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者,醒来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长诗《伐木者,醒来》,曾荣获1954年的国际和平奖金。诗中的“伐木者”,系指美国历史上率先废除奴隶制的着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林肯因家贫,少时曾作过伐木工人,故有此称。诗人聂鲁达反复呼唤“伐木者,醒来!”从诗的喻意上讲,是代表了当时仍处于****统治之下的拉丁美洲人民,呼唤林肯式的象征着自由、民主、解放的领袖人物重新出现,再次“醒”来。我借用这首名诗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却是纯属巧合与偶然,一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形式”上有着某种联系的思维的“链接”。这要从几年前的一件往事谈起。那时,我寓居于乡间一位亲戚家中。那儿地处丘陵,四周是林木蓊荣的一片青山,二十多年前栽种的松、杉、桦、柏,均已大片成林。有一天凌晨时分,我被不远处传来的急促的敲门声和犬吠声从睡梦中惊醒,不知发生了何事,便披衣起床,询问同屋的亲戚。亲戚答日:“那是村子里盗伐木材的一伙年轻人,在相互敲门,催促趁夜深人静该早早起床,上山砍树了。”我不禁愕然。这时我脑海里很奇怪而又“自然”地就“联想”起聂鲁达那首诗的题目:《伐木者,醒来》。不过我赓即暗自发笑,这是一种苦涩的笑,内中含有某种难言的困惑与尴尬,甚至某种自嘲与反讽的意味。清晨一起床,我便向那位亲戚了解当地林木被盗伐情况。
他说。村子里确有那么三五个人以此为“业”,趁夜上山伐木,私下倒卖。亲戚还引领我到附近山上察看了被盗伐后剩下的树桩残迹,令人心痛。据说政府也曾严令禁止,予以打击,但毕竟个别山民为利益所驱使,故屡禁不止。有些人甚至将长期盗伐倒卖林木当成“发财致富”的捷径。亲戚指着附近一座新建的楼房说:“你看,那一家人就靠着偷树卖树建起了楼房。”我不禁再次愕然……几年以后,当我又来到这座山村,这里的情况已明显地得到改变。由于当地政府花大力气封山育林,打击盗伐林木,那种夜半相约上山偷树的情况已基本得到制止。我看到山坡上竖立着一块镌刻有《护林公约》的石碑;由于退耕还林,新植的大片幼树已经长得郁郁葱葱。看着漫山遍野的绿化林,我不禁暗自欣喜。然而,当我最近从报上看到一则相关的消息时,这种欣喜状态又立刻被忧心忡忡所替代。2003年1月18日的《工人日报》,记者赵立明报道了备受关注的长江上游发生的大面积林木采伐事件。这一恶性事件居然得到县木材公司这类“官方”的支持,他们置国家关于封山育林并严禁砍伐的规定于不顾,让福建商人自带人员进入林区进行商业性采伐,采伐林木面积达1800亩,且采伐的都是处于抚育生长期的中幼林。显然,这种以集团营利为目的的大规模灾难性采伐,比之少数人为蝇头小利而上山偷树,其危害性更要严重得多。记者描述了滥伐之后树桩残留遍地狼籍、边角木料弃置成堆、山上泥土大片裸露、山下江水由清变浊等状况,读罢令人忧从中来。我脑海里继续“链接”起各类相关的信息片断:电视上报道的催人警醒的盗伐事件,森林中不堪人目的刀痕斧迹、残枝:
断桩……因林木损毁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生态失衡、沙尘暴肆虐……报纸上触目惊心的标题:《乱砍滥伐为祸惨烈--绿色林海顿成黄色荒原》;广播里警钟般的声音:“全世界的森林面积正在以每年约1700万顷的速度消失。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一半……我国最大的三片针叶林区70%的天然林已被采伐……长此以往,沙漠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恶化将势不可挡而为患人间……。”那些为个人或小团体一己私利而不惜损毁人类利益的毁林者们,在振聋发聩的警钟声里,不应该为之警“醒”、彻底“醒”悟么?我不能不再次借用巴勃罗·聂鲁达的诗题而大声疾呼:“伐木者,醒来!”
道歉
有一次我乘坐出租车,路过一条凹凸不平的旧巷。道路年久失修,加之连日下雨,坑洼里积着一凼一凼的污水。司机只好择路而行,尽可能避开那些水凼。经过一个交叉路口时,突然,一个楞头楞脑的小伙子骑车横穿马路,险些儿撞在车头上。
司机忙不迭急扳方向盘,车子往右一拐,避免了一场事故。可是车轮却碾过一个水凼,坑里溅起的泥水正好飞落在一位过路的妇女的裤腿上。这女士一时火起,大骂司机“瞎了眼睛”!这时那骑车的小伙子已回头看到了这一幕,不仅毫无愧意,反而幸灾乐祸地淡然一笑骑车扬长而去。出租车司机却颇有涵养,连忙熄火停车,走下车来向那位女士赔礼道歉,一个接一个的“对不起”,谦恭而又诚恳。谁知愈是道歉,女士愈是不依,大有逼人赔偿“损失”之势。其实我心里最明白事情的原委和责任,于是下车“解围”,说明此事本该由那个骑车的莽撞小伙子负责,司机是由于急忙闪避而无意中溅起了泥浆,赔礼道歉也就够了。那女士好容易才“熄火”,但等我们上车,依然余怒未息,嗫嚅着一些愤愤然的话语。我在车上暗想,这事儿还真有点“连环套”的蹊跷,甲(骑车人)惹的祸,无辜的乙(司机)向另一位无辜的丙(女士)道歉,反惹出麻烦来,最后还得由丁(我)出面调停。假如司机不采取应急措施,那肇事的小伙子岂不咎由自取,非伤即残,后果何堪设想?假如司机不停车道歉,装着没看见而驱车离去,岂不省事许多,少了这场纠葛?还有一次,我和妻子去邮局办事。出门时,我只顾埋头走路,却没有看清楚大门口横着两道厚厚的推拉玻璃门,冷不丁一头撞在门上,碰得我额头上火辣辣一阵剧痛。我本能地捂着头一声“哎哟”,这时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从旁边另一道玻璃门几乎是同时推门而进,见此状,他竞以为是他推门时撞了我,于是忙不迭弯腰低头连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老同志,撞得凶不凶?要不要送您去医院?”这突如其来的戏剧性的“道歉”,反使疼痛中的我既不好意思又颇感滑稽好笑。其实两道玻璃门一推一拉“泾渭分明”,我的“未敢翻身已碰头”与他的“漫不经心推门进”毫不相干,何来“对不起”?又何从连连道歉呢?可看他的那副歉疚谦恭状,以及发自内心的一脸的真诚,又觉得这小伙子着实可爱,以致他的“礼貌”反使我的疼痛顿时减轻了许多。我只好苦笑着连忙声明:“与你无关,与你无关!”可我愈是这样那青年就愈是不肯离开。大有“责无旁贷”,执意“赔偿损失”之诚意。我只好赶快悻悻离去,看见他仍在身后满含歉疚地不断向我拱手致歉。我一路上都觉得此事蹊跷而滑稽,谓妻日:世上竞还有这种好人,无过而揽错,事不关已却“严”于责已,与我上次乘坐出租车看见的那位恶作剧的小青年,其“境界”真有天壤之别呵!后来在一次友朋聚会时,我把这两个“道歉”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朋友们笑过之后,座中一位男士又“补充”了另一则“道歉”的故事:有一次,一辆满载蔗渣、废纸的翻斗车欲开往某造纸厂(蔗渣、纸屑可化浆作造纸原料),驾驶室坐着司机和他的女朋友,其时正在热恋中。路边有一老汉挥手拦车,请求捎带一程。此时司机情绪正好,同时也想在女朋友面前显示一下“侠肝义胆”助人为乐,于是欣然同意老汉坐进翻斗车厢。司机一路与恋人说说笑笑,早已把老汉搭车之事忘得一干二净。到了造纸厂,司机刹住车揿动电钮卸货,满满一车斗的蔗渣、废纸便随即翻了个个儿,那搭车的老汉也就一块儿云里雾里来了个“翻天覆地”,幸好蔗渣废纸厚实绵软才使他免于摔伤。此时司机的女朋友下意识地惊叫一声:“车上那老头呢?”司机才猛然惊觉下车察看。只见蔗渣堆里一阵蠕动,老汉慢吞吞挣扎着钻出来,满头满脸全是废纸、蔗渣。司机对自己的莽撞忘事深感内疚,正欲上前赔礼道歉,老汉却抢先致歉道:“师傅呵,真对不起,刚才我坐在车上,想换换姿势伸伸腿,哪知一蹬脚不小心踩翻了你的车厢,实在是对不起,对不起!”司机和他的女朋友顿时面面相觑,忍俊不禁却又一时哭笑不得。大家听后一阵捧腹。这故事显然是“编”的,却很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儿。三个“道歉”的故事,相映成趣,可全都是阴差阳错,角色倒置,弄错了该道歉的对象。唉,生活中什么怪事都可能发生;惟其如此,生活才谈得上丰富多彩。
金手指
大约在五年前,我的一位担任董事长的张姓朋友邀请了一批作家、诗人,为他已兴办多年的传媒公司改取个名儿。这是一家定位于文化传播的公司,自创办以来就颇为景气,但原公司的名字不理想;之所以专请文朋诗友来出谋划策,一则因为董事长本人就是当年在全国颇有名气的青年诗人,自从成了“下海文人”,文学情结从未淡漠;二则他想给公司取个既切题又诗意、颇有文化内涵的名字,这就非文朋诗友莫属了。颇费思索,几经磋商,终于在大家拟议的几十个名字中,采纳了一位诗人建议的“金手指”。这名字不仅响亮、上口,饶有意味,还吉利、独特,有很好的象征意义,而且诠释了传媒公司的宗旨--不过,它不能浅层次地被理解为拨拉着算盘子儿(或敲击着电脑键盘)单纯算计经济收入的金手指,而应当理解为以文化策划与文化传媒为特征、紧握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笔”的金手指。当然,“金”手指所暗含的“经济效益”,乃市场运作的题中之义,也是毋庸讳言的。这名儿董事长高兴,朋友们高兴。到工商局登记时,全国没有同名儿的。顺利注册,皆大欢喜。几年下来,金手指传媒公司不仅客户多,人气旺,而且社会、经济“双效益”均佳,令世人瞩目。这位诗人气质的董事长和他的同事们立足于文化,着眼于全国,做大做强,渐成气候。只要“检阅”一下他们几年来精心策划、成功运作的经典案例,就令人振奋和鼓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桃李杯”舞蹈大赛;2001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青岛环保展;剑南春之夜·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全国巡演活动;大型电视音乐史诗片《长征组歌》;庆祝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华灯大汇展……在金手指点石成“金”的一“手”策划下,2003年11月9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应剑南春集团之邀,专机“空降”四川,在“市场准入与全球营销:
剑南春拓展全球市场”活动中担任揭幕大使,并作了题为《美国市场准入》的演讲,引起轰动效应。“金手指”已经成为一个蜚声国内的文化策划机构,一个在全国同行中影响甚大的着名品牌。前年我去苏州。由于唐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从小稔熟于心,对我太有诱惑力,于是便直奔寒山寺,欲沿着诗人的诗踪去寻觅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景致与情味。张继留下来的诗很少,然这首短诗却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所有的唐诗选本几乎无一不选,据说还编进了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东瀛友人特别崇尚寒山寺,每年都远涉重洋,结队来此撞钟。这座本来很不起眼的普通寺庙,因张继,因《枫桥夜泊》而名扬天下,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观光者。有人戏言,应该给张继颁奖,因为他是苏州最好的“宣传部长”。果然,有关部门在寒山寺一侧的陈列馆里,为诗人张继塑了一尊与真人般大小的铜像。到此一游,我当然要去瞻仰铜像。然而令我惊异的是,我在这儿看到了“真实”的金手指!潇洒地坐卧于黑色大理石基座上的张继铜像,其右手那个食指,不仅比例略长,微翘而突出,还被厚厚地涂了一层金成为格外醒目的“金手指”。不知是由于这金灿灿的手指颜色与塑像全身的青铜色不相协调而显得唐突,还是因为本来不俗的诗人铜像被“指上涂金”而略显俗气,总之,我的第一感觉是:刺眼,不舒服,有损艺术的整体美。如果说给张继塑像是苏州人的智慧之举成功之作的话,这“格外刺目”的金手指便是节外生枝的粗俗之举,画蛇添足的多余之笔。镀金,并非一概都不“艺术”。那些寺庙里全身镀金的菩萨,因为整体协调统一,便无突兀刺目之感。艺术,总是需要协调、和谐的,色彩的乱涂滥用往往弄巧反拙。这时有许多小孩喊着:“嘿!金手指。”好奇地过来照相。
偎着、摸着“金手指”拍照的成年人也很多。几乎每个带旅游团的导游都众口一词地说:“大家都来摸摸金手指,保证你经商发大财,赌钱赢满贯!”我这才恍然明白,这也许就是“金手指”的“旅游效应”。然而,全国各地旅游景点中,“摸金发财”以搏一笑的设施可谓多也!而此处的金手指,不仅与诗人的风度气质,与景点的文化内涵风马牛不相及,成了毫无创意的“噱头”,而且破坏了本来潇洒的诗人铜像艺术上的整体协调,岂非因小失大,俗而伤雅?至于那一首意境清新耐人寻味的《枫桥夜泊》,更是在一片“发财”声中被忘在了九霄云外。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扫兴。成都的那个“金手指”,一直坚持“一定要修炼泱泱大气”,坚持“身处文化领域的企业,更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金手指”的象征意义,它的深厚的文化内蕴,使其气象一新。而苏州寒山寺的这个金手指,却将本来诗意盎然、文化内涵丰润的纪念意义低俗化了,刻意涂金,反而失却了文化的含金量。两个金手指,前者是写意的大手笔,后者却是写实的败笔。
于企业,于广告,于宣传,于旅游,此类文化现象,不能不说是发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