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学生活
3662000000032

第32章 用人:知人善任量才适用(4)

利用隔阂,取其长避其短

孙权统事后,历经的几次重大战役,都获得了胜利,如赤壁之战、袭取荆州、夷陵之战以及平定交广等。所以,孙权不仅保住了江东,并且还扩充了疆域。孙权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他善于用人是有关系的。

首先、孙权比较善于识别、培养和重用人才。

三国时期,孙吴表现突出的将帅,与魏、蜀二国相比,毫不逊色。如“孙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其中以周瑜最享盛名。他在孙策主政时已受到赏识和重用。

周瑜曾先后两次向孙权推荐鲁肃。而鲁肃之所以得到孙权的重用,不仅靠周瑜介绍,也是孙权对鲁肃比较赏识。鲁肃曾向孙权提出“进取荆州,全据长江,以图天下”的战略部署。那时身为大臣兼名士的张昭对鲁肃这种观点,不以为然,劝孙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孙权否决了张昭的话,反而更加器重鲁肃了。

孙权能够重用周瑜、鲁肃,说明了他的会用人。

还有出身“贫贱”的吕蒙。十五六岁时便参了军。后来成为小将,因多次立功,受到孙权的赏识与提拔重用。曾经,吕蒙镇守陆口。陆口与荆州隔江相望。关羽在刘备、孔明入川后,独当一面,把守荆州一隅,他后来主动出击,打下了曹军占领的襄阳,水淹七军,擒获了曹操的猛将于禁、庞德,一时声价震天。关羽则总在担心战线拉得过长。陆口由名将吕蒙把守,他不敢抽空荆州的兵去援打樊城。魏、蜀、吴其时在这几个城池展开了混战。关羽乘机袭击曹营,可东吴对他虎视眈眈,关羽的袭击惊动了许都,曹军为此恨死了关羽,暂时又与东吴联手,协助东吴进攻关羽。孙权在此情势下决心进攻荆州。他叫自家堂弟孙皎与吕蒙共作领军之将,吕蒙说:“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

孙权听后,恍然大悟,便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孙皎在后方负责接应粮草,不参与指挥。

独用吕蒙后,东吴偷袭了荆州;关羽失去了荆州,军心涣散,给养又供应不足,不得不败走麦城。

吕蒙的取胜,是与孙权的信任紧密相联的。

在多次抗击曹操,同蜀汉争夺荆州的战争中,吕蒙表现了过人的韬略。吕蒙有此丰功妙计,与孙权的精心培植是分不开的。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在孙权的鼓励下,勤奋学习,成绩大增,鲁肃见到他吃惊地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另外,孙权用人能效之于事,不拘卑贱、不计旧怨、不求全责备。

丁览、阚泽、丁奉、谷利、潘璋、步骘等著名的吴臣,都出身微贱,或忠于孙氏,或干略卓著,或学问优异,都得到孙权的赏识和重用。孙权颇能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而不问其资历深浅,所以能发现人才,破格提拔,乃至重用。

孙权不计怨仇。如甘宁原属黄祖,曾射杀吴将凌操,后降权,权对之优待有加,令凌操之子凌统不得因父仇加害于甘宁。才有后来甘宁之展力建功。

孙权说“贵其所长,忘其所短”。即在领导中,不要只看到下属的短处,要针对他的长处,给他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如典掌军国密事的胡综,醉酒后就随便责打下属,孙权爱其才,没有责怪他。孙权的独到方法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在曹操西征去平定汉中,得陇望蜀之际,诸葛亮劝孙权乘虚而入,突袭曹操的后方,一举夺得皖城,并乘胜追击,直逼曹操的东征根据地——合淝。

在曹军众将忧心忡仲时,忽然收到曹操派人送来的一个木匣,上面有“贼来乃发”四字。当孙权率十万大军逼近合淝时,张辽等人开匣观之。书中指出:“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当时,远在八千里之外的曹操送来一个木匣,对守卫合淝的将领做出具体的安排且违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原则,既不脱离实际,又不会导致军事指挥上的混乱,很有道理。事实证明,曹操这样做,正是于大敌当前时,从实际出发,促成张辽、李典、乐进几位将军的精诚团结和优势互补,以取得率兵御敌的最后胜利。

曹操也很会用人,十分清楚三位战将的性格修养、用兵特点和作战能力,并且对他们三人之间平时的隔阂明察秋毫。所以,不出曹操所料,三人看完命令之后,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以攻为守的战略决策,表示亲自出去与敌人“决一死战”,展示了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慨;素来与张辽有隔阂的李典,对于张辽提出的建议,先是“默然不答”,后为张辽的行为所感动,马上表示“愿听指挥”,表现了公而忘私、勇于抛弃前嫌、豪爽直率的性格;乐进对张、李二人都不敢得罪,是个中间人物,并且有一点怯战心理,一旦张、李二人意见,他也信心十足,不甘人后。在兵临城下,人心恐慌的紧要关头,曹操一封书信使三位将军同心抗敌,转败为胜,把吴军打得七零八落,这一战使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曹操在远征汉中之时,用“素皆不睦”的三位将军同守合淝,对此,后人孙盛有较深感受,他说:“夫兵者,诡道也。至于合淝之守,孤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用弱者,则惧心难保。”足见曹操在赤壁战败后的别具匠心,利用张、李、乐三人之间的奥妙关系,使他们在性格上取长补短,甚至利用他们之间的隔阂,防止一人独断专行。埋没人才,乃江山之不幸。

刘备虽然十分善于笼络人才,但他在用人方面的智谋却有明显的不足。也可以说,他没把下属的长处真正发挥出来。

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关羽、赵云,都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而刘备终其一生,都没能让他们各自发挥其长处。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跟随刘备,虽然隆中对脍炙人口,却并未得到真正的重用。赤壁之战时,刘备派诸葛亮做说客说动孙权。赤壁之后,刘备袭取桂阳、长沙、零陵,而后任命孔明为军师中郎将,负责调集三郡税赋,以资军中。诸葛亮熟读兵书战策,胸怀百万雄兵,而刘备手下,他不过是个粮草官。

刘备入蜀,诸葛亮却没机会随军参谋军事。及至与刘璋反目,事情紧迫,才调集孔明张飞赵云入蜀。刘备得益州后,重用了许多阿谀奉承的小人,孔明以军师将军位列谢援之后,排在第五位。这时候,刘备数次出击汉中,孔明仍得不到重用。《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写:“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说明在刘备的眼里,诸葛亮是萧何,而不是张良。

刘备攻吴时,他宁可重用黄权,也没想过重用诸葛亮。我们在《三国演义》中,会看到一种疑惑——刘备彝陵之战为何不用孔明?否则陆逊恐怕只能空叹:“既生逊、何生亮”了。其实,刘备从来也没有给过孔明掌握兵权的机会。直到白帝城托孤,刘禅称孔明为相父,孔明才真正掌握了军政实权,而那时的诸葛亮己42岁了。

孔明从开府到五丈原归天,短短十二年中,诸葛亮才真正有机会进入中国的军事舞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无可置疑的,三国时期,唯有诸葛兵法《将苑》与曹操的兵法《孙子兵法集注》得以流传后世。可惜,上仓留给诸葛亮的时间太短了!

赵云的才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自赵云投奔刘备后,始终处在牙将偏将的地位。入蜀后,只是委以内务长官,堂堂常山赵子龙,却充当了一个********。这时候,刘备汉中用兵大多用那些蜀中新贵和皇亲国戚,以至遭逢大败。直到黄忠出战曹操,赵云随黄忠去劫粮,此战赵云表现出了有勇有谋的大将风范。刘备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手下还有这样的大将,赞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可叹赵云,从讨伐黄巾军时就结识了他的刘备,居然到了老年才被刘备发现了其才华!

刘备出兵东吴时,赵云曾劝告刘备说:“****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如此来看,赵云不但是将才,还是个帅才。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当初是赵云镇守荆州,而不是关公,历史会不会要重写了呢?

可叹赵云,在他的大好年华里,被刘备埋没了。像孔明被刘备埋没了一样。而真正赏识他的反是孔明,而在孔明时代,赵云已垂垂老矣。从当阳大战到六出祁山这二十年里,拥有大将之才的赵云竟然毫无作为。这仅仅是刘备一人的损失吗?

在关羽的任用上,更不用多说了,无论诸葛亲自掌管荆州,还是赵云掌管荆州,三国都肯定将是另外的结局了。再给“汉奸”一个机会。

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竟然投降了曹操,无论什么理由,这都相当恶劣。但刘备相信关羽不会背叛他。有了刘备的信任,关羽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重新回到刘备身边。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讲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兄弟三人走散了,谁也不知道谁是死是活,曹操特喜欢关羽,用计让他左右为难,最后,答应暂时归附,但也提出了条件。曹操百般恩待,关羽亦知感恩,但最终挂印而去,过五关斩六将,与曹操断绝关系。

东岭关:一招杀孔秀;

洛阳:劈太守韩福;

汜水关:一刀劈了卞喜;

荥阳:王植领军马来赶,被关公拦腰砍了;

滑界:太守刘延虽然受过关羽的恩,却是个胆小怕事的无用的人,云长直接来到了黄河渡口,守将秦琪不识相,还想和关羽打上一架,被一刀砍了脑袋。

后来关公卧牛关收周仓,古城会张飞,刘备也用计离开袁绍大营,于野村中三弟兄终于相聚。

赞曰:

做了兄弟,

就要放心。

偶尔分手,

必来找寻。

刘备心知:绝不怀疑自己兄弟,他自会回来。

兄弟就是兄弟。

哪怕兄弟到了敌人那边依然相信他。

情况有变化,但我不变心。这样就可以永久做兄弟。

情况有变化这是客观的,可以理解,但老变心的人最没出息:因为他心里坚守不住,老拿情况变化为自己开脱。

刘备关羽皆是男子汉。一旦结拜就绝不变心,这何等可贵。

“义气”两个字不是谁都可以乱讲,真正的义气是足以改变一切,又足以让一切都改变不了。

“义气”的“义”是仁义,就是良心。

“义气”的“气”是正气,就是人活一口气的精气神,没这个东西,人早就死掉了。

人可以散了形,但不能散了气。

只要元气不散,义气不灭,就可以重生。

刘备军队被曹操打败了,张飞落荒而逃当了草寇,刘备投靠了袁绍,最让人震惊的是关羽投降了曹操,成了敌人的人。

曹操是刘备的敌人,关羽这一投敌叛变的行为为天下人不齿。但为何世人并没耻笑关羽,反而赞美他有义气呢?

这是因为关羽投曹操确有苦衷,最可贵的是关羽一旦知道了刘备下落马上千里来投。

关羽辞别曹操,过五关斩六将,这都是为了刘备。

刘备才是“关羽千里走单骑”这一经典故事的主角。

他不在场,但一切都在讲述他。

关羽要证明给刘备看。

从这点上讲,关羽不如刘备。

关羽的义气需要他自己去努力证明。

刘备的义气无需证明。

无需证明的高于必须证明的。

世上有一种东西,它不证自明,自从有了天地就有了它。

人只要找到这种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就能成就一个人。

这种东西就叫“气”。

在天为元气,在人为义气。

刘备的义气得之于天,天然一段情义,深植于他心中。

这种义气使刘备身上充满神秘的光芒!

这种光芒使天下英雄都来投向他!

刘备的“义气”就是孟子说的“浩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此。

刘备知道关羽投降了曹操后,丝毫没有责怪的话,他放放心心地等,他平平静静地看,他稳稳当当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直到奇迹出现。

所谓奇迹,就是元气复原后的必然结果。

刘备当然相信关羽不会背叛他。有了刘备的信任,关羽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重新回到刘备身边。

刘关张重新在一起,这是义气的胜利!

这是无需证明的天地正气再次向世人显明它的神奇力量:它可以让死的复活,让散的再聚。

它可以让奇迹在眼睛下面表演般的出现。

它可以让不可能的变为可能!

张飞见了关羽,要杀他,原因是关羽投降了曹操。

张飞不相信关羽,从这点上讲,张飞又不如关羽远矣。

张飞也需要关羽证明给他看,直到关羽杀了曹操的追兵张飞才相信。

为什么老要求别人去证明呢?

这是不自信的表现。

自信的人相信一切。

相信一切都会发生。

耶稣说:

“你们见了我就相信我的话这很好,但那些没有看见我就相信我的话的人有福了。”

你要信就信到底。

不信就不信。

信心成就一个真正的人。

关羽练的是金钟罩,曹操以往攻无不破的功名利禄等诸般软硬兵器,今天全都不灵光了。

关羽实在是个性情汉子,自愿被义气的绳索捆绑。这是他一生的理念,就是死了也死得爽。

关羽也不是真的一根筋,曹操对他这么好,他背后感动得也是一塌糊涂。仔细衡量,曹操比刘备对他似乎更够意思,就由不得替阿瞒叹息了:兄弟,这是命啊,是缘呵!你要早碰见了我,我早就跟你在一起!

凡是最初的,就是最好的。

人生贵在第一次。

你的第一次选择就决定了你一生。

第一次总是好的。

千万别说下次会更好。

客观上讲下次是会更好,但第一次绝对意义重大,是你做人的开始。

所以关羽一旦跟了刘备,那么就不会再跟曹操。就这么简单。

关公也是一个情感正常的男人,可硬是咬牙挺过了美人关,按佛家说法,他修的是白骨禅。

所谓“白骨禅”,就是视红颜为白骨,不为女色折节,这点上讲赵云也很好,曾有人给他美女,他拒绝了。

古来女人就成就男人,又有多少英雄毁在女人手中,因何成就因何毁,每人心知肚明,怪只能怪男人,不能怪女人。

从这点上讲,刘备又高于关羽、赵云。关羽赵云不近女色,坚持理念坚持得辛苦。刘备最爱女色,老婆无数,侍妾一群,赤壁之战后孙权送他一群美女刘备来者不拒。刘备从来不曾因女色误事,他坚持他的男人理念,同时又很喜欢女人,这样他就很自然,不辛苦。

刘备简直就是一个大禅师,一切随缘,不执著,放得下。

他心中有爱,所以一切都是稳当的。刘备动的是真情,说话不虚伪,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

凭这一条,让关羽为他割舍美女,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追随!

【智慧金言】

刘备曰:

无条件信任,换来无条件忠诚。

不必费心证明什么,认定什么就是什么。

对女人用心,对男人用脑。

用霸气不如用义气,天下人自然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