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国阴谋
3650500000002

第2章 “使命已完成”

为什么美国人喜欢干涉别人的内政?美国人自己说,我们就是要在全球推广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原则是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自由,所有人都不会有自由。自由如豆大的灯火,非常非常的脆弱,所以维持自由,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必须维持强大的武力,用价值观的软实力影响世界其他民族的心智,用一流的武力来维系这个世界的自由。

事实上美国从未完成他自己认定的使命,他们的理想主义一碰到实践,在全球推广民主的时候,理想主义就立即瘫痪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利益集团绑架的种种战争和颠覆的劣行。

美国是一个利益集团控制的国家,这个国家存在着理想主义,至少很多美国人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拯救世界,但是,当美国的精确制导炸弹落下的时候,这并不是在为美国理想主义埋单,而是在为世界的暴力埋单,为了自由,而使用暴力,实际上是在做南辕北辙的事情。美国很多的战争实践,都告诉世界一个答案:自由,有多少的罪恶借汝之名!

2003年4月19日的那一刻,华盛顿,美国白宫。

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观看一群人动手把萨达姆·侯赛因的巨大雕像拉倒——在巴格达的解放广场上,一群“被解放”的伊拉克人,大约有一百五十名青壮年,聚集在那座巨型雕像前,电视的特写镜头使他们看起来就像一大群人。媒体武器是伴随美国人的又一个战略利器,通过媒体,美国人就可以随意裁剪自己的新闻,让新闻成为推广自己价值观的又一个看不见的军团。

推倒萨达姆雕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事情可以告诉全世界:跟美国作对的人,萨达姆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如此重大的时刻,小布什就不由得绷直了身子,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一历史性的画面:人群里一个年轻人爬上了雕像,将一条粗绳子系到了雕像的脖子上。年轻人很费劲地系完之后,人们发现绳子太短,谁也够不着。然后一个健硕的伊拉克人拿着一把大锤上来,开始砸雕像的底座。他把底座正面一层敲掉之后,发现下面的部分更硬,在上面连一个坑也砸不了。可见要想推翻萨达姆,哪怕只是一座雕像,光靠锤子这种原始的武器也是行不通的。

萨达姆太强硬了,他想成为泛阿拉伯地区的领袖,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和美国作对,妨害了美国整个中东战略和全球战略。在阿拉伯世界,一直有一种仇美的情绪,萨达姆的强硬确实也让周围亲美的阿拉伯兄弟害怕,但是,萨达姆不肯和美国妥协,不肯对自家的石油松一松口,拼了命也不愿放弃这个国家和人民而逃到国外避难,所以在一些伊拉克人心中萨达姆·侯赛因就是英雄。民族英雄在美国和它的盟友看来却是个十足的祸害者,必须予以铲除,阿拉伯世界不能团结起来,必须分而治之。萨达姆成为一个阿拉伯统一的精神领袖,这是美国人最深恶痛绝的。

在小布什和美国看来,他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撬掉解放广场的萨达姆雕像,就等于撬掉伊拉克人心中的旗帜和符号。所以必须全世界直播,必须让全球人知道,美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工程车开了过来,这个来自布鲁克林的名叫爱德华·金的下士爬上雕像,把一条笨重的铁链拴在了雕像的脖子上。然后,他发动引擎把“萨达姆”从底座上拉了下来。直到雕像倒下的那一刻,一切都很完美,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此前,海军陆战队队员已经接到命令,不要在占领区升美国国旗,以免激怒阿拉伯世界的情绪。但是,下士爱德华·金显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事后透露说,那面国旗就是“9·11”恐怖袭击时悬挂在五角大楼上的美国国旗,所以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自豪感,把它抽出来,蒙在了雕像的脸上。

白宫的电视机前,小布什看到了这一幕,他摇了摇头。果然,原本在广场上有一些伊拉克人与美国士兵一起欢呼,但在星条旗将萨达姆的头像蒙住后,周围伊拉克人的欢呼声停止了。因为这一举动的象征意义实在太明显。接着,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美国的星条旗被迅速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的黑白红三色国旗。

爱德华的这一举动经过电视画面播出后,还是在阿拉伯国家掀起了轩然大波。大量民众表示这一幕令人“非常愤怒”,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名黎巴嫩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美军的这一行为表明了“入侵者”的身份。

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在宏大叙事之中,而是在一些历史的细节之中。爱德华作为一个士兵,他的战争观点就是打赢和占领,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征服。而在美国普通民众看来,拉倒萨达姆的塑像实际上就是解放了伊拉克人民。二者之间对于同一场战争理解的视角是如此不同,这就是美国天使和魔鬼形象并存的矛盾本源。

美国人占领了伊拉克,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美国年轻人的性命。为了美国未来几十年的中东战略资源,至少,美国精英集团觉得这是值得的。经济学家开始算账,说美国人打伊拉克吃了多大的亏,实际上小布什知道,账房先生的账是不能看的,因为面向全球的战略布局,只有短期吃亏,才能长期盈利。全球的战略布局不看短期利益,他需要为美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布下一盘大棋局。

尽管如此,小布什还需要给国内理想主义的美国人一个光辉的形象,胜利总是能够掩盖掉很多不漂亮的事情。于是,小布什和他的公关团队,对于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表演了一场“胜利秀”。

2003年5月1日,圣迭戈海岸大约四十八公里处。

“林肯”号航母,这个满载排水量十万两千吨、舰载机容量九十架的大家伙,刚从硝烟弥漫的波斯湾返回圣迭戈美国海军基地——在最初对伊拉克的轰炸和空袭行动中,它的战斗机队参与了约一万六千次的飞行架次,并投射了一百六十万磅弹药,这一光荣战绩使其第一时间受到了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接见——《华盛顿邮报》也评论说,在“林肯”号上,布什既可以慰劳参加伊战的美军官兵,又可以显示美军的实力,确实是个“高明的选择”。这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在美国选民中的威望,因为他是一个胜利的总统。

在小布什乘坐的S-3B海盗喷气式飞机降落到甲板上之前,“林肯”号被指挥开到海中,在距圣迭戈海岸大约四十八公里处的海域停下来,这样媒体的镜头里就不会显示出背景中海军基地的轮廓线——白宫新闻办公室总是考虑得非常周到。美国民众会以为总统来到了战争的最前线,可以抬高小布什这样一个英雄总统的形象,美国国家公关系统人员真是为此事费尽了心机。

飞机徐徐地落在“林肯”号航母的甲板上,在众多官兵的欢呼中,身穿空军制服的小布什用左臂把头盔夹在腋下,露出微笑,走上了“林肯”号的甲板。随后,他换上西装,登上讲台,志得意满地宣告:“伊拉克主要战事已经结束。美国和我们的盟友们胜利了!”就在他身后,悬挂着一条醒目的红白蓝三色相间的横幅,上面写着:“使命已完成。”

事实上,小布什的讲话是说给那些决策权之外的美国人听的,他想证明自己只用了微小的代价就打垮了萨达姆,获得了在整个中东的更大的主导权。美国人也在当时的胜利中找到了更加自信的兴奋点。小布什也是在告诉民众说,支持我,美国可以用军队去捍卫和霸取更多利益。

此刻,圣迭戈温暖的海风拂过脸颊,小布什舒畅地呼出一口气。演讲完毕,他用余光瞟了一眼那条高悬着“使命已完成”的横幅,不动声色。他知道这是白宫新闻办公室操办的“小把戏”,尽管在最初他们声称打出条幅是水手的主意,但是谁在乎呢?反正这场战争从头到尾,不知包含了多少欺骗和谎言,谁又在乎多这一个呢?

伊拉克已经成为小布什总统的囊中之物,此时总统春风得意,只有萨达姆还躲在伊拉克的某一个角落,或者已经偷着出境了。小布什问周边的将军,什么时候能抓住萨达姆·侯赛因。因为英雄是一个符号,必须清除掉,否则抵抗力量就会在他的旗帜下聚集起来,成为一个战争的噩梦。灭掉了伊拉克反抗领袖,也就灭掉了反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