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决定孩子一生的三大商数
3622700000010

第10章 独立的人格是天才的一半(2)

再看当今的一些孩子,不也同样享受着“帝王”般的待遇吗?把他们戏称为“小皇帝”倒是极为贴切的。做父母的,甘心为子女充当“保姆”甚至是“孝子”。这种环境能培养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不能!父母的这种做法,决非好事。因为,孩子总有长大的那一天,总有离开父母之时。总是在父母编织的网中生存,等到该自己编网了,就无从下手。民间有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苦难中,环境逼着他们自强不息,也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俗话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嚼得苦菜,百事可做。”

吃苦不应是一种为生活所迫的被动行为,而是做人应有的一种优良品质。

不要说我们的国家现在还不富裕,能达到小康水平的家庭还不普遍;即使将来国富民强了,也没有理由在子女面前大摆阔气。吃苦,仍应作为一种精神,用来激励后来人。因此,当今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的“穷阔”,是放任不得的。面对子女过高的物欲,必要时可表现出几分小气,要有勇气说:“孩子,这东西太贵了,咱们买不起!”让孩子的幼小心灵产生震动,晓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不能满足的欲望!甚至,做父母的还可以为子女创造一个能够培养吃苦精神的外部环境。当今的父母,一般是从贫困中爬过来的,倘用“时代不同了”为借口,不再用吃苦精神来激励后人,若干年后,吃苦精神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长此下去,一代人骄娇成气,不思进取,那就可悲而危险了。因此,应该登高一呼:救救“少年不识苦滋味”的孩子吧!

敢于成功

勇气,造就了恺撒,也造就了罗马的辉煌。勇气,也必将造就你的孩子!

勇气与成功是相互促进的。

一个五岁的男孩儿叫明明。一天,他把大块小块的木板搬到院子里去,用了许多力气,费了许多时间,终于搭成一座小小的房子。

搭好之后,孩子高兴地跑过来对他爸爸说:“快来看,爸爸,我搭了一座房子。”

这座房子虽然似是而非,但是毕竟是孩子的心血,父亲就极力地称赞他,叫他再去搭。明明搭好了房子,又到书房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动物。

画完之后他对爸爸说:“这是一头象。这是象的尾巴,这是象的头,这是象的耳朵,这是象的眼睛,这是象的嘴巴,这是象的鼻子。”

父亲看到孩子很兴奋,就连说“好”。

由此可见,孩子不仅喜欢做事,更喜欢成功。这是因为,事情成功了,一方面他自己觉得很有趣,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父母或教师的赞许。

当然,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每次都太简单了,孩子也可能乏味,还可能助长孩子的骄傲情绪,甚至使孩子承受不住失败的经历。所以,事情的难度应该不断地增加,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尺度

有人把许多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这些毛虫开始动了,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研究者在毛虫队伍旁边摆了一些食物,但这些毛虫要想得到食物就得解散队伍,不再一条接一条地前进。

研究者预料,毛虫很快就会厌倦这种毫无用处的爬行,而转向食物,可是毛虫没有这样做。它们沿着花盆边以同样的速度走了7天7夜,一直走到饿死为止。

这些毛虫遵守着它们的本能、习惯、传统、先例、经验、惯例,或者随便你叫它什么好了。它们的付出很多,但毫无成果。

那些失败者就跟这些毛虫差不多,他们自以为忙碌就是成就,干活本身就是成功。其实在这个社会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重要的是如何才能事半功倍。

目标有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避免有付出却没有回报的情况发生。如果你制定了目标,又定期检查了工作进度,自然就会把重点从工作本身转移到工作成果,单纯只用工作来填满每一天,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只有做出足够的成果来实现目标,才是衡量成绩大小的正确方法。

役有成功的人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与工作成果。他们以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艰苦的工作,就一定会带来成功。但任何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成功,也并不一定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一项活动要产生效果,就一定要明确一个目标,也就是说,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了多少的成果。

成功的多种模式

人生的道路是复杂而五彩的,孩子不一定非要走高中、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这一条路不可。只要愿意学习,道路总是很宽广的。

“路是无限宽广的”,不要太早指定一条路让孩子去走,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方向都有它的生机,一窝蜂地挤窄门,只会造成无谓的伤害。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翔龙、飞凤,让孩子做个在草原上奔驰的驯鹿、活泼快乐的猕猴、威武而善良的大象,不也很好吗?

1996年6月1日,当全国的孩子庆贺自己的节日时,青海省西宁第五中学高三学生卢晓珑,在高考模拟考试之后跳楼自杀了!

据班主任周晋宁介绍,卢晓珑在班里表现很好,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在最近的两次高考模拟考试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5月29日进行第三次考试时,卢晓珑称自己头痛,后两天又情绪不好,随即出事了。

在目前的中国,每年还是仅有少数同龄人能上大学,而期望孩子上大学,甚至上好大学的父母高达92.8%,期望孩子将来读博士的父母达19.3%。如此巨大的反差,就很容易造成孩子严重的成就焦虑,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悲剧。

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少数人能够上大学就是少数人能上大学,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管父母如何高期望,孩子如何拼命学,少数还是少数,很多的父母是必须面对失败的。

父母和孩子何以走出这痛苦的沼泽呢?

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成功之路是很多的,不只考大学一条路。现代社会已经开始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成功也由单一模式转向多种模式。况且,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幸福,通往幸福的路更是千万条,父母干嘛要限定孩子的选择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选择,孩子完全可能实现幸福的追求。有个独生女小学毕业时,不愿去重点中学竞争,选了一所以学习日语为特色的普通中学,父亲坚定地支持女儿的选择。如今,三年过去,女儿生活得很愉快,因为是学习日语,已经能用较流利的日语打电话了,还担任了某报的学生记者。这位父亲的感悟是,一个人应先生存而后发展,以生存为基础发展的路子也就宽了。

鼓励独立思考

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和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一个聪明的父母,明智的做法应是:子女越自立,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少,这是高兴的事,就该鼓励。关键是在紧要的地方替孩子把握好大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

由于坚持独立思考,培根否定了神学与经院哲学。培根认为,相对于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与经院哲学而言,“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严密。”但是,由于知识的相对性,如果人们不能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学习,那么,过去那些“使人明智”的历史,“使人聪慧”的诗歌也不过是另一种新的束缚人的神学与经院哲学。应试教育强加给人的,就是这种新形式的“神学”。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让孩子长期处于过分呵护的情况下,其独立性及智力的发展会日渐迟缓。因此,溺爱孩子可以说是帮倒忙。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些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没有办法照顾太多,反而让孩子变成了自立自强的人。这真是“歪打正着”!当然,我们不主张这种“偶然成功”,而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子女面临生活、学习重大问题来询求父母意见时,你就得鼓励他们:

“你自己是怎样考虑的?”

“首先你应该拿出主张。”

“你自己选择吧!”

“你所做的事,我相信会令我满意的!”

不过,这并不表示父母就可以放任不管。因为在子女生活中,一旦遇到有关子女成长幸福的关键问题,父母就应有明确的意见和主张,但不是强加于他们,替他们决定,而是在鼓励子女自主自立的前提下,让他们自觉接受父母的意见。

只有在足够放松的心态下,孩子才能勇敢、愉快地探索世界。上幼儿园、外出旅游的时候可以给孩子穿易洗或耐脏(颜色深)的外套。让孩子穿上爸爸旧衬衣改成的工作服(爸爸衬衣去领、袖剪短)玩泥、玩水,不怕脏,孩子还特自豪。

一般来说,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是快乐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就武断地替孩子拿主意,这样一来,孩子就容易产生一种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任人摆布,心中就不会高兴。应该明白,在重大事情上,父母是应该为孩子策划和做主的,但是有些小事情不妨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吧。

让我自己做

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考察力与自己动手的能力,从小养成生活实践与书本知识两条线走路的习惯。

帮助孩子独立的要诀,除开“放手”之外,还应该是“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

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具有发展生命的能力。

“独立”是成长的必备条件——

代表各项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成熟。

例如,能自己走路,能自由呼吸……

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孩子呼吸一样。

然而,生理、心理功能如何才能达到成熟(独立)?除了它们会随着年龄逐序发展的自然因素外,父母帮助儿童学习,即是重要的辅助因素了!但得记住,帮助是适量的,比如说看孩子折手帕的动作很慢,母亲忍不住抢过来帮他折。这种行为其实很残忍,因为你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而且也剥夺了他的自尊。所以在这里,“独立”也变成了一种大人对小孩的态度,即“放手”,请让孩子自己做!他所做的,虽然很慢很蠢,但那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他正在学习呢!

蒙台梭利坚信儿童期绝不是进入成年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不仅不是尚未长大的“小大人”,大人与小孩儿之间根本就是一个南极、一个北极。也就是说,虽为同一个人,存在形式与心智状态却完全不同。其间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大人已经发育完全,变动性已经非常微小,各种发展潜力已经固定,智力增长的速度也逐渐低落,真可用“夕阳无限好”来形容了!而孩子却处于旺盛的成长过程中,正继续不断地变化,迅速地增长,潜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