要冷嘲热讽,大发感慨,我们的不平之言很难起到大作用。最好的办法是以冷静的态度平心静气地做事,让事实去证明那些人的错误。

虚伪之人身败名裂

古人所谓的君子,都是自身行为可以作为民众表率的人,他们满腹经纶、深明是非、能辨善恶。但如果君子用自己的学问去做奸诈的事情,就是假善人、伪君子。这种行为比小人犯罪还要卑鄙龌龊。

古代篡汉的王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大臣王政君照顾王莽。公元前22年,汉成帝封王莽为黄门郎,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升为射声校尉。他的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8年后,38岁的王莽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公元前7年,汉成帝薨。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儿子自杀偿命,得到世人好评。

公元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一年后,汉哀帝无子而薨。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受到了朝野的拥戴。公元1年,王莽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公元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第二年,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他因为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享受和皇帝一样的待遇。

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2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公元6年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王莽一直假意拒绝,终于在公元9年,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做皇帝的先河。

白居易有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庄子说:“贼害最大的,莫过于德中藏有私心而心眼有所遮蔽。到了心眼被遮蔽时,就要坏事了。坏品质有五种,心中的品质为首。”王莽的做法,正是伪君子的做法,他本身居心不良,却把自己伪装成君子,还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和效仿,他的行为也就成了小人之举。

虚伪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真正拥护和尊敬,当虚伪的面孔被人揭穿时,就只能得到身败名裂的下场了。

贪小便宜终吃大亏

俗话说:“贪小便宜吃大亏。”我们行事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只看到利而忽视了背后的害,只重眼前、目光短浅的人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战国末期的楚怀王,就是一个不懂得将眼光立足长远的人,他的悲惨下场,也正是自己目光短浅、利令智昏所致。楚怀王和齐王相互结盟,共同抵御虎狼之秦。秦国非常担心两国联盟,就派张仪出使楚国,让他想办法拆散楚国和齐国的联盟。

张仪到达楚国后,使用重财厚礼收买大臣靳尚,使他感恩于己。又在他的帮助下,成功以商于之地600里的代价说服了楚怀王与齐国废除盟约。

此时,屈原早被疏远,楚国的廷上剩下的多是谄媚的庸碌之臣,唯有谋臣陈轸满面愁容,忧心忡忡。他竭力规劝楚怀王,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却根本听不进去,他打断陈轸的话,还将他赶了出去,陈轸只有默默长叹。

楚怀王唯恐张仪产生疑虑,从而失去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给了张仪丰厚的馈赠,并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这个不速之客。并且当即宣布,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往来。然后,派将军逢丑父随张仪至秦,讨取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失足坠车,摔伤了腿,卧病不上朝。一直等了三个月,逢丑父仍未讨到土地。于是,逢丑父便投书秦王,申明前约。秦王说:“如果真有前言,须待齐、楚绝交之后,才可践约。”逢丑父无奈,只好派人将消息转告楚怀王。楚怀王深恐绝齐不深,惹得秦国不满,便挑选了一位强悍的勇士,手持楚国符节,匆匆赶赴齐国去辱骂齐王。

齐宣王见楚怀王如此背信弃义,而且派人骂上门来,不禁愤怒至极,于是,他决定报复楚国。不过,齐宣王非常清楚,光凭齐国的力量,不足以战胜楚国。尽管齐宣王极不情愿与秦国联盟,但目前只能走这条路了。他要抢在楚国前面,率先与秦国交好,并约秦国一同进攻楚国。

张仪见大功告成,这才上朝理事,告诉逢丑父说:“我有奉邑六里,马上献给楚王。”逢丑父闻之愕然,仍据理力争,张仪一口咬定是6里土地。逢丑父明知被欺,却已无可奈何,只得归报楚王。楚怀王正迷醉于扩大疆土600里的美梦中,闻逢丑父空手而回,细说原委,怒不可遏,盛怒之下,已失去理智,命大将屈句率精兵10万,进攻秦国,结果大败而归,损兵8万,还失去了丹阳、汉中等地。

楚怀王因为想贪得秦国的600里土地而毁楚齐盟约,结果反被秦国利用,最后不但没有得到土地,反而损兵折将,失去领土。世上没有轻易可得的便宜,贪小便宜的人会吃大亏。

贪婪之心不知满足

古语有云:“知足者长乐。”老子说:“知足者富。”这都是在告诉我们,懂得知足的人就是最富有的,因为他不会有任何担忧。而对于那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来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永远都不满意,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得到更多的东西,最终酿成灾祸。

清朝同治年间,浙江鄞县县令段广清在一次出巡的路途中,看到了一群人在围观一个农民与一米店老板当街吵架,他就停步询问原因。

原来,这个农民在进城时,不慎踩死了米店老板所养的一只小鸡。

见此,米店老板揪住了这个农民,以这个小鸡是特别的品种,只需再养数月,就可长至9斤重,按1斤鸡肉值100文钱的市价来计算,坚持要农民赔偿900文钱才行。

但农民身上仅带了约300文钱。于是,双方一语不合,就当街争吵了起来。

了解了原委后,身为父母官的段广清不动声色地对农民说:“你走路不小心,踩死了别人的小鸡,理应赔偿。他要求900文钱的赔偿费,并不过分。你现在所带的钱不够,可以将你穿的衣服马上拿去典当嘛,如果还不够的话,我替你补足。”

农民迫于无奈,只得将衣服典当了,得了300文钱,再加上段广清补足的部分,米店老板心安理得地收下了这900文钱的赔偿费。此情此景,农民及旁观者心中不平,只是敢怒不敢言。

正当米店老板拿钱欲离去之时,却被段广清叫住了:“你的小鸡虽再养数月,就可重达9斤,但它死时,实不足9斤。人人皆知,养肥1斤鸡需1斗米。现在你的鸡死了,可省下9斗米,既然你获得了别人的赔偿,看来,你也应将这省下的9斗米还给人家才合理嘛。”

闻此,米店老板无话可说,更不敢抗命,只能乖乖地向农民交出9斗米。

此时,这个农民与旁观者,才恍然大悟,意识到段广清巧惩贪婪狡猾的米店老板的良苦用心。因为当时买一斗米的钱,就可买五六斤鸡。

这样,双方的争执就平息了。贪婪的米店老板,这回是赔了鸡又赔了米,还招来了邻人的冷嘲热讽。

知足者常乐。我国古代有个隐士叫荣启期,穷得90岁还没有一条腰带,用野麻搓一条绳子系腰,但他却能从容潇洒地弹琴。孔子的学生原宪的衣服补丁撂补丁,脚上的鞋也前后都是窟窿,可他仍然悠闲地唱歌。古希腊哲学家拉尔修,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完全没有什么享受的欲望,当他看见一个小孩儿在河边用双手捧水喝,喝得甜滋滋的样子,他干脆把自己仅有的一个饭碗也扔掉了。

不去欲就不会知足,一个过于贪婪的人永不会满足,时时处在渴求和痛苦之中。腰缠万贯的富翁可能还是若有所失,仅能免于饥寒的人却可能觉得样样不缺。从心理感受来说,真富有不一定要钱多,只要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