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精神
3677500000118

第118章

其二:群威群胆追擒歹徒镇邪恶

——省城街头又现见义勇为大场面

记者陈钢

面对手持尖刀、丧心病狂的歹徒,一股英雄气在几名正直的汉子胸间,他们毫无畏惧迎上去,几经奋力搏击,终于将歹徒制服,扭送公安机关。这是6月15日在省城街头出现的一幕。

6月15日下午6时许,在南三条市场,劳累了一天的19岁湖北女子小彭收拾好摊位,清点了钱款放进挎包,急匆匆地赶往她在任栗村的住处。此时,一双邪恶的眼睛盯上了她,悄悄尾随她上了路。小彭对此浑然不知。当她抵达住处开房门时,她的挎包被人猛地一拽脱了手。她回头一看,一个男人抢了她的挎包正在逃窜。她大声呼喊抓歹徒,并和闻讯出屋的母亲一起向歹徒追去,两人边追边喊。追到建安路时,正在路边乘凉的任建华、任建秋等人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追击歹徒的行列。歹徒慌不择路,逃到了安四巷行安里这条死胡同。当跑到尽头时,见无路可逃,歹徒凶相毕露,转身掏出了一把刀子,晃着对追来的任建华等人咆哮:你们少管闲事!啥叫闲事?任建华一边严辞斥责,一边抄起半截砖头向歹徒掷了过去,一下子将歹徒砸倒在地。没想到那家伙还挺强壮,迅速爬起来,又欲逃窜。此时,任建秋一个箭步冲上去,从背后死死抱住歹徒,任建华、任建志同随后赶来的三四名群众一拥而上,将尖刀夺下,将其制服,押到了公安机关。

据初步审查,该歹徒姓邵,20多岁,东北人。其犯罪事实正在调查之中。

看了这两条新闻,不禁联想起有关生态环境的事情来,这两年,经常有新闻说,某某湖泊,原来绝迹的什么鸟又飞回来了;什么地区,又发现了久违的动物。这些迹象说明,一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恢复,生态问题得到了控制。而石家庄市的这两条新闻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它说明我们曾经拥有的风和日丽的人际关系和燕赵儿女特有的嫉恶如仇义薄云天的气概又重新回来了,而这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都说明了一个原因:石家庄人的文明素质正在不断提高!

许多年前,一个叫严复的历史老人面对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提出了治本论。他认为收大权,练军实,通铁道,兴商务这些军事、经济上的改革,都是标而非本;而民质,也就是国民素质才是根本。倘若民众素质不提高,即使再先进的政治制度移植到这样的土壤里也会淮桔为枳,异样变味。因此,尽管严复老人的治本方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在今天,却是正逢其时。当亿万民众文明素质普遍提升的时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采访手记(24)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使用了社区这个概念。腾尼斯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人们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之后,西方社会学家又对社区提出各自的解释,有人理解为社会团体,又有人理解为生活组织,也有人把它称之为小社会等等。一般说来,社区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亲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人群。它有一定的区域界限或具有一定的特点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它有着地缘、气候、民情风俗,地方文化所浸润感染的归属特征。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包含了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类现象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证实。真正的社会概念还要求它应该具有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社区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范围、功能、作用,内容都在不断变化,尤其是作为工业化成果的城市社区,它的作用也因人们的社会化程度更高而变得十分重要。

在中国,社区是一个长期被人忽略的词汇。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都在所属的企业或单位组织中进行,社区只有寄宿或客居的功能,同时条块分割的体制使得社区组织获得的权利资源十分有限,人们自身利益的获得和维护很少通过这一级组织来实现,因此,社区一直没有完成人们的心理认同。加上诸多限制,社区严重发育不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等等更是无从谈起。今天,由于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生活呈现多元性发展,社会主体的社会性、自主性日益增强,更多的社会成员从以往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越来越多的人回归社区,于是,社区作用开始浮出水面。

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是笔者所采访的第一家城市基层组织。所谓社区的认知和解读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笔者在海珠区文明办副主任朱美英的引领下来到南华西街,并且参观了几个颇具古典色彩的街道。说是古典,是说它的街道民居大都像是年代久远的建筑,这些高门深宅防范严谨的土木结构里,渗透着南国人民生活的智慧。这些街区,笔者似乎在电影《鸦片战争》和旧时画报上见过,只是穿行其中的人们变了模样,脱去了长袍大褂,剪去了辫子。文明办的同志告诉我,这就是广州人过去居住的地方,这样的街道,如今在广州也不多了。给你们看的目的就是给你一个真实的西街,虽然它的一切并不现代,但是它却创造了华南第一街的美誉。

广东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省份,广州则是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它最早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广州人较之内地领略市场经济的年头要早许多,他们曾经先天下之忧而忧,也因此先天下之乐而乐。南华西街党委书记郑金胜、副书记唐小梅告诉笔者,如果从年头算起,他们应该是新中国第一代下岗工人,在八字方针工业调整时期他们就相继离开了各自的企业,回到了街道,干起了居委会的工作。那时是1964年。他们那个时候似乎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别人都在享受着体制内的快乐,但他们却被计划经济列了出去,成了另类。而那时回到街道,就像见不得人似的。我们经常听到处分人时的一句话叫遣返原籍,就是这样的意思。因为街道就是一个市民的老家,是他的窝,是他再也不能往后退的地方,是一个人的终点站。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在街道干往往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然而,郑金胜和唐小梅他们就是在没有出路的地方找到了出路。

南华西街是个老城区,居住拥挤,街道狭窄,在0.2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住了3万多人口,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设施落后。街上的小学是区管,中学是市管,商店归商业部门管,工厂由主管部门管。而街道只管汤汤水水鸡毛蒜皮,既无权力,又无资金,这样一个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基层组织,怎么能有所作为呢?

那时,围绕在郑金胜和唐小梅身边的大都是老弱残兵(病),这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可能就是没有退路的缘故,人们把惟一的希望寄托在街道,就像一退再退的士兵,而街道就是他们的最后一道堑壕。这里要不就是绝境,要不就是再生之地。和当时风风光光的国营企业人员相比,他们有些早熟。他们过早品尝了孤独和无助的滋味,同时也真正认识了生活的真谛。他们是新一代痛苦的人,但决不是新一代可怜的人。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未雨绸缪的时候,南华西街的人们已经完成了心灵历练,从而很快就扬帆出海,成了改革初期第一批赶海的人。

这一段时期,可谓南华西街卧薪尝胆的时期,也可以说是磨剑的时期。十年磨一剑,到了1979年,街道的全部利润达到90万元,凝聚了南华西街十年心血,也正是有了这90万元,才有了原始积累,为赶上下一班改革船舶扬帆出海购买了船票。

上了船的南华西街很快就显示出来他们的不同凡响。从1979年到1984年的5年时间里,他们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利润达640万元,比过去增长了6倍,他们尝到了甜头。1985年,他们又花了70万元从日本引进一套电脑控制的全自动彩色冲洗机,花35万美元购置了大型注塑机设备,继续扩展自己的工业项目,使自己经营的项目达到14大类,品种3000多个,独立生产的产品有266个,七成产品远销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就在他们经济上厉兵秣马继续冲击的时候,而另一条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也同时启动。南华西街从1979年起就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建设一起上,在第一个5年里,有利保证了经济建设腾飞的翅膀平稳健康地飞行。这个尝试使南华西街党委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从投入来算的话,南华西街用于文化设施等项目上的资金有80多万,这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超前投入了,正是这80多万的投人,才换来另一个640万元的利润!因此,人们称赞南华西街是抓了两个中心,创了600万利润。这两个中心就是南华西街的文化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等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他们通过这两个中心,基本完成了青工脱产政治轮训任务,组织了50%的青工参加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70%的职工参加了文化、科教培训,通过培训,使三级以上技工从原来占总数的10%增至60%。他们还举行年度运动会,每年一届。由南华西街组成的街道职工运动队,在参加全市街道职工运动会时,曾一举囊括了全部竞赛的冠军。他们重视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选拔,除了每年拿出2万元搞智力投资外,还拿出10万元办文化中心和图书馆。他们提拔了60多名年轻有为、有文化技术专长的业务、技术骨干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聘请了一批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有识之士当街道的文明建设顾问,并且还派到省内外去学习培训。街道大抓净化、绿化、美化,有近70%的居民成为五好家庭,基本实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青有所学,幼有所管,婴有所托,残有所辅。至此,南华西街一时名声大噪,成为广州市闻名遐迩的街道。有诗人赞日:绿街花巷阳春景,此是珠江第一街。

从1979年算起,距今整整20年过去了。这个既抓经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的街道,当时给人们凸现了另外的意义,这就是社区存在的意义。那时人们的眼睛大都停留在企业、工厂、公司等领域里,虽然眼见国营企业渐渐气力不支,但仍然百思不离其宗,不会在另外的领域里寻找出路。而南华西街的经验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的思维,这就是街道、居委会、社区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只要认真抓好,很有可能成为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一种新的途径。

正是因为这样的发现,当时的广州市委做出了把南华西街经验推广到全市各街道的决定,先后组织了5批学习南华西街,创建文明街道的竞赛,参加竞赛的53条街道先后获得了文明街道的称号。后来,广东省委又做出了决定,号召全省学习南华西街的经验,这样,南华西街又走出广州,成为全省的榜样。

20年来,南华西街创造的四个一,即抓住一个中心——努力发展经济,为文明街道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牢记一个宗旨——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抓住一个根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形成一个核心——建设具有团结、理想、热爱、拼搏、开拓、超越自我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的领导班子,这个经验已经深入人心。而南华西街5年一个台阶,如今已经完成了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飞跃。1989年南华西街就已经组建了企业集团公司,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整体优势。1996年12月,南华西街企业集团控股68%股权的南华西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街区企业中首家上市公司。1998年,全街完成工业产值6.78亿元,营业收入18.36亿元,利润8764万元,出口创汇4680万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南华西街受全国表彰的工作有25项(次),受省表彰的工作有48项(次),受市表彰的工作有327项(次),受区表彰的工作有66项(次),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中国街道之星、全国最佳街道等。1997年3月,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示范点。在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街道党委被中组部和******确定为全国集中宣传的八个先进基层党组织之一。1998年10月,******印发文件介绍南华西街党委加强街道党建工作的经验。

就在笔者采访郑金胜书记时,她兴致勃勃地说:江总书记刚刚视察过这里。江总书记问她,你们的企业是集体所有制吗?她说是。他又重复地问了一句,她说是。她说他们全街道741个党员,80%在区内都是榜上有名,是先进分子。他们是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明。江总书记将他们的材料很认真地看了一遍,不断点头说好,给他充分肯定。她还说,等中央领导也来过这里,给我们很大的鼓舞……

南华西街不是一条街,而是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