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3614500000067

第67章 后记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的工作,如果从1997年应学苑出版社编辑郭强同志之约算起,有将近十二个年头了。

那年春天郭强提着半旧的黑皮包造访寒舍,看上去三十刚出头,一身青春活力,干练朴实,热情扑人。

半年后他来取稿,还是那么生机勃勃。

再半年,出版了那本“历代笔记小说小品丛刊”之《闲情偶寄》,封面印有“(清)李渔撰杜书瀛评点”。实际上那是个节评本--评点的部分不及全书的二分之一。郭强与我在电话里约定:过几年咱们再合作出一个全评本,而且再加上《窥词管见》。他说话还是那么铿锵有力、底气十足。

当我再得到郭强消息的时候,竟然是学苑出版社寄来的讣告。该社社长为郭强去世写了一篇沉痛而文采斐然的悼词。我愕然良久,为这位英年早逝的编辑朋友唏嘘不已。

郭强去世了,而我的评点李渔的工作,按照当年的约定,仍然断断续续在进行。今天读者看到的这部《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可以看作是十二年前与郭强那个约定的兑现,也是对这位辛勤劳作、把年轻生命奉献给编辑事业的朋友的纪念。

这十余年,我愈来愈觉得李渔同其他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古人一样,的确值得研究。而且,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名人。

李渔早就走出国门,发生世界性的影响。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李渔伟绩与成功之路展览》上介绍,李渔逝世不久的日本永禄年间(1688-1703),《连城璧》、《******》等小说流入日本。雨村芳洲《橘窗茶话》记江户文人冈岛冠山“只有《******》一本,朝夕念诵,不顷刻歇。他一生唐话,从一本《******》中来”。之后,日本学界或翻译或用日文改写李渔小说、戏剧多种,并一版再版。另有资料表明,在李渔去世后91年,即日本明和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日本有一本书《新刻役者纲目》问世(“役者”,日语“优伶”之意),里边译载了李渔的《蜃中楼》的《结蜃》、《双订》。据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介绍,李渔《蜃中楼》中的这两出戏,在八文舍自笑所编的这本《新刻役者纲目》中“施以训点,而以工巧之翻译出之”;青木正儿还说,德川时代(1603一1876)“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日本明治三十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版的《支那文学大纲》,分十六卷介绍中国文学家,李渔独成一卷,该书将李渔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并称为二十一大“文星”。此后,李渔的《风筝误》和《夺锦楼》、《夏宜楼》、《萃雅楼》、《十卺楼》、《生我楼》等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李渔的《三与楼》英译本和法译本也分别于1815年和1819年出版。此后,英、法两种文字翻译的李渔其他作品也相继问世。19世纪末,A.佐托利翻译的拉丁文本《慎鸾交》、《风筝误》、《奈何天》收入他编着的《中国文化教程》出版。20世纪初,李渔的《合影楼》、《夺锦楼》等德文译本也载入1914年出版的《中国小说》。此外,由莫斯科大学副教授沃斯克列先斯基(汉名华克生)翻译的俄文本《十二楼》也介绍给俄国读者。近年来,李渔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文艺研究对象。着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系主任、新西兰人韩南教授认为,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可以进行总体研究的作家,李渔的理论和作品具有一致性,形成一套独特的见解。他来中国数月之久以完成一部有关李渔的专着。德国的H.马丁博士也发表过数篇研究李渔的论文,并出版了专着《李笠翁论戏剧,中国17世纪戏剧》;1967年马丁到台湾继续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并编辑了《李渔全集》(包括“一家言”十卷、“闲情偶寄”六卷、“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等共十五册),由台北成文出版社于1970年出版。美国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于1977年出版了华人学者茅国权和柳存仁着的《李渔》。当然,李渔最被今人看重的是他的戏剧作品和戏剧美学理论。

近些年来中外学者出版的研究李渔的专着和李渔传记,有三十多部,其中有国际知名的韩南、马汉茂、Eric.Henry、茅国权和柳存仁等学者的着作,有台湾和大陆许多知名大学的教授和研究机关学者多年研究成果,有以李渔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

我的这部《评点李渔》,仅限于《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两部理论着作。若果老天爷假我以更多年华,当在完成已定的现有学术计划之后,也许还会旁及李渔其他着作。

李渔是个精通音律的人,这从他的着作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必须向读者诸君致歉:我对音韵音律是外行,不敢置喙;即使偶有涉及,恐怕诸多不准确,甚至错误。请方家指点。我也想向专家学习,甚至想即时恶补;但是短时间是来不及了。

在《评点李渔》的写作过程中,很多朋友和同志给我以热情而无私的帮助,譬如刘世德研究员、刘扬忠研究员、蒋寅研究员、陈祖美研究员、党圣元研究员、彭亚非研究员、刘方喜研究员、陈定家博士等等,他们审读我的书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为我出主意,贡献资料,开拓思路,查阅典籍,还纠正了我不少错误。他们使我体验到世间最可贵的终生难忘的同志情谊。

2008.12.12.

杜书瀛于北京安华桥寓所