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富孩子
3622600000011

第11章 富人是怎样炼成的(1)

思维和感官的关系是本和末的关系。对于知识的获得与形成来讲,感官是相对的,思维是绝对的。某一方面感官功能的缺失,不会影响思维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认知的形成。

生活和灵感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荷马只有在幼年时期倾心自然山水和神庙建筑、长大后风餐露宿、足迹走遍全希腊大地、广泛收集民间故事的基础上,非凡的想象能力与伟大的创造才华才能凝结成不朽的史诗。

如果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一分的灵感,那么富人就是99%的天才加一分的冒险。所以:问富人是怎样炼成的,首先要问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质

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质吗?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肯定地说:

“婴儿出生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

每个孩子一出世,除非他有严重的脑损伤,否则就是一位亟待发展的天才。

事实证明:每个孩子的确都有天才的潜质,关键看孩子的父母如何通过教育及时控制这个宝藏。早期教育是极为重要的。1964年,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本杰明·S·布鲁姆出版了有关该领域主要发现的概述。这本书研究了人类从出生至十七八岁间的五个主要特征:身高、一般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男性的攻击性和女性的依赖性。他发现儿童在最初的几年里惊人地发展迅猛,然后逐渐减慢。一般说来,5岁前会达到其发展身高的一半。男孩子在3岁前达到其发展身高的54%,3~12岁间又发展32%,最后的14%在18岁前完成。

经测验,布鲁姆还得出结论:男孩子与女孩子在4岁前都可达到相当于17岁时所测定智力的50%,4~8岁间,发展另外的30%,最后的20%在8~17岁之间完成。

布鲁姆还分析了从出生至18岁间儿童的词汇、阅读理解及一般学习成绩,这使他相信,18岁的孩子学习技能的33 %在6岁前获得,42%在6~13岁之间获得,25 %则获得于13~18岁之间。

布鲁姆的数据充分说明,每一个孩子在其幼儿时期都蕴藏着无穷的天才成分,而对这种成分如何有效地搭配与组合,使孩子从一个潜在的天才群中凸显出来,就成为每一个父母必须回答的课题。

科学研究证明,事物进入大脑的途径只有五条,即通过五个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很明显,幼儿通过所有这些通道进行学习,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他们喜欢试验、喜欢创造、喜欢探究事物,而且乐于接受挑战,并能够模仿成人或比他大一点的儿童。

家长的任务,正是积极鼓励孩子们利用这些通道接收新鲜事物。英国快速学习的先驱科林·罗斯说:“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这样: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学习者,那么你就真的有可能变成一个糟糕的学习者。”然而,真正的问题是那样的思考方式是怎样形成的。美国研究这类问题的学者给出这样的统计结果:大部分孩子从很小年纪起,每获得一个积极的鼓励,至少会收到六个消极的评价,诸如“不要做这个”或“你没有做好”。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研究还表明,对每个孩子来说,生长在一个良好、充实的环境中是很重要的。加利福尼亚伯克莱科学家多年来用白鼠做实验,并以鼠脑发育情况与人脑作比较。“很简单,”玛丽安·黛尔蒙德教授说,“我们发现,白鼠从出生起,其主要的脑表层已有了全部神经细胞,相互连接的树突开始生长,第一个月生长得较多较快,然后开始下降。”

“如果把白鼠放在良好、充实的环境里,我们能使树突保持增长的势头,相反,如果把它们放在单调贫乏的环境里,树突的生长会快速下降。”

“在布置较好的笼子里,白鼠生活在一起,并可以接触到玩具,有梯子、轮子和其他玩物,它们可以攀爬,可以探究、摆弄那些玩具。然后,把这些白鼠与那些放在贫乏环境里的白鼠做比较(贫乏环境里没有玩具,没有白鼠与玩具的相互作用),结果很简单:玩具丰富的环境里,白鼠脑细胞的大小及树突的数目大幅度增加,而在没有玩具的贫乏环境里,情形正好相反。”

试验者还对白鼠做了一个“智力测验”:它们被放进迷宫,寻找在迷宫某一角落里的食物,结果从良好环境里出来的白鼠可以很容易找到食物,而另一组则不能。

很简单,人脑细胞和白鼠脑细胞一样,要经常接受刺激——“它的生长来源于刺激”。这并不意味着应把婴儿的家变成正规的课堂。事实上,婴幼儿是通过玩耍与探索而学习的,而正规的课堂则需要重新设计。

科学家已经证明,有规律地摇动婴儿可以很好地促进其脑部发育。

摇动可以刺激婴儿的前庭系统,前庭系统是位于脑干中央并与婴儿内耳紧密相连的一个神经系统,而内耳对平衡与协调功能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科学家说,前庭是胎儿脑部在子宫里最早活动的部位之一——早到母体怀孕后第16周。“是这种胎儿阶段的早期成熟使得前庭系统在脑部早期发展中如此重要”。《大脑:最后的堡垒》与《婴儿的心理》一书的作者里查德·M·雷斯塔克博士说,在羊水里浮动的胎儿是通过前庭系统的活动获得其早期的感觉的。近年来关于下列说法的证据越来越多,即:前庭系统对正常脑的正常发育起重要作用;通过轻摇的手段使婴儿获得定期的前庭刺激,其体重增加较快,视觉与听觉发展较早,在较小的年龄就表现出明显的睡眠周期。来自得克萨斯州的露丝·赖思博士在其控制实验中证明:花一刻钟的时间用来摇动、抚摩或轻拍婴儿,每天只要4次,将会极大地帮助他发展协调运动以及学习的能力。

“快速教学促进会”前主席帕尔默强调,孩子们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在走、在跑、在跳——这是一般的机械运动。“我们所建议的有刺激作用的活动,是针对那些能促进孩子们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发展,也将提高他们吸收知识的能力的脑部区域的。”

举例来说,大多数父母好像天生就知道婴儿喜欢手臂被抓住,像直升飞机桨片一样旋转。帕尔墨研究证明,这样的活动对脑部发育很重要,而且活动强度越大,对脑部在进一步接受学习方面促进效果越明显。总的结果是在各方面都有提高:在能力上、自信心上、提高注意力上、快速反应以及对付复杂性逐步增加的学习活动的能力上。

帕尔默强调,他所说的活动并非许多学校所认为的“学习”活动。到帕尔默的课堂看看就能知道,孩子们正飞快地进入真正的学习:早期阅读的教育是通过词卡游戏进行的,数学的早期学习则通过骨牌和画上点而非数字的大卡片来完成,他们玩各类游戏从而发展了在开始写作前所需的技巧。

这些活动会有助于学业上的发展吗?你尽可以对此坚信不移!在另一项针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边缘”孩子的研究中,帕尔默的方法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实验组孩子们的阅读速度要比控制组快3~10倍。

在心理学界,随着各种实验方法的进展,以及人们认识上的进步,越来越普遍地相信:

一个孩子的智力是多元的,也越来越认可每个孩子都具备各方面的才能。

如果家长将每个孩子的这些特点利用和调度好,就可以使孩子面面突出。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倾向于对孩童们进行分类和标笺,这就大大限制了上述假设的验证。在评价孩子时,你是否对“过于活跃”这字眼已非常熟悉?你是否经常听到诸如描述某某是一个“心智障碍”、“孤僻”、“烦忧”、“害羞”或者是一个“孤寂”的人?一旦孩子被贴上这些标笺,他所有被看到的行为,就打上了那种特殊标笺的烙印,这极大地阻碍了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限制了孩子发挥能力的空间。所以在这里,想请父母注意的是:

不要用单色眼镜看我们的孩子。

不可小看孩子的潜力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父母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比较聪明、懂事,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多有赞赏。正因为如此,别人看来不好看或不聪明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却总是聪明可爱的。

可是总有少部分父母却恰恰相反,他们不但不去真正地关爱、鼓励孩子,而是贬低孩子,甚至嫌弃孩子,不惜用负面的评语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这是一种令人感到痛心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树立一个人的正面的自我意象是形成孩子的正面人格、良好行为的前提。毁坏孩子自己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是让孩子走上歧路,成为败家之子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孩子长期受到这些话语的影响,就会在心理上形成正面或者负面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就会固化成为他们的行为特点了。因此,如果父母嫌弃孩子,孩子就可能因此自暴自弃,真的变成笨拙的孩子甚至坏孩子了。

例如,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漂亮。但是事实上这是很难的,世上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孩子?那么十全十美的好事?!生活中,如果孩子有些天生的缺陷,再加上淘气不听话,父母除了痛心以外,甚至会有厌恶之感。

在前几年的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一个中学生自杀的新闻。

那个自杀的孩子是一个中学学生,他天生比较迟钝,但是性格倔强,而他的弟弟却长得与他全然不同,大脸大眼,一副聪明相。两人在一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因功课一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与弟弟同班。也许正是由于他读书读不进去,长得又没有弟弟好看,所以母亲对他产生了些厌烦的感觉。每次看到他作业错误满篇,总是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笨蛋?!我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孽。”

这个孩子虽然迟钝,但是对这样的话还是听得懂的。他因此对自己的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便吃安眠药自杀了。孩子死后,母亲也十分伤心,但悔之晚矣!

我们从前有一家邻居,他有一个儿子是天生的高度近视,看什么东西都要放在鼻子面前才看得清。母亲见了又气又恨,有时就骂:“什么东西都要拿到鼻子底下去闻,瞎子!”

本来孩子天生视力不好,自己就很痛苦,母亲还要喊他瞎子,心中更是痛苦和自卑,因而常一个人躲在外面痛哭。这样当然对孩子身心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坏处。

作父母的没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正是由于这种心疼与忧虑使他们对孩子的某些缺陷更加感到无奈与怨恨,因而在生气时,或孩子不听话时,这种对上天不公的怨恨就发泄了出来。这行为,我们作过父母的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它无意间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对待有天生缺陷,包括生理缺陷的孩子,父母应该更加耐心和细心,使他们时时感到温暖帮助,他们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利与不便。同时,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细心和热情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发挥其长处。

父母绝不能嫌弃自己的孩子。

孩子生性有喜欢读书的和不喜欢读书的,有天生会读书的和不会读书的。但父母们总是喜欢用同一尺度去要求孩子,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会读书。如果有两个孩子,则要求两个孩子个个都会读书。能够这样当然很好。而且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有。我就认识两个教师,他们两家都是两个女儿。个个女儿都会读书,不要父母操心劳神,高中一毕业就都考上了自己选择的大专院校。但是与同学院的其他教师的子女相比,他们这两家的子女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不善于读书的孩子,或者是只有一个会读书的,有一两个不会读书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时候不读书,将来又能干什么呢?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哪怕他们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属于不喜欢读书的那种。好好读书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因而父母喜爱会读书的孩子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但是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也不懂得读书对他们的重要性,却把读书当作苦差,不肯读书,一心贪玩,认为童年本也正是好玩的时候。他们上课不听讲,下课打闹,回家不做功课,不交作业。在学校里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自然也要受到父母的责骂。骂无法产生效果,父母在伤心之余,难免有些嫌弃,甚至骂出一些过头的气话:“人家琳琳,成绩样样百分,只有你回回不及格,把我的脸都丢尽了!我不知道怎么会生出你这种孩子!”或者:“你再要是不及格,你只有去死!”当然,骂归骂,实际上父亲并没有真的这样想,而且自己心里十分痛苦。

不过我们要指出的是,像这种恶意的威胁,肯定会刺激和伤害孩子的心灵。

因为大部分小孩子自出生开始都有一种潜在的不安感,唯恐父母不喜爱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双亲嫌弃他或不喜爱他的感觉,精神上便会产生不安定感,甚至会发展成无法弥补的不幸事件。

对孩子不要强求,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会读书的孩子相比。这样只会使孩子更加抬不起头来,变得阴郁,或者逼他走向反面——憎恨!

总之,父母应时刻记住:父母的一句话是能对孩子产生莫大影响的。我们常听到的“你怎么这么笨?”“你的脑筋真差劲”,这些责词的副作用很大。它们让孩子自认为“脑筋差劲”,于是心灰意懒,什么事都不想做,更不想读书,对读好书没有信心。

所以,不论是头脑还是容貌方面的缺点,都不应成为父母责骂孩子的题材。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母亲,那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的,她们心疼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备至。孩子在外面如果受了顽皮孩子的欺侮,她们会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总要去讨一个公道。但是当孩子不读书或不听话时,她们也什么话都骂得出,好像要骂了才痛快。因而她们时常骂些过头话:“你怎么这么蠢呢?什么功课也不会做。你真是蠢死了!”“这样蠢,还不如死了的好!真把我气死啦!”

骂过了,她自己气消了,对孩子又爱护如前。但是她却不知道,也从未认识到她这种“刀子嘴”,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有多大!所以,父母在责骂孩子时一定要冷静,要克制!

身为父母,一定要记住:打持久战,不要犯“冷热病。”

日常生活中,年轻的父母常会因各种事情的影响而使心理波动,心境、情绪不稳,并波及到孩子身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心情好时,对孩子亲近爱怜、关怀备至;心情坏时,对孩子视如路人,或动辄训斥打骂,往孩子身上撒气。随自己的心情好恶变化而对孩子忽冷忽热,这就是所谓的“冷热病”。

“冷热病”其害处是:

容易造成孩子的心情不稳定。

孩子的心理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父母心情的变化转而变成对孩子态度的变化,时间长了,会使孩子的心理不稳定,感情易冲动,脾气变化无常。

容易使孩子优柔寡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