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曾纪鑫读史
3661500000008

第8章 英雄的出路与末路(3)

在对待吴三桂的复叛问题上,牛金星、宋献策也直言不讳地劝谏不必劳师远征,能以政治解决最好。仿佛鬼使神差似的,李自成就是听不进去。如果他不亲率大军讨伐,吴三桂便不会向满清借兵,然后联手合作,最后投降做了汉奸。没有满清介入,一个吴三桂怎么也成不了气候。满清虽然一直垂涎山海关,密切注视关内各支力量的反复较量,如果不是在汉人洪承畴、范文程的怂恿谋划下抓住吴三桂借兵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局也不会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坐天下,这一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要转轨付诸行动,实在是难之又难!

当天平的砝码倾向满清时,李自成失却了往日的耐性与坚韧、从容与大度,变得气量狭小、浮躁动摇起来。

李岩是他人生与事业转折的关键所在,他根本就不应该杀掉李岩。得李岩势力转盛,势如破竹,方能进入北京;失李岩部将离心,分崩瓦解。事实证明,在北京的最后几天时间里,李自成如能听从李岩的上疏建议,则大局已定,幸运之神绝对不会偏向满清。

李岩被杀缺少主谋,加之屡次败绩,李自成变得刚愎自用、杀人如麻。大顺官员哪怕小小过失便处死刑,普通百姓则“盗一鸡者死”,弄得上上下下,风声鹤唳,一片肃杀恐怖。

李自成原本就不想在京城登基为王,撤退时焚烧皇宫、殿堂、楼宇等建筑尚可理解,而退出被他一直视为根基与大本营的西安时也如法炮制,只能说明他意志动摇,破罐破摔,并未打算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了。

那么,逃窜中的大顺政权,其未来与出路何在?

李自成心中所念,仍是割地为王。当********上升为主要矛盾之后,他希望抛弃往昔的一切怨仇,与明朝残余势力——南明联合,共同对付虎狼之敌——入主中原的满清政权及其辫子兵。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南明与大顺,有着不共戴天的杀君之仇。在没有认清满清政权的真实面目,没有体会到异族统治的血雨腥风,没有被清军逼到忍无可忍的境地之前,必欲置李自成于死地而后快的南明,是不会接受他的任何条件,与之和谈联手的。

当一败再败的李自成率着突围而出的近六百人马退到江西瑞昌城外时,发现城门紧闭,城楼满是手拿各种武器的守城百姓。他们也将李自成及其大顺军视为倾覆明朝、逼死明帝的流寇而严阵以待。而这时,清军仍尾随其后穷追不舍,眼看就要逼到近前,一场恶战乃至最后的生死决战迫在眉睫。突然间,西北方的树林中杀出一队人马,将满以为即将得手的清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惊慌之中逃窜远遁。原来这支三四千人的队伍,属大顺兵士,首领白旺,守卫武昌时,李自成命他先行撤出,前往兴国州,进驻江西,随时接应。被击溃的是清军的一支尖兵,可以预见的是,大队辫子军将随之而来,白旺赶紧护卫李自成继续南行。

白旺起义较晚,不属亲信之列,所带全为湖广新兵。一直被失败、惊惶、溃退缠绕的李自成不免风声鹤唳、疑神疑鬼。逃亡途中,他悲观失望,一如举事不久的商、洛山之困及鱼复山之困,恍惚中经常想着自杀。一次,自成突闻战鼓号角惊天、喊声杀声动地,眼见前后左右、密密麻麻全是清兵,他不再犹豫,毅然举剑自刎。幸亏左右发现及时,紧紧抓住他的右臂,才幸免一死。其实,情绪低落往往是眨眼间的事情,一旦度过危机,生命的本能复活,求生意志反而更加坚定。望着遭受饥饿与疲乏袭击仍坚持着迤逦前行、狼狈不堪的队伍,李自成不由得想到了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败亡时的情景。逃入狼虎谷的黄巢绝望自刎,未成,却被外甥林言将他及其兄弟妻子七人一同杀死,割下首级准备邀功请赏。虽然中途被沙陀人将功夺走,连林言也给杀掉割了首级,但自古以来,英雄的发迹与出道各各不同,可一旦失败陷入绝境,却总是众叛亲离,其末路相差无几。于是,李自成不免对白旺起了疑心,让他虚张声势地继续南进将清军引开,自己则悄悄潜入湖北通山县,伺机西进,与留在西安断后,完成任务后向荆州、湘西一带转移的李过、高一功部会合。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李自成终于摆脱清军的死死纠缠与追击,进入通山县境内的九宫山。尽管身边只剩义子张鼐及二十多名将士,但李自成还是为自己终于摆脱了清军的追击与长达一年多的溃逃噩梦,不由自主地出了一口长气。然而,李自成只防着清军,却忽略了相当顽强的地方武装势力,一口长气还未吁完,就遭到了一群凶悍的地方团练的突然袭击。李自成与身边所剩亲信将士来自陕西,方言不同,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当地民风强悍,眼见这批来历不明的人马闯入自己地盘,出于保卫家园的目的,仗着人多势众,他们呼啸着拼死而上。李自成三十九岁的生命,就此走向终点。可怜一代英杰,竟然稀里糊涂地凋落在一群从未走出大山的农民之手。

颇具意味与吊诡的是,大顺政权由一群迫于生计的农民艰难开创,以中华大地为舞台,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活剧,最后,又经一群农民之手,悄然合上了帷幕。

其实,关于李自成的个人结局与下落,历来传说纷纭,计有十九种之多。以上所叙,仅为笔者较为认可的其中一种。此外,还有在九宫山为伏兵乱刃杀死、为村民所困缢死或用锄头打死、为程九伯所杀,在湖南罗公山病死,在战场被吴三桂杀死,在黄州为乡民所杀,在西塞山左右为兴国州人寸磔,在湖南石门夹山禅隐,在榆中青城归隐等多种说法。

李自成于一连串的败仗与撤退中神秘消失,并无公认的确凿无疑的事实证明其最后归宿,因此成为三百六十多年以来的一大历史疑案与不解之谜,以致2006年清明节,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还为他修建陵墓、立石刻碑,上书“闯王李自成之墓”。

为李自成建陵立碑者共有四地,其他三处分别为湖北通城县、湖北通山县、湖南夹山县。

一般而言,官方史书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明史》作为官方修撰的大型史书,虽然记载了李自成两种不同死法,一为村民所困缢死,一为人马陷入泥淖被村民用锄头击中脑袋而亡,但明确认定李自成死于九宫山。因此,“九宫山殉难说”不仅在史学界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也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哪怕“九宫山殉难说”也因毗邻的通山、通城两县皆有九宫山之地名,也一时真伪难辨。后经专家考证确认,李自成殉难于通山县九宫山渐成定论。而李自成在九宫山到底是怎么死的,也是说法不一。除《明史》所记的两种死法外,根据当地县志、家谱、族史及其他野史记载,还有两种死法:在拜谒元帝庙时被村民疑为盗贼“碎其首”而亡,与山民程九伯搏斗致死。而搏斗致死又有四种死法:被程九伯一人所杀;在与程九伯搏斗占据上风时,被赶来的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偷袭,以铁铲击中头部而死;与程九伯扭打将其杀死后夺路而逃,被地主******指挥乡勇放弩开铳射杀;程九伯率众人围杀。

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传说,一是村民发现死者身着龙衣,腰佩金印,且瞎了一只眼睛,惊为大顺皇帝李自成。但清军赶来查验之时,却发现尸体已经腐烂,“朽莫辨”,看不清什么名堂了;二是诸多记载,各各有别。如《程氏宗谱》记载程九伯杀死李自成一事,原文为“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闯贼即闯王,名字却为李延。李延是谁?是否李自成的其他名字?比对《米脂县志》、《延安府志》及其他相关资料,记载李自成的名、字、号颇多,包括其乳名,可就是没有“李延”之称。那么,死者是否另外一人?而《酉阳杂笔》记有“闯贼名自成,一名炎,米脂人”,这里的“炎”与“延”同音,是否宗谱记录有误?家谱、族谱并非印刷品,多为手写抄录,出现错字、别字十分正常。等等这些,都为后人留下了可供想象与发挥的广阔空间。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当通山九宫山殉难说为专家学者论证认可,特别是经由郭沫若等权威人士认为“确定有据,是可以信赖的”之后,修建通山闯王陵,便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2007年11月,我终于寻得一个机会,专程来到坐落在通山县九宫山西麓牛迹岭小月山的李自成陵墓。从咸宁市出发坐车一个多小时抵达通山县城,县城至陵墓尚有五十多公里。虽有公路直达,但路况较差,小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颠簸而行,两旁高低起伏的山岭如波涛般绵延不绝地涌向远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想见的是,三百六十多年前李自成选择的逃亡之路,该是何等偏僻与荒凉!是的,为挣脱敌手,他们自然挑选那些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越偏越隐越好。

闯王陵座南朝北,一道石头围墙将其圈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墙外山坳为朱家村民居。汽车一个拐弯,在陪同的咸宁市及通山县诸位友人的指点下,隔老远,就见到了一座气恢弘刻有“闯王陵”三个大字的牌坊门楼。进入陵园,沿着象征李自成生命春秋的三十九级台阶而上,便是他的墓冢。据传李自成尸体腐朽,几个朱姓农民找来两口石水缸(当地一带所用水缸,由五块长方形石板拼镶而成)扣在一起,中间盛着闯王遗体,给就地掩埋了,其简陋之状可想而知。如今的李自成墓经过修缮,周围的雪松、香樟长得郁郁葱葱。墓前立有一块高大石碑,上刻“李自成之墓”五个大字,系郭沫若手书。郭沫若的题词原本写给通城县李自成墓,但他读了有关通山、通城两地李自成死难考证、辨析的论文后,马上“注销并改正”了自己的观点。于是,题词便由通城转到了通山。

由墓冢拾级而上,是茅盾题写匾名的李自成陈列馆。馆中陈列着各种有关李自成死难的府志、州志、山志、宗谱等不同时代的史志谱乘,以及研究李自成归宿问题的论文、论著。而珍贵的“镇馆之宝”,当数被确认为李自成遗物的一只双龙鎏金马蹬。

出陈列馆而东,沿山坡继续攀行,便是一系列与当初战事相关的遗迹,包括下马亭、落印凼、玉玺亭、激战处、殉难处等。这些,都与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殉难章节的描写十分吻合。姚雪垠为创作《李自成》在九宫山深居简出的半年时间里,多次来此考察体验,获得了不少灵感。而景点的布设,也虚虚实实地围绕着《李自成》一书的描写而展开。

离山顶不远,还有一个幽深而隐密的山洞,如果不是当地文友引路,一般游客实难发现。据说清军追杀不止,李自成只好藏身洞中。可巧的是,突然下起了一场瓢泼大雨,将乌驳马的蹄印洗尽,将它踩过的青草复原。雨过天晴,一只硕大的蜘蛛又忙着在洞口结了一张大网。因此,当清兵追踪而至时,却找不到李自成及其战马的半点痕迹,而刚刚织就的蛛网更是造成洞内无人的假象。

于是,李自成逃过一劫。

然而,他终未逃脱最后覆没的命运!

不过,湖南石门夹山禅隐说也为闯王的末路与结局,提供了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