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言多必失。你如果说得多,就很难保证每句话的质量啦。许多做推销的都知道,话术准备相当重要的。一个推销员在出门前若不十分熟悉自己职业、公司、产品、消费者心理等,若没的几套有针性的模拟话术,那就不必出门。因为,那只会有一个结果——失败。
话术,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表现自己,表现产品优点等,从而最高效地打动消费者。抓住要点,学会长话短说,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
一次,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同乘一条船。船行数日后,两人应邀参加一次晚宴。席上,演讲开始了。马克·吐温第一个滔滔不绝、充满情感地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然后,轮到得彪演讲,得彪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
“诸位,实在抱歉,会前,马克·吐温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地倾听及热情地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马克·吐温先生的演讲稿了,因此我无法替他演讲,所以,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马克·吐温被他一番话闹得哭笑不得,向得彪投去略带抱怨的目光,然后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有一次曾请教当时德国著名的一位历史学家,问他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
教授笑着答道:“不必。”接着说,只需用四句谚语,就能概括古今的历史:
当“上帝”要某人灭亡的时候,往往先让其有炙人的权势;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蜜蜂盗花,但结果反而使那些花开得更盛,妩媚迷人;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
从上面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长话短说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当然,长话短说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上来就直奔主题,是必让人感觉唐突。
一般说来,针对那些跟自己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如果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
要言不烦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讲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而如果一个人的演讲“要言不烦”的话。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40年,处于欧洲反法西斯侵略最前线的英国,由于黄金外汇枯竭,已完全无力按照“现购自运法案”从美国获取军事装备。只好求助于罗斯福总统,而罗斯福必须说服美国国会暂时终止“现购自运法案”。才能继续向英国提供援助。但是,一些目光短浅的议员拒绝给英国以支援。
为此,12月17日,罗斯福在国会就全力支持英国的议案发表了演说:“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如果我的邻居失火了,而我拥有浇花的水管,我应该把水管马上借给邻居灭火,而不是讨价还价。因为我帮邻居灭火时。也避免了火势蔓延到我的家!”
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罗斯福通过比喻和假设说明了英国和美国唇亡齿寒的关系,一语惊醒了本来持反对意见的议员们,最后,美国同意大力支援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了丘吉尔和斯大林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罗斯福的演讲可谓是“要言不烦”的典范。
啰唆话,一定要言简意赅地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简洁是必过的一关。
语言简洁是以最经济的语言,输出最大的信息量。在社交活动中,简洁的语言常常能比繁冗的话题更吸引人,它体现出说话者分析问题的快捷和深刻,是其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高超的表现;它能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有助于博得对方的好感;它是说话人果断的性格表现。自信心强、办事果断的人,其语言是简洁精炼的。这一语言风格也是时代风貌的反映,现代化社会节奏快、时间观念强,说话简洁会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现代人的感觉,尤其为人推崇。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简洁精炼言语风格。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无论在什么场合,讲话要语不厌精,字字珠玑,简练有力,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唠叨啰唆,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在社交活动中,社交的语言要简洁、精练,才能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有用的信息,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时光。语言还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用文绉绉、艰涩难懂的语言,往往既不亲切,又使对方难以接受,结果事与愿违。例如,某些会议议题不明确,开会时中心不突出,议论问题不着边际,仿佛不长篇大论就显示不了水平似的,因此还有一个“马拉松会议”的雅号,这样的会议效果极差。而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却能留下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寡言”的典型。
最短的总统就职演说,首推1793年华盛顿的演说,仅135个字。
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十个句子,他的演讲重点突出,一气呵成。
1984年7月17日,5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
上述这些演讲大师驾驭语言的能力都是非凡的。林肯的演讲词仅600字,从上台到下台还不到3分钟,却赢得了15000名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轰动了全国。当时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疵,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另外琐碎的话,也要归整后说。
领导最讨厌的人,就是那些一天三回报的人,这种人的一张碎米嘴,整天无事忙,看问题也没有轻重,自己也没有主风,一遇到问题,无论大小,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向主管或领导回报。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家长,面对孩子,而对他人,整天嘴里都是唠叨,你说他不应该说,但似乎又有些内容,你要听,但你又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听。
更何况,今天,谁都忙,谁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听你那些啰嗦的话语呢?
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要想显示你的能力与口德,你就得学会归纳问题和加工问题,就得将真正的问题归整后在适当的时间说出来。决不要乱说,也不要见人就说。
最后要强调的是——再好的话题也要适可而止。
你必须注意,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说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说完一个话题之后,若不能引起对方发言,或必须仍由你支撑局面,就要另找新鲜题材,如此才能把对方的兴趣维持下去。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操纵着,但你必须时常找机会诱导对方说话。比如说到某一环节时可征求他对该问题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论述自己的经验等,务使对方不致呆听,这样才不失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
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对方仍没有将发言机会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做主动发言的表示时,你应该设法把这个谈话结束。即使你精神还好,也应让别人休息休息了。自己包办了大半的发言机会,是不得已时才偶尔为之的方法,若以为别人爱听自己的话,或不管别人兴趣与否只顾自己随意说下去,那就大背谈话艺术之道了。
在经济发达、重视信息的社会中,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风度来判别其学识、修养和能力。
6、露骨的话,要含蓄地说
有些时候,说话太露骨,就显得没有人情味了,尤其是那些心中十分不想伤害对方时,十二分不想破坏曾经美好的感情或友情时,就可以将要说的话变得含蓄一点,那样即体现了说话者的善意与真诚,也能真正起到劝阻他人的目的,从而达到不伤和气,留有余地的两全其美的目的。
为什么一定要含蓄?
中国文化的的精髓就是中庸,就是不太过份,不走极端,这是考虑到人的可变性,人性的可塑性,此时,你的话说绝了,不留余地,到那时,双方的面子都没法放呀!因此,含蓄是中庸文化的经典表现,它是有人情味的表现,也是真实反映动态社会的智见。
比方说,你有几个哥们关系特好,但其中有一个最近出了点错,他本人又特别爱面子,此时,你就只能含蓄地劝戒他了,若说得太露骨,你就觉得难以启齿。
所以说,含蓄是一种善,是一种修养,一种韵味,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缺乏修养的人,是很难含蓄的。如今,西方的物质文明,是直来直往的文化,是不可能含蓄的。只有在中国,在中庸的国度里才会有含蓄可言。
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美叫朦胧美,这种美给人回味无穷,叫人遐想万千,由此可见,含蓄是一种超越直白和更高的人生态度,它表达的动态的人生成长成熟观。
谁都会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你若太露骨,太伤人,明天,他一旦身份反过来,他很有可能就做十五,就会将那个伤痛奉还给你。
含蓄是一种最高明的艺术。不仅能当场避免尴尬,而且,看上去似乎什么也没有说,但却能收到什么都说了的效果。
什么话,点到为止,不要太露骨,否则,就易伤对方面子,就不易达成认同。
有一位领导在开完部门裁员内容回家,到家不久,就有一位他多年的老部下想去提前探听领导们内部载员消息。
领导一边倒茶,一边示坐,一边低声说笑道:“你能保证不说出去吗?”
那人笑道:“当然保证,决不说出去。
领导站起身来,微笑道说:“我也保证不说出去。
那位手下自然知趣的转移了话题。
□ □ □ □
我上半年在一打字社里认识了北京香山一老先生,他七十多岁了,居然还住在一月租300元的出租屋里,我与之交流后知道他几十年来都想推广他的一套太极养生舞,我听了其内容也十分赞赏——好东西,应该推广。
于是我想包装推广他的舞蹈。在正式推广前,我得相信他的东西能否真实有用,于是我得先做一下检验。
我带他去了一趟长沙。十天后回来,他就觉得他十分了不起了。我知道他几十年不得志压在心中的力量又抬头了,因为他在治疗病人时,得到了我那亿万富翁的病人夸奖(理解性的夸奖)。
回来后,我因公司的事耽误了几天,再与他见面谈发展时,他就神气了。对我说:小叶,你没我,你肯定一生毫无作为,但我没你,我马上就会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的修为不够,听了这话很伤心,伤心这老人怎么如此不通人情世故,说话太没口德。我是诚心要包装他的,只因为他说话太没口德。我想,就算我能理解这种人,但在以后与客人服务中他若也用这种口气对别人,那岂不十分麻烦。我思前想后,决定不跟他合作。于是,我用手机给他发了一条短信,短信是这样写的:你有一颗伟大的雄心,却有一张令人难以理解的嘴巴,我真的感到十分遗憾,但愿以后再有缘。
我也不敢说得太露骨,人家七十多岁的人了。
******对女儿的教导中有一句“夹起尾巴做人”。其本意是叫做人必须谦虚谨慎,千万不能张狂骄躁。当然不是垂头丧气做人。
做事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在我们身边,你去看那些直性格的人,他们往往心直口快,说了许多不应该说的话,说了许多往往过头的话,而得罪了一些人。直虽有直的好处,有些时候该直,有些时候就直不得呀!直了就会伤人呀!
因为直率与草率有点找近。同样的话,我们只要换一种口气,换一种态度,自然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彭德怀是个直人,但由于太直,不注意说话方式而在**********中历尽苦难,受尽屈辱呀!
说话能含蓄时,就千万不要直白。含蓄法是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含蓄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你的信息。因此,有人称“含蓄”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
含蓄法是运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词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具体地说,有人将含蓄法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讳饰式含蓄法。讳饰式含蓄法,是用含蓄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见一孕妇上车便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妇女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的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二是借用式含蓄法。借用式含蓄法,是借用一事物或其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例子,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含蓄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三是曲语式含蓄法。曲语式含蓄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作讲演时,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含蓄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含蓄用语,真是利舌胜利剑。
说话要含蓄也要懂得含糊,不必太直白,太直白极可能伤害对方自尊,也因此得罪别人。
把话说得让人爱听,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对恰当的人,说出最恰当、最顺耳的话。但是,要真正达到这一效果和境界,其实很不简单。
不懂含蓄说话的人总是说话直来直去,不仅会伤人自尊,也会伤及自己,而把话说得顺耳的人往往习惯于含蓄表达,如同春风般的温存。温言几句既让人喜欢,也能让自己快乐。总之,含蓄话能让听者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