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千万不能买那些复杂得孩子根本弄不懂的“高档玩具”,如电动飞机、电脑游戏机等。由于这些东西往往结构复杂,孩子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原理(其实,这些含有高科技成分的玩具中的原理,绝大部分父母也是不知其然的),他们就只有傻乎乎地享受这些玩具带来的刺激,对开发智商和想象力是毫无帮助的。长期下去,孩子的想象力反而会萎缩,探索精神反而要消失,这倒真是要玩物丧志了!
应该记住,对于孩子的玩具来说, “简单的才是有效的!”
孩子的认识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本身认识发展过程的重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最好是首先给孩子买简单的玩具,再过渡到复杂的,这个过程甚至最好模仿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的发现历程。这样,人类认识进步的历史就可以在你的孩子的身上“重现”,一步一步地,他就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了。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认知自我,才能发展自我,使自我能正确地成长,因而只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才能使自我的价值得以实现,才能形成自我生命的个性色彩。
对于孩子来说,同样年龄的孩子,谁的自我意识水平高,谁的进步就快。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高度重视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教育。
什么是自我意识呢?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点、品德状况、学业水平以及与他人关系等的认识。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一步步发展的。一般来说,它包括三个阶段。
“生理的自我”意识阶段。
一般在三四岁之前。这一阶段的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身躯就是“我”,这个“我”要吃饭、要喝水、要吃水果、要玩玩具、要拉要尿、要睡觉。凡是喜欢的东西,就想要。“我”也能感觉而且特别需要父母对自己的爱护。“我”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是不明白的。
“社会的自我”意识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在三四岁到十四五岁,有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个阶段逐渐对“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认识。“我”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要跟大家一样学习文化,培养好品德,锻炼身体。“我”将来要走上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初中的孩子,正处在这个阶段的后期。
“心理的自我”意识阶段。
这个阶段又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我”有了越来越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并运用这些思想观点去评价外界事物,个人的价值体系逐步形成,也有了自己的理想,努力朝既定的方向前进。人在这个阶段逐渐变成了一个成熟的人。
有人说,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向前发展的“监控”装置,这话很有道理。具体地说,它的监测调控作用可以表现在:
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自我意识不断促使人思索:“‘我’是什么”,“‘我’跟外界是什么关系”,“‘我’怎样做才是对的”,“‘我’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我’与别人比较是好些,还是差些”……这就是在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来越趋于客观、正确,让人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合适的位置。
为自己确定努力的方向。
人都有上进心,都愿意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承认,因此,在认识、评价自己的同时就在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比如,一个孩子在听到表扬之后,就意识到“我做对了,下回要做得更好”。而如果受了批评,就会意识到,“我下次不能那样做了”。年龄大的孩子会有更高的目标。
及时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自我意识使人在认识、评价自己,确定努力方向的同时,还能及时给自己提出坚持或改变行为的要求。应该说什么、怎么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言行的内容和方式都及时得到调节和控制。例如,孩子在外人面前不够礼貌,家长给他使个眼色,他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马上改变做法。比较成熟的孩子,发现自己有了严重不足时,会认真思考,多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
要培养、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可以通过与班主任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交流了解情况,观察孩子在家里的表现,看他与同龄孩子相比,在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节行为方面有什么优点、缺点。是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还是有时能管理自己,有时不能;还是根本不能管理自己。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对大多数初中孩子来说,要多提供让他们认识自己的机会,激发他们努力认识自己的积极性。
例如,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个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具体分析一种行为、一件事情的正确与否;随时肯定孩子的正确言行,有分析地指出他的不足;鼓励孩子扩大知识视野,了解社会上的人和事。总之,让孩子随时意识到他与周围一切都是有联系的,而且是互相影响的,不断寻求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给孩子独立实践的机会。孩子的事情,凡能自己做的、应该自己做的,都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不要过多地干预,让孩子自己取得经验教训。家里的事情,凡可以让孩子承担的,让他承担,让他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而且要努力负责。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怎样做才好”,但不要代替他。初中孩子的独立性越强,依赖性就越小,家长会越来越省心。假期里,应该给孩子到外面锻炼的机会,如走亲访友、帮助亲友做事、适当的勤工俭学活动、到农村去干活儿、参加有组织的社会调查等,这对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大有益处。
莱特兄弟的启示
1903年12月17日,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村海滩上,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引擎的飞机成功地飞上了天。它的发明者就是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俩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牧师家里。威尔伯生于 1867年,奥维尔生于 1871年。父亲弥尔顿是当地一个非常有名气的牧师,母亲虽然是一个家庭主妇,但是特别注意对兄弟俩兴趣的培养。
有一天,兄弟俩缠着妈妈给他们找翅膀,他们想像小鸟一样飞上天。于是,妈妈就教他们做借助风力飞上天的风筝。后来,他们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特别大的风筝,当他们跟着小伙伴们一块去田野上放的时候,小伙伴们都笑他们的风筝太大了,根本不会飞上天。的确,他们的风筝经过大半天的折腾才飞上了天,不过有了这一次的经验,莱特兄弟俩知道了太大太笨的风筝就得到风力大的地方去放,才能够放飞。后来兄弟俩又反复琢磨,最后终于做出一个又轻便又庞大的风筝,他们的这个风筝让朋友们羡慕不已。
另外,兄弟俩对爸爸怀里的一块表也非常感兴趣,他们常常把爸爸的怀表要过来,然后躲在家里的某一个地方对怀表进行解剖。
在一次次反复拆装的过程中,莱特兄弟弄清了怀表的构造,明白了是什么东西让它走动起来的。
开始,弥尔顿还总担心宝贝儿子会把自己心爱的怀表弄坏,结果,儿子们不仅没有把怀表拆坏,还告诉了他许多表的原理。
弥尔顿先生知道这两个儿子非常喜欢机械,于是常在外出回来时给他俩带玩具回家。玩具刚回家是好好的,但没多久,这玩具就被兄弟俩弄得面目全非了。但过了一两天,玩具又恢复了原来的面目。一次,弥尔顿给兄弟俩带来了一个会飞的螺旋桨,这个螺旋桨由一根橡皮筋带动,只要将这根橡皮筋绞紧,然后一松手,它就会向天空中飞去。威尔伯看着空中飞旋的螺旋桨,对弥尔顿先生说:“爸爸,要是我们能做一个大的螺旋桨,我就可以坐在它的上面,飞上天去了。”
“不许胡说,只有神创造的安琪儿能飞上天。”
“难道我们不是神创造的吗?”
从此以后,威尔伯对飞行这个问题更是感兴趣了。
莱特兄弟俩中学毕业以后,由于家境的贫困,使得他们只好去做工挣钱。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也没有忘记飞行的兴趣,常常在一些废旧的物品上安装上可能飞上天空的假想模型。
后来,兄弟俩有了资金以后,便自己开了一个自行车行,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飞行的问题。这时,他们常常去购买大量的书籍,然后学习有关的飞行知识。
1896年,当时著名的德国滑翔飞行家李林达尔在一次滑翔飞行中不幸失事丧身。莱特兄弟知道后非常悲痛,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把李林达尔的事业给完成了。
在1900 -1902年间,兄弟俩先后制成了三架滑翔机,并进行了近千次的飞行试验。1903年,他们决心给飞机装上发动机,让它自己飞起来。于是,第一架装有内燃发动机的飞机诞生了。
这次试飞,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冒险,为此,兄弟俩都争着去,相争不下,他们只好用投币的方式来决定谁第一个试飞。弟弟奥维尔荣幸地拿到了试飞权,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着带有内燃发动机的飞机飞上了蓝天。
学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学习能力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可以让你打开未知天地,把你变成一个专家。一个人丧失学习能力,等于放弃了成功。
学习,无论是向书本学还是向经验学,本质上都是大脑通过对外界信息的加工改造,转变成学习者头脑中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必须以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前提。就学习的主体性而言,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自学为本,他学(老师辅导)为末。应试教育的要害,就在于本末倒置。通过应试教育所获知识的特点:外在性、零散性、滞后性、呆板性;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特点:内在性、系统性、前瞻性、灵活性。所以创业型教育的特点,就是提高校内外学习者的自学比重。
一家著名企业在北京大学招聘员工,提出的要求是英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要出众,许多人不解。
招聘人员解释说:“英语和计算机能力出众,意味着你具备学习能力。只要你具备了学习能力,我们就可以培训你专业技能。”
现在,许多大企业在招聘新人时不再问:“你会什么?”“你学过什么?”而是问“你能否学会我们让你掌握的东西”。
这就是一个变革的信号:学习比知识更重要。
许多人认为,学习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已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是上个时代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在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学习的内涵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习已没有时间的分隔,学习已没有人员的界定,学习已没有场所的限制,学习变成了终生的事情,人人都应该随时随地地学习。
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要想生活得幸福美好,哪怕是不饥不寒地度过一生,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活到老,学到老。
1987年7月,苏艳霞以4分之差被挡在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外,然而她没有沉沦。她告诉自己,不能在痛苦中活着,要坚强一些,要从痛苦中站起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艳霞的目光被一则五六百字的报道所吸引——密山县农民田玉雷靠种葡萄发家致富,年收入达六七万元,并带动了整个乡的发展。这个被多少人一视而过的报道,却在她的大脑中闪起亮光。她立刻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她心里有了一个目标:把自己家的前后园子利用起来种葡萄,如果赚钱了,将来上大学也可以自己负担学费。
当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于是她就带上仅有的168元钱,踏上了去往密山的路。在密山,她获得了葡萄栽培技术,并买回了40棵葡萄苗。当她将葡萄苗栽下后,引来了许多看热闹的人,镇林业局的站长也来了,他们都说如果她裁培成功,明年他们也种。这些话让她灵机一动,萌生了培育葡萄苗的想法。她立刻赶往东北林业大学开始学习培育葡萄苗的技术。
第二年,她卖葡萄苗赚了6000元钱,兴奋不已。
1989年春,在她的软磨硬泡和镇妇联的协调下,镇政府将原来砖厂取土的80亩坑坑洼洼、土壤严重板结、还堆满砖头瓦块的废弃地批给了她。
为了不延误栽植时间,她雇了几个民工。为了节省出一个雇工的开销,她每天都和民工一起摸爬滚打地干。就这样,80亩土地被一块一块地栽种上果树,她又在行间套种上了各种蔬菜。这一年,苏艳霞赚了两万多元。
经过两年的努力,苏艳霞在领略着成功的同时,也明白了,土地是最善良、最忠诚、最富足的。哪怕你给了它千疮百孔的破坏,一旦你能够用心地去爱护它,它依然会毫不吝啬地给你丰盈的回报。每一块土地本身都是丰厚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之所以贫穷,并不是因为土地贫瘠,而是知识的贫瘠。
苏艳霞意识到:从庭院走向田野只迈动了走向富裕的一步,只有走园艺栽培和精细农业的路子,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发展。为此,苏艳霞走进了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园艺研究所学习进修,并与北京良种工程研究所等八家科研单位建立了业务联系。通过学习,她不仅掌握了农业基础知识,还学会了苗木繁育、嫁接、栽培等系列技术。她要营造一个平台,一个改变农民意识的平台,她要让农民们相信,土地里一样蕴藏着丰富的金子,你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就会挖掘出土地里深埋的金子。
1994年,在省、市妇联的帮助下,苏艳霞创建了苏萌绿色开发公司。2000年“苏萌”拥有土地l100亩,先后建起了疏菜、花卉、粮谷、林果四大园区,生产经营近千种名、优、特产品。2000年开发研制的“黑玉米粥”因其独特的丰富硒含量,刚一推出便供不应求,销售额达400万元。
苏艳霞的成功,就在于她不甘平庸,不断学习,用知识提高能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瓦特是怎样成名的
瓦特出生在苏格兰克莱德河畔的格林诺克小镇的一个小作坊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制造、修理船用装备和仪器的小作坊,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
瓦特是这个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但是他的姐姐和哥哥们都因为身体太弱而夭折了。瓦特也跟他的哥哥姐姐一样,生下来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他总是三天两头生病,根本就没法到学校去上学。母亲只好在家里教他识字。瓦特身体虽然瘦弱,但聪明好学,没多久便认识了许多字。
瓦特非常爱动脑筋,有一年他到乡下的奶奶家做客,发现牛吃完草以后,嘴仍然在咀嚼不停,后来他就去问牛的主人,结果牛的主人告诉他牛有两个胃。
有一天,他在奶奶家火炉上看见水开了,水壶盖老在冒着热气的水壶上跳动,便抱来一只小凳子,坐在火炉边看水壶盖在热气腾腾的水壶上舞蹈。
“瓦特,你怎么不出去玩,在这里呆着干什么?”
“奶奶,你看水壶盖怎么会在上面乱跳呢?”
“冒气了它就会乱跳啊!”
15岁的那一年,瓦特到父亲的作坊里去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在作坊里,瓦特谦虚地向工人们学习,后来他的技术在作坊里竟然无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