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上海副市长黄菊同志(现在是上海市市长)极为理解张瑜的追求。他支持她出国留学。他作为普通观众,也是张瑜的影迷,他还请张瑜为他签过名哩。
黄菊副市长先做了上海市的工作,又做通了文化部的工作,终于让张瑜顺利地办了出国手续,顺利地登上了飞往旧金山的班机……
既然下决心舍弃鲜花、掌声就要耐得住寂寞、冷清,就得修心、苦读要在美国深造,进大学,首先要过语言关。
对学习英文,张瑜小时候就甚为喜爱重视。但到了美国后,她便深深感到水平还是太低,后悔在国内学得太少,抓得太晚。现在,只有急起直追了。
张瑜在旧金山的一所英语补习学校就读。因为她的担保人王万菊女士就住在这里。张瑜在她家寄宿。
王万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创办人王兴吾的孙女。她与她的丈夫都是医生,在旧金山开诊所。她是张瑜的好朋友。她与她丈夫均十分热心支持帮助张瑜出国留学。她的弟弟也为此出了力气。后来张瑜自己要租住房时,他就四处奔波,帮着寻找合适的房子。
王万菊大夫居住的地区,是个富裕的美国人公寓区,华侨极少。王万菊一家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各人都十分忙碌,极少有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关注张瑜,在学习语言上难以多给予帮忙。张瑜的学习环境条件有限,也就更艰难些。
在语言学校进修了半年时间,主要学习语法和听力。张瑜自然拚命苦读。吃饭、睡觉、走路时,也是满脑子的英语单词,耳朵里只响着英语的朗读声……每天,生活里除了英语,似乎就没有其他什么内容了……
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过去在中国影坛中日日夜夜被人拥着捧着的辉煌场面,形成了一个极为强烈的反差对比,每时每刻都显得那样地冷清、寂寞、孤单、枯燥、毫无生气……她的心犹如一下子掉到了冰窖里一样,她的精神世界出现了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再也看不到鲜花,听不到掌声。没有了观众影迷的欢呼,握手,请求签名留念的热闹景致;没有了记者的追访,镁光灯的耀眼;没有了报刊的赞美文章和大幅照片……而这些,过去有时她是受不了的,甚至极为心烦,还会不自禁地生出一种反感……时过境迁。眼下,反倒出现了一种留恋的心态。
不过,张瑜很快便理清了紊乱的心绪。她明白自己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尤其是个女人,是个年轻的女人,难免有时会被“虚荣”蒙住双眼,为某种“满足欲”所左右……
现在,既然下决心出国踩造,既然下决心舍弃鲜花、掌声,就得要耐住寂寞、冷清,就得修心、苦读,方能修炼出正果……
环境的改变,周围的陌生,使张瑜的性格慢慢从外向型变为内向型,话语少了,成熟感强了,显得内秀而矜持……
出国留学时,张瑜申报的是旧金山州立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是中国人,外国学生部的负责人也是华侨。他们热情地欢迎张瑜到那里就读。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张瑜几经转学,没能使这两位热心人如愿。为此,她甚为内疚。美国的大学,大约分为三类:国立大学、州立大学、私立大学。在美国,只要你学习成绩不错,条件较好,转学菲常容易办。张瑜最后转到南加州北岭大学的电影学院,学习编导、制作等专业。
读大学初期,张瑜仍然住在王万菊家里。她与她的女伴——表姐王立平,一起去上学,每天早出晚归。清晨六点多,天刚蒙蒙亮,便得起床涮洗,去赶班车。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以前的生活习惯是夜里工作得很晚,睡得很迟,第二天上午则睡觉。这是一般影视演员、歌唱家等表演艺术家的生活规律。现在突然翻了个个,要天天早起,很是适应不了。清晨每每睁开惺忪的双眼时,头脑仍然很不清醒。稀里糊涂地赶去坐车,眼睛都有些睁不开,如同梦游一般,甚是痛苦……在班车上颠簸,还像仍在睡梦中一样…
午餐在学校简单对付一下就是。生活简朴得很。一般,下午二三时,便上完课了。但此时还没有班车,只好在学校的咖啡厅看书坐等。顺便喝点咖啡,吃点三明治。久而久之,老喝咖啡,老吃二明治,就觉得咽不下去,有时会恶心、倒胃口的。但生活就是这样,你只好面对!
有一回,因为办别的事,张瑜和她的女伴错过了班车,“打的”打不起,只好用两只脚步行回来。她俩一边走一边聊天。走着走着,天都黑下来了。为了抄近路,她俩穿过树林,踏上小路,飞快赶路。四处僻静得很,两个女孩子顿时觉得有些心跳起来,担心遇到什么意外。她们便大声说话,大声唱歌,以此壮胆……好在那里的社会治安不错,她们安全地回到了家。
后来,张瑜的经济条件慢慢好了起来。她先是租房子住。她们前后搬了七八次家,因为转学,要靠近学校些,还有为了找房租便宜些的,常换住房。换住房也是一种癖好,追求新鲜感。在美国找房子很容易,看一看街头巷尾贴的“小广告”,就随便可以租到房子。后来,张瑜买了自己的住房。接着,又有了自己的豪华别墅,并买了两辆小轿车。她们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了。她的女伴一直陪她住,陪她一起上学。
张瑜读书的办法有时也是用笨办法,死记硬背的。尤其是政治和哲学,她时常把大片大片的文章全都熟背了下来,以应付考试……考试时,是出四五个题目让你选答两三个题。如政治课,张瑜就选答过“民主党共和党的区别”、“中美关系”和“现任总统的执政方针”等等。对美国的历史和现状,张瑜特别感兴趣。她对美国的社会结构、生活状态、人物心理都做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她特别关心新闻和社会问题。她天天看“国际新闻联播”节目,关心美国两院每时每刻地在争论什么大事,还有经济方面有什么新动向等等,看新闻已养成习惯。后来到祖国的台湾,到中国大陆仍然坚持每天看新闻,充实自己,扩大视野……
一起上课的同学大多是来自欧洲的年轻人,有瑞士的、法国的、荷兰的,彼此相处很好。几位教师对张瑜都很热情,真挚地教她,帮她。张瑜读书很卖力气,上课时,聚精会神的,与过去在国内读小学中学上课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从不做小动作,头脑不开小差。
“张瑜,你上课时总是瞪着两只眼睛对我微笑……好象每天都在白日做梦似的……”有一次,一位男教师对她开玩笑逗趣说,“不知你是什么意思?”
“我在注意听您讲课,没有什么意思。”张瑜也乐了,幽默地笑着,“我心里只想着课本里的东西,别的什么也不想……”
“唔,那是我的脑瓜子出了毛病?我自己精神上先开小差了?”
“上帝才知道……”
“哈哈哈!”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你读书这么认真,很令人感动。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开小灶,另外为你做辅导。”老师真诚地说。
“十分感谢。如果有难题,我一定找您辅导。”张瑜说。
上美国历史和写作课时,张瑜的英语听力水平还不高,时常感到吃力,不得不下课后还得找老师补习。老师也不厌其烦地指导她,她进步很快。最后,考试均得了好成绩,全是A。
一位小个子美国老师和同学们关系很好,也很关心张瑜。有一回,老师请同学们到他家做客,张瑜也去赶热闹。老师的家里养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同学们一进门,便都喜爱上了这只小宠物。
“嘿,老师,这只小可爱叫什么名字?”同学们问。
“steamed bread(馒头)。”教师回答。
“很有意思。”张瑜与同学们听后都乐了。
“老师,请您给张瑜小姐起个美国名字好吗?”一位同学建议道。
“太荣幸了。”老师说。
“起个什么名字呢?”张瑜问。
“你的名字瑜字的发音,近似英语的你(you)和年轻(young)……你的性格不太活跃,那么内秀……让我好好思考一下。我想,得为你起个淑女型的名字……”
五年大学学业的艰苦奋斗中,除本科课程外,张瑜还选修了许多有趣的课程,如宗教、数学、化学、环保和电脑等课程。这都是些陌生而难学的科目,对张瑜这个只读到初中之后就全心扑在电影表演艺术中的年轻女孩子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是,她对每门学科都学得很拚命,而且进步很快。她的理解力很强,很有灵感,又能吃苦,所以,不论什么再大再难的障碍,她都能跨越过去!
奇怪得很,张瑜对宗教学特别感兴趣,也学得很出色。教宗教学的一位女老师读了张瑜关于宗教方面的几篇论文后,赞叹不已。
“你很有慧根,应该专心来读宗教专业。”女教师对张瑜建议道,“不要修电影专业啦。”
“有慧根?也许吧。”张瑜笑着说,“我的一些朋友也这样说过。他们说我前世可能是个出家人。我的确也从心底里喜欢宗教……可是,学宗教,没有多大出路呀?”
“这个?”教师被问住了,“你说的出路,指的是什么?”
“我需要事业,可也需要挣钱呀。宗教能挣到多少钱呀?宗教,更多的是讲人性,讲奉献……”
教师语塞了。
“虽然我喜欢宗教,但从事业出发,我可能更喜欢电影。”张瑜继续深谈下去,“宗教的学问的确很深很丰富,内中有很多人生哲理。但那都只是信仰……况且,我还有不少疑问……”
“你有什么疑问?”
“例如,你认为上帝是否存在?世上是否有神灵?”
“这个很明白。宗教是一种信仰,只要你信上帝,上帝就在你身边……”
“这个我明白。就像中国的佛教里说的那样:佛在西天,佛在心中,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不过,张瑜对宗教学方面仍然投进许多时间和精力。《圣经》的英文中文本,她就读了好几遍,也常去教堂做礼拜。她经常抽空去参加黑人的一些宗教活动。她极为欣赏他们活跃的宗教仪式,又唱又跳的,十分热闹。
她去看过许多佛教的庙宇和******的建筑,每每都要在那里细细观察研究一番……
张瑜对哲学、心理学和文学也特别感兴趣。在哲学方面,她更喜欢西方哲学;同时,对中国的古典哲学,如周易,也有所研究。在文学方面,她更喜欢传记文学、纪实文学。
张瑜对画画也很有研究。她很爱欣赏美术作品,一有空就去看各种画展和参观一些收藏世界名画的画廊和博物馆。有一回,她陪国内去的亲人参观一个抽象派画展,大家都看不懂,也不想多逗留。可她看得十分入迷,还耐心仔细地为大家讲述她的理解和看法,教别人如何欣赏……
张瑜重视知识的积累。她认为搞电影的人应该精通各类学问,因为世上有不少学问是触类旁通的……
张瑜把大学的126个学分,比喻为一件或几件毛线衣的活儿,得耐心地不厌其烦地一针一针地去织出来。她说:“我每天在那儿读书,如同坐着打毛线活一样,必须一针一针地仔细去织,不得马虎,不能偷懒,不然就织不出好的高质量的毛衣来!”
读电影专业的主课,她当然得心应手,甚为轻松。但是,对数学、化学、环保和电脑课,她就很头痛。过去没有基础,无从下手,一切得从头学起。这些课程,就是看中文课本都看不懂,何况是英文课本!她读得很苦很苦。常常因为看不懂,又心里着急,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真想把课本扔到一边去,不再读它……可冷静下来后,又拣起来再看。有时,为了弄懂一个问题,往往连吃饭、睡觉都忘了……为了学好化学课,她天天翻英汉化学专业字典,硬是把一本《化学》课本翻译成中文……
“没有见过这样读书的!”同学们赞叹道,“张瑜哪像个电影明星呀!简直是个书呆子!”
基础课的学分比较低。学完每门课才能得3分。二十多门课,才能凑到六七十分。但她耐心地啃着书本,如同蚂蚁啃骨头一样……五年来,她读书都读出了个“近视眼”啦。苦尽甜来。她觉得每完成一门课程,就在她眼前打开了一座丰富多彩的全新的知识宝库。除了化学课总分是B之外,其他课程,门门得了A。她是个优秀生。她得到了浙江同乡的优厚奖金。同时获奖的,还有郎平等中国留学生。
张瑜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到了美国,便坚持每天记日记,直到今天。近十年来如一日,几乎没有漏掉一天。即使忙于拍片或其他什么事,来不及写,之后一定会抽空补写的。她的日记,写着她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学问和对生活的感受,尤其着力倾心于写她的内心活动……她的日记是她的一方神秘的世界,从来不给任何人看,连她最要好的亲人和朋友也没有看过她的一则日记。多少次,多少记者请求她公开一些日记,哪怕是一小部分或几行文字,也都是被婉言谢绝了……她的日记,至今已写了十几大本。厚厚的硬皮本子,摆在桌上,如同几部大著作。这是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将来的一天,她会以“自传”的形式公布于世的。
为了集中精力读书,在美国,张瑜拒绝了一些制片商和导演的邀请。五年中,这么漫长的时间,要耐住寂寞,对一个人来说,足十分困难的,尤其对张瑜这样一个原来到处被簇拥的明星来说,更是不容易……有时,特别是在观看资料片、参加电影节和各种活动时,看到影星们的风光场面时,对她的心灵触动就更大,一种被人遗忘的失落感不可抗拒地向她袭来……她的内心斗争有时是十分剧烈的……她必须坚强更坚强些……终于她没有动摇过,没有出来参加拍过一部影片。
她必须痛苦地把拍电影这道门堵得严严实实的!
她明白,如果稍有动心,一走进摄影棚,她的心就很难再收回来,她的学业就要半途而废!在美国,别人的这种教训已经不少!要沉默寂寞五年,是痛苦的,而且是漫长的痛苦!但她必须承受这个痛苦!她确实已经“修炼到家”了,耐着性儿不受“高片酬”和“虚荣”的任何诱惑,甘心于寂寞……《大班》等影片,早些时候,曾经来请张瑜出山。但她谢绝了……当然,拒绝接受拍片,还有另外一些原因。她觉得许多美国影片中描写的东方人的角色,大多均是“低人一等”的小角色……在影片中的人物,不能很好的代表东方人、中国人的真正品格……她觉得,“好莱坞”不是亚洲人的“世界”。中国的大明星到那里去演个小角色,只有几句台词,更是不能接受的。她有她的“自尊”,她的事业和观众在中国……她有自己的追求……她必须首先补足精神营养,打下更坚实的艺术基础!
虽然读书学习很紧张,但张瑜并不死板。她和她的表姐——女伴很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总是想办法轻松一下,把生活充实得丰富一些。早点,一般是用西餐,牛奶面包之类的。有时,她们会自己上街去采购,回来自己下厨做饭做菜,大多做中国菜。她俩看着“中国菜谱”的书照着做。朋友来多了,菜不够,就叫餐馆送菜,买比萨饼等……请朋友和同学来一起聚一聚是经常的……来聚的大多是在美国的中国朋友,尤其是艺术界的年轻朋友,如陈冲、吴天明、赵静(赵丹的儿子),还有白杨的儿子。从北京电影学院出去的其他朋友也常来聚。他们大多是学电影和音乐艺术的,还有学美术及其他专业的。陈冲是张瑜的好友,来往不少。陈冲已在1993年结婚,先生是在美国的上海人,是一位医生,很有才干,很富有……
平时,上午去上课或者到她的公司上班(张瑜后来自己开了公司)。下午还是那样……过周末时,会设法出去郊游或参观,甚至出去玩两三天时间,彻底让脑瓜子空白一下,彻底放松放松……这种外出的时间,她们是精心算计出来的。美国的大学,星期五六两天都不大上课,加上星期天,就有三天时间,然后,她们在选修一些科目时,有时又有意地不选修星期一的功课,这样,就可以连着四天不上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