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飞往墨西哥城的航程并不算长,可是周确的思绪却延伸得很远……他的目光久久地凝视于舷窗外那些激烈翻滚中的云团。他看见,在高温薰蒸的热带雨林外沿,几名穿着绿衣裤的特殊军人夹在一群全副武装者的队列中,正小心翼翼地走过藤萝绊足、坑洼不平的土路。那个胸前挂着3台、装有不同长短镜头“尼康”FM2照相机、满脸流汗的高个子军人,就是他自己。
那是1990年4月,周确作为新华社派往柬埔寨第九个记者组成员,冒着极大危险进入这个处于世界政治斗争“焦点”中的国度采访。当时,该国西北部及与泰国接壤处的许多地方都埋设了地雷,雨林中弥漫着瘴气、飞舞着疟蚊,多种热带传染病让人望而怯步。作为战士,周确并不畏惧死亡与伤害。1979年入冬,当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南部打响时,北部边疆也做好了“打大仗、打恶仗”的准备,周确和未婚妻王庆捷(也是一位优秀知青)于哈尔滨火车站作别,随野战军进入黑龙江沿岸阵地……这一次,他则是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热带雨林。白天,他们穿行于危机四伏的丛林、进入秘密军事集结区,对柬埔寨各方军事力量及领导人进行采访。一天,就在周确等人刚走过的地方,一个身体较重的战区司令员踏响一颗地雷而被炸死;次日野营中,夜里刮起狂风,折树和倒树声四起,柬埔寨王国前任驻朝鲜大使辛松不幸遇难,而那棵惹祸的大树,就倒在离中国记者组所拴吊床不远的地方。他们还曾去过一个小村,村里到处可见拄拐杖者,问了一下,村民在几年中竟有一百多人被炸断腿。可是周确等中国记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如期进行着一个个采访。虽然天热出汗多,他们却不敢喝生水;烧开的水,很长时间又凉不下来,灌进军用水壶背在身上又很烫人。晚上,他们睡于缚在林间树的尼龙吊床上,蚊虫叮咬谁也躲不了,毒蛇在身边穿行如家常便饭。经历过北大荒艰苦生活的周确却可以忍受这一切。在那种恶劣情况下,他们“三进三出”柬埔寨丛林:进入柬西北山林中的柬埔寨临时王宫,采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亲王及王国武装力量;在神秘的梅莱山及西北山林,采访了另两方抵抗部队的主要领导人。周确和记者组成员穿行于游击区和敌占区,收集有助于我方决策的重要图文信息,“破解”着柬埔寨那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政治、军事变数----周确在柬所拍照片被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编辑室留资190多张,法新社还从中购买了周确拍摄的10幅关于柬埔寨最新形势的图片。那时,柬埔寨处于严重战乱中,能进入该国西北秘营采访的记者很少,而中国记者总是临危不惧、险中取胜。
更令人难忘的是,周确两度见到西哈努克亲王并受到热情宴请。在临时“王宫”中,当周确用英语与他谈到幼时曾与中国少年儿童一道在哈尔滨北方大厦欢迎过他及夫人的情况时,亲王很高兴并表示感谢;周确为自处困境中的他拍了许多珍贵照片,他很喜欢;后来,在第二次见面时,亲王将周确为他拍的照片签字后相赠并与周确合影留念。
周确乘坐的班机降落在与美国接壤的古老国家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国际机场,这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繁华与庞杂一同呈现在这个中国摄影家面前。奇异的拉美风光、悠久的印第安人文明、绚丽多彩的热带高原风情,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的目光。但等待他的是一个战士兼记者的职责。在以后的两年四个月日子里,在这片风姿绰约又诡秘多险的土地上,一个老知青又演绎了灿烂的人生。
在拉丁美洲20余个国家中,海地无疑是个最穷的国家。由于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几十万支武器流散于民间,各派军事武装间内战不断,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再加上又遭遇灭顶之灾的飓风,海地陷入几乎无法收拾的困境。受联合国派遣,首次进入西半球的中国维和防暴警察率先于2004年9月开进海地。紧随先遣部队,周确也背着自己的“武器”首次走进枪弹频响、满目苍痍的海地。他头戴蓝盔,身穿重达15公斤的防弹衣,与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警官们一起,巡逻于首都太子港的街道上,被流弹打死的海地百姓及军警就倒在他们的身边。在零上44摄氏度的高温中,他大汗淋漓地举着相机拍照,向全世界报道着中国维和防暴警察既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也是一支对当地群众全力关爱的文明之师。他还真实地报道了海地的灾情、社会的混乱及民生的艰难,呼唤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给予救援。他第二次进入海地,突出报道海地大选进程,特别是报道中国维和部队对大选计票中心的全力保护。与维和警察们朝夕相处中,周确成了他们的亲密朋友,特别成了8名日夜思念家乡的女警花的大哥哥。他为她们拍照,教她们照相,通过自己的博客,把她们的英姿和平安,转告亲人。2006年5月16日,离任回国前的周确又第三次飞往海地、采访海地新总统普鲁瓦尔的就职典礼。面对海地百姓与新议会成员,这位黑人领袖对中国维和部队及中国记者表示了真诚的谢意。
周确既是第一个进入海地采访的中国记者,也是采访海地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中国记者。他还曾在反政府军盘据的太阳城外沿、在太子港市一些最危险的街道上单独活动并拍照;他还克服困难、独身搭乘智利空军的军用直升机深入海地北部城市格纳依夫,那里不但冷枪声不断,而且是均为不治之症的登革热与爱滋病的高发区。周确在海地的出色工作,受到总社摄影部的通报表扬。
勇于探险,可能是一个摄影记者的必备品质。而周确为了完成任务,为了维护一个中国记者的尊严,他一直以神圣使命为天职,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由于他的果敢和机智,才能一次次成为冲出危境的福将、化险为夷、胜利返航。
他曾到委内瑞拉采访对查维斯给否继任总统的“全民公决”。周确给这位被誉为“拉美雄狮”、敢和美国叫板的总统拍了不少照片并在新华社发出他的最新图片通稿。在拿着相机走上街头采访时,周确曾被夹在发生冲突的群众和警察之间,头上石块和木棒横飞,一个日本记者当场被打死,健壮的周确居然躲过伤害,并拍到了宝贵的发稿图片。当年,重任总统的查维斯不卖一滴油给他的“近邻”美国,却把大量石油减免运费地卖给了中国。
他也到了哥伦比亚采风,那里平均每天发生110多起绑架事件,其中半数以上是针对记者的。在这个国家活动的3天里,他两度被民间武装人员抓住和盘查,他装作一句西班牙文也不懂并用英语反复说明:“我是你们总统请来的客人!”在对方迷惑时,他趁机溜掉,又去别的地方拍片--如果真被他们拿住,可就凶多吉少了。
他曾到智利采访,在一个简称瓦市的西部小城街上拍照时,突然有人向他身上泼脏物。他一边防护好相机、笔记本电脑和身上的钱物,机灵地甩下现场另一个强盗后跑到安全的地方。对此,他早有准备,因为他两位女同事,曾先期在墨西哥一东南部城市遭遇过泼脏物的事,她们被围上来的“好心人”清理身上脏物时,被抢了挎包。在墨西哥城自驾车时,周确在一个路口停车曾遭遇持械路劫,幸亏他反应及时并快速驶离、歹徒抡向汽车的重物将车的后备箱砸出一个大坑。
他也曾登上世界最高的首都、海拔近5000米的玻利维亚拉巴斯周边山地,在极度缺氧、气喘吁吁的情况下拍摄6500多米的山景及山下风光。邻国中方使馆朋友曾提醒过他,已有4名中国外交官因高原病猝死于玻利维亚这个国家。但他深信,自己在走南闯北中练就过硬的体质与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战胜这些险情-最后,他果然如期完成该国产生首位印地安人总统的报道任务、经秘鲁平安返回总部。
在拉美两年多的时间里,周确见证了发生于这个大洲的许多重大事件。最让他引为自豪的是,他曾多次近距离地接触、拍摄拉美各国及西欧、北美的政要,仅国家元首级人物就有三四十位,其中还采访了当今世界的“三巨头”――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一号国家领导人。2006年3月29日,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在墨西哥美丽的海滨城市坎昆召开,一时间,尤卡坦半岛成为全球的焦点。北美领导人到此不是度假和领略印第安古城风貌的,而是寻求共同发展的道路。在举世瞩目的峰会上,领袖们都会有代表自己国家风范的“表演”。而那些满身披挂、张大慧眼的记者是最热心的观众和裁判。提前三四个小时进入现场,身体高大、动作敏捷的周确抢占到最好的位置,在这国际新闻竞争的舞台上,中国记者无论在设备、技术及自身综合素质上都不甘人后。
当夜幕初降时,周确的镜头中出现了徐徐降落的美国“空军1号”、布什总统的专机。仓门刚刚打开,穿着灰色西装的布什,没等下面工作人员上来“试梯”,也没等机上人下来“引路”,他率先露面,并非常灵活地三步并两步走地走下舷梯,给人的感觉是“蹦蹦跳跳”地下了专机。他在有意制造自己健康轻松的形象。
接着周确又把镜头对准了突击访问墨西哥的俄罗斯总统****,这位自己会驾驶军用飞机的总统,面容总是凝固着严峻。在与高大的墨西哥时任总统福克斯并肩走在红地毯和阅兵台上时,他显得有些矮小,但他那独特的运动员式的坚定步履还是显示出一个大国的强悍。
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周确等来了胡****主席专程访墨。他与夫人笑容可掬地出现在机仓门前,着深蓝色的西装、系着紫红色斜纹领带,亲切地和机场上迎候的墨西哥人与中国使馆工作人员、华人华侨代表挥着手。他亲和而文雅的形象,给这个美丽的拉美国家带来一缕温暖的阳光,并长久地保留在周确的记忆里、刻印在他数码相机的CCD上。令周确欣喜地是,他亲眼目睹和记录了伟大祖国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出色表现;也令他自慰的是,作为一个中国的记者,能在国际新闻竞争的舞台上为祖国争得荣誉。
周确还发挥个人机动性,“混入”美加墨三方领导人会晤现场(不准第四国记者进入),更近距离地拍摄了北美首脑们的形象。特别难得的是,他后来又用“点射”加“连发”,拍摄了布什先生丰富的言谈举止的瞬间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超级大国元首在国际会议上的体态与心态。这也许是周确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人像作品了。
当然,作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家,周确的经典作品很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以新闻图片《不孕母狮当妈妈》,在中国记者中率先入选国际“荷赛”。从1984年起,他的《中国杂技》等照片还曾三次获得日本国际尼康影展大奖;其中,他拍摄的《夏夜归》获黑白类二等奖,现在仍然是中国在该项赛事中的最高奖项获得者。他在国内、省内的获奖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在长驻拉美那些难忘的日子里,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周确是极度紧张的,但做为摄影家,他也是很浪漫的。他没有呆坐于那个花木葱郁的大院里享受参赞级工资待遇,而是利用一切时间,争取赴更多的拉美国家寻访文物古迹、作民间采风。他取得的这些成果可在回贴近万条、点击率几十万的“周确·墨龙”VOC实名博网中看到;回国后,他还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了《多彩墨西哥》个人影展及在省内多地举办“拉美风情”展。从他拍摄的秘鲁马丘比丘古城中,我们领略到昔日印加帝国的繁荣;从他拍摄的哈瓦那海滨大道的夜色,我们感受到古巴“革命的浪漫情调”;我们从他拍摄的“美洲杯”赛事,看到了经久不衰的拉美足球热;我们从他拍摄的疯狂而优雅的阿根廷探戈,感受到一个自称全球最白皮肤民族的活力;我们也从他拍摄的墨西哥城自由女神像下热烈的“裸体示威”,看到西方民主在这个古老国度的怪异演艺……
我用了足足一整天时间,扫描了“周确·墨龙”博客的图片和文章。因为图文太多,我只能是走马观花一游,但仍被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所吸引。周确不辱使命地完成了驻外报道任务,又没有虚度年华地为我们采撷和编织了一个宏大花环。从中,我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在比较中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精华、稳定进步。
如果以为周确为我们提供的只是花团锦簇的图片,那就错了。作为黑龙江省新闻界第一个“换笔”用电脑写作的记者,周确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文笔优美流畅,而且图文并茂;不信,你就打开他的博客网页http://blog.voc.com.cn/zhouque一读吧!
从一个山沟走出的小知青,到一位全能的记者,而且在世界舞台上施展了自己的才华。这也许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个传奇。在周确家的书房里,我看到他发表于35年前的《黑河日报》上一些已经发黄的剪报,还有近年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每一张图片,它们被剪裁、粘贴于几十个本子里。我还看到他保存于一个大箱子中、他本人采访各种活动时用过的近千个记者标牌,那真是五彩缤纷,各式各样,中文、英文、西文、日文、朝文都有。这是周确30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记录。这些弥足珍贵得足以办成一个记者博物馆的资料,记录了一个记者既平凡又非凡的成长道路。翻看这些材料,再回顾周确的故事,我的脑子里不断涌现出这样一些词语:志向高远、埋头苦干、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这也许就是一个优秀记者所具备的品质吧!
而周确说,他前进的“原动力”是北大荒,那8年的经历铸造了他的人格,奠定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他会永远铭记住他人生道路的始发点――小兴安岭南麓山沟里的那个老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