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洞察叫角度
3663200000049

第49章 角度二十五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

有道之人的身中,常有情理;

有道之人的手中,常有事理;

有道之人的口中,常有法理;

有道之人的心中,常有天理!

佛祖说,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是因为无明造成的。这个无明就是无知!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钱、没有势,也不是没有地位、没有职业等等。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不明理,不能认清世间的真相,不能认清人我的关系,不能了知世间的一切因缘、因果,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人类有一个暴君,那就是愚昧;

人类有一个冤家,那就是无知!

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可以确信:世间大部分不幸都来自无知。

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

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

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

1.自知无知是起码的教养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然而面对如此的赞誉,这位哲学家却冷冰冰地回应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但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我们把苏格拉底式的智慧称为“自知无知”的智慧。

苏格拉底一生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求教,对各色人物穷根究底地发问,其结果是到处戳破了在知的华丽外表下无知的败絮。他一生不倦的求知活动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的知识往往是靠不住的。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西方哲学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形成体系的人。他说:“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那才是双倍的无知。”

无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认识自己,是一门学问,说起来也许不少人并不认同。只要我们好好反思,就不难发现原来认识自己是那样的困难!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工作之中,凡是自我感觉良好者,一旦得志的时候就飘飘然了,往往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好象谁都不放在眼里。其实,这正是走向危险的无知!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无论哪一领域,入门了才知道天空是如此的广阔。可以说,一个人的本领再大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即使进入了某个领域,掌握知识和本领也总是有限的。爬得越高,视野就会更开阔,就会望得越远。古诗《登鹳鹊楼》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是精彩地概括了这种说法。

有人还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每一个知识领域好比一个圆圈。认知的过程好比是在画圆圈,内圈面积好比已知部分,外圈好比未知部分。刚刚开始学习阶段画的圆圈自然是小的,周长外围的未知部分也是有限的。可是,随着圆圈越画越大,外圈部分的周长也就越来越多了!

承认自己无知,绝对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有可能去努力实践,去发奋图强,逐渐改变自己,充实自我。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为时不晚的。给自己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虚心求教,定能超越自我。

双倍的无知,来自于不认识自己。柏拉图始终这样评价自己:“我所知道的是我始终一无所知。”这正是大家的风范!学习,才是让自己走向自信,走向成功的理想途径。好好地估计自己,反思自己,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才能不会让愚昧或者胜利冲昏了头脑,才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面对自知无知的态度,人们往往浅薄地赞叹其谦虚,或以为是为了博得谦虚的美誉而廉价的自我贬抑。人们应懂得——

自知无知不是谦虚,而是最可靠的诚实;

自知无知不是贬抑,而是最聪明的自知;

自知无知不是美德,而是最起码的教养。

2.别拿无知当个性

苏格拉底说,最聪明的人是知道自己无知的人。那么,拿无知当个性的人恐怕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愚笨的人了。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是说一个人对于学问的态度要老实,懂多少就是多少,不要不懂装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却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也为知”,对任何事物都敢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不管自己对该事物的认识程度有多少,或者有无认识,他们照例都要发表一通议论,以显示自己的学问。用通俗的话说来也就是“逞能”,或者是表现自己,就是拿无知当个性。

建立在这样的思维意识层面上的“无知”想法,就可以很清楚的理解,“无知者”并不是真的没有知识,自己认为他人“无知”的时候,正是自己“无知”的时候;自己相信他人“无知”的时候,正是自以为是的时候。因此,关于“无知”的说法,也就有了“真无知”与“假无知”之说了。

“真无知”就是确实不知。如果自己真的知道自己“不知道”,也算是有“自知之明”了,就可以很自然的利用“知彼知己”的优势,处置每一件事情、协调每一桩人际关系。毕竟人们能够做到自知之明并不容易。

如果自己“真无知”却又真的“不知道”自己无知,也就是一种“傻或笨”了。这种“傻或笨”有时会让人感觉到很可爱,也会让人感觉到很可怜。

在不知道自己“真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做错这事、或者做错那事,别人是不好责怪的,也是没有必要责怪的。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责怪别人的好,因为“不责怪别人”,不仅可以掩饰自己的“无知”,也可以掩饰自己对对方的“无知”,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在不能直接影响到自身生存或生活利益的时候,人们并不需要关注他人是“真无知”还是“假无知”的。他人不知道自己也罢,自己不知道自己也罢,是自己的错也罢,是他人的错也罢,责怪谁都是一种“真无知”却又“不知道真无知”的感觉。如果真的想责怪什么,也只能责怪某一个“行为”,或责怪某一件具体的“事情”,或责怪某一种“观点”,而不能、也不应当、更没有必要责怪某一个人类个体、或责怪某一个人类群体。

“假无知”就比较复杂了,多是自以为聪明的人表现的“小聪明”。如果“小聪明”的言行表现,一直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还是无人发现,也就可能发展为“大聪明”了。不过,历史总会给任何人一个公证的评说,无论自己用了多少心血来表现自己的“聪明”,也必然会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沉淀得清澈无余,最终也肯定会在历史的记忆中或是悄无声息、或是扩散到更广阔的空间,让后人或从正面或从反面了解已经过去的自己。

不过,就人类个体来讲,自己其实没有必要计较“无知”的,更没有必要计较“真无知”或“假无知”的。生活在无数个人类个体、人类群体组成的社会之中,要自己做到“完全有知”,不仅不可能,更是不现实,倒不如承认自己“无知”更坦然一些,根本没有必要“装无知”。“装不装无知”,他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倒不如大大方方地表现自己为好。天之高,地之大,哪是只有几十年或百余年生命历程的人类个体能够看得清楚的呢?最为得意的表现,也不过是比“身边的人”多知道一些而已,而面对更多的自己身边以外的人,自然是不容易知道“他们所知道的”。

就人类个体的现实生活来讲,“有知”也罢,“无知”也罢,都是人类个体存在的必然感觉。也就是说,大千世界,世事万千,人类个体的生命却是十分短暂的。在短暂的生命里,要弄清楚整个世界的东西,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承认自己知道的东西有限,承认自己“无知”,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一下自己的谦虚态度,相信他人比自己知道的、了解的东西更多或不相同,不仅是自己的一种安全处世态度,也是自己做人做事的起码度量。因此,面对大千世界,面对每一个同样的或比自己更聪明的其他人类个体,“无知”的感觉是常态,而“有知”的感觉只能是偶然的或很局部的,自己最有能耐,也顶多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段“略略有知”而已。

别拿无知当个性,承认无知并不丢人,但大部分人很难跨越这个心理障碍,因为大家认为承认无知可能显示出自己的弱点而在竞争时会处于不利地位,或让自己看来很笨。显然地,人类心理的演化赶不上生活环境的变化。在现代复杂的生活环境下,过度自信经常让我们涉入风险而不自知。

在现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能学习到的东西相对之下实在不多,学了且真正了解的又更少了,所以各种“文盲”充斥实在不足为奇。基本上,在大部分的领域我们都属于文盲一族,只有极少数人可以通晓比常人为多的领域。因此,在现代社会里“文盲”是常态而非病态,承认无知并不有损颜面。其实古人早有同感,即使相较于今日古时候信息与知识的量很少,但也不免喟叹:“生也有涯,学也无涯”,何况今日的我们。

幸运的是,即使在现代社会,若只要求温饱安定的生活,又肯努力,就算是各种“文盲”也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但如要在温饱之余要求更多,“文盲”可能就会成为你在该领域求取功名或利禄的致命伤了。

但承认无知并不如一般人想象中容易,因为你是向自己承认无知。一个人怎会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呢?我们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这是下意识的心理,因此并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所以即便想承认无知也很困难。就像谦虚是美德,人人都懂,也想要如此,可是就很难做到。我们随时随地都下意识地、急切地想要向别人展示我们的能力与知识——即便在大部分的时候我们自己并不真正懂。

3.可以无知,不可以无畏

人都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何况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常人。有些人的无知不但不伤大雅,反而显得很可爱。比如女人的不识东南西北,不认路,不懂得基本的地理知识,这时的女人可以一脸无辜地听从男人的数落,依赖男人的指引。男人也并没有因此瞧不起女人,反而挺起胸膛显示着男人的见多识广和对方向、道路的门清。还有一些无知使人显得单纯,比如不懂得一些行业的内幕和深不可测的行规,不知道社会上的某些黑幕和丑恶的东西,反而可以减少不少的烦恼。

无知就是无知,知道自己无知,承认自己在很多方面很无知,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但是无知就应该有所畏惧,不能无畏。所谓“无知者无畏”,我认为是说人在浑然不觉得自己无知的状态下的一种表现,比如小孩子莽撞做事的不知深浅,比如****时红卫兵小将无法无天的造孽,比如唐吉珂德大战风车。

清醒于自己的无知,敢于承认自己无知了,那就应该有所畏惧了,就不能无畏地瞎闯,也不能在自己无知的领域多说话了,那样就要遭人耻笑和碰壁了。大概只有王朔除外,他可以把自己的书名就叫作《无知者无畏》,因为那是他惯用的痞子腔儿,别人跟他叫不了真儿的。

但是现如今的年轻人,包括一些上了点年纪的人,真的是什么无知的话都敢往外说呀!前两日读报得知,一些人在大嚷要取消中医!他们大概连中医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更别指望他们弄明白中医的博大精深,就敢喊取消?凭什么呀!一个半个的庸医代表不了中医,我们挖掘中医宝库,研究发扬光大中医的精髓还来不及呢,怎么可以取消?你可以不懂中医,不看中医,也可以大骂骗人的庸医(包括打着中医旗号的假医,也包括西医),但必须敬畏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贝。

身边也有好些这样的人和事,网络和博客使得我们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经常就可以读到一些人“无知无畏”的言论。想想自己也曾经有过许多无知而无畏的想法和做法,好在后来慢慢醒悟了一些。现在虽然依然很无知,但却是畏惧之心长存了。

作为具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还是事事“有畏”一些的好,因为太无畏了,正可以反证你的无知。而太无知了,就真的没有人敬畏你了。

最后要记住:

真理从清醒而来;善良从体谅而来;气质从智慧而来;美丽从慈悲而来!

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曲私的人,以名义节气激励之,则天下之人无不入我陶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