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
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
唐代的李翱十分崇尚唯严禅师的德行,所以在他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唯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然而都被唯严禅师婉言谢绝了。没办法,李翱只得亲身去拜见唯严禅师,去的那一天,正好碰上禅师在山边的树下阅读经文。
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但是禅师却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表现得不理不睬。见此情形,侍者便提醒唯严说:“太守已等候您很长时间了。”唯严禅师只当没听见,只是一个劲儿地闭目养神。
李翱偏是一个性子火暴之人,他看禅师这种毫不理睬的态度,就忍不住怒声斥责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甩着袖子想离开。
这时候,唯严禅师才慢慢地睁开眼睛,慢条斯理地问:“太守为什么会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
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翱听了也很吃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但唯严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
因此,唯严禅师便回答他说:“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大师贵姓?”唯严禅师说:“正是这个时候。”
李翱更糊涂了,他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总管,刚才大师回答是什么意思?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吗?”
唯严禅师听后说:“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热’吗?”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几声,气氛顿时轻松多了。他又问禅师什么是道。唯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
禅师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还是不解。
唯严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竖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不知他是领会了唯严说的禅机呢,还是在赞美老禅师说得好,抑或是说老禅师道行高。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的禅偈。
唯严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最后见他气和、心平之后,这才对他说了入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禅宗师父们最爱拿来启发学人的一句诗偈,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持一颗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因为,在禅宗看来,平常心就是道,就是禅。
“平常心是道”这种说法,最早是由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在他的语录中赫然写着:“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什么是平常心呢?实际上,平常心就是指一种顺其自然、不加强求的心态,也就是要睡觉时就睡觉,要坐立时就坐立,热的时候取凉,寒的时候取火,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一种全然显现,它与今人所说的平常心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但是,无论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还是今人所讲的平常心,多半都是指人生的一种良好的修养,当然,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阅历和胸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平常心是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要踏踏实实,舍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平静地去做每一件事,这就是道。古有明相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有李嘉诚先生的“好景时,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些都是平常心的真实写照。
当年诸葛孔明满腹经纶,胸纳天下之事,却不求闻达于诸侯而躲耕隆中,草堂之上羽扇纶巾何其悠然!后遇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舌战群儒,火烧赤壁,智取蜀中,东联孙吴,北抗曹魏,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他治下的蜀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谓功绩显赫。试想当初若诸葛浮躁,自命不凡,迫不及待地乱投庸主以求闻达,或许现在史书上就难寻武候的英名了。
优秀共产党人孔繁森,以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平常心,无怨无悔默默工作在西藏,魂洒雪原。他并不曾刻意追求名利,却为后人所景仰,他的动人事迹传遍神州。
如此之例举不胜举,他们以其平常之心铸就了人生的丰碑。
在现代社会,社会物质财富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逐和渴望也超过了以往社会的任何时期。按道理说,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追求一定的物质财富,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正所谓欲壑难填,有些人一味地追逐生活享受,却抛弃了一颗宝贵的平常心。具体表现就是浮躁、急功近利,而且还经常背信弃义、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等。
当然,执著于物质享受,肆意抛弃平常心的人,只是那些不善于处世的少数人。在生活中,还是有许多善于处世的人,他们能够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他们相信成败只是过程,努力自有回报,因而看淡成功,追求不止。
可见,平常心有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有利于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良好心态,而且更有利于人们实现自己的伟大志向。所以说,还是尽快地练就一颗平常心吧,这对于完美处世是大有裨益的!
平常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它作为生活之哲理,并不提倡如庸人那样虚度年华,碌碌无为,听天由命的思想。齐白石大器晚成,是建立在他长期努力和进取基础上的顿悟。其实这正是白石老人有一颗可贵的平常心的结果!贾岛的“十年磨一剑”之喻,不也正包含着诗人的进取和对这种充满智慧之光平常心的理解吗?因此,无论你是哪个阶层的人士,从事哪种工作,都不要怨天尤人。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即使不能轰轰烈烈,你的内心也会感到充实,因为毕竟你已尽心尽责。
平常心是一种境界。人之一生能平静地面对一切,做到浮沉不乱,荣辱不惊,坦然接受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这是一种极高的生活境界;反之,好高鹜远地作不切实际的空想或者追名逐利只能使人劳心伤神,疲惫不堪。保持一份平常心,成功的机会将永远伴随自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常心不单是一种心胸豁达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随着坎坷、困境,因而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态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平静和淡定。
高人就是会管理自己欲望的人
人生,不管你发了多大财,永远觉得房子少了一间,衣服少了一件,钱少了一笔。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遭来无限的苦果。
“有好终须累此身”,“有好”,一个人平生有嗜好的,一定拖累自己。
佛家认为:“一寸道九寸魔。”说明修炼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必须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有所收益。理性的克制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是束缚的锁链,而是强韧的护身甲,虽然披挂上它不免有些累赘,但是它能让你避免误入歧途,早日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虽然也下了工夫,但最终还是会功败垂成。
传说,有两个人偶然遇见了普贤菩萨,菩萨教授他们酿酒之法,叫他们选取端阳那天成熟、饱满的大米,用冰雪初融时高山飞瀑、流泉的水珠调和了,再注入千年紫砂土烧制成的陶瓮,最后用初夏第一张沐浴朝阳的新荷裹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凌晨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这两个人牢记菩萨的秘方,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风餐露宿,胼手胝足地找齐了所有必需的材料,把梦想和期待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候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多么漫长的守护啊。当第49天姗姗到来时,即将开瓮的美酒使两个人兴奋得整夜都不能入睡,他们彻夜都竖起耳朵准备聆听鸡鸣的声音。终于,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啼,悠长而高亢。又过了很久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缓慢而低沉。等啊等啊,第三遍鸡啼怎么来得那么慢,它什么时候才会响起啊?其中一个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放弃了再忍耐,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陶瓮,但结果却让他惊呆了……
里面仅仅是一汪水,混浊,发黄,像醋一样酸,又仿佛破胆一般苦,还有一股难闻的怪味。怎么会这样?他懊悔不已,但一切都已经不可挽回,即使加上他所有的跺脚、自责和叹息。最后,他只有失望地将这汪水倒掉。
另外一个人,虽然心中的欲望像一把野火熊熊燃烧,烧烤得他好几次都想伸手掀开瓮盖,但刚要伸手,他却咬紧牙关挺住了,直到第三声鸡啼响彻云霄,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啊,多么清澈甘甜、沁人心脾的琼浆玉液啊!
欲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动力,如死水一般。然而,要想成功就必须很好的运用自己的欲望,而不能被它所控制。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差别,往往不是智商和能力的差别,而是韧性和耐心的差别,是内心欲望克制程度的差别。
一个人只因一念贪心私欲,就会使本来刚正的性格变成懦弱怯虚,使本来聪明的大脑变得昏庸愚莽,使本来善良的心肠变得冷酷残忍,使本来纯洁的品性变得污浊肮脏,结果坏了一生人品。所以古人以不贪作为做人的法宝,并依靠这个法宝度过自己圣洁的一生。
这则格言讲公私关系中的一个要点:戒贪。
贪欲即是“独吞”、“吃独食”之欲。贪欲之所以必戒,我们从公私两个角度看便会清澈见底。
首先从“公”的角度看,贪欲是外部世界事功方面的大忌。什么叫公?一人为私,二人为公。二人以上共同参与的事就叫公了。“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菜根谭》)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人,才能托付他处理万事万物。能将普天下人赋与的权力为普天下的人服务的人,才能用超越尘俗之心来做尘俗之事。“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菜根谭》)当一个人掌管一部分权力的时候,切记两句话,那就是:只有为公,才会正大光明;只有廉洁,才会享有威信。如果手握大权的人,一心想着将手中的权力变为个人的资源谋取私利,别人满足不了他的贪欲就用这种私利来泄私愤、搞报复,这样的人是迟早会遭到恶报的。
凡贪图小利者,必失之大道。一项事业刚刚出现希望,有人便急不可耐地想多占、独占,于是业衰人散,败象立见。这是最常见的散伙现象。
再从“私”的角度看,贪欲是内部世界的大毒。贪欲是心魔之魁。一念贪欲,火烧功德林,毁了仁爱心,毁了平等心,毁了清净心。毁了一棵树的树根,任是摩天的凌云宝树,雄姿勃发,一旦根死,则枝枝叶叶尽会坏死,变为槁木枯叶。格言中所讲的,刚为柔、知为昏、恩为惨、洁为污是必然的了。根子坏了,连复苏的可能性都没有了,还做什么人呢?
天地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日月也有盈有缺,变化不止,何况小小人世,哪能事事都圆满时时都空闲安逸?那辛劳忙碌是一定的了。只是要学会忙里偷闲,缺处知足,灵活地掌握自己的生活规律,忙闲适度,劳逸结合。身心之事天不管地不管靠自己管,劳逸之适天难调地难调靠自己调。
商业社会就象那遥远地方的美丽少女,充满挑逗和诱惑,让你对她有希望、有幻想,但她却是绝对虚荣和势利,你越是向她靠近,便越是觉得她冷漠和遥远。荣华富贵飞呀飞,让你还没走稳就想跑,还没跑动就想飞,顾不得歇一歇。
然而,大自然的天体运动与“区区人世”的生命运动毕竟有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差别。天体运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区区人世”的生命运动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作用范围上也是有限的。一个人终其一生,不辍不停,能够获得的、能够成就的事功就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欲望象海水,越喝越渴”,何况你不可能喝干任何一片海水。
于是就有了哪些东西非要不可,哪些东西不能要,哪些东西可要可不要的理智选择。双向人生的回答是:把成长摆在首要,要清净快乐,要健康长寿,要亲情、爱情、友情。这些是必须得到的。而贪婪、卑鄙和索取是不能要的。功名利禄是可要可不要的,如徐志摩云:“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即使是从事一项不得不夜以继日的连轴转的事功,只要懂得了这个人生之道,也可以做到既“抱身心之忧”,又“耽风月之趣。”(《菜根谭》)诚如戴尔·卡耐基所言:“把没有意思的工作很有意思的去完成。”在专心致志地从事工作时寻找自己适应环境的耐心、信心和毅力。找到了,那快乐便油然而生,我们便在没有意思的工作中很有意思地寻觅到了成长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