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吴祖光是一对要好朋友。在十年内乱期间,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受到了“******”的严重迫害。在其蒙受冤屈的岁月里,吴祖光身边的一些所谓好友不见了,甚至有的判若两人,见面之后视若路人。在这“雪上加霜”的痛苦时刻,老舍却不忘老朋友,冒着被株连的危险,毅然多次来到吴祖光面前,给他以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正是在老舍的宽慰下,吴祖光才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后来,吴祖光评价说:这才是纯真而崇高的朋友,真是只有患难才能见人心啊!
朋友之交,贵在难时,不仅为人所推崇,即使在历史上,也是非常被看重和弘扬的一则交友美德。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会发现很多这方面的生动范例。著名的历史典故“羊左之交”中的主人公羊角衷和左伯桃之间的交往,便是极有说服力的一例。
羊角哀、左伯桃,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两个著名人物。其中的羊角哀由于才华出众,曾受到楚王的重用。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在楚庄王的贤明治理之下,日见强大。为巩固国家和再振伟业,楚庄王决定面向天下再招人才。早已结成挚友的羊、左二人,为了使自己的才干有个用武之地,毅然商定前去应召,以效救民于水火的天命。在计划好日程之后,他们出发了。不料途中气候突变,陡然之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为尽快到达目的地,两人互相搀扶着跌跌撞撞地行进在茫茫的千里荒原之中。最后终因气候恶劣和体力不支而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由于饥寒交迫,左伯桃病倒了。羊角哀在精疲力尽之中,好不容易扶着朋友又走了两天,钻到一棵空心树中躲了起来。这时,左伯桃喘着粗气说:“角哀,荒原千里,风雪无边,与其两人冻饿而死,不如救活一个。你不必管我,我的衣服你穿上,把粮食也带走,你走吧。”而羊角哀却摇摇头说:“死,就死在一块。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国去。”左伯桃双手搭在羊角哀的肩上,神情坚定而感情深沉地说:“你的心我领了。救民于水火是我们两人共同的理想,这个理想,不论是我们共同去实现,还是一个人去实现,都算达到目的了。你说是不是?”羊角哀点点头说:“当然,当然!伯桃,我认为还是你去楚国吧。”说完,也脱下身上的衣服,递过粮食,又坚定地说:“伯桃,你走吧!”这时左伯桃连连摇手,说:“你比我本领强,应该你去楚国。”两人真诚相让,最后还是左伯桃说服了羊角哀。羊角哀到楚国之后,受到了楚王的重用。他又急忙带人来到荒原,发现左伯桃已冻死在空心树里。他怀着极度的悲痛,埋葬了朋友的尸体,痛苦而别。这件事被楚王知道后,不仅盛赞了羊、左的伟大友情,而且还奖恤了左伯桃的妻儿。后来,羊角哀果真干出了一番大的事业,成了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此后,他曾朝着荒原方向的朋友墓地深深地三鞠躬,默默地致哀祷告:“我一定要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朋友之情啊。
君子慎交
修身者,人品修养也。人品的修养受着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慎重地结交和选择朋友便是其中的条件和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的名人名家都非常注重谨慎交友的问题。古人墨翟便是这样重视慎交的一位名人。
墨翟,即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而另立新说,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其重视实践,服从纪律。墨翟的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倾向,为他的后代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因而使墨翟的思想体系变得更加实际和先进。墨翟的思想收入现存的《墨子》五十三篇之中,该书是研究墨翟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墨翟一生交友甚多。但其交友有一个原则,即历来主张慎取友,交好友。墨翟的这一思想从下面一段话中即可透彻地看出:有一次,他在染坊看到染丝后十分感慨地说:“把丝放在青色的染料里,它就变成了青色;放在黄色的染料里,它就变成了黄色。染料变了,染出的颜色也就变了,染五次就能出现五种颜色。染东西不能不慎重。”墨翟由此推及交朋友,认为交朋友也如同染丝,如果交了好朋友,则会受到好的熏陶,使自己的品行变得更好;如果交了坏朋友,则会受到坏的影响,使自己的品行向坏的方向发展。故此,墨翟认为,要利于修身,就不可不重视谨慎地选择、结交朋友。
革命导师恩格斯同样是这样一位伟人。
1837年9月,恩格斯的父亲决定让青年恩格斯去学习经商。此时的他,非常厌恶自己的那个商人家庭和身边那些庸人朋友。于是他便对自己的家庭及周围“朋友”保持了高度警惕。这一点正如他在1845年1月20日写给马克思的信中所讲:“在一个十分彻底的基督教普鲁士家庭里过着懒散的生活——我实在不能再忍受下去了。长此下去,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德国庸人,会把这种庸俗习气带到共产主义里面去。”从此,恩格斯决意“不步父亲后尘”,坚决地摒弃了一切资产阶级的社会交往活动,而是经常到工人住宅中去同工人一起生活,结交朋友。特别是他结识马克思以后,两人友谊日笃。这种交往和友谊,对青年恩格斯的健康成长,起了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直到成为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孟母三迁”是我国历史上流传至今并影响甚广的一个典故,它向人们讲述的是孟子之母为给儿子找到利于成长的地方,而三次搬家的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于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因为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其学识渊博,研究成果颇丰。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孟子》等。孟子的学术研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相传,孟子的母亲讥氏为了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客观环境,找一个便于结交好朋友的地方,曾不辞辛劳,三次搬家。孟子幼年时代,家住一个靠近墓地的地方,因此孟子玩时就“为墓间之事”。于是孟母便把家搬到了街的附近。在这里,孟子又学“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见孩子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又决定第三次搬家,将家迁至学宫旁边。由于环境较好,孟母曾放心地讲此地“真可以居吾子矣”。
这些生动的事例都说明,选择适当的环境,对一个人的修身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交往一些好朋友,更能促进一个人的成才。因为朋友之间经常往来,会产生良性影响效应,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熏陶氛围。正因如此,“慎交游,慎取友”才成了聪明人的一贯选择。
北齐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在讲到青少年成长时,也曾一再阐述朋友影响的问题。
颜之推(531~约590),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北齐著名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江陵为西魏军所破,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后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后来因疾病死亡。其著作《颜氏家训》传世至今。颜之推一生当中,始终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的治家之道。
颜之推关于青少年成长离不开好朋友作用的思想,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得到了高度升华和阐释。他在书中写道:“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押,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显习者也。”其意是说,青少年时代,人的性格发展还没有定型,比较亲密要好的朋友之间,互相熏陶感染,就连一言一笑,举手投足,都在暗中不知不觉地互相模仿,很自然地比较相像。至于一些简单的手艺技能,就更容易互相学习了。
事实正是如此。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家长最怕孩子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因为一旦和他们发生联系,交成形影不离的朋友,就极有可能学坏,甚至成为社会的罪人。
友谊,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是人的社会活动的需要,所以不能不交朋友。但交什么样的朋友,却是有大学问的。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良友往往是人们结交朋友的重要标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这都说明,只有结交好的朋友,才能有利于自身品行的修养。然而,什么样的人才是可交的好朋友,什么样的人才是不可交的朋友呢?对此,有关的名人名家也都曾结合亲身体验,作出过明确的界定。孔子便是其中之一。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注重慎交友,而且还进一步地将什么是好朋友和坏朋友告诉人们。孔子在《论语》中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是说,“益友”即好朋友,是指“正直的人,能体谅人的人,见闻广博的人”。“损友”即坏朋友,是指“谄媚奉承、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孔子关于好坏朋友的区分,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对今天的人来讲,也仍不失重要的参考意义。
荷花绿叶
俗话说:“荷花美,绿叶扶。”这句话辩证地说出了红花与绿叶的关系。这里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绿叶对红花的衬托作用。如果一个花园里或一个花卉展览中,红的、黄的、白的、紫的……都是花,就缺少翠绿的叶子,肯定是乏味的,也是不美观的。二是红花对绿叶的依赖作用。美丽的花是靠活着的植株而存在的,而植株要能够成活,就少不了叶子。没有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子蒸腾水分和进行气体交流,植株就不可能获得营养,就会枯萎,植株都不存在了,红花又在哪里开放呢?自然界的这一规律,自古以来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启示。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重视集体的力量,善于借助集体的力量。
庄子讲过一个“运斤成风”的故事:一位郢人和一个石匠经常在一起表演一项绝技,郢人在鼻子尖上涂上一层苍蝇翅膀那样薄的****,石匠抡起大斧,顺着郢人的鼻尖削下去,只听斧子在空中一声响,****就被完全削掉了,而郢人的异于丝毫没有受到损伤。后来,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把石匠找来,让他再表演一次这个绝技,石匠却不干了。问其原因,他说郢人已经去世了,没有人和他一块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