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专家认为腾龙洞具有险胜、怪诞、和谐、巨大、新奇等五个美学特征,而我则以为,腾龙洞最大的特点,就是神秘——
远古之时,这里曾是一片浅海,沧海巨洞的奇观如何形成?只要想想那水滴石穿的伟力,那漫漫时日的变迁,就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与神秘。
腾龙洞穴共有上下五层,集山、水、洞、石、峡、林于一体,已经探明的有五座山峰、十个大厅、十多处地下瀑布、一百五十多个洞厅、三百多个大小支洞。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未知的洞穴里面,又该藏着多少诱人的秘密啊!随导游漫步,一不留神就是一个黑乎乎的洞口,便极想钻入其中探个究竟。这时,导游便不失时机地提醒你,让你的脚步拐向开发过的灯光闪耀处。当然,即便进入,里面不是竖井、天坑、伏流,就是“乌龟大如斗、蝙蝠形似伞”的奇特动物,单枪匹马没有任何探险工具,非但不能打开神秘之门,反会令自己陷入危险与恐惧之中。
偶见水中静卧的蝌蚪、小鱼,因长期不见阳光,竟然通体透明,连肝脏脾肺也清晰可见,而眼睛则退化为一层薄膜。洞中的昆虫,也有全身透明的。这种特征,会影响生命的正常功能与律动吗,是否形成基因代代遗传?如果人类长期生活在腾龙洞中,又该变成怎样的一副模样呢?
腾龙洞又名干洞、硝洞、龙骨洞。古时有采硝者出入此洞,刚入洞口的大厅便是硝客筑灶熬制硝盐的地方,留有硝坑、灶孔等遗迹。称为龙骨洞,是因为洞中生活过大量哺乳类动物,发现了大熊猫、苏门羚、东方剑齿象等大量动物化石,地质年代至少在二十万年以前。远者已逝无可追寻,那么近二十万年以来,腾龙洞的自然生态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只要稍加想象,就感到神秘莫测,令人探索不已。其实,腾龙洞于当地百姓而言,一直就是一处未知的神秘所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曾有十多人想探个究竟,“秉烛而入数十里”,结果“惧而返”。只是近二三十年来才有探险队、科考队进入其中,神秘的面纱终于揭开了一角。
而最具神秘意味的,莫过于长达十六点八公里的地下河。土家人的母亲河——八百里清江流经此地,突然被群山吞没,汇入腾龙洞底不见了。江水陡然下落,形成一道宽大的瀑布,发出惊心动魄的轰然巨响。“一口吸尽狂澜狂,雷转犹听鸣饥肠。”站在卧龙桥上观赏落水洞口,觉得古人的诗意描述,可谓一语中的。清江汇入山中,穿越洞底,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我缓步走到桥下,出神地望着远方,让思绪的翅膀飞进暗河,随汹涌不息的河水在黑暗的长洞中翻卷前行,恨不得将其神秘一一破解。据说伏河流经之地,有湖泊四座,瀑布五处,可见光亮的“天窗”十八处,然后再从另一黑呼呼的洞口奔腾而出。流出的除了滔滔江水,还常有被山洪卷走的人与动物尸体。两个当地农民划船进入暗河,此后就再也没见活人归返。“卧龙吞江”,是腾龙洞展现给世人的又一种姿态,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神秘奇特的伏流,清江才能无所阻碍地顺畅而下,神奇的土家文化、灿烂的巴蜀文化,才得以孕育而出……
腾龙洞神秘多多,实非笔墨所能一一描述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洞距利川市区约七公里,不远也不近,地理位置极佳,是一个适宜游客前往的好去处。
神妙的鱼木寨
如果说梭布垭、腾龙洞是位于鄂西恩施境内著名的自然景观,那么鱼木寨则是一处人文胜景,属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世界土家文化遗留中心等美誉。
鱼木寨位于利川市西部,是一个偏远的自然村落。我们一行人从市区出发,越往前行,道路越显蜿蜒崎岖,加之久雨初晴,六十多公里的路程,小车竟簸箕了两三个小时之久。
这是一座典型的孤山古寨,据《万县志》记载:“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鼗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古寨四周悬崖峭壁,垂直高度达数百米,动物无处立足,草木无隙落根,天然的地理屏障,使得鱼木寨自成一体,易守难攻。
从古至今,若要进入鱼木村寨,唯有两条险道:三阳关与亮梯子。
三阳关是一条铺着大小碎石的山路,两侧是悬崖绝壁,近寨处赫然耸立一座青石修砌、高达五米、形似堡垒的关卡。寨堡正面,开有一扇可供进出的大门,门额横排正楷阴刻“鱼木寨”三个大字,往上则是一排用于射击的方形孔洞。“悬崖脊上建寨楼,一夫把关鬼神愁。”寨堡大门一旦紧闭,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雄风。
另一通道亮梯子,又称悬空栈道,是将长约一米,宽约零点三米的石桩插入石壁之中,一根根石桩铺排开来,在山崖间逐级上升,构成一条别致的石梯通道。人行其上,石桩似颤欲裂,一级一级上下攀缘,石桩没有栏杆,脚底是万丈深渊,上下左右没有任何遮拦,一切豁然透亮,故称亮梯子。
鱼木寨只要将这两条通道严密封锁,即使千军万马,也难攻克。据传鱼木寨之得名,便源于一次村寨的攻守争战。古时候,当地的马、谭两大土司交恶,谭土司坚守山寨,马土司前来攻打,一时猛攻不下,便将寨子团团围住,待等水尽粮绝不战而降。鱼木寨不仅地势险要,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盛产稻谷、苞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寨子被困数月,谭土司命人扔下无数条活鱼。马土司见状,不由得望寨兴叹:“要想攻下此寨,如缘木求鱼也。”遂引兵退去,“鱼木寨”也由此而得名。
一般游客,于令人胆战心惊、魂飞魄散的亮梯子,是不敢“问津”的。于是,我们进入鱼木寨的通道别无选择,唯有三阳关一途。
穿过寨堡大门,寨子里面却无甚奇崛突兀的地貌,缓缓起伏的土丘上,或遍布郁郁葱葱的青松翠竹,或铺展着层层梯田,时令作物长得旺盛喜人。视野十分开阔,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与寨内相对平坦的地势遥相呼应。据有关资料统计,鱼木寨面积六平方公里,一百多户人家,六百多位村民。寨内静静的,少有行人往来,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陪同我们的大学同学殷良平与村中一位挖土的农民熟识,两人不禁亲热地攀谈起来。此情此景,不由得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鱼木寨还真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呢。
村里的道路,铺了一层石板。鄂西到处都是大山,有山便有石,梭布垭是石林,腾龙洞是石洞,而鱼木寨到处也是石头,村民们将丰富的自然资源——青石巧妙地融入生活之中:入口寨堡由青石砌成,路上是一块块错落有致的青石板,房屋由石砖或石片等青石垒筑,而由青石做成的生产、生活器具就更多了,什么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缸、石盆、石瓢等都是。
青石色泽朴实,质地细腻,刚柔兼济,为鱼木寨村民所青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特别是那些碑墓,更是将青石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鱼木寨人不仅注重今世的生活,更看重死后的日子。他们将祖先的坟墓修得富丽堂皇,不少人干脆就建得跟生前居住的庭院与房屋一样。有人生前为自己修好坟墓,是谓生基;而将坟墓埋于自家住宅之中者,则称碑屋。据说村中像这样的生基、碑屋很多,“****”毁坏无数,清代碑墓现仅存十座。
我们有幸见到了其中最大的一座——成永高夫妇寿藏墓。
这是一座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古墓,三道门,两座院,占地近一百平方米,墓前立有高大的石碑。整座墓地格局布置十分完整,以青石铺地,分前廊后院,有护墙、隔墙、后墙,门楣、石碑、匾额、抬板、石墙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巧夺天工的花卉、风物等图案,还有多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如墓联“龙藏鱼木寨,穴居阳和湾”,“墓对文曲水,向朝贵人峰”,便将地理、风水与文化融为一体。
鱼木寨偏安一隅,生活其中的土家人纯朴善良、刚毅豪放,他们依险立寨、守寨自固、独成一村。这里天高皇帝远,不受封建传统束缚,如成永高夫妇墓碑石刻,就有变形龙雕七十多件,这种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却是村民思想情感内在而真实的体现。然而,他们又尊崇祖先,讲究孝道,遵循千百年来代代相承的传统道德。
今天的鱼木寨,早已失却往昔那据险以守的战争防御功能,但它作为一处难得的人文遗迹,却传递着一种刻有土家族烙印的奇妙的文化符码。
走在仿佛没有尽头的青石板上,橐橐的脚步声清脆而悠远。我深深地感受鱼木寨的天然妙成、古墓葬的幽幽神韵、青色石的精美别致、土家人的独特习俗以及他们既封闭内敛又开放进取的山寨精神……这一切,在我眼里凝为两个字——神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