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戒:轻举妄动
在时机还不成熟时,领导者切忌轻举妄动。轻举妄动,只凭自己的意念和好恶,头脑一发热,想当然行事,给你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会让你走向权力的深渊。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做事前知道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们懂得如何来把握,不该动时,绝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意气用事。
历史上这种轻举妄动的人,大有人在。李密归唐后又感到不得志,又想反唐。可他忘了,此时再另立山头为时已晚,时机不再,他实在没有太多的资本。“权力欲”太盛,可能会烧伤自己。权力欲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可能是个悲剧。
魏公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投奔了唐高祖李渊。他对部下说:“我曾拥兵百万归唐,主上肯定会给我安排要职的。”可是,李密归唐后,李渊只是任命他为光禄卿、上柱国,封他为邢国公,都是些虚职,与他的期望相去很远,使他大失所望。
朝中很多大臣对李密表示轻视,一些掌权的人还向他索贿,也使他内心烦躁不满。自视甚高的李密怎么能忍受这种境遇?他的理想是当王,可是在人手底下,这怎么可能呢?
他的铁杆追随者王伯当和他谈及归唐后的感觉时,也颇有同感。他对李密说:“天下之事仍在魏公的掌握之中。东海公在黎阳,襄阳公在罗口,而河南兵马屈指可数。魏公不可以长久待在这里。”
王伯当的话正中李密之意。李密便想出了一个离开长安的计策。这天,李密向李渊献策说:“山东的兵马都是臣的旧部,请让臣去招抚他们,以讨伐东都的王世充。”
李渊立即批准了李密的请求。许多大臣劝李渊说:‘“李密这人狡猾而好反复,陛下派他去山东,犹如放虎归山。他肯定会割据一方,不会回来了”
李渊笑着回答道:“李密即使叛离,也不值得我们可惜。他和王世充水火不容,他们两方争斗,我们正好可以坐收其利。”
李密请求让过去的宠臣贾闰甫和他同行,李渊不仅一口答应,还任命王伯当做李密的副手。临行时,李渊设宴送行,他和李密等人喝了一杯酒,李渊说:“我们同饮这杯酒,表明我们同一条心。有人不让你们去山东,朕真心待你们,相信你们不会辜负朕的一番心意。”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十二月,李渊让李密带领手下的一半人马出关。长史张宝德也在出征人员的名单中。他察觉了李密的反意,怕李密逃亡会连累自己,便秘密上书李渊,说李密一定会反叛。李渊收到张宝德的奏章,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后悔让李密出关。但他又怕惊动李密,便马上派使者传他的命令,让李密的部下慢慢行进,李密单骑回朝受命。
李密对手下的贾闰甫说:“主上曾说有人不让我去山东,看来这话起了作用了。我如果回去,肯定被杀。与其被杀掉,不如进攻桃林县,夺取那里的粮草和兵马,再向北渡过黄河。如果我们能够到达黎阳,和徐世勣会合,大事肯定成功。”
贾闰甫说:“主上待明公甚厚,明公既然已经归顺大唐,为什么又生异心呢?退一步说,即或我们攻下桃林,又能成什么气候呢?依我看,明公应该返回长安,表明本来就毫无异心,流言自然就不起作用了。如果还想去山东的话,不妨从长计议,再找机会。”
李密听贾闰甫的话不顺耳,生气地说:“朝廷不给我割地封王,我难以忍受。主上据关中,山东就是我的。上天所赐,怎能不取,反而拱手让人?贾公一直是我的心腹,现在怎么不和我一条心了呢?”
贾闰甫流着眼泪回答道:“明公杀了司徒翟让,山东人都认为明公忘恩负义,谁还愿意把军队交给明公呢?我若非蒙受明公的厚恩,怎么肯如此直言不讳呢?只要明公安然无恙,我死而无憾!”
李密听了怒气冲天,举刀就砍向贾闰甫。王伯当等人苦苦劝谏,李密才住了手。贾闰甫侥幸不死,就逃到熊州去了。王伯当也劝李密作罢,李密仍然不听。王伯当于是说:“义士的志向是不会因为存亡而改变的,明公一定要起兵反唐,我将和明公同生共死,不过恐怕只能是徒劳无益而已。”
于是,李密杀了朝廷的使者。第二天清晨,夺取了桃林县城。
李渊知道后,派军队进击李密。在熊耳山,李密遭到伏击,他和王伯当在混战中都被杀死。
李密是个野心家,他本来是跟随杨玄反隋的,后来兵败投奔了翟让的瓦岗军,为取得瓦岗军的领导权,他设计杀了翟让,大权独揽,拥兵百万。与洛阳的王世充作战失利后,李密带了两万多人归顺李渊,他手下的徐世勣、魏征等人都可以甘当人臣,安心地为唐朝做事,可他不甘心,因为他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有王者气象。而且,他相信图谶,认为李家坐天下的说法指的是他,而不是李渊。
归顺唐朝以后,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适应角色的转变。可是,他的权力欲太强,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不合时宜地企图“另立中央”,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李密归唐之后感觉不得志,又企图出来单干,可他没有想到,此时的时机不合适,大唐当时平定天下的趋势已很明显,天下将定,李密此时另立山头的时机已失。再者,李密杀了翟让之后,让很多人冷了心,失去了很多支持者。不占天时,不占人和,怎么能成事呢?
时机已失,就不要轻举妄动。在李渊手下谋个差事,老老实实地做人是可以的,可他偏又不甘心,所以落得如此下场。
五十戒:抓“小”放“大”
对于领导者来说,权力因素为“大”,非权力因素为小”。真正英明的领导者不应抓小放大,具体说来,抓小放大表现在:大事糊涂,小事清楚,总是关注不甚重要的小事,而忘了加强对人的指导;忽视对权力的控制,或放权不当;不善于培植个人势力,缺乏归自己掌握的权力源。
美国一位经理到一个分公司任职六个月后,发现他的一个部下——营销部副经理表现不好,他没有按时完成他和分公司经理共同商定的任务,还和分公司经理的另外两个部下经常闹摩擦,分公司经理向他提出一些忠告,他也置之不理。尽管当时还不十分清楚他的表现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多大损害,但分公司经理意识到这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位部下与他的振兴计划至关重要。
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时,分公司经理才发现他面临的问题多得数不清。首先他不能肯定这名部下将来能不能把工作干得令他满意?如果考虑给这位部下一个季度到一年的时间等他改进工作,经理觉得这个风险太大;其次,如果辞掉这个部下或把他降低,分公司经理就面临着将与营销部职员关系恶化或紧张化的局面,因为有好些人已是这部下的亲信;另外,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顶替他的职位也很困难,目前还没有发现合适的人选;再次,分公司经理对这位部下主持的营销部依赖太大了,同时他又与这位部下的分歧太大了。
分公司经理最后决定不解雇这位部下,他用了五个月的时间竭尽全力帮助他,但效果不佳,营销部内部和他们与其他部门人员的冲突开始频频出现。
到第六个月,连总公司和一些大客户也知道了他们的问题,分公司经理面临的问题重重,最后他终于辞掉了这位营销部副经理。这位副经理对此非常气愤,而分公司经理虽然认为自己已做到了仁至义尽,但内心仍感到内疚和不是滋味。
这位分公司经理决定在找到顶替者之前,先临时兼任营销部副经理。在此期间他每周工作由原来的六十小时增加到七十多小时。他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尽力安抚愤怒不已的营销部人员,但最终仍有两个人辞职离去;他还要安抚一些对此不满的客户,其中还有一个客户把业务关系转走了。同时他还要设法缓和下级雇员间的关系,还要消除他的上司们的担忧,因为他们当中至少有一位认为他的工作不大称职。这位分公司经理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人事关系如此紧张,他的振兴计划也由此成为泡影。
许多领导者同前例中的分公司经理一样,缺乏担负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他们的领导显得软弱无力,他们想加强管理,加强领导,但却力不从心;结果令他们自己也感到很尴尬,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他们个人事业均遭到失败。
对管理工作现状要敏感,才是称职的管理者,但这还不够,一个人还应有依据这种权力采取正确行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他能有效支配、影响、控制部下的行为,能够弥补工作中的所谓“权力空隙”:即被部下所左右,难以发挥、行使的权力。
用人者应学会抓大放小,牢固地控制和使用分配权力。
五十一戒:处事呆板,不善“借”
我们这里所说的“借”,既是指借助别人的智慧,也指寻找有用的社会资源。没有人能样样精通。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曾国藩善于“借智慧”,他的幕府不仅规模恢宏,汇集各种人才,可称晚清幕府之大端,而且输送了一大批治国经邦之才,对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影响。而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真传,其幕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优秀的领导要善于“借”,巧借他人之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谓“借”就是要善于抓住不同的人的特点,投其所好,赢得别人的支持,建成自己事业的真正大厦。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靠公事公办往往办不成。在社会上寻找有用的社会资源,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十分重要。
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样样精通。要想成事,就必须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齐国的孟尝君,号称食客三千,这里面什么人才都有,甚至鸡鸣狗盗者也有,关键时候还真离不了。
孟尝君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这里不再赘述。最近看到《宋史》里的一个故事,讲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工治河的事。
黄河经常决口,造成水灾,历朝历代都将治理黄河、堵塞决口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同黄河水患的搏斗中,锻炼出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水工,高超便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个水工。
庆历八年(1048)六月,黄河在大名府的商胡(今河南濮阳县东)决口,因水势很猛,很长时间也没堵住。宋仁宗命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去监督修河堆口工程。以往堵决口时,在快要合龙时,要在决口放下合龙用的埽,以使河水断流。堵决口的关键就在这最后一下,所以也叫它“合龙门”。
埽是—种堵决口的器材,它用秸杆、土石卷成大圆捆,直径有三四米,长有一百米,两头有牵绳拉着,放到水中,以堵塞决口。
庆历八年黄河的决口有一里多宽,人们从两头筑堤,可到快要合龙时,放下去的一百多米的埽都被急流冲走。这时高超谈了他的看法,高超认为埽身太长,岸上的人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它沉到河底,水流又急,缆绳崩断,埽便被冲跑了。应将一百米的埽分成三节,每节三十多米,中间用绳索连接,先放第一节,等它沉到河底,再压下第二节、第三节。但别的河工认为这样不行,三十多米的埽太小,不足以堵塞决口,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工料。
高超解释说:“第一节埽下去,确实不能将决口堆住,但水势却能减小一半,这时再放第二节埽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水势基本上可以控制了,再放下第三节埽,那就像在平地上施工一样容易了,人力也可以展开,同时,在放第三节埽时,前面放下去的两节埽已经被泥沙淤住了,还能省许多人工。”
一开始,负责的官员郭申锡不听他的建议,还是按老办法,结果埽不断被冲跑,决口也越来越大。宋仁宗认为郭申锡办事不利,就将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贾昌朝认为高超说的有道理,便派人四处打捞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终将决口堵住了。
在现代权力场中,无论你是经理还是中下级主管人员,如果能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和能力,就会很容易使自己获得成功。
一个人的智慧虽然是无限的,但能够开发的部分还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价值判断、社会历练、人生经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呈现出不足之处。此外,一个人的专长也只可能有一二种,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这些基本条件就不够用了,因此,只好“借用”别人的智慧。
“借用”别人的智慧,可以弥补自己智慧的不足。另外,“借助”别人的智慧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
把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在“借用”别人智慧的过程中,顺着别人智慧的启发就可以得到成长,这正是一种学习!
平庸的人“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可使事情做得更周全,换句话,一个只有六十分能力的人,如果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就可能做出八十分以上的成绩。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借用别人的智慧,也可使借用和被借用者之间产生一种亲密感,这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有好处的。
很多成功的人都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像有些公司就专门聘用高级顾问,做重大决策之前必先开会讨论。遇到特殊事件,必找专家研究,这就是在借用别人的智慧。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因为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而得以成功或提早成功!
因此你应该趁早培养一种“借用别人智慧”的习惯,你可以与若干不同行业的朋友保持联系,把他们组成一个不具形式的“智囊团”。
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还可以使你避免主观、武断!主观、武断虽然也能做出大事,但失败的几率相对也大,这也就是—些自视为强者,不听他人之言者最大的悲哀!
尽管自认为才高八斗,有人不能及之处,但也有不及他人之处。那就借用别人的智慧吧,这样做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不管是公司的总经理,还是管着三五个人的小组长,要使自己所管辖的部门有出色表现都要让下属与你同心协力,贡献出他们的能量。那么如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呢?
作为主管,本身要具有人格魅力,让下属觉得你值得信赖,值得为你工作。其中重要的是要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与下属都是在为老板为公司打工,这样心态调整适当,也就消除了下属与你的对立情绪。
不管是谁,只要在你领导之下,都要让他人尽其才,这才是一个好主管应具有的品质。“属下能做的工作,我不去做。”作为主管,你要考虑的是部门及公司的远景,未雨绸缪,才能在众多部门中高人一等。
五十二戒:不懂进退之道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遇挫折时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是指个人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能忍受挫折的打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以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成大事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在忍耐中懂得进退之法,因为,进退之法,是许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动要略。李鸿章在权力的争斗中,能做到该让就让,绝不冒险,所以他才有步步高升的机会。请记住:学会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
清朝时太监李莲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权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称“九千岁”。此人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李鸿章以军功而升高官,最初看不起这些奴才。有时有点对太监李莲英不敬,有意无意间得罪了李莲英。
李莲英并非要整****鸿章,只是想教训他一下,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